犊牛腹泻常见病因及科学防控措施

2022-12-06 11:47:51阿依古丽木提拉
畜禽业 2022年9期
关键词:牛场病牛犊牛

阿依古丽·木提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麦盖提县农业农村局,新疆 麦盖提 844600)

0 引言

犊牛腹泻病多发于刚出生不久的幼龄牛,发病原因多种,有些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该病是影响犊牛成活率的重要疾病之一[1]。若治疗不当,病牛容易发生机体脱水、衰弱,不仅影响生长发育,严重者死亡率增加。

1 犊牛腹泻常见病因

1.1 病原微生物感染

1.1.1 病毒感染

病毒类病原包括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杯状病毒、细小病毒、星形病毒、腺病毒、肠道病毒等。这些病毒多通过环境接触而感染,还可通过母体感染,有些病毒能作为条件致病原存在,多和细菌、寄生虫等共同呈现出致病作用。犊牛发生腹泻后病原集中在肠道,病毒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饮水、饲料、活动环境,健康牛一旦食入或接触就会感染发病。对于规模化牛场,母牛一般为同期发情和同期分娩,犊牛出生的时间基本一致,且出生后统一管理,如果牛群中有传染源存在,则短时间内会造成多头犊牛感染。表现出感染率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的特点。母牛若患有乳房炎,病原菌能通过母乳进入犊牛体内。初乳食入不足的犊牛是该病的高发群体,尤其是1~3周龄的牛。

病毒类微生物感染后,病牛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体温正常或上升,采食量下降,粪便为黄绿色的粥样或水样,严重时可排出黏膜组织物,病程较长的肠黏膜会发生出血,从而导致便血现象。腹泻时间越长,病牛脱水就越严重,眼睛凹陷,皮肤干燥,毛色灰暗无光泽,之后出现全身症状,表现出酸中毒,病牛最终可因机体脱水和衰弱而死亡。对病死牛进行剖检,可见肠道内容物稀薄,大肠、小肠黏膜脱落,空肠、回肠绒毛萎缩,肠系膜淋巴结发生水肿。病毒感染主要发生于出生不久的犊牛、早产犊牛、营养不良的犊牛和恶劣环境下饲养的犊牛。无论是规模化牛场还是散养户,如果不对犊牛群进行统一科学管理,腹泻会成为困扰其生长的主要疾病。

1.1.2 细菌感染

细菌性病原在分类学上高于病毒,能进行独立代谢,同时其繁殖不依靠在细胞中寄生,常见的种类有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产气荚膜梭菌、沙门氏菌等。由于细菌具有代谢能力,其胞浆能成为很多毒素的合成场所,合成后会排入肠腔中。一方面能刺激黏膜杯状细胞大量分泌液体,使得粪便变稀,黏膜细胞也会因为受到侵害而变性坏死,早期出现肿胀和增厚,之后开始脱落,引发重症肠炎;另一方面这些毒素还会被吸收入血,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组织,有些内毒素还能刺激体温调定点上升,使得感染牛体温升高,病牛表现出食欲不振和精神萎靡的全身症状,这也是该病前期表现消化道症状,后期表现全身症状的主要原因。致病菌主要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对环境造成污染,由于这些病原能在自然界进行自我繁殖,故如果不加强消毒管理,病原会一直存在,成为长期威胁犊牛健康的隐患。

细菌性病原产生的代谢产物含有H2S、NH3等成分,使得粪便恶臭,含有脱落的肠黏膜,肠黏膜脱落后黏膜下层的血管暴露,稍微刺激就可发生破裂,进而导致粪便带血。病牛早期表现消化道症状,之后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如果为魏氏梭菌或高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则能在表现症状后的数小时内就死亡。部分病原有产气特征,导致感染牛排出的粪便中带有泡沫,死亡后尸体快速胀气,腹部鼓起。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吸收后能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牛表现为神经调节紊乱、频繁眸叫、走路不稳、排粪拱腰努责、肌肉不自主打颤。神经症状出现后对采食、饮水影响非常大,最终机体虚脱而亡。

1.1.3 寄生虫感染

犊牛寄生虫以球虫和蛔虫最为常见。球虫属于原虫,由于体积非常小,呈单细胞,可寄生在肠黏膜细胞中,破坏力更大,感染后主要表现为带血下痢。寄生于牛的球虫种类非常多,目前报道的不低于14种,其中以邱氏艾美尔球虫和牛艾美尔球虫致病力最强。球虫的发育需要经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2个阶段,通过有性生殖能形成合子,以卵囊形式排出体外,卵囊在适宜环境下转变为孢子化卵囊,进而具备了感染力。蛔虫属于线虫的一种,虫体黄白色,表皮半透明,表面光滑,形状如蚯蚓。虫卵接近于球形,壳厚,外层呈蜂窝状。母牛吞食了感染性虫卵后在小肠中孵化出幼虫,幼虫穿过肠黏膜进入母牛体内。如果母牛妊娠,幼虫能经胎盘进入胎儿体内,随血液循环经肝脏、脾脏和气管转入胎儿消化道,或在幼虫期通过乳腺随乳汁被犊牛吞食,造成犊牛出生后感染。

病牛主要表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消化能力差,胃肠道偶发臌气,并伴发长期腹泻。机体因营养不良而逐渐消瘦,被毛也开始粗乱。由于食入的乳汁中营养有一部分被寄生虫利用,故感染牛生长发育缓慢,有时呈僵化状态。球虫能导致肠黏膜出血,犊牛出现血痢,同时可视黏膜苍白,贫血症状明显。蛔虫是蠕虫类虫体,其活动能刺激肠道神经,将信号传至脑,使得病牛有磨牙症状,同时腹部疼痛,不断嘶叫,有异食癖表现。蛔虫不断发育后体积变大,对肠道形成阻塞、穿孔和胆管炎,更进一步加剧全身症状。采食基本废绝,营养摄入不足,畏寒怕冷,活动力下降,最终因机体衰竭而亡。寄生虫引发的腹泻易诊断,剖检后可见呈肠道黏膜和肠腔中有活的虫体。球虫可通过饱和食盐水试验进行虫卵的分离,进而确诊。

1.2 滥用药物

滥用药物也能导致犊牛出现腹泻,药物包括化学药物和中药。化学药物以抗生素种类居多,抗生素具有杀灭病原菌的功效,但使用过量或疗程过长时,就会对瘤胃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大量有益微生物被杀灭,对于正处于益生菌定植期的犊牛来讲,不利于瘤胃的发育和成熟,尤其是广谱类抗生素和针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生素,如恩诺沙星、替米考星、利高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庆大霉素、林可霉素、硫酸黏菌素等。长期大剂量使用这些药物能导致饲料无法被充分消化,引发消化不良性或瘤胃菌群失衡性腹泻。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中药是一种安全无毒副作用的药物,其实中药使用不当时也会造成腹泻的发生,如大黄属于健胃药,可帮助机体健胃下火,但大量使用就会出现泻下。还有临床常用的芒硝、枳实等,都必须严格按照临床用法、用量进行使用。中药使用更讲究辨证施治,药物的本质是治疗疾病的工具,如果疾病诊断不准确,或者药物不对症,则不但治疗效果不佳,还会造成安全隐患。牛场的日常疾病管理一定听从专门的执业兽医师指导,不可乱用药物。

1.3 应激刺激

应激也是犊牛腹泻发生的诱发因素。常见的应激主要有天气突变、寒冷刺激、日粮改变、长途转群、暴力驱赶、长期高温高湿天气等。应激本身属于外因,轻微的应激本身对机体影响不大,且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抗应激能力,但如果应激因素过强,超出了机体抵抗范围,就会暴发多种疾病,腹泻就是最常见的症状表现。对于犊牛来讲,由于机体还处于发育中,甚至刚出生不久的牛还在环境适应阶段,其活动非常依赖母牛,也很容易受到应激因素的影响。

1.4 营养不良

充足的营养供应不仅能满足犊牛机体生长发育需求,还是犊牛免疫系统发育的保证。犊牛接种疫苗或接触环境中的野毒后,机体免疫系统必须对其进行识别和抗原信息处理,进而产生体液免疫。体液免疫最终转化的细胞为浆细胞,该细胞又称效应B细胞,血清抗体就是该细胞生成的,而抗体的本质是球蛋白,合成时需要不同种类的氨基酸作为原料,这些氨基酸基本都来自于日粮。日粮中营养供应不足,或者不同饲料原料配比不合理时,就会导致营养相对缺乏,常见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微量元素、纤维素等在饲料中必须都具备,这样才能确保具有较强抵抗力。如果碳水化合物和纤维素不足,则会引发机体产热不足,代谢水平下降。蛋白质供应不足时生长发育受阻,免疫力低下,抗体生成周期延长。脂肪供应不足时影响牛的生长和育肥。维生素、矿物微量元素供应不足就会导致细胞的生化反应受阻,犊牛出现发育不良和多种营养代谢病。

2 科学防控措施

2.1 及时食入高质量的初乳

初乳中含有较多量的母源抗体,且这些抗体是多效价的,能针对多种野毒病原进行中和,从而防止犊牛感染。犊牛出生后需要第一时间清理体表的羊水和组织碎片,用干布擦干身体后让其自己寻找母牛吃初乳,为了提升犊牛的抵抗能力,初乳应在犊牛出后的2 h内食入,食入越早,对犊牛保护的效果就越好。有些母牛在妊娠期间不慎发生了乳房感染,此时必须积极治疗,同时人工挤其他母牛的初乳进行代乳。初乳食入的越足,犊牛后期发生腹泻的概率就越小。

2.2 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是一种以益生菌和益生元为主要成分的饲料添加剂。益生菌种类较多,如丁酸梭菌、酿酒酵母菌、布氏乳杆菌、短小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凝结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粪肠球菌等。益生元则是一些不被宿主消化吸收却能够选择性地促进体内有益菌的代谢和增殖,从而改善宿主健康的有机物质,包括果寡糖、木聚糖、低聚异麦芽糖、大豆低聚糖、菊粉等,某些微藻类物质也是益生元一族。微生态制剂早期使用能使其中的益生菌尽早定植在消化道中,帮助瘤胃菌群的建立,同时还能促进生长。微生态制剂在使用时必须做到合理、科学,乳酸菌类的有益菌可1周饲喂1次,芽孢类、酵母类有益菌须每天使用或隔日使用,这样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2.3 药物预防

对于环境卫生差、消毒频率低、管理水平不高的养殖场,建议犊牛出生后通过程序性灌服药物进行预防,常用的药物为抗生素。抗生素虽然对瘤胃菌群的定植不利,但对于刚出生的犊牛,食物基本是不经过瘤胃的,而是通过食管沟的作用直接输送到真胃和肠道中,根据临床经验,不满半月龄的犊牛使用抗生素对瘤胃发育基本无影响。常用的抗生素为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安普霉素、利高霉素、红霉素、氟苯尼考等,建议通过灌服的方式使用。如果犊牛有成群拉稀现象,建议在出生后的3日龄、7日龄、15日龄分别进行1次投药,可确保犊牛免受细菌性病原感染。在用药剂量上一般建议为治疗量的一半即可,但有的牛场腹泻病发生频率非常高,或当地有肠道疾病流行时,用药量可参考治疗量。

2.4 养殖场做好防应激工作

应激是该病发生的诱因,尤其是环境应激和管理应激。犊牛出生后如果天气恶劣,气温过低,很容易造成体能下降而腹泻。饮用水建议灌服温的开水,温度保持在30℃~40℃,防止水温过凉而对肠道形成刺激。犊牛发育过程中会慢慢接触饲料,这些饲料应以青草、精料等为主,不要直接用干草,确保瘤胃有个缓冲性适应。接种疫苗时动作一定要轻柔,不可暴力免疫,防止对其造成伤害。每天让犊牛在洁净、安静和有阳光的地方活动2 h以上,增强机体抵抗力。如果遇到长途转群,建议装车前饲喂电解多维、益生菌液和黄芪多糖,这样有利于抵抗运输过程中的应激。转群后不要急着饲喂,先用温开水加入电解多维进行饮用,之后慢慢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喂料。管理者每天关注天气变化,气温突降前做到牛舍的保温和防风工作。

2.5 加强环境消毒

大多数的腹泻病都是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保持环境洁净,加强场内消毒是杜绝该病发生的关键。分娩舍周围可用2%火碱溶液进行喷洒,舍内墙壁用石灰乳涂刷,犊牛出生后其活动范围内的场地应喷洒过氧乙酸溶液或84消毒液。外来车辆和人员尽量减少进场次数,实在必须进场时务必在场门口做好消毒,车辆进场后在污染区停放。人员如果必须进入生产区,则要更换场内专用衣物。所有饲喂、运输、诊疗器械要定期进行消杀,能移动的设备闲置时可置于通风干燥处或有阳光的地方搁置。接种疫苗时推荐一头牛一个针头,或者针头要彻底消毒,防止发生交叉感染。有些牛场使用无针头注射器,这也是减少疾病传播的重要方法。

3 结语

犊牛腹泻是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虽然发病原因多种,但多是由于管理不到位或牛场运营过程中出现漏洞而导致[2]。建议大型牛场必须有可执行的管理制度,专人、专舍、专岗位,划分责任。饲料出入库要进行登记,过期、霉变饲料必须销毁或通过其他方式利用,不可再饲喂动物。母牛在围产期可进行体格检查,以便顺利产仔的同时确保犊牛的健康。牛场粪便尽量做到一日一清理,尤其是舍内的粪便,同时还要进行定期驱虫。

病牛必须第一时间进行诊断和治疗,诊断越准确,用药时间越早,最终取得的治疗效果就越好[3]。治疗需要注意务必规范用药,很多兽药在反刍动物上都有毒副作用和免疫抑制作用,如常见的口服类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非甾体类解热消炎药等。抗生素口服后很容易导致瘤胃菌群失调,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非甾体类解热消炎药使用容易导致免疫力下降而诱发该病。有些小型牛场没有专门的兽医,建议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资源不断学习,多参加当地养殖协会、企业等组织的培训会,从而提升管理水平,将该病发生率降至最低。

猜你喜欢
牛场病牛犊牛
洛绒牛场
辽河(2022年1期)2022-02-14 05:15:04
肉牛舍自走式牛场清粪车的研究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兽医导刊(2019年8期)2019-02-12 16:38:43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兽医导刊(2019年8期)2019-02-12 16:38:43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一列犊牛消化不良性腹泻的诊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34
犊牛腹泻的发生和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5
规模牛场健康养殖技术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20
犊牛水中毒的发生及预防
呼和浩特某牛场牛乳房炎的调查及诊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