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丽 ,刘 姝,杨艳明,林志红,孙瑞敏,张钰鑫,钟 远,秦元梅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2.河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由人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而引发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干咳、乏力、肌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出现急性呼吸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1-2]。自2019年12月武汉发现首例新冠肺炎患者[3],同时在除中国外的多个国家传播及蔓延,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4-6]。新型冠状病毒以呼吸道飞沫、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具有潜伏期长、发病急、传染性强及人群普遍易感等特点[4,7-8],伴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感染后极易转变成重症患者,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9]。当前,针对新冠病毒尚缺乏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认识,且无特效药物。因此,多途径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是疾病防控的关键。
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自《黄帝内经》记载“五疫”至清代温病学派崛起,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积累了宝贵的防疫经验[10]。 中医特色疗法作为中医学的重要部分,具有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并且操作简便等特点,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得到了充分的采用。本文将以新冠肺炎病因病机为基础,对艾灸疗法、耳穴贴压法、穴位按摩法、穴位贴敷疗法、中医情志指导及运动导引疗法等中医特色疗法进行梳理归纳,为促进中医特色疗法在新冠肺炎疾病防控中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本病归属中医学“疫病”范畴[11-12]。中医学对于疫的认识源远流长。《说文解字》指出:“疫,民皆疾也。”《素问·刺法论篇》云:“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强调了疫病发病急、传染性强、临床症状相似及易传染等特点。明代吴又可《温疫论》记载:“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疫者,感天地之疠气。”明确指出瘟疫病为“六淫”之外的一种“异气”,与六淫所致外感疾病明显不同。
中医学治病求本,充分重视病因病机对疾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关键性作用。目前普遍认为该病是以“湿”为特点,病位在肺脾的“疫病”范畴。针对新冠肺炎,各地中医专家通过临床观察对其病位病性等展开研究。仝小林院士结合武汉季节、当地气候、地域等特点对武汉金银潭医院收治确诊病例的四诊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提出本病归属于 “寒湿 (瘟)疫”,属阴,病位主要在肺与脾[13]。王玉光等[14]根据大多数确诊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如:咳嗽、身热不扬、乏力、纳呆、舌苔厚腻等,亦将新冠肺炎归纳为“湿邪”。寒湿之邪袭表、阻肺、困脾,郁而化热、成毒,耗气伤阴, 后期余热未清,演变为肺脾气虚和气阴两虚证[15-16]。
古有运用艾灸防治瘟疫的记载。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17]云:“体上常三两处灸之……则疠温、不著人也。”记载了艾灸可以预防瘟。《扁鹊心书》云:“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文献记载艾草中特殊的药物成分具有“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治百病”的作用[18]。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艾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抗病原微生物、镇静、镇咳、祛痰、平喘及抗过敏等作用[19]。
中医专家普遍认为新冠肺炎属于“寒湿疫”,属阴,采用艾灸疗法可发挥温阳散寒、通经活络、宣通气血、扶正祛邪、升阳固脱及泻热拔毒等作用,从而增强抵抗力[10]。
中医学认为,十二经脉与耳均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灵枢·口问》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穴与人体器官、经络等联系密切,全身脏腑经络有疾,可反映于耳[20]。耳穴压豆法即通过王不留行籽贴压刺激耳郭相应穴位,通过按压及按摩,起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而达到防病治病的作用[21-23]。目前,耳穴压豆已经广泛运用在失眠[24-29]、不良情绪[30-31]、疼痛[32-33],并取得良好效果。已有研究[34]表明:辨证分型取肺、脾、神门等穴,能有效改善新冠肺炎轻症患者肺部功能,促进其睡眠质量的提高。
穴位按摩为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治病方式,它根据不同病情依靠掌、指,运用刚柔并济、轻重不同、有特定要求的按摩方式,直接于人体穴位进行按摩[35]。穴位按摩可以起到提高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双重作用,减轻症状,改善呼吸困难[36]。周家同等[37]针对末期肾疾病者,在耳、手神门及涌泉穴的穴位按摩研究发现,穴位按摩可改善患者睡眠并减少患者清醒时间。
现代医学理论证实,穴位按摩可促进人体微循环改善,有利于废物排出和营养物质在人体输送[38];同时,穴位按摩及点压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有助于促进机体复合胺的释放, 从而起到改善睡眠的作用;穴位按摩还可以增加机体5-羟色胺的含量, 有利于增加患者慢波睡眠, 改善睡眠深度[39]。
穴位贴敷法是经体表皮肤吸收药物的一种治疗方法,是通过穴位刺激和药物吸收的双重作用来发挥治疗作用。近年来,在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在过敏性鼻炎[40]、反复上呼吸道感染[41]、慢性支气管炎[4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43]、哮喘[44]等疾病方面广泛使用。
相关研究[45-47]表明:中药外敷在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症反应及过敏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患者的缺氧症状、改善肺功能、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有一定疗效。此次针对新冠肺炎患者发热及咳嗽辨证施治,选择不同的药物及穴位,以减轻患者症状。穴位按摩和穴位贴敷以其操作简单、易于掌握、便于推广的治疗和保健双重优势,被作为新冠肺炎精选中医医案[48]进行推广。
《秦问·上古天真论篇》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因新冠肺炎患者存在传染性强、家庭聚集发病的特点,所以患者在住院期间多表现出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针对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居家儿童、青少年的抑郁调查结果显示:10.4%有明显抑郁症状[49]。
中医学历来重视情志与疾病预防的关系,情志调畅,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则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思虑过度、恐慌等情绪将导致脏腑气机紊乱,功能失调,进而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继发各种疾病。如肝失疏泄引起肝气郁滞,进而横逆犯脾,运化失职,影响水谷精微的运输及吸收,而化生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进而诱发及加重病情。中医情志疗法主要包括五行音乐疗法、情志相胜法、移情易性法、中医认知疗法等[50]。将中医学情志疗法运用在新冠肺炎患者中,极大地增加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了患者心理不适。
防疫病要注重调畅情志、顺应四时、饮食有节、动静有度以提高人体 “正气”[51]。由于目前尚无明确有效针对新冠肺炎的药物和疫苗,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则是当务之急[52-53]。
中医学认为,“天气通于肺”,自然界吸入的清气在胸中与脾运化之水谷精气结合形成宗气,而宗气一方面走息道而推动肺的呼吸,另一方面贯心脉以行气血,以养脏腑经脉,推动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54]。有研究表明:坚持习练健身气功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能增强患者的肺功能、运动能力,提高其生活质量,舒缓焦虑和抑郁状态[55-57]。张伯礼院士亦建议在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可以居家练习一些中国传统体育项目[58]。刘清泉等[59]建议针对新冠肺炎恢复期的患者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通过深呼吸等动作扩大胸廓,改善肺脏机能,提高免疫力及促进康复进程。因此,运动导引疗法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群体性患者康复指导方面存在着较大的运用价值。
针对目前中医特色疗法在新冠肺炎的运用,国家已颁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中医康复指导建议,并对中医特色疗法重点强调的核心技术艾灸、耳穴疗法等穴位的选择及传统功法的锻炼要点作出明确指导,以推进中医特色疗法的推广及运用。中医特色疗法在新冠肺炎防治过程中得到了运用并在改善患者体质、减轻患者症状、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运用过程中,笔者也意识到一些问题,针对目前疫情现状,如何在保证患者或疑似患者人员安全的前提下准确把握中医特色疗法的介入时机,以充分发挥其作用及辐射面;如何建立中医特色疗法评价反馈机制,针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方案的优化及改进,促进其规范化;同时如何运用循证医学建立规范的疗效评价机制以提高其疗效评价的准确性及科学化,是广大从事中医药工作者需要思考和攻克的难题。因此,急需总结前期临床实践成果,并根据新冠肺炎的现在流行病及症状学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方案,建立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及科学精准的疗效评价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中医特色疗法在新冠肺炎防治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综合防疫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