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恩平,彭飞
(南昌职业大学,江西南昌 330500)
“诗教”一词最早见于《礼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初指《诗经》所具备的“温柔敦厚”的教育价值,后逐步指向诗歌的教育功用。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诗教传统历史悠久,自孔子教诗以来,寓礼于乐,寓教于诗的诗教传统绵延至今,是中国特有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与人格完善途径,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瑰宝。基于“诗教”视域在江西省高校开展诗词吟诵教学法的相关研究与实践符合历史传承与现代大学的育人理论[1]。
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可以“事父、事君”,可以“多识”以提高综合素质,指出了学《诗》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经千载而不衰,有着丰富的诗词资源。在浩瀚如海的诗词中,“兴、观、群、怨”的现实主义精神是主旋律,“仁、义、礼、智、信”的做人道理是重点内容,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内嵌其中,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大学的功能包含文化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四大方面。以诗教为中心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既是大学功能的使然,也是其历史使命和重要职责。作为传承创新文化重要堡垒的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传承创新文化这一神圣职责与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包括高校诗教在内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荀子·乐论》认为,音乐在教化中有巨大的作用,“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所以先王制《雅》《颂》以“感动其善心”。《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诗品·序》认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无不认为音乐具有巨大的感化人心的教化作用。
中华诗教源远流长,包含着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强化学生文化自信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弘扬高校诗教能唤起当代大学生对历史传承的记忆,提高文化自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中华优秀诗词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实现古代诗词内涵与价值的现代转化,让古代诗词在吟诵传唱中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
中华诗教以儒家为主,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爱国诗与劳动诗是大学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国主题、农事主体诗歌不胜枚举。而这些仅仅通过生硬的思想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而大学诗教因独具魅力的感染力、渗透力和价值力,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这个任务,确保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诗歌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文学价值,其含蓄蕴藉、寄托比兴的表达方式,能够提高受教者的思辨能力与审美能力。通过高校诗教与吟诵教学可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理解力和价值判断力,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丰富多彩的高校诗教活动,如积极利用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等中国传统节日举办诗词吟诵、诗词创作、诗词讲座、诗词知识竞赛等活动,在校报上开辟诗词创作专版,定期刊登学生创作的优秀诗词、书法、绘画作品,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和活力,营造高端典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诗教通过对人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资源积累又反哺个人发展需要,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江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利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大力弘扬高校诗教,培养具有君子之风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自汉代以来,江西有800 余人列传,有90 人任宰辅。陶渊明、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晏殊、宋祁、黄庭坚、朱熹、杨万里、姜夔、陆象山、刘过、文天祥等诗文大家均来自江西;元代著名学者有93 人为江西籍,全国407 个书院中73 个在江西;《明史·儒林传》共著录115 人,其中江西35 人,居第一,有“朝士半江西”之说;洪迈、汤显祖、朱耷、宋应星、陈寅恪、傅抱石等文化巨擘数不胜数。在国家大力倡导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背景下,完全可以利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正向促进作用,结合江西丰厚的诗词吟诵历史文化底蕴,从江西文运昌盛的辉煌诗教涵养中汲取助力当代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营养,打造江西文化大省名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在政策面上,目前江西省对高校诗教的重视程度、政策支持力度、弘扬引领力度均不够,江西省高校诗教工作与北京、广东、山东、陕西等省对比相对寂寥;在相关科研立项方面,江西省社科、人文社科、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省教改课题等近年教科研立项中均较少出现高校诗教相关内容,组织举办高校诗教相关比赛较少;在高校实施层面上,绝大多数江西高校把学生培养的重点放在如何提升其职业能力的维度上,对高校诗社的指导亦多流于形式;在教师层面,江西省高校诗教及吟诵教学队伍人才建设落后,且缺乏提升师资水平的资金与渠道,影响了诗教及吟诵教学质量的改进;在学生层面上,受繁多思想流派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对格律诗词自我学习的内生动力不足,影响了高校“诗教”及吟诵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及吟诵教学法的推广普及,相关问题会迎刃而解,进而释放江西高校开展“诗教”及吟诵教学的巨大潜力[3]。
南昌职业大学为全日制统招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高校。于2020年6月成为江西省首所中国语文报刊协会吟诵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创始理事单位。南昌职业大学通过与广东省、陕西省、山东省相关高校“诗教”与吟诵教学的横向对比,在深度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找出差距与不足,积极探索弘扬江西省高校“诗教”及吟诵教学的可复制推广的具体化、可行性路径。做了初步实践。
自成为理事单位后,学校上下同心,高度重视吟诵教学法的推广、应用工作。成立了由精通国学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副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整合学校资源,发挥人文学院学科优势,促进与音乐舞蹈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协同发展,积极开展诗词吟诵教学的实践工作,提升学校师生开展吟诵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经验推广的水平,促进学校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育人工作,提升学校知名度与影响力。
学校积极促进人文学院汉语专业和大学语文教育内涵建设。通过人文学院汉语专业实训室的形式挂牌,建设了吟诵研习室2 间。一间供吟诵研讨使用,另一间作为视频拍摄与剪辑基地。内有男式汉服10 套、女式汉服20 套、男女唐装各10 套、古琴1架、琵琶1 把、古筝1 架、茶具1 副、围棋1 具、视频拍摄设备1 架、办公电脑1 台、会议桌1 张、椅子30 把、已装裱书画作品若干,供相关吟诵视频的拍摄与制作使用。
学校以人文学院汉语专业2019 级、2020 级为实验班级,共同研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通过课堂讲授、视频播放、学生实践、诗词吟诵宣传讲座等形式扎实推进吟诵教学法的推广及弘扬工作。并通过专委会成员切磋吟诵技巧、交流国学经典,以提高吟诵水平和视听效果。同时发展会员,组织会员学习普通话吟诵,参加吟诵教学法相关活动和线下学习,以及做好专委会交办的工作。
吟诵教学的开展及相关活动的举办促进了学校整合资源,凝聚特色,提升了汉语专业内涵建设,形成了多专业共同促进,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由于吟诵教学往往需要各类器乐配乐,采用丰富多彩的舞蹈、服装、播音、信息制作等样式,以立体化呈现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师生吟诵教学能力,推进学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和美育教育改革,从而带动学前教育、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播音与主持、新闻采编与制作等相关专业的融合发展。
学校在学生社团中成立吟诵协会,组织传统诗词文吟诵活动,编排表演并制作视频,适时参加校迎新晚会、元旦义演等活动,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择期举办了全校性质的中国诗词大会,并开展全校性质的诗词吟诵选修课等扩大诗词吟诵教学宣传,定期制作高质量传统文化相关视频,并在学校官方网站、公众号及知名网站推出。通过吟诵教学的开展及相关活动的举办,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提升了相关文艺活动的品位。之前学校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相对欠缺,活动形式相对单一化、内容同质化。通过相关活动的举办,还可将吟诵教学法实践成果应用于普通话推广和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朗诵、声乐、舞蹈、服装、动画等表现手法为一体,开展更具文化内涵、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第二课堂,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学校重视教学、科研、实践相互促进。由于吟诵教学领域为全新领域,值得挖掘的空间与深度较大。通过积极参加专委会组织的活动与研讨会,总结相关吟诵教学法应用经验,可以培育教学成果,申报相关课题,撰写发表高质量论文,推广吟诵教学的有益经验,提高相关专业内涵式发展,实现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相互促进。
江西省“诗教”资源丰富,但整合利用水平和北京、广东、天津、陕西、山东等省区相比,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其主要原因是江西省对高校“诗教”研究与资金投入不够。故应首先培养或引进与江西有关的诗歌研究、诗歌创作与诗歌教学名家,组织开展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江西高校“诗教”活动,如在江西卫视打造类似于《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的诗词文化类节目,开展全国性质的诗词研讨、创作大赛,召开江西籍诗歌名人研讨大会,如借2021年王安石诞辰1 000 周年,召集相关高校开展大型王安石诗歌研究活动。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投入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江西高校“诗教”整体水平。
弘扬江西高校“诗教”及吟诵教学,需要将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结合,举办有江西特色的“诗教”活动。如以宋诗、陶诗、江西诗派、书院文化等为核心,以庐山、滕王阁、白鹿洞书院、安义古村等众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为“诗教”现实场景,将“诗教”理论思想和方法融入“诗教”及吟诵教学的实践中;江西又是中国革命的红色沃土: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井冈山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瑞金是共和国的摇篮,无数革命英烈在红色中国气势磅礴的斗争史上写下了华彩诗篇,可以通过《长征》《梅岭三章》等江西红色诗词的吟诵弘扬我国革命的红色文化。
高校传承“诗教”传统,涵养人文素质,打造校园文化,是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可以通过对传统家风、社风、民风、爱国、民族大团结等相关诗词的吟诵,将“诗教”美育方案落实到专业教育、课堂诗词教学、高校诗社、校园文化活动及校外活动中去。以诗词创作打造高雅、多彩的校园文化,营造江西思政大格局的良好氛围,实现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增强文化自信。惠及当下、恩泽后人[4]。
弘扬江西高校“诗教”及吟诵教学,需要开设诗词格律写作相关课程。将诗歌赏鉴与诗歌创作相结合,提高学生诗词理论修养。诗歌作品的品鉴、自然景观的游览、人文景观的观赏需连结为一体,依托江西诗性文化资源将“诗教”美育的核心理念贯穿到审美活动的每个环节,提高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水平,提高学生诗词理论修养[5]。
值得注意的是,弘扬江西高校“诗教”及吟诵教学不应简单复古颂古,而应传承传统与弘扬时代相结合,历史视角与现实视角相结合。通过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实现古代诗词的现代转化[6]。利用江西特色鲜明的红色文化,秉承“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时代召唤,促进高校“诗教”的现代性,使诗词既接续民族精神、传统智慧,又焕发当代生机。达到“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效果。
总之,借鉴南昌职业大学开展吟诵教学实践的江西高校“诗教”及吟诵教学的创新路径探索,并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为了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