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慧
内容提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磨砺淬炼并创新发展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和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信仰根脉与力量源泉。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像传播展现了党百年来的奋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拥有深厚而浓烈的红色基因。红色基因与当代中国文学影像传播价值的互动生成体现在: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以及影视技术的创新为红色基因的承继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介支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为文学的影像传播开创了极其珍贵的素材宝库;作家自觉地将红色基因内化为精神认同和创作动力,潜心创作新时代红色文艺精品。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奋斗历程中磨砺淬炼并创新发展的理想信念、光荣传统与精神谱系,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的信仰根脉与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①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求知》2021年第10期。,深刻诠释了新时代弘扬红色基因的历史使命与时代意义。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作家热情讴歌党的奋斗历史和辉煌成就,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在现代传播格局中,文学被改编为影视、戏剧、舞蹈、歌曲、民间口头文学等形式,获得了多样化的深度传播。其中,影视作为视听媒介与文化领域极具活力的核心资源,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文学与影视的融合共生创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广阔传播空间,以感性审美的艺术形态为社会发展及激励民众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动力。
当代中国文学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肩负着书写党的故事的神圣使命。从“十七年”红色经典的影视翻拍到以黄亚洲的《红船》、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刘和平的《北平无战事》等改编的影视剧,以深刻的思想意蕴、艺术风格与审美特色记录了党领导人民群众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历史足迹,引领着民族精神与中国形象的深层建构,呈现出强大的艺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像传播以深厚的文学性为基础,以影像化的方式参与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以及人民精神文化史的建构,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崇高可敬的英雄形象带进千家万户,使亿万观众在视听审美愉悦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凝聚力,彰显出深厚而浓烈的红色基因。本文意图从媒介融合视域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探索并总结当代中国文学影像传播中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艺术经验,以期获得当代中国文学与影视艺术高质量融合与创新性转化的新启示。
红色基因作为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接续新时代奋斗征程的精神信仰和动力源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品格。由于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内社会主要矛盾与奋斗目标的差异性,红色基因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呈现出契合时代主题的独特精神内涵,“红色基因具有历史性、时代性,每个历史时期中国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不同,决定了红色基因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①朱秋菊、孙昊:《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及其价值意蕴探析》,《红色文化学刊》2021年第3期。。表现在文学的影像传播领域则呈现出不同时代背景下有所侧重的主要特征,但对红色革命精神的颂扬在每个时代都有常写常新的表现。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作家艺术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创编出大批传承红色文化并极具教育意义的红色经典作品。新时代文艺征程上,文学的光影世界中蕴含的红色基因作为民族奋起的精神源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着强大的思想指引,拥有深厚强大而又青春无限的生命力,在时空的双重维度下呈现出独特的时代风貌与精神内涵。
“十七年”时期文学诞生出一大批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事业以及讴歌新中国为创作主旨的“红色经典”,呈现出以坚守共产主义信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主要内涵的红色基因,体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红色经典”有很多被翻拍成影视作品,如陆柱国的《上甘岭》、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周立波的《暴风骤雨》等。根据吴强的《红日》改编的同名电影描写人民解放军在江苏涟水、山东莱芜等地的重要战斗,表现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浴血奋战、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根据刘知侠的《红嫂》改编的电影《红云岗》,塑造“红嫂”形象,提炼出了“红嫂”精神。①张元珂:《绽放在沂蒙大地上的民族之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期。革命历史题材作品书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充满了气象宏大的爱国激情。“十七年”时期农村题材小说中,根据马烽的《三年早知道》、李準的《不能走那条路》、赵树理的《三里湾》改编的电影全面展现了农村合作化运动所带来的农村面貌的改善,以及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些“红色经典”影视剧既讴歌了革命英雄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程中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正义精神与家国情怀,也展现了劳动人民在开创新生活时互助合作的团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国家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当代文坛涌现出许多生动讴歌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及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转型期艰难蜕变的优秀改编作品,呈现出以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攻坚克难为主要内涵的红色基因。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柯云路的《新星》、路遥的《人生》《平凡的世界》等都被翻拍为影视作品。以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改编的电影《钟声》中,共产党员乔光朴在危急时刻勇挑重担,毅然担负起抢救一家濒临倒闭的电机厂的重任,最后以雷厉风行的改革创新重新恢复了生产;以路遥的《人生》和《平凡的世界》改编的影视剧则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一代青年人的青春奋斗,直到今天依然激励着奋斗的年轻人。同时,这一时期涌现出一系列回望烽火岁月、缅怀革命英雄的文艺精品。以徐贵祥的《历史的天空》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塑造了梁大牙从农民到将军的英雄形象,展现了他一步步自我蜕变的精神成长。以龙一的《潜伏》、麦家的《暗算》、《解密》、《风声》改编的电视剧则展现了悬念丛生、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刻画了一批隐蔽战线上隐姓埋名、精忠报国的英雄形象。这些革命题材影视剧多维度地颂扬了英雄的革命信仰与爱国热情,让今日之观众深刻体悟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与党同心同德,围绕深化改革开放、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时代主题,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像传播推出了大量优秀作品,发挥了聚人心、暖民心、强信心的作用,呈现出以牢记初心、人民至上、守正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色基因。忽培元的《乡村第一书记》、赵德发的《经山海》、陈毅达的《海边春秋》等优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相继被改编成影视剧,艺术地记录了党领导的脱贫攻坚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山乡巨变以及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奋进历程,有力地回应了文学如何书写新时代,以及塑造新时代新人形象的问题。同时,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剧中也闪耀着文学影像传播的独特力量,如以莫伸的长篇报告文学《一号文件》改编的电视剧《黄土高天》展现了在中央一号文件的指引下,以张天顺、秦学安、秦田为代表的农村干部带领群众在四十年改革开放历程中为追求幸福生活奋勇拼搏的故事,讴歌农村改革的伟大成就,展现新农村的新故事、新气象。以阿耐的《大江东去》改编的电视剧《大江大河》诠释了新时代追梦人永远在路上的拼搏精神;以李康的《大浦东》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展现了个人在浦东改革开放过程中如何抢抓先机,勇于创新,梦想成真的故事。这些主旋律影视剧讴歌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呈现了青年一代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奋斗人生,以及表现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同时,这一时期也涌现出革命历史题材文学的改编精品,如王火的《战争和人》(电视剧《沧海横流》)、黄亚洲的《红船》(电视剧《中流击水》)、刘和平的《北平无战事》等,这些影视剧高歌理想信仰,礼赞革命英雄,形成新时代亮丽的“红色文化”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当前文学与影视紧密结合的时代语境下,当代文学影像传播中的英雄人物从文学世界来到光影舞台,在更广阔的传播平台上实现了从文学形象到影像形象的美学转换,将中华民族的英雄更广泛地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让英难的故事家喻户晓,让英雄的精神广为传承。当代中国文学及其影像传播对共产党员英雄群像的重塑与再造,谱写了感天动地、光芒永存的英雄赞歌。
“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翻拍的影视作品中刻画了一批出生入死、奋勇拼搏的革命英雄形象。“这些具有浓郁革命史诗、英雄史诗色彩的文学作品书写和记录了党和人民在不同时期为新中国革命事业而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和丰功伟业,弘扬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坚定的理想主义信念。”②蒋述卓:《新中国精神与文学经典的生成》,《中国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红旗谱》中一心向党、百折不屈的朱老忠,《大刀记》中历经苦难而反抗压迫、怀着梦想和希望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农民梁永生等,构成了“工农党员”英雄形象;《上甘岭》中至死不放弃阵地,与战士一起浴血奋战的英雄连长张忠发,《高山下的花环》中无私奉献、保卫国家的梁三喜、靳开来等,构成了“革命军人”英雄形象;根据著名作家黎汝清的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改编的电影《海霞》中的李海霞与《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构成了“女革命战士”英雄形象;《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烈火中永生》中的江姐、许云峰,构成了“地下党员”英雄形象,整体上展现了革命英雄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英勇不屈、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进入21世纪以来,“红色经典”改编热潮兴起,一些改编较为成功的红色影视剧脱颖而出,突破了“十七年”时期“红色经典”在塑造人物时采取的“高大全”创作模式,以“真人形象”绘就英雄,提升了英雄形象的艺术感染力。改编的影视作品中对革命英雄的再创造让英雄更加为观众信服,深刻感受到英雄们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展现出红色文艺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审美价值和艺术魅力。
面对新中国贫穷落后的现实状况,恢复经济、发展生产、改革开放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首要任务。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像传播紧扣时代脉搏,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接触现实中的新问题、新矛盾,积极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艺术地呈现了一批热火朝天干事业、锐意改革谋发展的英雄形象。如曹铁强(梁晓声《今夜有暴风雪》)、乔光朴(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刘钊(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李向南(柯云路的《新星》)等。2021年,亲身参与“三线建设”的作家革非将著作《火红年华》改编为同名工业史诗电视剧。作为建党百年的献礼剧,《火红年华》塑造了以夏方舟、陈国民、夏晓丹、季成钢为代表的当代英雄,展现了三线建设者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情怀,谱写了一曲青春无悔的英雄颂歌。“‘党史文艺’塑造的崇高美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形态,而是一种具有美善人格和正义伦理的道德境界。那些英雄人物以人类精神境界的自我实现为目的,把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当做自己的从价值追究要求,以无私忘我的精神投身到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去,成为极具崇高感的美学形象。”①张福贵:《百年党史与中国新文艺的逻辑演进及艺术呈现》,《文艺研究》2021年第7期。这些拥有崇高人格和英雄气概的改革者和奋斗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发展动力,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希望所在,指引着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英雄观的内涵更加开阔,体现出鲜明的人民性,在全社会弘扬了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精神以及踏实刚健、朴实有为的时代新风。新时代新“人民英雄”来自于人民,是在各行各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业绩的当代共产党员,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重点主题与对象。根据范小青原著《桂香街》改编的电影《桂香街》讲述了全国劳动模范许巧珍从一名普通纺织女工成长为“全国最美基层干部”的故事,许巧珍为民排忧解难、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体现了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情怀使命。在党的脱贫攻坚伟大事业中,从中央到地方,每年选派大量优秀共产党员到农村担任驻村书记,成为服务于乡村振兴事业的中坚力量,在文学的影像传播中也有精彩的呈现。如电视剧《花开山乡》里带领村民艰苦奋斗,创造宜居新乡村的驻村第一书记白朗,这一形象是作家忽培元通过采访众多第一书记原型人物创作而成的。新时代的新“人民英雄”既具有共产主义理想情怀又具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从根本上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新“人民英雄”与社会主义革命英雄、建设与改革英雄一起谱写了震古烁金、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彰显着共产党员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使命的血脉相承。
党的红色基因根植于党带领人民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铸就的精神信仰,彰显出与时俱进的实践品格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旗帜导向,生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史诗性红色文化。当代中国文学影像传播史上诞生了众多红色文艺经典,作为承载国家民族深层记忆与共同情感的审美载体,其影像传播的价值体现在形象地展现了党和人民筚路蓝缕的伟大征程,塑造了具有崇高品格的共产党员英雄群像,彰显了中华民族深沉厚重、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构建了在奋斗中超越自我、在改革中勇毅前行的伟大中国形象。红色基因与当代中国文学影像传播价值之间存在着共动共生的逻辑关系,共同书写了当代中国七十多年来光辉灿烂的历史篇章。
第一,当前媒介融合背景以及影视技术的创新发展为当代文学影像传播红色基因的承继提供了强有力的媒介支持。现代社会媒介发展迅速,大众媒介担负着传播文化的重要使命。传播媒介作为联结文本、读者与观众的重要方式和纽带,显示出媒介信息的独特力量,即麦克卢汉的著名论断“媒介即讯息”。“所谓媒介即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尺度。”①[美]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版,第7页。蓬勃发展的影视艺术以其独特的视听语言拥有文字媒介无可比拟的优势,文学可以通过影像传播成为人们获取精神愉悦、提升思想境界的重要延伸。当前,由传统媒体、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元开放的传播环境,呈现出立体动态、并具有强烈互动性的传播特色,有力推动了影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如以梁晓声的《人世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的热播即体现出媒介融合对该剧的巨大助推力。《人世间》开播前后,报纸、期刊、短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合力推介,扩大了影视覆盖率和社会影响力,将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人善良正直、有情有义的人格魅力传递给全世界。同时,影视技术的创新也为红色基因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助力。历史上,曲波的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多次被搬上荧屏,曾相继改编为电影《林海雪原》(刘沛然,1960)以及《智取威虎山》(谢铁骊,1970)。2014年,导演徐克以此翻拍的电影《智取威虎山》上映,以全新的3D电影呈现视觉特效技术,丰富了艺术的表达方式,拓展了崭新的传播空间,让观众在收获视觉震撼的同时受到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审美教育。
第二,党百年来的奋斗历史和丰功伟绩为当代文学影像传播价值的生成开创了极其珍贵的素材宝库。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讴歌党领导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书写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将红色基因熔铸在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时代精神里。百年中国文学的生产传播始终与社会变革、大众启蒙、民族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光影世界中最具有中国魅力、中国温度、中国情怀的中国故事。无论是浴血奋战的革命史、艰苦创业的建设史,以及攻坚克难的改革史,无不蕴含着精彩纷呈的动人故事、英勇崇高的英雄形象与胸怀天下的精神力量,成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精神之源,由此诞生了一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改编精品。作为建党百年献礼剧,以黄亚洲的长篇小说《红船》改编的电影《红船》以及电视剧《中流击水》讲述的是1919—1928年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不断壮大的历程,塑造了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瞿秋白等人物形象,生动诠释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红船精神。回眸往昔,红色基因贯穿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奋斗历史,红色主题资源既丰富深厚又极其珍贵有限,具有无可比拟的审美与教育价值,这也启迪着广大作家与影视编导要沉潜下来,在独具个性化的审美创造中打造引发人民群众情感共鸣的史诗之作,讲好党和人民开天辟地、艰苦奋斗并创造幸福生活的中国故事。
第三,广大作家与影视工作者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引领,将党的红色基因精神自觉地内化为精神认同与创作动力,潜心创作颂扬中国精神,讴歌人民英雄,展现时代气象的优秀红色文艺。新时代的舞台上,如何利用珍贵的红色资源素材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经典之作,这是广大艺术家不容回避的核心问题。红色基因中所孕育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开拓了新的创作视野,提供了崭新的审美方向。如艰苦奋斗,依靠群众的井冈山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生命至上,命运与共的抗疫精神,精准务实、人民至上的脱贫攻坚精神等。2018年,《人民文学》在第1、第3、第9期连续推出了欧阳黔森创作的报告文学《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报得三春晖》和《看万山红遍》。其中,以《花繁叶茂,倾听花开的声音》改编的电视剧《花繁叶茂》展现了以驻村第一书记欧阳采薇、村主任唐万财为代表的乡村基层干部带领村民依靠勤奋和智慧奔向幸福新生活的故事。《花繁叶茂》的热播与作家深入农村体验生活进行创作息息相关,“我在遵义的花茂村体验生活,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这儿翻天覆地的变化。短短五年,可以说‘百姓富、生态美’的美丽乡村就是花茂村的现实景象,原来这里并不富裕,自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以来,花茂村的变化用翻天覆地来形象都不为过”①欧阳黔森:《我亲历的农村巨变》,《中国纪检监察》2017年第16期。。“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要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①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日。红色主题创作要善于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寻找创作主题,弘扬红色传统,创作无愧于这个伟大时代与人民的精品佳作。
在党的红色基因引领下,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像传播全景展现了党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体现出历史的深度与时代的温度,形象地再现了党百年的奋斗历程与不朽成就。当代中国文学影像传播中彰显的红色基因既坚守中华民族的血脉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铸就了中国人民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共同的理想信念、情感价值与精神信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发展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优良传统,是新时代文艺创新创造发展的精神宝库。”②聂辰席:《紧跟时代步伐,以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开拓主题精品剧创作新境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年第4期。当代中国文学与影视艺术的深度融合所诞生的红色文艺经典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以更多培根铸魂的影视经典传递着精神之火和信念之光。展望未来,我们相信,红色基因作为党和国家最耀眼的精神底色与最珍贵的力量之源,必将激励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心系“国之大者”,讲好党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激励中国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新时代的伟大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