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箖珺 宝鸡文理学院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提出的推动城乡共同进步的重要战略决策,其对传统单纯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局面进行了转变和调整。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大城乡融合建设力度,实现城乡有机结合,进而达到最终发展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结合乡村自身特色、文化及资源,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调整第一、第二产业结构,以突显乡村独特性和个性化特征,促进其健康稳定发展;同时,还要对比分析乡村与城市产业间的差异性,重新展开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加大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力度,将地区特色文化进一步展现出来,做好结构体系调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速度,减小两者间的差距,达成最终建设目标。
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和实施的过程中,我国加大了对乡村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视力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重要举措。乡村是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根,乡村振兴战略的动能来自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中提出了坚持农村优先发展、完善城乡融合机制的政策措施,这些内容能够为城乡结构关系重组与调整提供依据与支持。在城乡关系调整上,一方面要注重空间关系的协调,另一方面要注重社会结构关系的重组,这样才能促进现代化技术手段的融合,达到协调发展的目标。我国乡村在长久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如乡村的农业生产价值以及生态环境价值体系,同时也有着漫长农耕文明独有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体系。多种价值体系的相互交融,影响了各地方的乡村结构。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及城乡结构关系调整中,应重点协调处理地区结构关系,解决其中存在的方方面面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进而为地区居民的生活和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核心为达成乡村共同发展的目标,只有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才能有效、科学地进行资源的调整和利用,提高乡村的经济水平,进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不难看到,部分乡村存在的最为明显的问题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这三方面的不足,再加上部分乡村相对偏远,导致其较为传统封闭,贫富差距不断加大。但也由于乡村地区的相对封闭性,地区特色文化在乡村地区得以较好地保存与传承。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发展乡村特色,尤其是乡村特色文化,采取合理的方式实现城乡融合目标,推动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形成一定的经济效益,减小城乡差距。
乡村振兴自然是以乡村实际情况为基准开展建设和发展工作,文化产业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在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乡村中,发展文化产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文化资源是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乡村文化的综合表现形式,是一个地方人民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价值的体现。开发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有利于形成文化产业链,为乡村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孵化新兴部门和行业,产生多种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发地区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对转变乡村经济增长方式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民间文化产业作为观察切入点,对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贡献进行了一定了解,乡村振兴路径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有机联系起来,尤其是地区民间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开发需要纳入乡村振兴软实力和竞争力的框架内。不过要想实现最终目标,还需要在现有文化产业的基础上开展创新活动,不仅要刺激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应加大地区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力度,尤其是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结合创新手段,将文化与乡村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文化产业因其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在打造地区特色品牌方面有着先天优势,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乡村地区,尤其是拥有一定旅游资源的乡村地区的发展,为建设地域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区域经济提供发展动力,推动乡村经济的持续增长。
另外,在文化产业的推动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应该加大对在地化的重视力度。在地化最初是在反思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趋势和潮流,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任何一种经济或商品流动,必须适应地方需求,才有可能加快地区发展,并强调产业和事物客观融入当地。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可知,在地化的落实对标准化目标的达成有着推动作用,能够缓解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分歧,做到统一规划和管理。乡村文化产业如果能够有效落实在地化相关内容,不仅能够科学利用文化资源,保证文化产品的地域特性,还能满足地区居民的生活需求,使其感受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自觉参与其中,加快乡村的建设速度。
在地化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对地区文化资源展开深入挖掘和探讨,提高其利用率,为乡村建设提供助力支持,进而加快中西部地区乡村经济发展速度,缩减其与城市之间的差异。在在地化文化产业的推动下,中西部地区乡村建设更具独特性,能够提高人们对其的认知度,并构建良好的形象口碑。
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传统农耕文明的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行列,更有甚者如皮影戏、西安鼓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收录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这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研究、发展,必然是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发展模式必然是优先开发、重点开发。文化产业又被称为无烟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可以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目标。且文化本身具有显著的稀缺性、空间独占性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这使得文化产业本身就是一种能产生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除了经济属性外还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就产业效益而言,文化产业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且社会效益始终处于优先地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可以推动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也是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影响力的体现,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助力。
在中西部地区的乡村建设中,文化产业的在地化对提高乡村经济水平,改善人们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不断提高,消费取向发生转变,对文化、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自然加大。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尤其是更具特色的民间文化产业。民间文化是宗教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综合体,将这类具有标识性的文化通过一定的经济手段转变为人们可以使用的产品时,就形成了消费意义上的经济价值。曾有学者做过田野调查,发现与普通包装的农产品相比,具有地区相关文化符号包装的有机农产品更具特色,有更高的销售率与回购率,顾客对这类产品也有较高的认可度。
近几年,中西部地区具有本地特色的明星、网络红人受到人们的追捧,地方性特色相关产品与乡村旅游也在其带动下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向。将地区文化特色与旅游项目开发共同融合在乡村的文化产业链中,为乡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低碳环保的选项。这一情况的出现为中西部地区的在地化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推动了地区经济增长,对乡村经济协调发展产生了影响,并为中西部地区经济进步带来了推动力。地区的文化禀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并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了竞争优势。
由此可知,做好在地化文化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提升乡村经济水平,实现地区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乡村地区文化产业的在地化发展,可以使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这也是乡村地区扶贫工作的助力之一。发展乡村地区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促进乡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方法之一,也是提升地区整体实力的方式之一。
在地化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中西部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西部地区乡村科学治理,达成结构调整及乡村治理目标的关键手段。研究地区文化资源的传承发展,对建设地方标志性文化,彰显区域特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民间文化具有文化资本的属性,而文化资本和物质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构成了地区经济发展的资本要素。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要将资本及资源高效融入乡村环境中,加大人才输送力度,打破传统格局结构并进行调整,以提高治理水平,推动乡村的长远进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一治理体系将国家的正式规则和大众的非正式规则都纳入治理的范畴,体现出善治理念,为乡村社会“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找到了突破口。在乡村治理工作中,相关部门应加强与民众的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发挥村民自身功能,这对强化治理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在地化文化产业建设应充分认识到政府和民众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性,针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给出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方案,提高乡村文化产业建设水平,推动经济良好发展。乡村治理工作的开展,除国家机构赋予的专享权利外,人们在平等交往中也可形成相应的权利。由于该治理工作是政治治理、经济治理后的重要阶段,需加大多元化融入力度,通过国家和人民共同作业实现治理目标,降低问题出现概率,大力推动乡村的发展进步。
鉴于文化产业的社会属性,在治理中应全面了解中西部地区乡村的生态环境、乡风文明等内容,完善治理方案,提高工作水平。文化产品既具有一般商品的属性,也具有精神产品的属性,其本身还是一种文化。乡村社会的生态文化思想、伦理道德传统都可以融入文化产品中,并随文化产品的流动在城乡之间共享,形成超越乡村的乡村治理体系。
推动在地化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满足多元文化互鉴要求,加快多元文化融合速度。当前,城镇化建设速度较快,虽然乡村地区还保留着传统文化的根基,但现阶段的工业发展及农业建设使得这一根基被逐渐削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间的矛盾和分歧加剧,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产生障碍,城乡文化很难达到融合发展的目标。现阶段,城市化对多数乡村都有着一定的影响,由于乡村地区农耕文化扎根较深,将其特色文化产业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乡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建设促进了城乡间的文明交流,让人民领略到更多的农耕文化内容,并通过对相关文化产品的了解、消费,感受其中的内涵和精神,进而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多元文化的融合需要建立在多种文化互动的基础上,借助城乡文化融合,增强地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发展。在城乡多元文化的融合过程中,只有做到文化融合,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相较于政治、经济、社会的融合,文化融合更加困难,需要长期保持城乡文化互鉴的畅通渠道。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外部资金、人才的大力支持。为此,就需要展开进一步分析和探究,给出专业有效的对策措施,实现乡村资源、要素的科学应用,加快本地特色文化产业化的步伐,这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措施。在中西部地区的乡村,由于文化内容的多样性,若想实现文化产业发展壮大的目标,需要做好多方面的了解和分析,掌握中西部地区乡村文化特色,根据目标要求,制定和完善制度体系,加大乡村建设和管控力度,吸引更多人员驻足。此外,加强对现有文化人才的培训也至关重要,如对各类民间文化传承人进行产业化知识培训,以提高其相关产品开发能力等。同时,在在地化文化产业的推动下,促进各要素的有机融合,对结构形式加以调整和优化,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
本文基于文化产业视角,希望能够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理论基础,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出可落地的乡村发展模式,为地区发展提供帮助。同时提出了坚持乡村全面发展,增强城乡文化融合机制的政策措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推进提供一定的依据与支持。希望本文论述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在乡村振兴战略及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文化产业建设,改革乡村体制,实现多元文化的互鉴,转变乡村治理结构,使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畅通无阻,进而达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我国全面发展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