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雪波 1.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湖北美术学院);2.汉口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陶印近年来成为篆刻的一个亮点。通过对陶印的工艺过程、艺术特点以及审美价值的研究来了解陶印章作为印章的一个特有类别的艺术表现。其具有印章的共同属性,同时材质的不同导致陶印章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所不同。通过对陶瓷材质的分析来了解陶印章在印面表现中章法、刀法的运用,印钮造型以及装饰与其他材质印章的优势,展现陶印章独有的艺术价值和艺术效果,同时通过比较来进一步完善陶印章的艺术审美价值,使其充分展现自身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内涵。
陶瓷印以泥土为材料,具有朴实感,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赋予陶瓷印越来越多的美感和价值,使普通的泥土呈现出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彰显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当下,人们重新认识陶瓷印价值的同时,应该着力将陶瓷印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提升其影响力,从而以其为突破点,让人们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陶印体现了三维和二维空间的统一,陶印的印体呈现出三维造型,而印面呈现出二维造型,古代人们认为“天圆地方”,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化理念,还影响了当时的艺术形式,所以大多数陶印都表现为方形或者圆形。后来随着人们对陶印制作工艺的逐步探索,增加了陶瓷造型的多变性,并在前人的启发下不断探索陶印多变的造型,出现了很多三角形和不规则图形的造型。但是陶印是艺术性和功能性相结合的艺品表现形式,过于追求外形的艺术性,就容易忽视其功能性,从而使陶印向美术作品转化,因此人们在注重陶印造型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其内涵和艺术性,注重篆刻技术和书法技术在陶印章中的结合,从而提升陶印的价值。另外,除了注重陶印造型外,还应注重印面的尺寸、印文的表现风格和印文的布局,从而促进陶印整体造型的和谐统一。在古代,陶印的大小和功能与使用人的阶层地位有关,一般随身佩戴的印章,尺寸较小,而一些用途性印章尺寸较大,增加了辩识度。一般而言,皇帝所用的印章尺寸较大,官员所用的印章尺寸要小于皇帝用的印章。后来,文人更加关注印章的整体效果,因此不再局限于印章的大小,开始考虑印章的布局和效果呈现。印面的表现多通过篆刻线条加以表现,线条的疏密、粗细、纹路等都影响印章所呈现出的效果,通过对出土陶印的研究,发现只有印章的边栏和印面相互协调,才能够增强其艺术表现力。陶印章的边栏具有较多的灵活性,既可以使用图案或印面的印文造型加以呈现,同时还可以是光滑的或者刻有纹饰。这样不仅增加了陶印章功能的多变性,还提升了陶印章的表现力。
陶瓷装饰以提高产品的艺术性或表现力为目的,来探索陶瓷加工过程中的方式和方法。装饰讲究适宜,并不是越突出复杂就越好,陶印章的整体形象不仅依赖陶瓷的印钮和印面来表现,还需要靠色彩,即釉彩来体现,只有进行装饰后,陶印才能进一步增强其艺术性。装饰既可以在坯体上进行,也可以在釉上、釉下和釉色等方面进行,单色釉、杂色釉和裂纹釉,斗彩,贴花、印花都是常见的装饰手段,这些手段既可以综合运用,也可以选择一种运用,从而提高陶印的表现力,增强其艺术感。陶印是土、火和釉的综合产物,同时将篆刻作为其语言,以及向他人展现其内涵的艺术作品,陶印既注重在多变中寻求和谐和统一,也注重在时代中不断创新。陶印章的艺术性是通过其质感、形状和色彩表现出来的,因此陶瓷经过装饰后可以增强视觉冲击力,以及对人们的吸引力,而釉色的运用可以增强陶印的张力,但要注意对釉上和釉下装饰的把控力度,促进其形状与色彩的统一。陶印装饰是表达陶印理念和内涵的重要因素,同时陶印作为印章的重要分支,其装饰和色彩对研究印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应该注重陶印装饰与色彩的艺术特点分析。
釉上彩也称炉彩,是陶印装饰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在烧成的陶瓷釉面上进行彩绘,再经炉火低温烧制而成,一般色调丰富,纹样凸出,操作简单,但是长久使用,容易磨色,也容易受到酸性物质的腐蚀,渗透出贡等有害重金属物质。同时,釉彩的光度和亮度比较差,常见的品种有珐琅彩、粉彩、描金等。釉上彩兴起于宋代,明清时期得到发展,通过釉上彩可以将陶印的造型和人工绘画融为一体,增加了陶印的表现风格,同时也是古代陶印和当代审美结合的一种装饰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陶印釉上装饰的领域。相对应地,有釉上彩就有釉下彩,釉下彩也称“窑彩”,在经过素烧或者未烧的胎坯上进行彩绘,然后盖上透明釉,再进行高温烧制,一般温度在1200 1400℃之间,需要一次烧成。相较于釉上彩,釉下彩光度和亮度都比较好,表面光滑,同时其受到釉层的保护,图案不容易磨损和腐蚀,常见的类型有青花、釉下五彩等,颜色表现较为有限。由于釉下彩的装饰过程是在上釉之前完成的,所以可以对印章的边款进行装饰,也可以结合印钮进行其他风格的装饰。虽然釉上彩和釉下彩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较大的差别,但都是陶印章通过造型和装饰来增强艺术表现力,从而区别于其他材质印章的有效手段。由于上釉是陶印章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人们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而颜色釉的出现带给人们更多发挥的空间,其通过在釉中加入少量着色物质,增加釉面的色彩表现力,一般可以根据烧制温度的不同分为高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由于温度不同,陶印既可以表现为厚重,也可以表现为轻巧,陶印章借助火和釉呈现出无穷的变化风格,增加了陶印章个性化的表现方式,陶印章用釉来表现风格时可以通过施釉方法的不同和烧制方法的不同来加以体现,由于釉的不均匀,增加了陶印的层次感,突显出局部与整体的协调,在烧制过程中对釉掌握不到位,可能会呈现出多种变化效果。这也正是釉的魅力所在。一般陶印制作者比较期待釉烧成后的效果呈现,倘若效果好,就可以提升整个印章的表现力,相反,若效果不好,则会导致陶印章制作失败。陶印制作者正是在这种探索中发现陶印章的乐趣,并且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丰富陶印章的表现形式。官窑的匠师不断探索制瓷工艺,仅“画”就有刻画、水画之分,胎坯制成后,刻画师在胎坯底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待其变干后再用竹签刻画出花纹,然后用刮刀剔除花纹头以外的部分,露出胎坯底色作为花纹底子。例如,屈家岭陶瓷制品中采用了晕染法为主的彩陶装饰风格,马口窑一般造型大方,釉色古朴厚重,刻花装饰讲究,主要部分以剔地划花的阳纹为主,次要部分以刮花阴纹作陪衬,主次分明,烧后呈现出桔红、紫褐、酱红、紫红、古铜等色,庄重耐看等。这与出土的陶印文物具有高度一致性,说明陶印文化既体现了陶瓷制品的共性,同时又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了特点的呈现,从而实现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章法主要是指陶印章印面的布局和排版,陶印章印面主要是以线条的篆刻为表现形式,线条的律动和规律体现了运动的规律,也揭示了自然发展的规律。一般陶印章印面文字有阴文和阳文,印章章法通过字体的大小、方圆、巧拙、奇正来体现,印章的印面不仅融合了书法的技巧,同时也展现出了一定的刀工篆刻技术。陶印章的章法还体现出疏与密,满与空,既可以大疏大密,也可以小疏小密;既可以在满中突显空,也可以在空中注入满,要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布局,根据线条的粗细、距离、空间来展现陶印章法的特点。
刀法增加了陶印制作的趣味性,也是提升陶印艺术价值的重要方式。用于陶印的刀法比较多,如复刀,反刀,搓刀等,但是按实际的操作过程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刀戳入后不再提起,讲究用刀的连续性;这种刀法也被称为冲刀。还有一种刀法是刀戳入以后提起一点再次戳入,呈现点到线的过程;这种刀法也被称为切刀。刀法体现了笔法的理念,笔法注重力道和写意,书法大家一般都有自身的特点,而篆刻就是通过刀法的运用,将书法的特点展现出来。
边款已经称为陶印艺术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边款字体种类较多,有行书、草书、楷书、隶书等多种形式,刻制边款有单刀和双刀两种主要刀法,两者的区别在于与印文的关系,双刀的刻款融合了印文镌刻的技巧,而单刀的边款可以拉开刻印款与刻印文的距离,因此边款增强了陶印章的艺术表现力,提升了陶印章的艺术魅力。
陶印章是艺术性和功能性的综合体,在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同时,可以带给人们美的享受,营造出一种美的意境。艺术作品将美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度量标准,而美并不仅仅指外观美,还包括人们的心灵感受,真正美的东西应该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和时间的洗礼,超越国家、民族的界限,彰显出其独特性。陶印章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注重外在的造型、颜色和构造,同时也注重内在的思维和意境中的表现,陶印章呈现出的艺术语言给予了更多人品评、交流和借鉴的契机。陶印章的印面、印钮、边款都呈现出较强的风格特征和审美价值,同时也体现出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注重意境的营造。在多变中突显特质,在不变中寻求创新,从而实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辩证统一,陶印章艺术体现出较强的辩证观点,朱白相间,阴阳协调,动静统一,体现出自然变化的规律,注重在探索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新的表达方式和意境。同时陶印章在刀、火、泥等相互作用下“变身”。这也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陶印章体现出较多的人文性,一方好的陶印章作品不仅融合了书法和篆刻技术,同时体现了创作者的学识、精神追求和审美水平,借助物体表达章法,营造意境。由于陶印章以泥土作为制作材料,与石质、金属、木材等印章具有较大区别,不仅要求创作者具备印章刻制的基本知识,同时还能够掌握陶瓷材质的独到之处,从而借助篆刻、书法等手段,赋予其更多审美价值。陶印章作品也体现出创作者修身养性的过程,陶印创作者在追求其艺术美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篆刻技能、书法水平、绘画技能。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结晶,陶印将泥土作为原材料,具有朴实感,而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不断赋予陶印越来越多的美感和价值,使普通的泥土成为饱含文化内涵的艺术品,既彰显了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体现出前人的智慧。陶印作为我国陶瓷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和变迁,不同时代的陶印由于社会环境、人文因素的变化,呈现出较大的区别,既体现了陶瓷文化的多元性和多样性,也为当今陶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参考。陶印虽然是古人发明创造的,但正是由于其不断创新,才丰富了艺术性,因此,现代人们重新认识到陶印价值的同时,也应该着力将陶印这门优秀的古老文化发扬光大,提升其影响力,并以其为突破点,让人们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陶瓷文化作为我国的代表文化,其影响力被世界认同,在新时代,我们应该将陶印作为我国陶瓷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见证,提升陶印在文化交流中的影响力,彰显大国风范。
陶印融合了情感、和谐和创新,是推动艺术发展的根源,启内涵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高度一致。现代的陶印制作者大都比较年轻,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不满足于旧的陶印艺术表现形式和传统的篆刻技术。他们不断尝试突破和创新,在章法和刀法方面注重变化,与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和人们的生活理念进行融合,但是创新并不是否定原有的陶印表现形式,而是在吸收和继承的基础上,与时代发展特征相融合。陶印的产生是以泥料为材料,在刀与火中定型,古代陶印融合了书法美、篆刻美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增加了其艺术内涵。现代人在传承过程中应该分析其规律,注重把握意境,在寻求突破的基础上注重文化内涵,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新兴文化兴起,但是仍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中华五千年文明是一个连续的传承过程,没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也就失去了发展的根基。当代,陶印文化虽然属于小众文化流派,不及石印章的影响力大、使用范围广,但是陶印章作为陶瓷文化的代表,诞生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从泥土中取材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结晶,虽然陶印的发展受时代环境和人们思想的制约,其制作方式较为落后,但这种独特的方式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发展空间。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是陶印文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长期酝酿,在不断的探索中了解陶印的制作流程和发展规律。当今社会石质材料资源紧缺,为陶印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因此应该不断探索陶印的制作流程、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在尊重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寻求突破,推动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提升其层次性,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效融合,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