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少华, 李梦颖
(三峡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习近平在《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重要讲话中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习近平的讲话为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体系,促进高校思政课教育链各环节有效协同联动提供了方向指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办好高校思政课,培养能够完成“两个一百年”伟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教育链的视角对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运行、覆盖面和目标整合情况进行分析,促进教学要素相互协作及最优地实现教学目标,对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和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从教育链的视角来看,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大学生头脑的教育活动是由一系列教学环节相互链接而成。对教育链的内涵进行分析,对高校思政课教育链的特征进行归纳,才能为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改革提供理论支撑。
1.教育链的界定
教育链是指在教育过程中由多个教育要素和环节为同一教育目标按一定逻辑关系和运行方式形成的相互衔接、相互协作的链式教育系统。每门课程都有各自的教育链,由不同层次的教育链按一定顺序和方式构成。从构成来看,教育链是由多个教育要素和环节构成的统一体,各教育要素和环节是为了共同实现这个统一体的整体功能而形成有机组合;从时间上来看,教育链的运行是一种有序化的状态,各要素和环节依照一定的顺序有序开展;从空间上来看,各个教育链节按一定的方式进行纵向或横向的组合与衔接;从相互作用来看,链节与链节之间能够进行能量或效果的传输,前一个教育链节的有效运行会为下一个教育链节效果的发挥创造条件,后一个教育链节的效果发挥对前一个教育链节的有效运行具有推动作用。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链的构成
高校思政课教育链是将思政课各教学要素和环节依据一定的逻辑联系而成的具有衔接和协作关系的链式教育系统。在这个教育系统中,教育者依据受教育者的学习特点,通过相互作用的链式教学实践推动受教育者将教学内容传输、内化和外显,从而达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教育者根据教学目标采取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活动,其每一阶段的教育实践可分为若干个相互连接和相对独立的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的有序连接构成了思政课教育链。高校思政课的教育要素包含课程要素、内容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环境要素、物质要素、人物要素等,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延伸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评价等。所以,高校思政课教育链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延伸教学等组成部分。
3.教育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的特征
总结特征是对教育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科学进行认识和分析的重要前提。教育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的特征主要包括全程覆盖性、个体差异性和相互协同性。
第一,教育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对大学生具有全程覆盖性。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应该覆盖到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涯全过程,让思政课学习效果影响学生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从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来看,大学生有广泛的思政课知识学习需求,而知识的真正获得要通过长期反复的教育、学习、体验、实践等环节,这样才能将知识内化并影响学生个体生命的全过程。
第二,教育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兼顾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课时和实践教学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由于大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认知水平的不一致决定了必须将思政课向课外延伸。延伸教学以学生为出发点,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平等交往对话中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和辅导不知不觉地将正确的思政教育传递给学生,使大学生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认知转向行动实践[2]。
第三,教育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各环节具有相互协同性。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各环节之间是相互衔接、相互促进的。课堂教学环节在时间和空间上居于主要地位,实践教学环节是重要组成部分,延伸教学是重要的补充和完善环节,在延伸教学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规律有序开展;另一方面,要厘清延伸教学环节之间的定位与协同关系,清晰明确地发挥教学环节在整个教育链中的功能,促使各环节有机衔接、同向同行,共同推动高校思政课教育链的有效运行。
延伸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链的重要一环,是根据教学需求将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不同方式、平台和途径延伸至必修课堂外,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专题讲座、实验室教学、选修课程群和网络教学平台。延伸教学是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益补充。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育链就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与延伸。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是以达到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为中心、以实践体验为实施方式的综合教学模式。延伸教学强调课前、课中和课后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对于打破教学时空界限、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环节的孤立性、实现体验教学和个性教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解决思政必修课时有限与大学生学习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高校思政课教学从课堂向课外延伸、向现实世界和网络空间进行延伸。课堂教学侧重于对大学生开展共性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的培养,而延伸教学侧重个性的实践养成效果的提升。因此,高校思政课教育链设置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之外的延伸教学链,课堂教学链节、实践教学链节和延伸教学链节彼此之间具有效能传导和互助效应。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各要素形成的链节尚未能与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联动。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未形成有效协同联动
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的各组成要素和环节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延伸教学虽然只是高校思政课教学链的一个教育子系统,但其内部各个环节需要建立相互关联与制约的连接关系,从而建构其自身相互协同联动的运行机制。一方面通过内部整合,使教育资源得以共享,使各教育要素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另一方面通过外部整合,使延伸教学系统与课堂教学系统、实践教学系统交融互渗。
目前,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体系构建还未突破各子系统的学科局限、方法局限和应用局限,体系内各教学要素各自独立,没有形成有效协同联动的有机整体。一方面,延伸教学的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物质要素的投入和激励未得到整体规划;另一方面,这些教学要素还未突破自我边界,形成综合性、交叉性、协同性的运行机制,导致当前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效果未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政课教师只是局限于延伸教学单个环节的探讨,没有从全局性视域对延伸教学的价值进行思考。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未实现全覆盖
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致力于帮助大学生拓宽视野,加深理论认识,增强实践能力。教育内容不仅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而且具有全员和全程性覆盖的特征,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教学贯穿大学生的学习生涯全过程。目前,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已经利用文科实验室、素质选修课、专题讲座和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专业辅导,已经有效解决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困惑。但是延伸教学各要素还未制订统一的教学全覆盖程序与步骤,未能使延伸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各环节有计划地发挥作用。
具体来说,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未对大学生全程发挥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各要素各环节未能实现全年级覆盖。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应该遵循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发展规律制订延伸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规律开展延伸教学活动,使各构成要素在特定时间发挥相应的作用。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日益丰富,大学生要想及时进行理论更新就要保有持续学习的状态。大学生有持续学习和实践思政课的需求,但是高校四门思政课在大一大二学段就已完成了五分之四的学习任务,大三和大四只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安排,大学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产生的思想困惑难以及时得到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教导,目前延伸教学对大三和大四同学的学习需求还未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二是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各要素各环节未能实现全员覆盖。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教育者利用特定的场域、拓展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针对性的专业辅导机会,是否发挥效用还需要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当学生有了学习需求后才有参与思政课延伸教育的动力,学习需求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学习、求职、爱情、友情、法律、意识形态等。如果大学生有学习需求和动力但不主动付诸行动的话,延伸教学活动无法实现全员覆盖开展。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的目标指向未整合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第4条“整体规划思政课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可见,我国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目标是非常明确的,为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延伸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明确方向。
以往教学过程中,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主要聚焦在课程体系建设、具体教学实践、教学效果评价等单个环节上,关注延伸教学课程体系如何设置、延伸教学内容如何优化、延伸教学形式如何创新等个性问题,没有深入思考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延伸教学实践之间引领和支持的互动关系,所以延伸教学改革固守于单个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的成效得不到整体显现。教学目标没有细化分解到各分项指标点,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实践、评价考核各个环节中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合力有待加强。
高校思政课教育链是将各个教学要素根据其运行逻辑建构起来的一条相互衔接、多维协作的链式教育系统。本研究把延伸教学放到高校思政课教育链框架中进行考察,结合当前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实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思路。
1.明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的协作对应关系
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的每个教学活动都应该对思政课整体的培养目标进行深度解析,层层分解制订具体的教学目标,使各个教学目标和学生成长具体指标之间具有一一对应关系,这样才能改变延伸教学各要素各自为政的状态。所以,今后在制订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教学大纲时应该考虑增加以下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本部分延伸教学内容和其他延伸教学内容是什么关系,相互之间是否能够关联起来,能不能形成有效协同联动的有机整体;二是本部分延伸教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中处于什么定位,能给予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什么支撑,如何通过外部整合使延伸教学系统与课堂教学系统交融互渗。
增加以上两个方面内容的好处在于:一是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考延伸教学内部关系和整体定位时,会对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进行连接和思考,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二是凸显协作对应关系有助于教师和管理者对延伸教学的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物质要素的投入和激励进行整体规划,从制度上突破教学要素之间的边界,形成综合性、交叉性、协同性的运行机制,使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效果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2.建设全覆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体系
用教育链理念重新审视高校思政课现有的课程体系,应该在必修课程体系之外建设能够覆盖所有学段和所有学生的延伸教学体系。正如习近平强调:“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1]。《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要“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建设实现全覆盖的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体系,笔者认为要组织教师对大三和大四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和整体规划。一是加强针对大三、大四学生思政课延伸教学课程群建设,根据他们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实现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全过程覆盖。二是丰富延伸教学载体,实现大学生全覆盖。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学场域,为大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和针对性的专业辅导,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实现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全员覆盖。
3.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延伸教学目标整合和达成度测评
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采用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根据由总到分的原则对延伸教学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教学目标进行整合,整合的效果可以从教学考评中得到体现。关于加强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目标整合,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明确高校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大学生毕业要求。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仅重视思政课教学目标,在思政课程结束后不再对大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和测评,对毕业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状况更是缺少数据分析,造成高校思政课教师多年来侧重于研究能够提供什么教学内容,却不去追问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内容、学生想要学习什么内容,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思政课延伸教学目标具有全面性、层次性和实践性[4]。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将延伸教学目标在政治认同、理想信念、家国担当、道德情操、法治精神等方面进行细化分解,制订具体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为延伸教学改革提供方向。其次,理清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和延伸教学实践之间引领和支持的互动关系,将延伸教学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评价考核各个环节与培养目标对标对表,使延伸教学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形成有效支撑。第三,加强培养目标考核和跟踪测评。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通知中规定:“改革考试评价方式,建立健全科学全面准确的考试考核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5]。目前指向高校思政课的单门课程的考评体系重视考察在校大学生对思政课知识素养的达成情况,对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也纳入考核范畴,但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缺乏后续跟踪测评,可以在考评体系中引入第三方进行跟踪测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持续观测和分析,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科学改革。
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深刻认识新时期面对的新矛盾和新挑战,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思考如何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解决好怎样培养人这个重要课题。探索思政课延伸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延伸教学打通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课后延伸的衔接通道,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将鲜活的第一手教学资料反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大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从“会考试”到“能实践”,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有温度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