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色彩心理在电影服装中的作用
——以《末代皇帝》为例

2022-12-06 05:04孙浩钧
西部皮革 2022年15期
关键词:末代皇帝溥仪服装

孙浩钧

(广西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0)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第一感觉是视觉,而对视觉最有影响力的则是色彩。在服装设计中,服装的三要素由色彩、款式、面料组成。其中,色彩因素位居前列,色彩会使观者产生最为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反应,所以在服装设计中利用色彩进行创作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创作形式。电影评论家让·米特里曾说:“电影色彩的真正丰富性在于精巧使用各种不同颜色——用色彩讲故事”。从电影艺术里可以看出,服装的色彩和版式可以直接影响到影片的基调、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心理情绪,可以增强或减弱影片的气氛效果,对影片的节奏也会产生影响[1]。

南朝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提到“物色之动,心也摇焉。”生动的描写出了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色彩心理效应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色彩的主观心理认知,研究发现,光波所产生的长度变化对人的视觉影响取决于所产生的光波的长度,这导致人们对收到的颜色有不同的感知。当人的视觉感官受到色彩刺激时,会感知和联想到相应的情绪,使人产生喜怒哀乐。不同的色彩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能够引发人的生理反应,如愉快、恐慌、幸福、惆怅等等的其他情绪。与此同时,个人经验、社会意识、风俗习惯、民族传统以及宗教信仰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色彩对人类的心理影响,它们总是对我们的情绪产生无意识的影响,这就是色彩的心理效应,当其运用在电影服装设计领域中,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电影《末代皇帝》为例,探析艺术家如何利用色彩心理反应,使服装更好地与影片的角色形象和电影基调结合起来,并使其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

1 电影服装中色彩心理对角色塑造的作用

1.1 建立角色外在形象

电影通过画面展现给观众视觉、听觉以及心理的感受,包括人物造型、环境和影像的外部形象。角色外表的具象和差异化通过服装构建,而服装中的色彩心理效应是建构角色形象的一个重要因素[2]。电影讲述故事,鼓励观众思考并与之产生共鸣,构建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其中服装中的色彩元素具有最直观的形象化特征,设计师通过常态化的色彩心理效应进行创作,在短时间内将创作者想向观众传达与电影有关的信息传递给他们,观众接收创作者的信号。例如角色所处的历史时期、角色的身份立场、性格、喜好等,都可以通过色彩心理效应来传达给观众。服装设计师James Acheson 在筹备拍摄期间,在伦敦V&A 博物馆以及加拿大等地,对影片发生的背景:满清时期的服装版式、材质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考察,影片中演员服装的复原性极高。

电影《末代皇帝》在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塑造形象,讲述一代帝王兴衰的同时也展现了一个王朝的兴衰,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在历史中翻滚的轨迹。在国人印象中,明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隋文帝时期就出现了黄袍之风,被称为“柘黄袍”。幼年溥仪身着明度和纯度都极高的明黄色龙袍站在身着明度较低的红色蓝色服装的大臣中,对比明显。小面积的黄色在众多明度较低的红蓝色中间是画龙点睛般的存在,暗示观众溥仪是这个紫禁城独一无二的主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使观众牢牢记住这个人物形象,且感受到溥仪虽然很小但他在这个宫廷、这段历史中将是无法被忽视的存在。

在溥仪与川岛芳子的对话这一片段中,溥仪身穿低饱和度的灰绿色格子西装,完全是西式的打扮,与川岛芳子的明度较低的暗红色皮衣相呼应。这种服装色彩传递给观众这样的信息:溥仪此时已是日本人的“笼中鸟”,同时低饱和度的颜色会降低和削减色彩对人情绪的影响,川岛芳子暗红色的皮衣也暗示着她暴戾、凶残的一面。

由此可见,电影服装是塑造人物外在形象的基本依据,角色差异化的职业、地位、性格和所处的境况一目了然。而充分运用色彩心理的反应,可以清晰地再现现实世界的意象,而不需要过多的表达,强调了影片的真实性,增强了影片的视觉冲击力,使影片的表现力更加微妙。

1.2 反映角色心理特征

英国心理学家格里高利·拉兹兰说,“颜色知觉对于我们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视觉审美的核心,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情绪状态。”在电影服装设计中,为了强调角色的个性,使他们更容易被观众理解,设计师必须将服装色彩的选用与电影内容和角色的个性相协调。根据观众的色彩心理反应来选择合适的色彩元素,把握观众的色彩心理,同时反映角色的心理特征,因为在电影的服装设计中,艺术家不但要考虑如何建立角色外部形象,还要考虑如何丰满角色的内在心理,在某种程度上揭示角色的某些抽象的心理特征。服装的颜色变化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的,不是像生活中气候的变化一样换衣服,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人物的心理,服装的变化反映了角色的不同思想和感情,利用服装颜色的变化来反映人物的心情。

1.2.1 角色潜意识具象化

生活中的服装可以展示精神状态,反映社会时尚和伦理观念,而电影中的服装可以告诉观众电影中人物的个性、性格等特征,还可以表现人物及其潜意识。而服装中的色彩可以揭示角色的心理活动,利用色彩的心理学向观众传达一种视觉形象,让观众直接感知其内涵和寓意。如在电影《末代皇帝》中,1935 年,溥仪从日本游历回来,怀有他人孩子的婉容穿着一身大红色为底色,上面带有黑色花纹的旗袍,妆容艳丽,珠宝配饰也一应俱全。红色象征着情欲,热烈等具有极强吸引力的特点,但饱和度极高的红色也有危险、警告、血腥的普遍含义,因此会极大的提高观众的焦虑感,这里也为后面的剧情中婉容极度崩溃癫狂的精神状态做了铺垫,作为沉默的语言的服装色彩是如此微妙和精确,向观众揭示了婉容内心微妙的情感波动,同时观众的心理反应也正是沉闷和压抑的,从而将观众带入婉容的内心世界,产生心理共鸣。除了角色衣服色彩具象性之外,角色配饰色彩的也可以作为揭示人物心理活动的符号。黑色给人印象通常是压抑、冷酷、严肃的,在文秀离开溥仪的剧情中,巨大的黑伞将文秀笼罩在阴影下,扔掉雨伞的文秀奔跑在雨中,扔掉了束缚着她的过去,迎接新的人生。

1.2.2 暗示角色命运

服装的色彩元素是观众感知人物内心世界的重要因素,虽然它是无声的,但它是一种具象而丰富的视觉工具。色彩的变化可以巧妙地暗示角色的命运,例如,柔和的绿色可以向观众传达角色即将重生,而千篇一律的黑色服装可以向观众传达角色的命运将是神秘和孤独的。

溥仪在战犯局受感化是穿着烟黑色的统一制服,当他被释放后其服装为浅灰色、军绿色的中山装。老年的溥仪回到故宫,他穿着军绿色的中山装,人类日常所见的各种植物都有多种绿色的变化,因此绿色常与自然、丰饶、繁荣、自由这些观念有关,也代表着安全、成长、复苏、治愈有关系,观众在这里得到的信息是溥仪跌宕起伏的前半生终于结束了。在文秀决定离开溥仪的剧情中,溥仪穿着黑色的西装,坐在中间的婉容穿着灰色的皮草,而坐在另一边的文秀穿着白色的皮草,在车子快到达时,文秀说着“……I want a divorce”。白色在人们心中往往代表着纯洁、干净,文秀在此是三人中唯一的清醒者,她没有像溥仪和婉容一般沉浸在日本人为他们营造的美梦中,也预示着只有文秀的未来是相对幸福的。在电影中色彩的变化自然而微妙,服装的色彩看似是依照清末民初进行写实呈现却又包含着很多的信息。每件服装色彩的变换都伴随着影片角色未来命运的走向与剧情走向的心理反应。

1.2.3 角色的心理转化的媒介

服装色彩是根据着影片角色心理转换的而进行转变的,在一定程度上是作为心理转换的媒介而存在的,尤其是电影主角溥仪的服装色彩变化最为明显。英国教师庄士敦受聘入宫,溥仪有了掌权的意识,渐渐地溥仪的服装不再以清朝服装为主而是穿起了西式服装,且颜色也不再是皇帝的专用色饱和度极高的明黄色而转向在那个时代更代表西方的白色、黑色以及饱和度更低的灰色等。由此可见,电影服装的色彩与角色的心理是分不开的,服装色彩和观众的心理效应相结合,能够帮助观众在第一时间轻松的感受到艺术家们所表达的情感,营造观众的心理认同感。

2 电影服装中色彩心理对电影影调的作用

电影服装的设计是为电影的剧情、格调和影调服务的,服装色彩对电影的基调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穿着饱和度极高的红色衣服的人进入黑色和白色两种不同颜色的环境,当他进入黑色环境时,可能会对观众造成一定的心理刺激,他们会感到恐惧和情绪动荡;而当他进入白色背景时,观众会感到干净和平静。色彩对于电影影调的影响主要作用在增加画面美感、与画面基调相配合以及传达影片精神上。

2.1 增加画面美感

俄罗斯导演杜甫仁科认为:“电影中的色彩是有层次的,动态的,有节奏的,它是不断运动的。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的色彩比油画更接近于音乐;它是眼睛的音乐”。在电影画面中,一块优美的行走的色块,即角色的行动会使画面的美感更深一层。川岛芳子引诱婉容吸食鸦片,婉容渐渐绝望堕落,婉容穿着长至脚背底色是黑色并镶满反光的亮片的礼服裙,婉容流着泪吃着花瓣,衣服上的亮片反光到婉容的脸上,与泪光配合,充满凄美的味道,在这部影片的影调中,设计师对婉容的服装色彩选用的几种色调变化,使角色的服装与情节、影片的气氛和人物的心理情绪协调一致,给观众美的享受。

2.2 与画面基调相配合

影调类似于绘画的色调,在绘画中,色块或线条被用来表达作品的内在思想和感受,而在电影中,服装的色彩元素被用来赋予画面不同的基调。

影片的开始溥仪坐在一批战犯中间,头戴着西式礼帽,身穿黑色大衣,区别于其他人,但整个画面中出现的角色的服饰都是暗色,整个画面带给观众的心理反应是寒冷且有着肃杀的气氛,仿佛能从屏幕里感受到东北冬天的冷空气,从而把观众引入电影压抑的氛围,产生心理共鸣。

在溥仪迎娶婉容的片段中,宫女和太监们都穿着红色的服装,溥仪和婉容作为这场新婚的主角也穿着红色的华服,整个场景的布置也以饱和度极高的大红色为基调,热烈、兴奋、欲望,能调动情绪,浓重的红色会让精神一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引发烦躁情绪。

2.3 传达影片精神

服装中的色彩元素不仅能呈现角色心理特征,还能够强调影片的精神,使影片更加丰富与生动。不同的颜色通过服装使每个角色形象更加饱满并富于内涵,让角色通过电影情节更好地传达影片的精神。影片的服装设计师对清末民初服装进行了大量调研,在还原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细节的发挥,使这部影片的服装设计成为传记电影教科书般的设计。

在影片的前半段,溥仪生活在皇宫的时期,溥仪与婉容、文秀的服装颜色几乎清一色的高饱和度,浓烈的色彩,而在影片的后半段高饱和的浓烈色彩的使用则逐渐变少,取而代之的是低饱和度的各种灰色,脱离黄色、红色的溥仪等人,也在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成为历史的旁观者,脱掉束缚着他们的枷锁。在服装中黑色和红色的出场频率也十分的高,用色彩说话使服装的色彩元素成为传达影片精神中的重要媒介。服装的用色始终与电影想表达的精神相配合,有学者曾说,这部影片的历史价值远远超出了一般的传记片,历史对个人的碾压和侵蚀,几乎是那个时代人的心理缩影,与其说它讲的是溥仪,不如说它讲的是溥仪那个时代及那个时代里的人。电影中贯穿始终的场景是黑色的牢笼和红色的门,预示着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由和束缚这一主题的探讨,人生而自由,却又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枷锁之中,若紫禁城是有形枷锁,那皇帝身份便是无形枷锁。前半生的荣华富贵,后半生的艰苦困顿,这一切都源于皇帝的身份标签。同时也在提醒着中华文明的后人,莫忘历史。

3 结语

总之,电影服装设计的重点是要运用心理学及美学的原理进行创作,不同色相、明度、纯度的色彩,都会唤起人类心理的不同感知,利用色彩的心理效应来挖掘、表现角色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或渲染画面的空间气氛,使服装设计成为一种可以帮助人物倾诉情感的语言。恰当的运用服装色彩这个工具再配合其他色彩因素,能够提高色彩在影视服装中的视觉表现力。而合理地运用色彩心理学进行服装设计,还可以增强电影画面的美感,烘托气氛,促进情节发展,有效地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好地为电影服务。

猜你喜欢
末代皇帝溥仪服装
道具服装
“末代皇帝”配眼镜
你所不知道的末代皇帝溥仪
溥仪告白
末代皇帝的平民恋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末代皇帝》:记忆与图像
溥仪曾是同性恋
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