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牛瘟的诊治

2022-12-06 03:38翟雪松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2年3期
关键词:出血性疫区病牛

翟雪松

(廊坊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 廊坊 065000)

牛瘟又称“烂肠瘟”、“胆胀瘟”等,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病毒性传染病,其特征为体温升高,全身呈败血症变化、消化道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本病是世界上古老的家畜疾病之一,最早发生于亚洲,随后传到非洲和欧洲。本病在澳大利亚、日本、巴西等国流行过。1949年前本病在我国几乎遍及全国,1949年后由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扑灭措施,于1956年基本上消灭了本病。但本病目前仍流行于印度等亚洲和非洲的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有一次大暴发。因此,应引起警惕,防止本病再次传入我国。

1 病原特性

本病的病原体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牛瘟病毒(Rinderpest virus)。病毒颗粒通常呈圆形和杆状,平均直径为120~300nm,内部有RNA组成的螺旋状结构,外部是由脂蛋白构成的囊膜,其上饰有放射状的短突起或钉状物。本病毒在结构上与麻疹病毒、犬瘟热病毒、鸡新城疫病毒以及其他一些副黏病毒很相似,在电镜下难以区分;而它与麻疹和犬瘟热病毒有共同的抗原,如果将麻疹病毒或牛瘟病毒注射于犬,则有抗犬瘟热的作用。本病毒在宿主细胞的胞浆中繁殖,可产生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抗体。本病毒可在牛羊等动物的肾细胞培养物中繁殖,引起细胞病变和巨细胞形成。

本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干燥易使病毒失去活力,病牛皮经日光暴晒48h即可无害,但在盐腌和低温下则相当稳定。普通消毒药均易将病毒杀死,尤其是碱性消毒药,如1%氢氧化钠溶液在15min内即可将病毒杀死。

2 流行特点

本病最易感的动物是牛,但因种类不同易感性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牦牛易感性最大,奶牛和黄牛也易感染。除牛以外的偶蹄动物(如山羊、绵羊、骆驼、鹿、野牛、黄羊等)也有程度不同的易感性。病牛是本病的主要的传染源。病毒由病牛的分泌物和排泄物排出,特别是尿液(在病畜体温升高的第2天,尿中就存有大量病毒)。自然感染的途径多是消化道,也可经鼻腔和结膜感染。传播的最主要方式是与病畜接触,或通过病畜的皮、肉及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动物以至人类而传播。患病的妊娠母牛,可能使胎儿在子宫内感染。此外,蚊、蝇、蜱等吸血昆虫的机械性传播也是可能的。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在老疫区呈地方性流行,在新疫区通常呈暴发式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

3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不超过10d,通常为4~6d。病初,体温高达41~42℃以上,一般持续3~5d。病牛精神委顿,厌食,反刍迟缓以至停止,大便干而少,呼吸、脉搏增快,常有咳嗽,有时伴随意识障碍。奶牛的产乳量明显减少。继之,各部的黏膜出现炎性变化和程度不同的出血。眼流泪,眼睑肿胀,结膜潮红。眼结膜发炎,流出大量浆液性和黏液性分泌物,严重时发生化脓性眼结膜炎。鼻镜干燥、皲裂,多覆有黄褐色痂皮。鼻黏膜发炎,分泌物初为浆液性,渐变为黏液性和黏液脓性,有时在黏膜表面有微薄的假膜,或在红色的鼻黏膜面上散布有深红色的出血点。口腔黏膜的变化具有特征性,初流涎增加,混有气泡甚至血丝,黏膜呈鲜红色,尤以口角、舌、齿龈、颊内面和硬腭最为明显;随后充血的黏膜面上见有水泡、糜烂和小溃疡形成;病情严重时,口腔黏膜出血,有大面积糜烂和溃疡。舌黏膜表面最初有灰色或灰白色小点,大小如粟粒,初期坚硬,后渐变软,相互融合成大小不等的斑块;这些病变再相互融合而成片状病灶,其表面被覆灰色或灰黄色假膜,以手抹之易于脱落,留下红色易出血的表面,糜烂区边缘不整齐,进而发展为溃疡或烂斑。

当体温下降时,病牛发生腹泻,粪稀如水,异常腥臭,有时排泄物内含有条状黏膜或长达10~30cm的管状假膜。病情特别严重时,病牛腹泻加剧,常排出大量血样粪便,末期排粪失禁。病牛迅速消瘦,两眼深陷,极度脱水,卧地不起,衰竭死亡。母牛可伴发阴道炎,孕畜常流产;有时在乳头和乳房部也见有出血和坏死灶,并由此而引起糜烂。

本病的病程一般为7~10d,病重者甚至2~3d即死亡;死亡率一般在50%以上。

4 病理特征

剖检可见,病牛显著消瘦,严重脱水,眼球凹陷,眼、鼻孔和唇部的附近皮肤附有浆液黏液性乃至脓性分泌物。肛门附近及尾根部皮肤污染粪便。直肠黏膜发红、肿胀。口腔内流出带泡沫的液体,其中混有血液。皮下组织淤血,胸部皮下有时见到气肿(间质性肺气肿所引起)。体表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多汁。在有些病例的胸、腹腔内含有带黄色或暗褐色液体。

4.1消化道病变特征性病变见于消化道黏膜。(1)口腔的唇内面、齿龈、颊、舌的腹面甚至硬腭和咽部,可见有灰黄色、坚硬且突起于黏膜面的粟粒状小结节或污秽色碎屑状或薄片状假膜。剥去假膜,遗留大小不同、分界鲜明的鲜红色糜烂和溃疡。如果糜烂处有细菌侵入,则可转变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病变。(2)食管的上1/3也有明显的出血、糜烂和纤维素性坏死性病变。(3)瓣胃通常积聚大量干燥食块。有些病例,在瓣胃叶的黏膜上可见糜烂。皱胃的最严重而经常的病变出现在幽门部,该部黏膜肿胀,充血和出血,并形成局灶性黑褐色血肿,或有淡红色到暗褐色不规则的出血性条纹。病情严重时,胃黏膜弥漫性出血,呈红色或暗红色出血性浸润;有的胃黏膜坏死,遗留大小不一的烂斑与溃疡,溃疡底部因出血而呈红色,溃疡边缘隆起。胃壁水肿,横切面呈胶冻样外观。(4)小肠的病变以十二指肠的起始部和回肠的后段最显著,黏膜皱襞的顶部见有出血性条纹,偶见糜烂。空肠含有污秽色液体,或因混合血液而变为暗褐色,或因腐败变为黄绿色,其中混有纤维素性碎片而带恶臭。肠壁的集合淋巴小结肿胀,常常坏死而呈黑色,结痂脱落后,即形成深陷的溃疡。大肠的损害通常比小肠严重,肠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多被覆大量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除去假膜后可见大片的糜烂和溃疡。直肠严重出血,肠腔内含有暗红色血液和部分血凝块。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胀,暗红色,呈出血性淋巴结炎。

4.2呼吸道病变呼吸道黏膜肿胀、充血,散发点状或线状出血。鼻腔和喉部黏膜常见小点状出血,伴发糜烂与溃疡,其表面覆有纤维素性假膜。气管(尤其是上1/3)黏膜上有线状出血,糜烂较少见。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者,常因支气管内积有胶样纤维素性块状物,致使通气发生障碍,而出现肺泡性和间质性肺气肿,并发不同程度的充血与出血,有时还见支气管肺炎病灶。

其他实质器官如肝脏、脾脏和肾脏等多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退行性病变。脑膜和脑实质充血,散发小点状出血。镜检表现为急性非化脓性脑炎变化。母畜生殖器的黏膜常有炎症变化,尤以阴道部明显。流产胎儿主要呈现全身败血症变化。

5 诊断要点

在疫区,本病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特征(特别是消化道的病变)等进行诊断。但在非疫区,还需分离和鉴定病毒,并通过血清学反应,如中和试验、补体结合反应、琼脂扩散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进行确诊。实践证明,血清学试验以中和试验的准确性较高。

6 鉴别诊断

诊断牛瘟时应与以下几种牛病相区别。

6.1牛口蹄疫病牛的齿龈、舌面和颊部的内面常发生大小不一的水泡,破溃后往往呈红色、圆形烂斑,无假膜覆盖;大量流涎,呈线状,蹄部和乳房有水泡和烂斑;传播速度较牛瘟快,多为良性经过。以口腔水泡皮给豚鼠皮内接种,在接种部位发生水泡,牛瘟则否。

6.2牛巴氏杆菌病常呈急性经过,有出血性败血症变化,特别是喉部皮下有胶冻样出血性水肿,血液和内脏以细菌学方法检查时可发现两极着染的巴氏杆菌。若将病料接种于小白鼠(对牛瘟无感受性),可短期致死。剖检时可见其浆膜、黏膜和内脏广泛出血,皮下有明显的出血性水肿,于尸体内可分离出巴氏杆菌。

6.3牛恶性卡他为散发,并与绵羊有密切的接触关系。主要病变在鼻腔、头窦,特别是弥漫性角膜炎及纤维素性虹膜炎,表现为角膜浑浊,间有溃疡,眼前房积有淡黄色浑浊的液体。

6.4牛水泡性口炎病牛舌面发生蚕豆大至核桃大的水泡,常迅速破溃,形成烂斑,大量流泡沫样口涎,体温仅短时升高,多发生于夏季。此外,本病还应与黏膜病、传染性牛鼻气管炎和血孢子虫病等病相鉴别。(1)治疗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的化学药物来治疗本病,但对一些贵重的品种牛可在病初注射抗牛瘟高免血清200~300mL,有较好疗效。同时还可用一些抗生素及磺胺类药物,防止继发性感染;用活性炭或饮用一些稀薄的消毒水清理和保护胃肠。(2)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必须严格贯彻执行兽医检疫措施,不从有牛瘟的国家和地区引进反刍动物。一旦发现可疑病例时,必须迅速上报,并在确诊后,严格执行封锁、检疫、隔离、消毒及毁尸等措施。与此同时,对疫区或临近疫区的牛,应普遍注射牛瘟疫苗(如牛瘟兔化疫苗、牛瘟山羊化兔化弱毒疫苗和牛瘟绵羊化兔化弱毒苗等)进行预防,建立被动免疫防护带。在无上述疫苗的情况下注射麻疹疫苗,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猜你喜欢
出血性疫区病牛
护理高烧病牛应做到“五多”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晚秋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论牛结核病的症状表现与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