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军
(四川省遂宁市大石镇畜牧兽医站,四川 遂宁 629124)
非洲猪瘟是世界流行的急性病毒病之一,具有传播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有该病流行的国家,其养猪业都会面临巨大威胁[1]。我国是从2018年首次在东北地区发现,之后在短时间内向南和向西扩散,造成了全国扩散的局面,一度引发全国母猪存栏量迅速下降,市场猪肉价格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简称:ASFV)感染家猪和野猪而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烈性传染病。非洲猪瘟病毒属于虹彩病毒科,感染后能很快在体内复制,对全身器官和组织形成感染,病料采集时血液、肝脏、肾脏、脾脏等最容易分离到。感染猪体液中也含有大量病毒,如痰液、泪液、尿液、鼻液等,病毒可随体液污染环境,健康猪接触后容易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对环境不良因素抵抗力较强,死亡超过24 h的腐败尸体中也能分离到活的病原体,干燥环境中病毒有一定生存力,病料中的病毒在20%~30%的相对环境湿度条件下能耐数日而不死亡,病猪剖杀后溅到地面的血液如果没有清理,室温下能存活7 d以上,健康猪接触后能发生感染。病猪尸体埋于土壤中后23℃温度下维持4个月仍具备感染力,这些特征使得对感染猪的无害化处理非常麻烦。高温对病毒有较强的杀伤作用,55℃~60℃的温度0.5 h内即被灭活。临床多种消毒剂对其敏感度差,有时必须用高浓度才能起到较好的杀灭作用,如1%火碱溶液作用48 h以上才能将病毒彻底杀灭,而2%浓度时只需要24 h即可。非洲猪瘟病毒对红细胞有一定吸附作用,这种现象可以被同型的抗血清所抑制。
非洲猪瘟全球流行,首次传入我国是在2018年,由于我国是新疫区,国内猪普遍没有抗性,传入后呈现出快速暴发式流行。尽管各个省份和地区都采取了最严密的防控方案,如禁止生猪、猪肉及制品等跨区域流通,地方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严格对本区域内的养殖场进行抽查检疫,所有疫点范围内的猪被扑杀并无害化处理等,但最终由于该病传播途径多样,散播速度过快而在全国多省份流行。经过近四年的流行,现在很多养殖区已经成为老疫区,在流行速度上有所减缓,但感染猪的病死率仍在90%以上。病猪、隐性感染猪、被污染的养殖器械和工具等是主要传播源头,有极少部分病猪能耐过,症状消失后和正常猪行为无差别,但病毒能在其体内至少存在6个月以上,也是重要的传染源,也是基于该原因,所有感染猪必须被扑杀并无害化处理,不予治疗,即使是康复猪也不能继续饲养。呼吸道、消化道、黏膜、血液等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感染猪将病毒散播于环境中后,在没有做好严格消毒的情况下,健康猪接触后就被感染。猪群接种疫苗时,如果有一针多用的现象,且针头未严格消毒,则病毒能通过污染的注射器扩散。有些体表寄生虫和吸血性昆虫可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如蜱虫、体表虱子、蚊子、苍蝇、跳蚤等。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4~8 d,最短时感染后的72 h之内就可发病,也有拖延至10 d以上才表现症状的。疾病初期体温会升高,呈稽留热,强制使用退热药物能起到暂时性下降作用,但过数小时后重新上升,一般维持在40℃~41℃,同时眼结膜发红,眼角留泪斑,精神极度沉郁,采食量下降或不食,卧地不动,强行驱赶后能站起,但后肢无力,不愿行走,饮水也会受到影响。久之机体开始衰竭,心跳加速,同时开始出现呼吸道症状,如不断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耳朵发紫,腹部皮肤微循环障碍,眼睛、鼻孔流出浆液性或黏液性分泌物,部分病猪甚至带有脓液。鼻盘发干,呈现出紫红色,四肢皮肤有出血斑。部分猪有消化道症状,如粪便不成型、持续呕吐、粪便恶臭或带血等。妊娠期的母猪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血液和胎盘感染仔猪,导致母子剥离而流产。该病的整个病程在3~6 d,新疫区猪场的感染率和病死率一般在95%以上,饲养密度大的接近100%,老疫区数据稍微下降,但也会承受非常大的经济损失。疫情暴发初期一般母猪和公猪最先发病死亡,并伴发呕吐、便血。
通过病猪的临床表现特征并结合当地的流行情况进行初步诊断,对病死猪尸体剖检后可进一步确诊,可见其胸腹腔和心包腔中都有积液,皮下、浆膜和肠系膜等处表现水肿,全身淋巴结都有肿大和出血现象,如血瘤状,心内外膜、肾脏、膀胱及胃肠黏膜有出血斑点,病程较长的病例盲肠黏膜有类似轮状溃疡的病变。脾脏肿大数倍,发黑、易碎。采集病猪的泪液、唾液、鼻液或体腔内的液体,用非洲猪瘟专用检测试纸进行快速检测能现场辅助诊断。有实验室检测条件的可采集病猪的肺、肝脏、脾脏或淋巴结等组织进行分子生物学诊断,用非洲猪瘟专用引物对病料中的核酸片段进行扩增,如果结果为阳性则第一时间上报疫情,不可隐瞒。
该病容易和猪瘟搞混淆,尽管疾病名称中都带有“猪瘟”的敏感词,但二者感染的病原完全不属于一类,加上猪瘟在我国流行多年,已经有成熟的疫苗可供免疫防控,失去大规模暴发的可能性。在具体临床表现方面,首先,非洲猪瘟特征是出现症状之后大约4 d体温会逐渐下降至正常,之后再经过约2 d时间死亡,而猪瘟临床症状和体温升高是同时出现的,在稽留热发生过程中死亡。其次,非洲猪瘟在我国基本都是最急性经过,病程一般在7 d之内,而猪瘟为急性和亚急性较多,甚至还有慢性型,病程大多在10 d以上。再次,非洲猪瘟的体表出现发紫发绀的地方集中在无毛或少毛的地方,界限清晰,四肢、腹壁等处皮肤有出血块,中央呈黑色,而猪瘟则无此病变。最后,非洲猪瘟的淋巴结似血管瘤状,而猪瘟的淋巴结呈大理石样出血。除了上述之外,还有一些细节特征也有差别,比如非洲猪瘟的胸腔、腹腔、心包液等明显增多,大多数脏器出现水肿等,这种情况猪瘟病表现不明显。
本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危害力大的特点,防控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2]。做好猪场的引种把关,对养殖环境进行科学消毒,加大感染猪尸体及检验物的无害化处理,提升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政府层面应把控好动物及其相关制品的出入境检验检疫工作,防止国外疫情流入我国。
有本病流行的猪场多是在引种时不慎购入了携带有非洲猪瘟病毒的猪。我国幅员辽阔,几乎所有的省份和地区都有猪场,这些猪场有的是育肥场,有的是扩繁场,有的是种猪场,有的是保育场,不同场在进猪时需要购入的猪品类不同,比如育肥场需要从种猪场购入商品代仔猪,种猪场需要从祖代猪场购入种仔猪等。对于我国来讲,很多活猪的流通都是跨区域进行的,这就需要对所要购入的猪进行严格把关,正处于流行阶段的区域猪场谨慎合作,运输的前一天需要对所购的每一头猪进行原场地取样检验,一般通过快速试纸条法即可诊断,所有猪结果呈阴性后再进行装车。猪购入后先不要进入生产区域,而是先要在隔离区饲养7 d左右,因本病的潜伏期大多不超过7 d,期间若有潜在感染,猪一般会发病,从而不至于威胁生产区内的其他猪群。一周过后在所有猪只健康的情况下可在生产区饲养。笔者建议引种选择国内养殖先进的企业集团,一是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比较正规,一般很少出现漏洞;二是这些大型企业信誉度高,如果不慎引入带毒猪也会有售后保证,从而最大程度减小损失。
非洲猪瘟病毒抵抗力较强,只有采用科学的消毒方法才能将环境净化。由于非洲猪瘟病原不会以条件致病性的形式存在,故必须加大对外来人员、车辆、物品等的消毒管理。车辆进场前所有轮毂表面喷洒2%火碱溶液,车体用1:300稀释的戊二醛溶液喷淋。外来人员必须经专用消毒通道进场,消毒通道内采用雾化消毒方式对全身表面进行消杀,时间不低于60 s,之后更换场内专用衣物和胶鞋进入。每天带猪消毒1次,如果周边有疫情流行建议消毒2次,消毒剂可选用过硫酸氢钾、84消毒液、戊二醛、碘制剂等,消毒方式以雾化法为主,消毒过程中确保不留死角。所有公共的养殖用具、器械、设备等应专场专用,不要随意外借。能移动的用具在闲置时可在太阳下暴晒处理,通过暴晒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干燥、紫外线照射等方式将病原杀灭。饲料最好采用自配自用方式,原料由本场专车运输,不要和其他动物运输车、拉粪车等混合使用。饮水尽量选择深井水或自来水,禁止饮用露天池塘水或易被污染的浅井水,如果水源条件无法满足需求则建议通过将水酸化的方式杜绝病毒传播,水线应定期清洗消毒。实施剪牙、断尾、去势等手术时,所使用的工具也应确保消毒彻底,防止病原经伤口大面积扩散。
感染猪包括活猪和死猪,对于活猪确定感染的或和感染猪同群的必须进行扑灭,之后尸体在动物疫控部门的监督下进行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通过自然净化以及高温的方法将病毒杀灭。深埋时一定根据猪的总数量和体重确定挖坑深度和广度,总的原则是在保证所有猪都能填埋的前提下,尸体堆最上侧离地面距离不能小于2 m。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病毒重新污染地表;二是防止肉食性野生动物挖坑刨食而造成病原扩散。为了加快病毒的死亡和降解,埋葬过程中还要向尸体堆中撒生石灰粉或泼洒火碱溶液,确保杀灭更彻底。填埋处的地表最好用大型车辆反复将土压实,并安排专人看管7 d左右,防止其他动物靠近。焚烧法也是无害化处理的最佳方法之一,将病猪尸体堆起来后,浇泼助燃剂进行焚烧,由于该法容易出现燃烧不彻底以及污染环境的问题,故一般适用于病猪尸体数量较少时使用。除了尸体外,实验室日常采集的病料检验物等也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后再丢弃,从细节方面做到病毒不扩散。
生物安全指的是养殖场抵御外界病原入侵方面的能力,生物安全管理水平越高的猪场,非洲猪瘟病毒入侵的概率就越低[3]。很多时候生物安全管理不仅是一家养猪场需要做到的管理,而是一个养殖片区都需要实施的管理,特别是养殖较为集中的地区,一旦一家养殖场发生该病,其他距离较近的场所也会被当做可疑点对待,疫点范围内的所有猪按要求都需要扑杀处理,造成的养殖损失非常大。猪场在制定管理制度时,一定结合本场的实际情况,做到制度落实落地,严格执行。笔者走访过程中发现,有些中小型养殖场为了自身利益不惜瞒报疫情,这样非常不利于整体防控。场内员工尽量按猪批次跟随饲养至出栏,期间做到不出场,必须外出时应严格禁止到生猪屠宰场、活畜交易市场以及其他猪场等敏感机构,回归岗位前应先在隔离区隔离3d以上,彻底洗澡换衣后再进入生产区工作。中小型猪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大型养殖场学习相关管理知识,而大型养殖集团建议每年派高级管理人员到国外先进的企业进行交流学习。
本病在我国首次流行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活畜出入境检疫方面发生了漏洞,导致病畜经关口传入,继而发生大面积流行。防控非洲猪瘟不仅需要各个养猪场的配合,更需要政府疫病防控部门的指导,加强活畜检疫来完成。截止目前,非洲猪瘟的流行有衰减迹象,但个别地区的防控政策出现了松动,还有些散养户对疑似病例不及时上报,这些不利于该病在我国彻底根除。还有些猪场在发现病例后,对全群猪进行紧急屠宰上市,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经济损失,但屠宰的病猪中很可能存在隐性感染者,含有病毒的猪肉及制品流入市场后会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好在随着该病的流行,很多生物科技公司研发的快速诊断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诊断速度也越来越快,结果准确率不断提升,在效率上为该病的防控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很多猪场也将该病的防控列为常规定期检查项,每月从猪群中随机选取样本进行体液检测,力求“尽早发现、尽早隔离、尽早防患”。
非洲猪瘟是一种烈性传染病,截止目前国内仍没有高效的允许使用的商品疫苗出现,使得该病在我国彻底得到净化的目标实现难度非常大。在流行初期虽有个别养殖场尝试过自家苗免疫法进行防控,但最终效果不但不理想,有些养殖场还出现了病毒的扩散,最终造成非常大的经济损失。另外,随着我国集约化和规模化养猪趋势的不断显现,猪群的地区分布越来越集中,单位空间的饲养密度也越来越大,导致该病的防控难度显著增加。目前国内多个养猪企业大力发展自繁自养的养猪模式,这种闭环饲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该病的大范围扩散。
对于广大中小型猪场,不仅需要猪场全面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也需要听从动物疫病防控部门的防疫要求,做到早发现、早上报、早消除、早安全。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不能照搬别场的管理制度,因不同场存栏量不同、饲喂的品种不同、员工的层级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以及资金管理方式不同等,管理制度上有较大差别,必须针对本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制度,并严格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