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体育组 江苏 常州 213131)
休闲体育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不以意志为转移,客观存在的生活形态之一,受到城市经济、自然以及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对其形态进行有效重构,加速其功能转型,对于提升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实现城市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就城市发展现状而言,其休闲体育空间与城市经济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不协调性,处于较为滞后的发展状态,无法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要。苏南城市在社会发展转型时期,做好休闲活动场所、体育文化设施以及生态环境等的融合协调发展,不仅是满足苏南城市居民生活功能的要求,更是优化生活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纵深化发展的必然。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作为复合化的概念,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解析,具有不同的内涵,仅由词义而言,其具有抽象化的特征,是一个物质空间的有效延展,是客观存在的表现形式,主要服务于城市居民的休闲与体育活动,可以由城市居民自由进行支配。具体可以解释为,将城市居民的休闲体育活动作为建设中心,为其提供闲暇时间用于健身、娱乐以及竞赛等多样化活动的活动区域。就现阶段城市的发展现状而言,休闲体育的空间大多不是正规性的体育运动场所,而是借助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广场、社区公园以及河流湖畔等公共资源设施组建,在有效发挥公共资源的自然属性功能的同时,也有效肩负起满足城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日常需求等社会功能。因此,在开展休闲体育空间的研究分析时,通常不仅限于构成城市居民生活休闲与体育健身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区域,还包括了城市居民在开展休闲娱乐、体育健身等活动的行为环境。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主要包含了四个层面的内容,分别为城市居民、活动区域、活动内容以及开展活动的具体时间等,将其进行要素的分类,主要有物质类的空间要素与文化类的环境要素,两者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作用,成为了对影响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功能与形态的重要内容。城市居民的活动行为和客观环境等呈现一种复杂的关联性,其中,城市居民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形态重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城市居民生活方式、休闲行为等影响,并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娱乐以及健身等生活习惯的变化而发生着一定的改变。与此同时,城市居民的休闲运动与健身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环境空间的影响。据研究表明,在对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形态进行重构时,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对城市居民的行为需求所产生的刺激性,只有空间环境产生足够的刺激因素,才能有效激发城市居民的行为动机,诱发其生活行为的良性改变,更好地发挥城市空间的本质功能。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载体,对居民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能够有效起到陶冶情操、激发运动情绪的正向导向作用。
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形态构建与城市居民日常的生活休闲、运动健身等方式密不可分,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逐步加快,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原来的棋牌、茶馆以及游乐场等封闭式空间逐步向开放型区域发展,城市居民更加倾向于健康、理想的休闲健身方式,主要集中于公园或者广场等区域,开展晨练、散步以及广场舞等休闲健身活动,活动时间可以根据城市居民的生活特点,由其进行自由支配,并根据自身爱好合理选择活动内容。城市休闲体育空间不仅再仅限于承担娱乐健身等功能,还逐渐承担起信息交流、文化宣传等社会化功能,已经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内容。尤其在当下,城市休闲体育的空间形态更是逐步向更为专业化的健身活动室、俱乐部等场所转移,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需求。
休闲体育的发展与人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劳动结构等众多因素相关,是居民思想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直接体现。社会高速发展带动苏南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空闲时间增多,愈发重视健康问题,伴随着城市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逐渐提升,休闲体育发展速度也相应提升,休闲体育等活动在城市居民生活中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提升,进一步催生了专业化的休闲体育空间形态,俱乐部、健身室等受到广大城市居民的一致喜爱,同时,休闲体育成为有效调适城市居民身心状态,缓解工作与生活压力的重要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城市居民的个性,逐步趋向于自然、多元以及生活化等方向发展,从而更加有效地满足城市居民多元化的生活发展需求。
城市空间的功能转型发展与城市的功能性发展通常保持着一致的逻辑性,由于社会转型发展,必将在空间转型发展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休闲体育的竞争机制、社区体制以及政府职能等发生相应的变化,直接或者间接对休闲体育的空间形态、功能产生作用,同时,也对其活动时间、消费习惯以及设置建设、活动形式等特征提出更高的要求。就苏南地区的城市休闲体育空间发展现状而言,其形态结构的整体规划缺乏合理性,用于城市居民休闲与运动的区域空间处于不断被压缩的状态,限制了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社会休闲体育等相关资源配置不足、滞后等情况的发生,无法满足苏南城市居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的提速,使苏南地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升,日常的休闲娱乐、健身运动等活动逐步占据生活的重要位置,其休闲娱乐的方式也逐步实现多元化发展,与传统化的观看电视电影、游园散步等活动相比,当下苏南地区居民的休闲方式逐步立体、个性,但由于城市休闲空间发展速度缓慢,与居民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造成了苏南地区休闲运动的场所不足,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只能选择马路、公园或者社区广场等区域开展休闲体育活动,非正规的体育活动空间无法有效满足苏南城市居民的活动空间需求,限制了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的消费欲望,不利于休闲体育产业的良好发展。
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相对缓慢、滞后,多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表现为经营性的俱乐部、健身中心等商业活动场所,而公益性的休闲体育场所投入建设资金不足,休闲体育资源整合不充分,基础设施较为落后,造成了苏南城市居民无法充分享受休闲体育的建设福利,面对高昂的经营性休闲体育消费,处于中层、底层的城市居民以及城市弱势群体等无法有效承担较高的场所收费,弱化了休闲体育空间的功能作用。
苏在苏南现阶段仅有的公益性休闲体育空间中,存在着部分使用方式不够灵活等现象,不对城市居民开放的活动空间,造成了休闲体育设施的利用失衡,众多处于学校、体育馆等公共性活动空间并未对城市居民开放,使得休闲体育空间的实际使用情况与最初的建设规划不相符,甚至出现严重缩水等现象,不利于休闲体育空间的功能化转型发展。同时,对于公共性休闲体育空间的管理和设计规划相分离,造成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度不高,限制了休闲体育空间的文化交流、信息融合等多样化功能的发展。
城城市休闲体育作为城市居民的重要活动空间,是集合了物质与行为于一体的城市子系统,其功能发展与形态重构与城市居民的社会生活方式紧密相关。在苏南经济健康发展的当下,其休闲体育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改变,为了更好地满足苏南城市居民多元化的生活休闲需求,在空间的建设规划、功能转型以及形态发展等方面,需要做好统一的部署与合理的规划,使健康发展理念真正融入苏南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更好地推动苏南休闲体育产业的常态化、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城市发展现象不同,苏南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逐步呈现郊区化的分布趋势,这也就意味着休闲体育的活动空间与区域场所分布相应地做出调整。在对城市的空间进行形态的重构时,结合现代化城市居民对休闲体育的实际需求,赋予城市空间社交、信息以及文化等多样化的功能内涵,全面梳理、把握苏南人口的分布特点,统筹调配城市的休闲体育资源,客观分析不同区域城市居民的环境特点,积极利用自然优势和经济发展特点,整合休闲娱乐和健身体育的各类资源,促进二者之间形成适度的融合,更好地满足不同区域城市居民对于休闲体育的多样化需求,为其健康生活提供便利的基础支撑。同时,经济发展加速了社会分层,休闲体育空间作为社会距离的反映,增加了一定的社会象征等功能,因此,在对其进行形态重构时,既要充分考虑其开放性的特点,也需要注意休闲体育空间与特定场所感的对应性,建立起不同区域的身份认同与价值文化,使不同的社群能够获取有效的区分,与其城市居民的生活层次相匹配。另外,可以利用GIS等先进技术对城市的休闲体育等空间进行设计,合理控制不同区域内的休闲体育空间的数量与消费层次,构建以城市中心为圆点,按照辐射性分布的方式,逐渐降低消费阶层,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形态结构分布特点,保证苏南城市各个区域内休闲体育空间的聚集量处于适度状态。
城市的空间重构是以满足城市居民日益丰富的休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因此,在其功能转型与形态重构等过程中,不仅需要使休闲体育的活动区域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的日常化需求,还需要进一步注重城市居民的内在精神追求,将城市的文化内涵充分融入休闲体育的空间重构中,发挥好苏南的资源优势特点,推动休闲体育空间的形态、功能等方面的不断完善与有序发展。
城市休闲体育作为城市建设的子系统,服从于城市的整体规划要求,在形态重构时,要与城市的整体空间布局相互结合,顺应苏南社会的转型发展整体趋势,将城市所具备的自然景观、土地、河流以及绿地等纳入休闲体育的空间重构过程中,基于原始状态的地域优势,逐步按照批次开展设计与规划,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与空间,将文化、历史等纳入到空间功能的设计环节,以较高的标准开展休闲体育的空间设计与塑造,选取恰当的示范点,由点到面辐射延伸,使其构成多功能一体化的城市体系,更好地推动苏南城市区域的健身运动向大众化方向发展,真正实现便民、利民的空间结构布局。苏南城市居民在年龄、层次以及数量等方面呈现聚众性的分布特点,因此,在进行空间的形态重构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人群的休闲娱乐与体育健身的活动选择倾向性,以及其生活中不同时间段的运动、娱乐需求,在不同的区域内设置不同活动内容的空间,更好地匹配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与活动选择需要,从而实现苏南城市区域内休闲体育等相关资源的不断优化。另外,要充分重视城市边缘的空间区域建设,深入挖掘公益性活动场所中所蕴含的内在价值,以扩建体育活动路径、增设休闲开放性空间以及改善城区健身活动场所等措施,有效提升城市的休闲体育空间建设水平,提升城乡边际等弱区位的休闲体育价值,改善苏南城市居民的整体生活质量。
对苏南城市区域内的休闲体育空间进行形态与结构的重组与调整,需要有效贴合城市的圈层布局,根据城市居民的日常行为习惯,拓展空间区域功能的多样化发展,优化休闲体育资源与设施的协调配置,促进经营性与公益性的休闲体育空间相互融合与补充,共同服务于优化城市居民生活。
在对城市空间形态进行重构时,可以采用带状、圈状以及塔状等不同的布局结构对空间区域进行优化,融合娱乐、健身以及餐饮等多种功能,有效支撑空间区域功能的多样化发展。针对圈状的休闲空间体育结构分布,重点要考虑城市居民的生活时间与习性特点,城市的中心区域,人口分布密集,且商业活动较多,适于引导城市中的民间资本开展休闲体育的建设,修建健身活动中心或者俱乐部等,对原有的大型商场、废弃工厂等进行改造与升级,使其以多样化的功能更好地满足高收入群体的休闲、健身需求。在城市的生活区域中,则应将公共性的休闲体育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建设相应的社区活动中心、体育中心以及健身苑等,便于城市居民在闲暇时间内开展各类休闲体育活动。另外,要充分结合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性特点,将原有的公园、绿地以及广场等公共性体育基础设置进行再组合、再构建,使更多的城市居民均能够就近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基于城市的外围结构等区域,要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以周末、假期等作为休闲体育的活动时间,建设环湖、爬山等形式的短假模式活动区域,有效丰富城市居民的生活内容,促进全民健身的快速发展。针对在外侧的城市郊区,则可以建设相应的长假活动区域,以休闲为主,建设温泉馆、养生馆以及亲子活动等区域,便于城市居民就近开展疗养、身心休养等形式的活动内容。此外,结合苏南城市居民的消费特点、家庭收入水平等情况,可以选择塔状结构对休闲体育的空间进行调整,尤其是季度、年度的高峰时间段,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容载率等问题,适度降低门槛,使休闲体育逐步进入大众生活,满足苏南城市人群的多样需求。
不同的城市蕴含着不同的区域特色与历史文化,推动苏南城市休闲体育空间的功能转型和形态重构,需要从苏南地区的特色文化与地域特点着手,将城市区域的产业结构、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特色等资源与休闲体育相结合,合理配置各项资源,对原有的城市区域开展再重构与再包装,积极打造精品的城市文化,使其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体育体系,与城市休闲体育的发展方向保持高度一致,有效优化其空间布局建设。
苏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海洋资源以及山、湖等资源,可以将其自然特点有效应用于休闲体育的空间重构中,充分挖掘自然特色,在靠近水、河等城市区域,积极打造水上休闲运动项目,为其配备相应的水上运动基础设施,并建立水上运动活动中心,为城市居民提供专业的水上运动指导等服务。在靠近山林等城市区域,可以依托山林等自然景貌,开发建设一定的登山、骑行或者郊游、踏青等娱乐休闲项目,便于城市居民在空闲时间广泛参与体育运动等活动。在苏南的近海或者湖泊周边等区域,可以打造集娱乐、休闲、旅游、健身运动于一体的水文化活动项目,促进苏南文化与本土的自然景观有效融合,促进休闲体育空间向多功能化发展。另外,可以充分发挥行政手段的导向作用,以奥运会、竞技体育比赛等作为宣传契机,加大对于城市休闲体育的设施建设力度,倡导苏南城市居民以志愿者等角色参与到休闲体育空间的重构过程,助力休闲体育发展向城市居民生活化的有效转变,做好不同休闲娱乐与体育运动消费层次的引导,使多层次化的运动内容更好地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所需,实现城市休闲体育产业的健康化、和谐化的快速发展。此外,立足苏南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优势,可以重点培育休闲体育等产业聚集地,以国际博览会、城市论坛等作为有力的宣传契机,积极评选苏南地区休闲体育空间示范点,加大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努力发挥出辐射与引领作用,有效带动周边休闲体育产业发展,尽可能使公益性与经营性的休闲体育空间相互结合,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休闲体育文化体系,更好地适应苏南地区的城市定位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