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忠奇,燕 峰
(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51)
自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高职扩招百万以来,各高职院校已连续扩招3年,扩招对象主要为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企业在岗职工等群体。由于退伍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成人生源与传统生源相比差异巨大,不仅表现在初始学习水平、实践能力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式、习惯、认知程度等方面,双方存在各自的优势与劣势领域,因此分类培养势在必行[1]。对扩招群体实施分类培养是落实扩招政策要求、满足扩招学生发展需求、适应高职自身发展追求的必然之路。
2019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职扩招后,学生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文化、技能、年龄差异较大。对这些情况要做好政策储备,加强分类教学、分类管理,探索弹性学时、灵活学制,防止扩招后报到率下降、培养质量下降,把扩招政策的正面效应充分释放出来。”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在招生录取、教育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编制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分类要求,特别是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方面明确提出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普及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应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扩招群体中大部分已参加工作,且已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他们参加扩招,除希望取得学历文凭之外,还有更多个性化的需求,有的希望提升专业理论知识水平,有的希望增强专业技能,有的希望提高综合能力,有的希望提升管理能力等。基于学习基础、学习需求等多方面的差异,分类培养是实现扩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扩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需要基于扩招群体已有的基础进行合适的培养与教育,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所以,分类培养是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扩招对象可持续发展赋能的有效手段与方法,也只有在分类培养中学生个性化需求才能得到充分实现。
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是高职自身发展之追求。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不强、社会认可度还不够高。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与落实,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得以确定与强化。高职教育在建设技能型社会、技能强国,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高职教育需要为全民的技能提升、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更多的选择与个性化服务,因此,开展扩招群体的分类培养、差异化的教学也是进一步增强高职适应性的必然选择与自身发展出路,实现为全体接受教育者提供合适的教育是高职自身发展之追求。
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是教学的基础与逻辑起点,因个性、基础、兴趣、智能类型等多方面的不同,教育不可能将每个人都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产品”。尊重差异和不同是分类培养的重要前提,在人才分类培养理论上,古今中外历代先贤的教育思想与理论为扩招群体的分类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参考。
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现代价值。“因材施教”就当今而言,是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获得最佳的发展。在高职扩招群体分类培养中,需要充分细致地掌握学情基础、学习需求、学习目标、学习习惯等方面情况,为不同群体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辅导等,充分满足扩招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化成长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在各种文化背景中生产出或创造出该文化所重视的产品的能力。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人除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两种智力以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它们是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智力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而不是只拥有单一的、用纸笔测验可以测出的解答问题的能力的个体。每个人会表现出某些特别发达的智力,并倾向于用不同的智力来学习。当每个人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而高效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各方面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2]。高职在扩招群体的分类培养中应充分了解个体基础,识别与掌握学员的智能类型特点,在专业选择指导、课程教学辅导、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与优势。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个体和社会活动中的意义与学习的重要性。世界著名教育家维果茨基也认为知识是在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与建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所有的高级心智过程,如推理与问题解决,是通过语言、标识与符号等心理工具来调节或在这些心理工具的帮助下实现的。根据建构主义理论,职业教育质量是主客体的互动过程,不仅需要从“教”的视角去看待和分析职业教育质量,而且要从“学”的视角去关注受教育者的基础、条件、方法、过程、动力,关心受教育者的成才、成长、收益、利益需求及主体期望,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质量的主体互动,实现职业教育质量内涵的全部内容。扩招群体学习中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是基于个体的经验或工作情景建构起来的,在分类培养中应充分重视其学习基础、学习方式的不同,为其提供更适合的学习辅导与支持。
凡是教育活动都具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等基本要素,这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共性[3]。扩招群体进入高职院校,使高职院校面临着办学模式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和学校评价模式多样化三大问题。从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来看,实施高职扩招群体的分类培养主要面临着教师、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困境。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高职扩招后实施分类培养主要面临师资的数量、质量以及结构等方面的考验。在数量上,高职扩招100万,按照教育部高职院校师生比不能超过1∶18的要求,则至少需要5.5万名教师。具体而言,不同院校的具体情况各有差异,但在较短的时间内新增如此多的教师仍是一个不小的困难。在质量上,高职教育需要的是优质的“双师型”教师,而当前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大部分仍以普通高等院校学历教育的毕业生为主要来源,自身的实践经历不足,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不高,专业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实践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尤其是面对大量已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扩招群体,如何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高质量的分类培养,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结构上,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是否能满足多元化扩招群体的教学需求,特别是要面对退伍军人、下岗工人、农民工、企业在岗职工等新学员,教师的知识储备、技能储备、实践能力等是否能满足变化的学员需求,这也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扩招群体进入高职院校后的教学管理主要存在学制、学分、学习行为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变化与挑战。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就提出要做好分类教育管理工作。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的原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然而,目前高职院校仍较少有与扩招群体教学相适应的人性化、柔性化、弹性化的教学管理体系与制度。首先是如何真正做到弹性学制仍有一定困难,当前高职院校的学制仍是以班级制为主,真正实现弹性学制涉及学分制、教学管理、学习成果互认等多方面的因素,弹性学制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全面的配套改革是难以实现的。其次是如何真正实现学分制管理,从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真正的学分制并没有建立起来,院校能给予学生选择的课程非常有限,大部分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都是通过行政教学班同步完成的。最后是扩招群体学习行为过程的管理。从大部分院校的实践情况来看,扩招群体大部分采用线上教学,而线上教学时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过程是难以有效监控的,对其学习行为是否真正发生、学习效果如何等问题都存在难以精确判断与评价的困境。
教学资源是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与方式更要适合学习者的特点。高职扩招群体学习的基础差异大,要完成对他们的分类培养就需要建设更加丰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当前,高职院校面对扩招群体的教学资源总体上存在优质资源供应不多、个性资源开发不足、资源建设主体不力等问题。首先是高职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有限,学校如何做好这一方面的协调,使优质的资源能惠及每一位学生。其次是个性化资源开发不足,扩招群体的个体学习基础差异较大,部分可能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也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较大的欠缺与不足,如何为扩招对象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学习)资源,谁来开发个性化资源,高职院校的教师是否有足够的开发能力。最后是资源建设主体不力,大部分教师的资源建设与开发能力有限,习惯使用现成的资源,对资源进行二次开发与建设的能力不足,真正具备较强个性化资源开发能力的教师不多。
扩招群体学习最大的矛盾是工学之间的矛盾。由于大部分扩招对象已参加工作,需要在工作与学习之间获得比较好的协调与平衡。首先是工学时间的冲突,大部分高职扩招对象为在职人员,处于生产、建设、管理的第一线岗位,工作中加班、倒班是常有的事,而现在的教学大部分安排在周末与晚上,即使这样也难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其次是工学内容的冲突,大部分扩招对象就近选择了自己所在的专业进行学习,但也存在即使同一专业,工作的内容与专业所学内容并不完全对应,存在较大的冲突等问题,可能部分学习者会认为教学的内容不是自己想学的、与当前的工作关系不大等问题。最后是工学空间的冲突,大部分扩招群体并没有全日制住校学习,而是在工作、学习之间来回切换与协调,工作时间在企业,而学习要求在学校里或其他教学场所,在空间上的不一致也给他们的学习带来诸多不便。
质量是人主动对自身活动的反思,其本质是一种管理手段;评价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价值判断。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涉及职业教育内涵及特性、质量管理活动、评价本质及特征等几个方面。人才培养质量是职业教育的基石,要实现扩招群体的高质量培养,真正达到标准不降、质量型扩招的目标,其关键是要建立适合于扩招群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标准。
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面对基础差异大、教学方式差异大等多方面的变化,既不能完全按原来的方式教,学生也不是按以往主要生源的方式学,那么教学质量的评价必然带来变化,谁来评(主体)、评什么(标准)、怎么评(方式)就是一个现实问题。首先,以往的教学质量评价以教师为主,而扩招群体教学中大部分学习者与教师都是“网上见面、网上教学”,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深入了解,对其学习行为及效果以及真实性不能做到了然于心,这将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其次,对扩招群体的教学评价内容主体是什么,是主要看分数,还是看成果或作品,还是只看有没有参加学习,这都是问题,如仅仅只对其是否参加了学习这一过程进行评价显然是不全面、不准确的。最后,是对扩招群体的教学质量怎么评价的问题,主要涉及评价标准,以往的评价有相对明确的标准,然而由于学习基础、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的变化,直接采用原来的标准对扩招群体的学习进行评价显然不合理。
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实施扩招群体的分类培养涉及多方面的因素,需要院校充分做好分类培养的顶层设计,全面考虑学校的师次、场地、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储备,确保高职扩招有条不紊的进行。(1)合理设置扩招专业。面对社会群体多元化的就业需求,高职院校要在原有专业目录范围内做适当调整和优化,甚至在国家目录框架外自主设置与学校发展相关的专业(群),以满足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群体[4]。在充分调研人才需求的情况下,应充分考虑院校的教学条件与师资,充分考虑社会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对培养市场紧缺、条件好、有较好就业优势的专业进行扩招。在招生时要做好专业选择指导,引导各类不同的扩招群体充分结合自身优势与特点就近选择专业,以学促工、以工助学,做到学以致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赋能,从源头上控制与把握相关问题。(2)合理确定分类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总纲,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岗位能力需求做好培养目标的确定,分类培养中应充分落实个性化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应尽可能结合实际,充分考虑扩招群体的特征与特点。(3)严格确定教学标准。教学标准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关键问题,需要通过教学标准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主要教学方式、师资结构、教学条件等方面的问题确定下来,使教学过程做到有据可依,以制度的方式规范与保障教学质量体系的完善。(4)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培养过程是扩招的关键环节,培养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扩招群体的就业以及职业生涯发展。培养过程管理是保障每一名扩招对象从录取到毕业的全过程管理。分类培养中必然带来对传统教学过程管理的挑战与冲击,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为主导、以就业为根本,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助力赋能,为技能型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探索经验与做法。
在现有条件下,如何确保扩招后的教师数量、质量、结构能满足扩招人才培养的需求是关键,在扩招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好现有教师的作用,进一步调动教师参与面向扩招群体的优质、个性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建设,通过引导或制度建设使现有教师愿意积极地去了解扩招群体的学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2)充分发挥与利用企业的教师资源。当前,产业教授、技能大师等企业技能型人才的作用不可小视,不少企业建设有自身的职工培训制度、机构与体系,虽与学历教育的内容有一些区别,但在同一专业内,可以与院校的教师资源形成良好的互补,特别是针对企业在岗职工这一类的生源,可以进一步促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3)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不断提高教师的能力与水平,使教师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快速成长,让教师带着任务和项目进入。以资源开发为导向,优化教师能力结构。由于学习者基础水平的差异,必然带来教学难度等方面的压力,可在一定时期内让优秀的教师先行先试,掌握一定的教学规律后再推广与应用。
教学资源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面对高职院校总体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情况,实施扩招对象的分类培养需要更多、更丰富的优质个性化教学资源支撑,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应为扩招群体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与条件,给予适当的学习规划指导,辅导其完成学业等。(1)应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资源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已具备一定基础,主体大类专业都建设有国家级、省级教学资源库以及学习资源,部分条件好的院校也都建设了较好的校内教学资源,可进一步根据扩招群体的学习需求在现有资源上进行重新整合与二次开发,用好已有的资源。(2)发挥企业现有资源的作用,校企一体开展扩招群体的教学,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都具有职工教育与培训中心,具备一定的师资与条件,可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共同开发课程来进行教学。借鉴企业的师资,与学校共同开发个性化教学资源,也是进一步密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产教融合的有效手段与方法。开展得好的专业,对全日制在校生的教学也可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对提高院校教师的专业教学资源开发能力也具有很好的意义。(3)发挥教师资源建设的积极性。在扩招群体培养中教师最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建设者、使用者,应在资源建设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为教师的资源开发提供条件与帮助,提高教师资源开发的能力与水平。
教学管理是保障教学运行、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实施的重要制度。扩招群体的教学管理主要涉及院校内部的工作,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一是确保顶层设计的顺利实施,若将分类培养的顶层设计视为宏观的话,教学管理则是处于中观、微观等方面的一个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二是确保工学矛盾最小化。采用送教到企、就地入学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解决工学冲突问题,通过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建设个性化的资源等方式,最大限度地降低工学冲突与影响。三是创新教学管理方式。针对不同生源的从业经历、技术技能基础和学习需求,创新实习管理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开展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全面、细致、深入、准确地掌握每一位学员的学习情况。基于扩招群体的特殊性,高职院校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力量管理,必要时可配备学业导师,在专业课程、人才培育、学分兑换、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创业帮扶等方面对扩招人员给予尽可能的指导和帮扶,帮助学生增添顺利完成学业的信心[5]。四是优化教学管理体系,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创新教学组织和考核评价。对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已积累的学习成果(含技术技能),探索通过水平测试等方式进行学历教育学分认定。同时严格确定毕业标准,改变统一招生、集中毕业的“同进同出”模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应允许适当延长学制,对部分已掌握或具备一定技能的可申请免修或由相应经历与成果取得学分,充分考虑扩招群体的实际情况,有弹性也有原则性,有个性化的培养也有标准化的要求。
人才培养与评价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彰显职业教育类型教育特征的重要着力点[6]。总体来说,我国职业教育实施分类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在扩招群体的分类培养中,由于高职扩招后的生源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改善、完善与构建新的适应扩招群体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就提出要健全职业学校评价。构建面向高职扩招群体的分类培养评价体系首先应充分认清高职扩招群体的学习基础与需求,从实际出发,从入学环节即实施相应的评价与测试,从源头上保障质量以及为分类培养提供相应依据与参考。其次应重点关注课程标准建设与教学过程的质量,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与决定性环节,面向扩招群体的教与学都需要科学、客观、有效以及可行性较好的评价办法与制度做保障。最后是严格制定毕业标准与条件,严格守好出口关。客观的评价体系和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是分类培养正常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高质量扩招、高质量教学、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内容。
高职扩招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做好扩招群体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意义。做好扩招群体的分类培养既是政策要求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追求,在技能型社会的建设进程中,高职院校应主动思考、积极实践,以扩招群体的分类培养为契机,不断提高内涵质量,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