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秦岭北麓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22-12-05 14:30刘晓航
黑龙江科学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秦岭西安市文明

刘晓航,张 倩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西安 710300)

2015年,我国向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迈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深入人心。2017年,我国多方位多层面提升乡村综合发展,充分建立乡村可持续性综合韧性发展体系。2020年,再次强调优先发展“三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可持续发展”式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是发展“三农”的有效途径之一。2013—2020年,从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来看,总体累计减少9 899万人,年均减贫1 237万人,贫困的发生率年均下降1.3%,实现了农村贫困人口如期全部脱贫,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风土人情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生态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生态环境中的突出问题制约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以陕西省西安市秦岭北麓鄠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个案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秦岭生态保护,提出“数字秦岭鄠邑模式”。

1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乡土中国》中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1]。”中国社会种种问题的根源之一是乡村的发展和乡村建设,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是解决乡村问题的有效途径。很多学者以生态文明建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式研究为对象开展深入研究。刘希刚、王永贵(2014)认为,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史高度强调生态文明的历史趋势和时代意义,在实践中贯彻落实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应将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付之于实践,充分以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内化于心,不断创新,着力实践落实[2]。邓辉(2019)从红色文化传承角度出发,研究了长岗坡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价值及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3]。敦越(2022)以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农村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为切入点,提出乡村振兴与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深入探究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有效实施路径,以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农村区域保护,同时与产业经济建设协同发展[4]。钟立华(2022)则从乡村振兴的“短板”作为切入点,在进行减贫、脱贫打响脱贫攻坚战全面脱贫过程中,与乡村振兴发展相结合,着力于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总结了各地经验,为助推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参考[5]。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乡村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之一,需推动可持续性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乡村振兴建设,这是实现美丽中国的基础。

2 秦岭北麓鄠邑区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秦岭北麓鄠邑区作为陕西省重要的生态区域,本土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多样,是三秦大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的重要文化象征与大自然的双向遗产。应深入探究秦岭北麓鄠邑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三秦大地的乡村振兴发展,致力于民族根系的延绵发展。

2.1 秦岭北麓鄠邑区生态区概况

“秦岭北麓”是多种学科对于秦岭山地和我国北部地区平原相交接的区域称谓,对于秦岭北麓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秦岭北麓是秦岭的南北分界线至渭河之滨南侧,从东侧和西侧跨越西安、渭南及宝鸡的丰富地带。根据《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条例》界定,从狭义层面上来说,秦岭北麓界定为秦岭的北坡25°坡线以下至0°坡线,同时向平原地带延伸数公里,主要以环山的带状区域为主。其中,主要的核心地域位于西安市辖区境内,这里生态区域较为复杂,存在一定的生态问题,如河水干涸、植被的大面积退化、地质水文逐年下降。西安市作为打造国际化发展新兴特大城市,生态建设发展是推动特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之一,秦岭北麓乡村发展的好坏,是集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乡村发展的供养区及农业发展构建区构成的综合体现[6]。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版)中规定,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范围主要分为核心区域保护、重点区域保护和一般区域保护,共有3个保护区域。其中,核心区域保护主要是指海拔超过2 000 m的自然区域保护及重点自然资源片区域;重点区域保护主要是指海拔在1 500~2 000 m的区域及一般资源片区域;一般区域保护是指除了核心区域保护及重点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6]。

以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域为研究对象,它是秦岭北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共计753.34 km2,占鄠邑区行政区划总面积的58.79%,占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总面积的12.74%,涉及4个街道、1个景区管理局、37个行政村,包含15个峪口,36条大小河流,森林覆盖率78%,是西安市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域。

2.2 数字秦岭“鄠邑模式”的生态文明建设

为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保护秦岭北麓生态发展,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域提出“1551N网格化+12345网络化”的鄠邑模式,以数字秦岭方式,智慧管山,有效保护生态区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通过“一站三中心”,即一站: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站;三中心:西安市鄠邑区秦岭保护智慧管控中心、西安市鄂邑区秦岭违建警示教育中心、西安市鄠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所),开启鄠邑区生态保护的“1551N网格化+12345网络化”的“数字秦岭、智慧管山”新模式,有效开展生态建设。

其中,在秦岭保护区密织1551N全域网格,即1个总体调度站,5个区域分站,51个区域子站和依托专业的网格员、护林员、志愿者、救援队员、街道(村)干部队伍等组成的N个流动站。依托网格化分级管理体制,鄠邑区行之有效的探索和实践,率先实行“峪口峪道三色管理制度”,将沿山15个峪口峪道根据不同的生态功能,分为“三色”管理:第一类红色管理(3个),为禁止出入;第二类黄色管理(9个),为管控出入;第三类绿色管理(3个),为正常出入。全面开展峪口峪道修复治理三年行动,对秦岭保护区15条峪口峪道进行全面治理、深度保护,对进山所有道路整修铺设沥青,着力打造秦岭北麓生态修复示范廊道。创新实施峪口峪道志愿认领活动,由高校、企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组织自愿认领包抓峪口峪道,开展秦岭保护活动,切实保护秦岭生态环境。积极探索秦岭保护区全科网格制度,整合秦岭区域各类网格员力量,连同各级林长、护林员,实现资源共享、力量倍增。目前,秦岭保护网格员覆盖了秦岭保护区内的各个街办和行政村,分片包抓,每天巡查。

12345网络化管护的总平台是指一图管控、两态结合、三防并举、四大功能联动,最终实现“五乱”的清零目标。管控手段智能化、自动化,同步接入卫星、无人机和3 700余路视频实时监控,有效用于“五乱”监管、森林防火、防汛应急、社会治理、全域旅游、林长制工作、统筹城乡发展等。利用定期的遥感影像和每季度固定的无人机航拍影像,进行人机协作比对,助力“五乱整治”。通过网格治理平台,集合水务防汛、森林防火、智慧林业、病虫害防治、野外观测、社会综合治理等数据,全力打造城乡智慧管控综合平台。

中心是数字秦岭、智慧管山的“大脑中枢”,综合运用大数据、智慧化的手段,将秦岭区域生态环境等各类数据信息不断向智慧管控中心汇集,打造大数据、云计算的一张电子沙盘图综合管理应用平台,将各类前端与智慧管控中心实时互动,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全天候动态管理,达到对秦岭保护区的可视、可查、可控,从而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管护。

图1 数字秦岭“鄠邑模式”Fig.1 “Huyi model” of digital Qinling

秦岭北麓鄠邑区生态区域作为秦岭北麓生态区的重要区域,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关乎西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秦岭已有2 000年的历史,其浓厚的历史沉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应积极挖掘秦岭北麓鄠邑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发展模式,将数字秦岭“鄠邑模式”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广,提高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

3 结语

乡村振兴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文明的可持续性建设和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也是推动因素之一,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性和实施性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动力”。秦岭北麓生态功能区域的保护和发展关系着民族发展,应致力于该区域生态区域建设和发展,有效推进加快构建系统全面的生态安全屏障,推动国家层面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扩大[7]。应深入系统研究秦岭的人地关系,立足更好科学化保护秦岭,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探索“1+N”多重模式,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有效推进乡村振兴建设。

猜你喜欢
秦岭西安市文明
暑期秦岭游
洞穿秦岭
请文明演绎
亲子创意美工展
漫说文明
西安市第四医院
好忙好忙的秦岭
123的几种说法
对不文明说“不”
基于CA-Markov模型的西安市热环境模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