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锦贵,方志贤
(1.衢州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浙江 衢州 324000;2.嘉兴职业技术学院 智能制造学院,浙江 嘉兴 31403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联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但“作为以人为载体的传统活态文化表现形式”[1],主要依赖口传心授方式的非遗传承仍然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现实问题和“大师无良徒可教”[2]的世纪难题。为此,探讨新的非遗传承模式就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紧迫性。
截至目前,中国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34 个、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7 个、优秀实践名册项目 1 个,合计42项,国务院先后于 2006、2008、2011、2014和 2021年公布了5个批次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含 1 557 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截至 2022 年 4 月,中国共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7 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7个,涉及省份 17 个。为了保护、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制度,一批珍贵、濒危和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得到有效保护。然而,现实生活中,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仍然面临不少实际困难。
为了解中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实情况,针对某高校2020级旅游管理专业和2021级文化创意与策划专业学生展开调研。有效回收问卷 323 份,有效回收率 100%。从性别来看,调研对象中女生占比 75.23%、男生占比 24.77%;从年级来看,大二学生占比 61.92%、大一学生占比 37.46%,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性别分布
根据调研结果,当代大学生对于非遗传承的重要程度有高度认识,但对于非遗的了解并不多。虽然高达 81.42%的学生认为非遗传承非常重要,但仅有 4.02%的学生对非遗十分了解,回答对非遗仅了解一点的高达77.09%,如图3和图4所示。
在当代大学生对非遗传承的态度方面,认同“年轻人不愿意继承”和“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排名前两位。调研显示,78.64%的学生认同“年轻人不愿意继承”非遗、73.99%的学生认同非遗仍然“缺乏有效的传承机制”。具体如图5所示。因此,如何通过一种有趣的机制吸引年轻人愿意传承与宣介非遗在当前就显得尤其重要。
图2 年级分布
图3 对非遗传承重要程度的认识调研结果
图4 对非遗了解程度的调研结果
图5 当前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调研结果
近年来,通过“互联网+”传承非遗的尝试正在不断增多。不少非遗传承人通过互联网直播非遗产品、展示非遗技艺和销售非遗产品,激发了一些网友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的极大兴趣。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也认为“非遗传承不能离开数字化和网络手段,以新技术传播非遗文化是在当代更好传承非遗的必要条件”[3]。因此,基于“互联网+”传承非遗正在成为非遗传承人和学术界的共识。
2.1.1 从传承对象上讲,非遗传承的主要对象是年轻人,而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网民
目前,中国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的问题十分突出。据新华网报道,中国国家级非遗第5批代表性传承人平均年龄达到63岁,其中40岁以下传承人占比不足1%,前4批代表性传承人的平均年龄已达到78岁[4]。非遗传承人年龄偏大会带来非遗的传承传播理念和方式方法容易因循守旧、无法跟上时代潮流,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念渐行渐远,从而加剧非遗最终走向消亡的潜在风险。因此,要重视非遗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传习。部分学者更是明确指出“非遗传承关键要吸引年轻人”[5]、期盼年轻人传承非遗[6]、非遗传承期待更多年轻人“接力”[7]、年轻人要当好非遗传承的“主力军”[8]。
去哪里寻找年轻传承人呢?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1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占中国人口的73%以上),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 h;中国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达99.7%,城镇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5.0%,农村为94.7%[9]。可见,中国的绝大部分年轻人都是网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网民,基于移动互联网寻找年轻的非遗传承人不但可行,而且十分必要。如何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强化非遗在互联网上的传承与传播,让年轻人了解非遗、接受非遗、爱上非遗和愿意传承非遗,是非遗保护与传承必须要重视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2.1.2 从传承人的选择上讲,“互联网+”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非遗传承人的圈层选拔
传统的非遗传承人选拔是线下发布广告招收愿意来学习的学徒(学生)。但由于广告传播的地域有限,来学习的人十分有限。正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田静所言,在困难时候,“根本招不到人,不要钱都招不到人,那些孩子都不知道他学了能干什么”[10]。这些线下碰到的问题和困境,运用互联网思维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和破解。一方面,互联网线上的广告传播力远超线下,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空间传播,以更快的速度扩散;另一方面,在互联网上,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好实现非遗传承人圈层选拔。凡是在互联网上搜寻过某一非遗信息、观看过某一非遗表演、购买过某一非遗产品的人群可以划定为该非遗可能传承人的外圈层(对该非遗感兴趣的人群)。凡是持续关注某一非遗信息、较长时间一直观看某一非遗表演、持续购买某一非遗产品的人群或者能够看完某一非遗纪录片的人群可以划定为该非遗可能传承人的中圈层(对该非遗持续感兴趣的人群)。凡是有意愿亲自制作海报并宣介某一非遗、亲自动手制作某一非遗产品、亲自动手设计某一非遗文创产品和愿意跟随某一非遗技艺传习群(班)的人群可以划定为该非遗可能传承人的内圈层(对该非遗传习愿意实质性参与的人群),凡是内圈层人群中能够坚持半年及以上持续参与宣介、传习某一非遗的人员可以划定为该非遗的传承人培养人员。对于划定为传承人培养人员的则可以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培养。
2.1.3 从传承方式上讲,“互联网+”可以调动更多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实现更好的传承
传统的纯线下师带徒非遗传承方式中,囿于地理空间实体的限制,传承技术手段只能是口传心授,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可调动的资源也十分有限。而“互联网+”可以调动更多的技术手段和资源,实现更好的传承。一方面,“互联网+”运用互联网高效快捷甚至实时传播的优势,打破非遗技艺培训与传习的时空限制,实现多地多人的同时在线培训和传习,能在更大程度上便利一切想学习非遗技艺的人士;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圈层划分思想,可以组建不同层次的非遗传承与传播学习网络群(比如QQ群、微信群、钉钉群等),实现非遗技艺的分层分类社群传承与传播,最大限度扩大非遗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再一方面,借助“互联网+”,可以以年轻人更喜欢的短视频、VR、直播、网络游戏等新颖活泼的网络新媒体元素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度、学习和传播兴趣,从而提升非遗的文化传播力和文化吸引力。
2.1.4 从传承的可持续上讲,“互联网+”可以实现非遗传承人更多的经济收益,从而增强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
当前,“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去”依然是中国大多数非遗项目传承状态的真实写照,其中生活困境是这一现象的主要成因。而“互联网+”有助于非遗传承人获得更多经济收益,改善其生活困顿情况,从而增强非遗的吸引力和非遗传承的内生动力。一方面,“互联网+”可以增强非遗的文化传播力和文化附加值。非遗最大的卖点是文化,最大的利润点是文化附加值。非遗通过“互联网+短视频”“互联网+纪录片”“互联网+直播”等方式可以实现更大范围地传播非遗文化和以更有趣更有吸引力的方式充分展示、解说非遗文化与技艺,从而提升非遗稀缺的文化附加值,并把文化附加值转化为非遗传播人和传承人的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互联网+”可以有效形成非遗产业生态。非遗产业可以形成前端-中端-后端的产业生态。其中,中端是非遗手工艺产品或非遗技艺展演,前端是非遗文化传播或直播,后端是非遗文创等非遗衍生品。如此,可以形成前端、中端、后端前后相继、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完整产业生态圈,从而大大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经济收益和传承的内生动力。
2.2.1 短视频制作技术的普及为非遗传承人传播或直播非遗技艺提供了技术条件
目前中国的非遗传承人以老年人为主,大多数传承人对数字化技术和移动互联网运营技术不熟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迭代发展,智能手机迅速普及,短视频制作技术和直播技术掌握的门槛大大降低,人人可成为短视频自媒体创作者或直播主播的时代来临。而短视频、直播的流行和短视频制作技术、直播技术的普及,激发了老百姓参与短视频制作、传播和直播的热情。这就为非遗传承人通过制作短视频传播或直播非遗技艺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
2.2.2 QQ、微信、钉钉、抖音、小红书等“互联网+”平台为非遗圈层传承提供了平台条件
当前,众多“互联网+”平台的迭代发展为非遗圈层传承提供了平台条件。一方面,QQ、微信、钉钉等社交平台为非遗的社群营销和技艺培训提供了条件。比如,非遗传承人可以通过分别建立非遗传承的外圈QQ群、中圈QQ群、内圈QQ群和核心QQ群实现非遗的圈层传承;还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信朋友圈等渠道实现非遗的分众传播并通过这些渠道的微信二维码扫描进入类似于QQ群的不同圈层的微信非遗技艺学习社群和非遗知识普及社群,从而有效解决非遗传承人找不到理想徒弟的问题,也能有效解决部分非遗爱好者求师无门的问题。
不仅如此,作为直播主流平台,抖音、小红书等还为非遗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可靠的直播平台。有媒体评论称,抖音已成为最大的非遗传播平台,不但主动推出“非遗合伙人”计划,还在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下推出“非遗市集”直播活动,用户在抖音搜索“非遗市集”即可预约直播,到2020年5月31日,1 372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中,抖音囊括1 318项,涵盖率达96%[11]。类似的是,小红书平台设立了非遗文创街区,部分官方机构与小红书合作,在小红书设立非遗账号,还有一些小红书博主在小红书平台为非遗直播带货。
2.2.3 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为“互联网+”非遗传承提供了政策条件
随着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国的非遗传承与传播事业迎来了最好的时代。一方面,这是中国迄今为止第一份关于非遗保护的中央级别专项文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该文件顺应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明确提出要适应媒体深度融合趋势,鼓励各类新媒体平台做好非遗相关传播工作。同时,2022年,国务院调整完善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文化、科技、教育、广电、网信等20个部委组成,体现了国家对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前所未有的高度重视。
随着社会进入“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传承和发展非遗的方式已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12]。一方面,依托“互联网+”的非遗知识和非遗数字化内容存取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互联网用户的查询、搜索、检索和非遗爱好者的用户画像,形成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化非遗信息推送,从而用户能够更便捷、更有效地接触和学习、传承非遗;另一方面,基于“互联网+”的非遗信息展示、评论和交流,能够有效推动非遗互联网社区和学习社群的形成,从而便利非遗的传承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除非遗普遍存在的“小众化存活”问题。
海宁皮影戏是目前江南仅存的世界级皮影戏艺术,声腔古老优美、舞台表演独特、影偶造型精致,具有典型的南宋风格,在中国的皮影戏大家族中极具代表性。当前,海宁皮影戏的传承主要依靠线下“师带徒”+“场馆(景区)演出”+“传承教学基地传承教学”等3种活态传承方式和剧目、曲谱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出版以及传承人排演剧目的抢救性录制等手段实现静态传承。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早期阶段很有必要,也很有成效。但其缺点就是受众面小、传承人少、市场性收入少,难以走出“小众存活的恶性循环”。而“互联网+”可以打破时空局限,使得海宁皮影戏走出“小众存活的恶性循环”,获得更多的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前景。就“互联网+”传承模式而言,海宁皮影戏至少可以采用以下4种模式。
众筹模式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中取得成功的有效模式。2015年,杭州图书馆成功众筹完成“工具图书馆”的建设;2016年,杭州图书馆又众筹建设了环保分馆[13];2017 年,上海市文化嘉定云增设文化众筹模块,在国内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率先尝试自建众筹平台开展众筹服务,众筹项目成功占比为 81%;2018 年初,九江市文化馆向社会发出“助乡村孩子看戏——儿童剧《寻找》爱心巡演”众筹倡议,最终筹集到36万元演出经费[14]。另外,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中的“一元剧场”模式也享有盛誉,这种模式在陕西省渭南市、宁夏银川市、湖南省岳阳市等多个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益,这种模式本质上也属于众筹模式。基于此,同样带有公益性质的海宁皮影戏等非遗传承也可以采用众筹模式,可以顺应“互联网+”的时代大势,采用“互联网+众筹”模式或“互联网+一元剧场”模式传承,使海宁皮影戏等非遗得以更好地传承和传播。
当前,非遗传承人从幕后走进直播间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在2021年首届“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上,就有100多位非遗传承人做客直播间和网友互动展示非遗技艺;在2021年新疆联合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快手等电商平台打造的第二届非遗购物节上,面塑传承人怀元辰等也通过直播方式向网友推介非遗文创产品[15],类似的活动也同样发生在北京、甘肃、浙江等地,很多非遗传承人在直播间里话非遗、展技艺,取得了很好的非遗传承与传播效果。海宁皮影戏作为一种展演性很强的世界级非遗,也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直播的方式展示皮影戏的戏偶制作过程和表演技艺。不仅如此,海宁皮影戏等非遗传承人还可以开设专门的以技艺传承为目的的公益性传承直播间,让喜欢海宁皮影戏的年轻人一步步学会戏偶的制作和皮影戏的表演。
目前,虽然通过“互联网+”遴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没有先例可循,但通过“互联网+”发现并培养粉丝、增强用户黏性的方法用得很多。比如在互联网上创造、发掘、培养“非遗”的创演型人才并实现人才到KOL的转化等。因此,也可以考虑运用“互联网+社群”模式来发现和培养海宁皮影戏传承人。在互联网上通过各种非遗传播手段扩大非遗影响力,并结合大数据技术,分别建立非遗传承的外圈层社群(针对喜欢皮影戏周边的人群)、中圈层社群(针对喜欢原汁原味皮影戏表演的人群)、内圈层社群(针对愿意研学和体验皮影戏的人群)和核心层社群(针对愿意长期跟学和传习皮影戏的人群),并着力于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培养核心层社群人员。
当前,在线教育如火如荼。非遗传承也可以打破线下传承的局限性,尝试“互联网+培训”的在线教育和培训模式。如通过MOOC(慕课)和翻转课堂,开发出适合海宁皮影戏传承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和路径。或与大中小学校合作,尤其可以与海宁皮影戏的传承教学基地或浙江省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合作,充分利用校内现有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开展海宁皮影戏的传习教学,扩大海宁皮影戏的传习人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