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乳络方联合缩宫素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的临床疗效

2022-12-05 12:54:08张沙飞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2年15期
关键词:缺乳主治宫素

张沙飞

(河南省新乡市妇幼保健院 新乡453000)

母乳喂养是临床最佳喂养方式,可促进婴儿胆汁代谢,保护视力[1]。但部分产妇产后出现缺乳,产后缺乳是产妇产后常见症状之一,无法满足喂养需求,影响婴儿正常发育[2]。因此改善产妇产后缺乳症状十分重要。缩宫素属于多肽物质,可使乳腺泡周围平滑肌收缩,促进乳汁排出[3]。但单一缩宫素治疗见效较慢,同时可增加产妇子宫出血风险。因此临床仍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认为在生产过程中产妇体力消耗巨大,同时出血等情况也造成产妇血脉空虚,元气受损,使乳汁化生乏源,气血不畅,从而瘀血痹阻乳络导致产妇产后乳少或缺乏[4]。由此可见产后缺乳病机在于气血亏虚、乳络闭塞。对于该病的主要治疗原则为养气补血、通络下乳。本研究分析通乳络方联合缩宫素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于新乡市妇幼保健院接受治疗的98例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9例。观察组年龄22~31岁,平均(26.50±1.48)岁;孕周34~39周,平均(36.50±0.74)周;产次1~4次,平均(1.80±0.62)次;生产方式:阴道分娩32例,剖宫产17例;对照组23~32岁,平均(26.90±1.65)岁;孕周35~40周,平均(36.70±1.02)周;产次1~4次,平均(1.90±0.59)次;生产方式:阴道分娩34例,剖宫产1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新乡市妇幼保健院医学伦理委员批准。

1.2 诊断、纳入与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西医符合产后缺乳诊断标准[5];中医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气血两虚型诊断标准,主症产后乳少或全无,乳汁清稀,乳房柔软无涨感;次症面色少华,神疲食少;舌淡、少苔,脉虚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医、西医诊断标准;肝肾功能正常;单胎;产妇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产后感染者;产后大出血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者;合并产后抑郁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缩宫素治疗。缩宫素鼻喷雾剂(国药准字H20020045)双侧鼻孔各喷1次,每次母乳前2~3 min,连续使用7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乳络方治疗。方剂组成:黄芪25 g、太子参20 g、山茱萸15 g、川芎15 g、王不留行10 g、通草10 g、路路通15 g、当归20 g、茯苓20 g、黄精20 g、炒白术20 g、丝瓜络6 g、炙甘草10 g。1 000 ml清水,反复煎煮30 min,去渣留汁400 ml,200 ml分装,早晚服用,1剂/d。连续治疗7 d。

1.4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治疗7 d后,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中疗效标准评定。显效,乳汁分泌正常,能正常哺乳;有效,乳汁分泌增多,或乳汁分泌正常,但量少不足以喂养婴儿;无效,乳汁分泌无改变。(2)中医证候积分:参照刘胜春等[7]研究设计的中医证候调查问卷,包括产后乳少、乳房柔软、面色无华、神倦食少四个维度,分4个等级,对应0、2、3、6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3)实验室指标:采集空腹外周肘静脉血5 ml,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国械注进20182222258)检测产妇泌乳素(PRL)、雌二醇(E2)水平;取另一支试管,使用血细胞分析仪(国械注进20162224758)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水平。(4)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恶心、呕吐、胃部不适等。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中医证候积分、PRL、RBC、HGB、E2)以(±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7 d后,两组产后乳少、乳房柔软、面色无华、神倦食少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s)

时间 组别 n 产后乳少 乳房柔软 面色无华 神倦食少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49 49 t P治疗7 d后观察组对照组49 49 t P 4.02±1.19 4.11±1.04 0.399 0.691 0.91±0.24 1.24±0.44 4.609 0.000 3.89±1.24 3.97±1.12 0.335 0.738 0.88±0.26 1.19±0.42 4.393 0.000 3.17±1.03 3.22±1.06 0.237 0.813 0.61±0.22 1.04±0.47 5.800 0.000 3.11±1.06 3.17±0.98 0.291 0.772 0.63±0.19 0.91±0.31 5.391 0.000

2.3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两组PRL、RBC、HGB水平较治疗前升高,E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PRL、RBC、HGB水平高于对照组,E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s)

时间 组别 n PRL(μg/L) E2(pg/ml) RBC(×1012/L) HGB(g/L)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49 49 t P治疗7 d后观察组对照组49 49 t P 233.38±45.09 230.69±61.16 0.248 0.805 449.12±37.26 408.67±33.45 5.655 0.000 118.28±34.68 116.53±33.46 0.254 0.800 55.08±11.03 70.87±23.39 4.274 0.000 3.54±0.41 3.60±0.44 0.698 0.487 4.26±0.31 3.94±0.27 5.449 0.000 89.12±4.23 88.26±4.25 1.004 0.318 118.87±10.69 106.85±8.76 6.088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恶心1例,呕吐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对照组发生胃部不适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1/4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均较轻,未经干预自行消失。

3 讨论

母乳喂养相较于奶粉喂养,可有效增强婴儿免疫力,同时营养丰富,利于婴儿吸收,更利于婴儿生长发育[8]。但目前纯母乳普及率不高,其中重要原因是产妇产后乳汁量不足,据Sanefuji M等[9]研究结果显示,产后缺乳在产妇产后中的发病率为20%~30%,发病率较高。目前临床对于产后缺乳主要采用西药治疗,如缩宫素,缩宫素是由人体下丘脑的视上核、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合成,可兴奋子宫,引起子宫平滑肌收缩,但其也可促使乳腺泡周围的平滑肌收缩,从而促进乳汁排空[10]。但单一应用缩宫素见效较慢,需要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而与其他西药联合存在增多毒副反应的风险。

中医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经验丰富,《妇人良方》中记载:“妇人乳汁不行,皆有气血虚弱,经络不调所致”,《傅青主女科》记载:“乳乃气血之所化生也,无血不能生乳汁,无气不能生乳汁”,由此可见中医认为产后缺乳与气血亏虚密切相关,病机在于气血不畅,乳络壅滞不通[11]。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而中医症候积分较低,表明该联合治疗方案临床疗效较高,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其原因在于,通乳络方由黄芪、太子参等中药组成,其中黄芪归肺、脾经,主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等,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托毒的功效。太子参归心、脾、肺三经,主治脾虚体弱、气阴不足等。《陕西中草》中记载太子参“补气益血,健脾生津……口干,不思饮食”,同时太子参还可起到补肺健脾的功效。山茱萸归肝、肾经,主治肝虚寒热、虚汗不止,《雷公炮炙论》中记载山茱萸“壮元气,秘精”,同时还可起到补肝肾、固虚脱的功效。川芎归肝、胆、心包经,可起到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王不留行归肝、胃经,主治乳汁不下、经闭、痛经、乳痈肿痛,可起到行血通经、催生下乳的功效。《药性论》中记载王不留行还可起到治风毒、通血脉的作用。通草归肺、胃经,主治乳汁不下、淋病涩痛,《日华子本草》中记载通草“明目,退热,催生,下胞,下乳”,由此可见通草可起到清热利尿、通气下乳的功效。路路通归肝、肾经,主治乳少经闭、水肿胀满,可起到祛风活络、利水通经的作用。当归归肝、心、脾经,主治血虚萎黄、月经不调,可起到补血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茯苓归心、肺经,主治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黄精归脾、肺经,可起到补气养阴、健脾、益肾的功效。炒白术归脾、胃经,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丝瓜络归肺、胃、肝经,主治胸胁胀痛、乳汁不通。《现代实用中药》中记载:“丝瓜络可通乳汁,发痘疮,治痈疽不敛”,同时丝瓜络还具有通经活络、清热化痰的作用。炙甘草调和诸药,起到补益气血、活筋通络的功效。

作为一种肽类激素,PRL具有激活及保持泌乳的作用,而E2是泌乳启动的重要调节激素[12]。RBC、HGB可有效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PRL、RBC、HGB高于对照组,E2低于对照组,表明通乳络方联合缩宫素能够有效改善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患者泌乳情况,改善营养状况。分析其原因在于,通乳络方中通草可促进乳腺上皮细胞β-酪蛋白分泌,刺激垂体前叶释放PRL,进而抑制E2[13]。而当归、黄芪可增强造血功能,延缓造血干细胞衰老,从而提升RBC、HGB水平[14~15]。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通乳络方联合缩宫素不会显著增加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患者不良反应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通乳络方联合缩宫素能够有效缓解气血两虚型产后缺乳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清指标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优势较为显著。

猜你喜欢
缺乳主治宫素
麦角新碱联合缩宫素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中的应用
五行音乐疗法用于剖宫产术后缺乳的可行性探析
分娩镇痛联合微泵静注缩宫素的临床效果观察
产后缺乳治疗研究进展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 07:19:00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缩宫素联合米索前列醇用于引产后出血的防治效果观察
浅析经方中厚朴的主治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