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金龙,方梦蝶
(洛阳师范学院国土与旅游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把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发挥出合力效应。高中地理内涵、要素丰富,其中蕴含着众多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发现自然奥秘、认识人类社会、形成人地协调观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本文通过教学实例来探讨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如何抓住时机将思政元素无声地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把思政元素的“盐”溶解入高中地理课程的“水”中,实现“思政课程+地理课程”“德育+智育”的内在有机融合,增强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提升高中地理课程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然而,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教育实施不规范、认知有偏差、形式主义等现象仍然存在。如何呈现问题、创建情境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地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何根据地理教学实际来促进高中地理课程思政良性的、高质量的发展,使课程思政“润物无声”地帮助学生入眼、入耳、入脑、入心,落地生根?
文章选取人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本节教材重点关注了物质文化方面最易于观察和感受的城乡文化,要求学生运用时空视角,感受不同城市建筑风格、布局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充分展现了地理学科美育与德育的塑造。地域文化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涉及当地的历史传统文化和道德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中的思政要素并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对学生价值观形成起到引导作用,学习当地的地域文化也能让学生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主动获取思政信息,通过区域认知来内化学生的家国情怀[1]。
本节课的学习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且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第一册自然地理,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自然地理要素分析区域特征,为本节课打下了基础,但仍有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培养欠缺[2]。
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最早的源头之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政育人因素。以河洛文化为例讲授“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一节,充分展现了地理学科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塑造,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无形中培养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十分重要。城乡景观的布局与建筑形式考虑到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形,考虑到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要素,体现出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最后城乡景观的调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处理好现代发展与传统保护之间的关系。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3]。
通过对课标进行解读,将其细化分类为以下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力求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设计遵循从低级技能发展到高级技能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表1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与学生调查实践法等。
本节课涵盖了“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两部分内容,整体教学思路是让学生从身边的地域文化——河洛文化出发,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让学生了解洛阳当地的地域文化(图1);通过让学生分别以南石山村与隋唐洛阳城遗址分析洛阳的乡村与城镇景观以及所形成的原因、特点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究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最后让学生选择自己熟悉的、能够体现河洛文化代表性的城镇或民居进行实地考察,巩固所学知识,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怀与情操,形成“国家至上、民族认同”的核心价值理念。
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河洛文化有其特有的地域文化特征,其风俗民情、宗教信仰等无不彰显着河洛人的风采。乡村景观是文化的硬件载体,民俗活动是文化的软件载体。南石山村的仿古制陶技艺享誉全国,它不仅是南石山村的标志性文化,更是传统村落社会文化的一部分[4]。隋唐洛阳城文化内涵丰富,是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布局、建筑形制、社会风俗的重要资源。通过南石山村“三彩文化”与隋唐洛阳城遗址来展示河洛文化,从学生身边的真实地理情境入手,能使其更精准地了解课本知识。同时,通过分析不同的地域文化,发现文化的地域差异,理解不同的文化内涵,发现不同地域文化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具体教学过程如表2所示。
表2 教学过程
续表2
教学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导向,将素质教育、思政教育、创新精神贯穿整个教学课堂,实现全过程育人[5]。“地域文化和城乡景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文化的概念过于抽象,高一的学生难以把握文化与地理现象及其变化之间的关联。因此,本节课以南石山村和隋唐洛阳城遗址为例,将河洛文化贯穿整个课堂,通过创设真实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实地感受洛阳三彩文化和洛阳古城的格局,更加深入地了解身边的河洛文化。以生活中的地理情境进行讲述,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本中的知识点,培养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通过调查实践,既能让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现象进行细微的观察,自主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又检验了学生对于本节课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其次,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河洛文化引进高中地理课堂,在与地理知识深度融合的状态下,挖掘其中的育人因素,可使学生了解、弘扬河洛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文化素养、地理素养的专业地理人才,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生活中的地理情境+思政教育内容+育人素养落地”,在生活化地理情境中达成思政教育的目标。
不足的是,本节课的案例选取均为洛阳地区,讲述洛阳城乡景观与河洛文化之间的联系,并未放大到不同的地域,研究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差异,且地域文化在南石山村景观上的体现挖掘得还不够深入。同时,这节课的小组讨论较多,采用小组讨论形式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合作意识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学生掌握的相关知识尚浅,对于一些问题的解释不够恰当,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应将知识落到实处,帮助学生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