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实践路径*

2022-12-05 02:39李昕雨罗晓芳马昕梦蒋连飞付迎春
地理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碳循环双碳气候变化

李昕雨,罗晓芳,马昕梦,蒋连飞,付迎春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 510631)

一、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碳排放过量、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世界各国、地区和组织达成了许多重要协议。其中,2015年《巴黎协定》提出了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即实现“碳中和”。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阶段性目标(简称“双碳”目标)。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实现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求社会各行业加快新旧动能的转变,走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双碳”目标与地理学思想及高中地理课程的核心思想具有一致性。高中地理课程应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将国家发展战略融入课堂,增强学生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和认同感,增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的理解。从地理学视角分析“双碳”目标,探究“双碳”目标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路径,需地理教育者深入挖掘高中地理课程蕴含的“双碳”目标理念,探索教学实施路径。

二、“双碳”目标与高中地理课程的契合

正如袁孝亭教授所说,真正意义的地理教学是基于地理学思想方法的教学[1],将地理学思想作为“双碳”目标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逻辑起点,体现了鲜明的地理学科特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2],“双碳”目标与地理学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一脉相承。高中地理教材包含温室效应、碳循环、产业结构变化、资源调配、全球气候变化和国际合作等与“双碳”目标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本文挖掘“双碳”目标与地理学思想、地理核心素养及教材的契合点,发现三者与“双碳”目标高度契合。

1.“双碳”目标与地理学思想契合度高

(1)人地关系思想

人地关系思想为地理学的核心思想,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科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3]。人类活动增加了碳排放量,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威胁人类生存和国家安全,形成“人类活动—碳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化—威胁人类社会”的反馈效应,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因此,进行“双碳”目标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尺度思想

地理学中的尺度是指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量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4]。碳循环在地球系统不同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不同,岩石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碳库次之,陆地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大气碳库虽然最小但是却能够直接影响地球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双碳”目标的分阶段实现、不同国家的“双碳”目标实现时间不同,体现了地理的时间尺度思想。

(3)区域思想

区域思想包含区域差异思想和区域综合思想,区域性也是地理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进行“双碳”目标教学的特征之一。世界各国国情不同,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虽然承担着“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但实际上都处在一个命运共同体中。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分异明显,实现“双碳”目标,既要坚持区域差异,也要兼顾区域综合。例如,内蒙古、山西和河北等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开发煤炭资源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同时又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双碳”目标导向下,这些地区需要基于自身的自然资源特征和经济发展特点,探索实现“双碳”目标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动态性思想

动态性思想是从时间的视角、用动态发展的观点看待地理现象的思想,旨在了解其变化过程和规律,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合理预测。为了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国际社会倡导“减排”和“增汇”的生产、生活活动,减排关乎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与改善,增汇可通过植树造林将二氧化碳封存,体现了碳源和碳汇在地球系统中的动态变化过程。实现“双碳”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及时对碳循环过程进行监测和预测,科学调整“减排”“增汇”的措施与策略。

2.“双碳”目标与地理课标内容契合度高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四大地理核心素养,指明了地理学的特点和育人价值。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双碳”目标提倡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在教学中有助于促进学生理解人地关系,帮助学生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不仅要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机制,而且要从区域认知的角度,采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和区域关联等方法,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提高学生节能减排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双碳”目标与地理教材内容契合度高

本文梳理和分析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与“双碳”目标相关的内容,发现教材相关内容主要体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机制、形成原因、影响、应对措施等方面(图1)。

(1)内容选择紧贴“能源”“减排”

实现“双碳”目标的措施之一是要“减排”,关键是处理好能源领域的碳排放问题[5],教材中关于能源问题涵盖“双碳”目标。能源结构上,要减少煤炭的消费比例,促进新旧能源的转换;产业结构上,要加快产业结构向高新技术、环保方向转变;交通领域,要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运输体系;从国际行动上看,要加强国际合作;从个人行动上看,要倡导全民低碳生活。因此,教材中渗透着“减排”思想,系统化地推进低碳理念的贯彻落实。

(2)与“碳”相关内容的组织与呈现形式多样且贴近生活

“碳”知识在每本教材中均有涉及,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多样。从组织形式上看,“碳”知识在文本知识、案例、自学窗、活动探究、问题研究中都有涉及,体现了教材对低碳理念的重视;从呈现形式上看,“碳”知识的切入点贴近生活,融入了许多生活化的素材,且贴近时事,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切入点,化抽象为具体,促进学生对“双碳”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地理实践,落实低碳行动。例如,选必三“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突出了低碳理念的重要性,在文本知识中介绍了二氧化碳含量排放过高的原因及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案例、活动、问题探究中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内容,如生态足迹的测算、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中国积极推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等。

三、“双碳”目标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

“双碳”目标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主要场所是课堂,同时要辅以课外实践活动,将“双碳”目标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本文提出“双碳”目标融入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路径如图2所示。

1.构建地理大概念教学体系,渗透“双碳”目标理念

地理大概念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范式的顶层教学思想,按照“大概念—核心概念—一般概念”三个层级对教材相关知识进行重构。大概念教学需根据教学重点提炼,聚焦核心知识,再将教学设计活动化与问题化,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获得较为抽象的知识[6]。因此,进行地理大概念教学设计尤为重要。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必三“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一课为例,渗透“双碳”目标的地理大概念体系如表1所示。首先,结合地理学思想和“双碳”目标的内涵确定大概念,将“‘双碳’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国家战略目标”确定为本课的地理大概念。其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的课题内容,选择一堂课的核心概念,即本课题与“双碳”目标内涵相关的主题。最后,以“地理学原理—人地相互影响”为主线,将“双碳”目标贯穿其中,确定一般概念。围绕“概念—原因—机制—影响—措施”的思路进行知识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图3)。

表1 渗透“双碳”目标的地理大概念体系

2.实施情境式问题教学,循序渐进内化“双碳”目标

地理教学情境是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创设的具有学科特色、反映真实地理问题的教学活动过程。问题式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的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生成新知识。实施情境式问题教学是对地理大概念教学的进一步落实,关键在于巧用教材呈现的案例,创设与“双碳”目标相关的教学情境,围绕一般概念设置问题链。以地理学思想为指导,“双碳”目标的地理情境创设要体现“碳”与地球系统的作用机制,体现人类活动对碳排放、碳循环的影响,体现不同国家、地区的“双碳”目标差异。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一课开展情境式问题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学思想与方法,从地理学的视角理解“中国方案”的“双碳”目标实现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情境创设:运用教材案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创设情境。

学生分为四个大组,分别代表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基础四国”“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国联盟”),课前搜集代表国家的自然环境条件资料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资料,课上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课堂教学活动。角色扮演的方式充分体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对“双碳”目标实现的态度和行动差异,在活动过程中体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

问题链设计:围绕一般概念设计问题链,探究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的作用机制,讨论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不同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措施的差异及其原因,逐步形成国际合作的意识,突出“中国方案”的贡献。

①全球气候变化与碳循环息息相关,请问什么是碳循环?组成碳循环的各子循环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碳循环与温室效应的作用机制。②结合不同国家、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分析碳排放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③全球气候变化如何威胁到国家安全?碳减排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合作?④各国家、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和措施的差异及其原因?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下,如何平衡不同利益主体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利益冲突?⑤从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的角度思考,碳减排的“中国方案”对我国和国际社会分别有什么样的影响?⑥作为地球上的公民,我们如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3.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激发“双碳”目标个人行动

“双碳”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习得关于“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落实低碳意识。开展关于“双碳”教育的地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低碳理念。通过个人行动,增强对“双碳”目标的体悟,自觉承担其实现“双碳”目标的个人责任。本文以开展“碳排放社会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例,落实学生低碳行动的培养(表2)。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推进‘碳中和’和‘碳达峰’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但必须我们自己去做,尊重客观规律,稳中求进”,相信作为主力军的中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示范作用,促进社会各行各业形成低碳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用实际行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碳循环双碳气候变化
风险与约束:“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的极限分析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再传捷报:八钢富氢碳循环高炉实现50%的富氧目标
全球首次!八钢富氢碳循环高炉实现重大技术突破
“双碳”目标下企业如何应对碳市场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专访奚国华:中信力争成为国企助力“双碳”目标的旗帜
“双碳”下县城发展新思维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