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冬梅
(黔南州农业农村局种植业发展中心,贵州 黔南 558000)
种植农作物过程中,若种植区域受到各种污染的影响,将会直接威胁到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也威胁到广大群众的健康。因此,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必须要引起农业部门及农业生产者的高度重视,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来突破防治难点,保障农作物绿色化、生态化生长,也为我国农业长远、稳健发展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农业污染极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当属分散性。各地区在地貌、地形等方面有所不同,导致使用的土地资源同样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致使农业污染出现空间流动性,在空间上存在分布不均匀现象,加之农业污染往往较为分散,导致难以有效识别发生农业污染的具体位置。而通过积极开展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可以有效降低农业污染发生概率,并且对所在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做出良好维护[1]。除此以外,造成农业污染的因素相对较多,农业污染呈现出随机性特点。例如在农作物生长期间,极有可能遭受外部气候因素的影响,如降雨量差异问题,而导致水土污染情况的发生。而通过积极实施农业污染防治工作,加大防治力度,能够避免化学物质流入自然环境,实现所在地区农业种植环境的有效维护。
农作物在其生长期间,往往要应用农药来发挥辅助作用。然而,增加农药的使用量,极有可能导致农业生产面临污染问题。例如,如果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将会造成农作物残留超出规定标准,进而致使耕地污染等现象的发生[2]。除此以外,种植人员在使用农药时如果没有阅读使用说明,只是凭借自身农业生产经验来随意使用农药,也会导致农药用量得不到科学掌控,从而增加农业污染问题的引发概率。
化肥的适量施加,可以有效保障农作物产量,自从农村改革以来,化肥使用在量的方面出现较为明显的变化,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2015年,我国使用化肥量每年在1775.7万t左右,而2016年-2021年,我国每年使用化肥量已增长至约3051万t,其中,占据最大比例的是氮肥,且我国有10%以上的耕地受到化肥污染,影响严重的已高达133万hm2,致使土壤减少1.5%的有机质含量。部分种植户为了可以实现农作物产量的增长,在培育过程中,可能会使用过量的化肥,导致化肥使用效率降低,进而发生极其严重的农业生态问题。当前,农业生产在使用化肥量方面过大、强度过高,会不断降低化肥的使用效率,发生化肥过量流失问题。
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塑料农膜,可以对农作物有良好保护作用,特别是我国较为干旱的区域,塑料农膜的运用可以充分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加快有机物质的分解,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然而,就使用现状来看,塑料农膜虽然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也增加了“白色污染”。根据调查统计,当前我国塑料农膜的使用面积已达1503.5万hm2,大多为不可降解型塑料,每年残留塑料农膜数量达到30万~40万t,且达到40%的残存率。农作物在发育、生长期间,塑料农膜虽然发挥出良好的节水、抗旱作用,提高了肥力,也有效抑制了杂草的生长[3],但是由于使用塑料农膜数量较多,农业面临愈发严重的污染问题,加之对塑料农膜缺少相应的回收机制,从而愈发影响到农村的生态环境。
立足于现阶段农业防治污染的现状,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确立并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同时,制定出更加完善、健全的防治规划,从而获取预期的成效,切实提高农业污染的防治水平。首先,应该积极选择典型区域,客观评估此地区农业污染防治的情况,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制定与其相对应的处理对策。其次,应该积极采用GIS技术,全面监测此地区,及时公布监测结果,为良好落实农业污染防治规划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将农作物发育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以及土壤特性作为依据,从而展开配方施肥工作,针对使用有毒化肥的数量以及范围予以严格管控。同时,通过有机肥的增施,增加土壤内有机质数量,确保土壤胶体可以更为有效地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与农药污染,例如通过腐殖质有效沉淀镉,通过褐腐酸有效吸收并溶解三氮苯除草剂等[4]。除此以外,通过有机肥的科学增施,还能够实现土壤微生物流动条件的有效改善,强化降解微生物的过程,以此来切实杜绝农业污染问题的发生。
科学合理使用农药,除了能够有效避免土壤污染问题之外,还可以消除农作物草害、虫害以及病害,实现农药作用的充分发挥。但是,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要高度重视化学农药投入量,同时,需要严格管控喷施的时间、频率以及使用范围,从而强化喷施技术。除此之外,必须要对农药剂型予以持续改进,严厉杜绝高残留、剧毒农药的应用。相关农业部门应该同研发机构密切联系,研发并生产低残留、低毒的农药,从而确保农作物生长期间可以减少农药的残留,在提高产量、质量的同时,也切实维护农业生产环境,降低农业污染发生概率。
想要对畜禽粪便污染做到良好防治,就必须要始终坚持“资源化”“无害化”以及“减量化”的原则。针对畜禽圈舍中的粪便,必须要及时清理,同时,不可将病死畜禽的粪便排放至种植区域或种植周边区域,以此来减少种植区域感染问题的发生,保障农作物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顺利生长[5]。除此以外,在处理畜禽粪便时,可以运用好氧发酵技术,不仅可以获取沼气,还能达成节能的目标,提高处理畜禽粪便的效率,也切实减少种植区域的污染。
针对于污水灌溉而言,必须慎重,需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配置如净化处理污水系统等设施,以此来达到无公害处理污水、垃圾与粪便的目标,并且强化综合处理及使用废渣与废水的效率。并且,组建相应的机构来监测农田灌溉所用污水的质量,严格遵守相应标准,净化处理废水后再开展灌溉农田工作。
相关部门需要强化监管农业污染的力度,多方式、多渠道展开宣传工作,促使种植户能够提高环保意识,自主参与到农业污染防治工作中。除此以外,必须要有健全的农业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对普查农业污染源机制予以完善,对整体农业污染源情况有所调查与了解之后,制定更为可行的环境检测标准与质量评价标准,实现综合治理农业污染效率的提高,最大程度减少农业污染的发生,维护种植区域的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绿色安全,促使广大群众能够食用更为健康的农产品。
综上所述,面对农业污染防治工作中所存在的难点、问题,必须要积极突破,探索更加有效的处理对策,达成切断污染源的目标,降低种植区域污染风险的发生概率,以实现防治农业污染工作水平及效率的提高,促使农作物的栽种、培育、收获均可以在健康、绿色、生态的环境下进行,切实保障农产品的安全与健康,推进我国农业朝着可持续、稳健的发展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