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朝霞,孙妍妍
(山东省单县北城街道办事处,山东 单县 274300)
近些年来,羊病不仅有常见病,还出现了传染病,各类疾病高发、传播,给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带来阻碍。不少养殖场在羊常见病的防治中惯用抗生素,以药治病,忽视了对羊病感染原因的分析及对羊病的综合防控,导致羊病防治效果较差,不仅增加了养殖成本,还增加了羊常见病传播的风险。本文基于羊病的发病原因来探讨常见病的综合防治方法,研究该课题对于提高羊病的防治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流行性感冒是羊抵抗力较低或受风邪影响而产生的上呼吸道感染疾病,该病临床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嗜睡、咳嗽、流鼻涕等症,最高体温可达40℃~42℃。初期多流浆性鼻液,中后期转为流黏性或脓性鼻液,有鼻塞音,鼻腔干燥。流行性感冒初期可用清热解毒针10~20 mL/次肌肉注射,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7日;严重时需搭配复方氨基比林5~10 mL/次或安痛定10~20 mL/次,每日一次,连续给药3~4日来预防继发性感染[1]。同时,还可将板蓝根、大叶青、连翘、黄芩、柴胡、鱼腥草等中药材研磨成粉加入饲料中,每种药材50 g,每日一次,连续给药5~7日。
肺炎包括非传染性肺炎和传染性肺炎两种,其中以传染性胸膜肺炎最为常见。普通的羊肺炎临床主要表现出咳嗽、呼吸困难等症,是一种慢性症状,病因较为复杂,不传染。传染性胸膜肺炎是一种因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传染病,临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三种。最急性型临床表现出精神萎顿、呼吸急促、食欲废绝、咳嗽、流浆性鼻液或带血鼻液,肺部呈浊实音,12~36小时内病羊卧地不起、四肢伸直、结膜充血发绀,最终窒息而亡,病程为4~5日。急性型病症临床主要表现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被毛杂乱、结膜发炎、眼睑肿胀,流浆性鼻液或脓性鼻液,开始有较轻的咳嗽,严重时出现湿性咳嗽症状,体温可升高至41℃~42℃,死前体温降至正常,病程为7~15日,甚至长达1月,母羊易发生流产,流产率为70%~80%。慢性型病症临床表现出体温升高、咳嗽、腹泻、流鼻涕、被毛杂乱等症,体温最高可升至40℃,症状与急性型相比较轻,病程较长,多由急性型转来,与急性型病例接触后易引发急性感染而导致死亡。普通肺炎治疗的关键在于控制炎症、止咳,可用土霉素、抗生素配合中药治疗。传染性胸膜肺炎的治疗需要配合疫苗,接种支原体灭活疫苗,同时辅助使用土霉素、四环素、氯霉素等预防继发性感染。病羊应立即被隔离封锁治疗,防止传播扩散[2]。
腐蹄病是一种蹄部组织局部发炎进而腐烂、坏死的传染性病症,由细菌侵害蹄部所致,病原主要为坏死梭形杆菌和羊肢腐蚀螺旋体,还包括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化脓棒状杆菌等。腐蹄病严重时会影响羊的生长发育,导致羊营养不良、掉膘、皮毛质量变差等,偶尔会引起死亡。该病多发生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在蹄部或皮肤发生损伤及圈舍卫生条件较差的状态下感染率更高。腐蹄病可用10%福尔马林溶液给羊进行蹄浴来预防。当羊发生腐蹄病时应该对羊群进行检查,将病羊分离治疗。剔除病羊蹄部腐烂、坏死组织,以20%硫酸铜溶液清洗创面,然后敷上高锰酸钾+硫酸铜溶液混合粉末,使用纱布包扎,保持创面干燥洁净,每日用药一次,连续给药7日。羊口蹄疫也会表现出与腐蹄病相似的蹄部腐烂、坏死症状,但羊口蹄疫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还会表现出口腔及蹄部的水泡、烂斑,以及心外膜、心内膜的弥散性出血等症状。
疥螨病是由疥螨、痒螨寄生于羊体表面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皮肤感染病。该病临床主要表现出剧痒、湿疹性皮炎,局部脱毛,病变部位有逐渐扩大趋势。疥螨病多寄生在羊背部、臀部、体躯下部、头部等部位,以唇、口、鼻、耳根周围、背等部位最为集中。羊疥螨病可通过加强羊舍清洁卫生、消毒杀虫来预防。羊疥螨病发生时可用0.2%除癞灵给羊群进行药浴,药液温度维持在36℃~38℃。药浴应选在羊剪毛5~7天后的晴天进行,药浴时间为1分钟,每日一次,连续药浴7~8日。同时,还要内服伊维菌素制剂200 μg/kg,高发期应该定期驱虫,预防羊疥螨病的发生[3]。
羊疾病发生的生物性因素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其中以细菌、病毒最为常见。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皮肤接触、消化道等途径侵入羊机体,引起感染,导致羊机体免疫力降低,难以抵御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对细胞及机体组织的损害,最终以炎症的形式呈现。羊常见的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有破伤风、羊肠毒血病、羊肺炎等;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有羊痘、羊口蹄疫、羊传染性脓包病等;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有蛔虫病、疥螨病、绦虫病、肝片吸虫等;由支原体感染引起的疾病有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等。其中寄生虫感染引起的疾病,宿主会消耗寄主体内的营养物质,并分泌一定的毒性物质,影响羊的生长发育,导致饲料转化率降低,甚至停止发育,毒性物质刺激机体组织细胞引起不适,如疥螨病表现出的剧痒。
2.2.1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饲养环境和自然环境。饲养环境包括养殖羊的圈舍、养殖场及场内设施设备的环境,尤其要注意圈舍环境。圈舍环境中主要影响羊病发生的因素包括温度、湿度、微生物、采光、通风及洁净度等。若圈舍清洁不到位,圈舍内脏乱差,温暖潮湿,往往容易滋生和加快病原微生物的繁殖;若圈舍采光、通风条件较差,夏季遮光处理不当,冬季保温保暖不当,容易增加羊应激反应的发生,影响羊机体免疫力,从而增加病原微生物入侵机体的概率。相反,良好的饲养环境则有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与传播。自然环境指养殖场附近及放牧场的自然生态环境。若自然生态环境差,如有空气污染、水源污染等,不仅不利于羊机体生长发育,还容易增加羊常见病的发生概率。
2.2.2 饲养管理因素
羊的饲养管理实际上是一门养殖科学,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才能保障羊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传统的羊养殖以经验为主,缺乏对羊营养需求和生长需求的了解,饲养管理粗放,给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及传播提供了机会,也给病原体入侵羊机体留下了可乘之机。现代化的羊饲养管理提倡应用科学化的饲喂技术、管理技术,即针对不同年龄段羊机体生长发育的现状及对营养的需求采取分群管理,针对不同羊群的营养需求特点提供饲料,定时定量地饲喂。此外,羊舍饲料、饮水等在一定的温湿度条件下难免产生病原微生物。在人与羊群、其他动物与羊群、引进羊与羊群之间直接或间接接触的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养殖过程中,忽视各个环节管理,容易增加羊病感染和传播的概率,而加强饲养管理则是有效控制病原微生物感染源和控制病原体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对于预防疾病的发生和提高疾病的防治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4]。
首先,羊养殖场在选址时应选择在周围无污染、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其次,饲养人员放牧应选择自然环境无污染,水源干净的地方,禁止在地势低洼处放牧;再者,创建良好的羊舍环境,保持羊舍内温度、湿度适宜,采光、通风良好,夏季做好遮阴与通风工作,冬季做好保温工作,雨季做好防雨工作;最后,日常饲养管理中要及时清除粪污,定期清扫并消毒,保持羊圈舍干燥、洁净,创建不利于病原微生物滋生和繁殖的环境。
日常饲养管理中根据羊体重及生长发育实际情况制定饲养计划,科学配比日粮,做好饲料的调整。在饲料中定期添加矿物质微量元素、微生物制剂、新鲜蔬菜等,合理搭配精细饲料,分群管理,针对性地饲喂,保证羊获取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增强羊的体质,提高羊的免疫力。此外,还要按照规定定期为羊群注射疫苗,配合防疫检疫部门做好防疫工作,常见病请兽医诊疗,传染病及时上报,保障综合防控效果。
在羊常见病的防治中要重视控制所有直接影响因素及潜在因素,加强对病原微生物的监测与杀灭,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尽可能地将疾病扼杀在摇篮中,做好疾病的全面防控。饲养人员还应重视在饲养管理过程对羊生长情况的观察与记录,做好环境监测和疾病预防工作,以便及时发现羊机体健康状况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