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平,张珺
(1.江西省南城县株良镇人民政府,江西 南城 344700;2.江西省南城县农业农村局,江西 南城 344700)
水稻在其生长过程中很容易遭受稻瘟病的危害,稻瘟病具体包括危害稻穗的穗瘟、危害稻叶的叶瘟和危害谷粒的谷粒瘟等。调查研究表明,稻瘟病会造成水稻产量减少至少一到两成,比较严重的地块超过一半,甚至会造成整个地块颗粒无收。对此,不仅需要科学选择种植品种,而且还需要采取有效的栽培方式,加强稻瘟病的科学防治[1]。
根据危害时间和危害部位,稻瘟病分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穗颈瘟的危害尤为严重,一旦出现,会给整个水稻种植区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苗瘟一般在秧苗三叶期前出现,主要是种子带有病菌引起的,三叶期之前病苗的基部呈现灰黑色,病斑不明显,出现枯死的迹象;三叶期之后病苗出现纺锤形、菱形或不规则形状的小斑,呈现灰绿色或是褐色,湿度比较大的病斑会出现青灰色的霉层,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整片秧苗枯死。
秧苗三叶期之后到穗期都会出现叶瘟,通常情况下,在分蘖盛期发病尤为严重。初期的病斑是水渍状褐点,然后病斑范围明显扩大,最后整个叶片都呈现出枯死状。病害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远观发病地块似火烧。根据病斑形状、大小和颜色的不同,可将叶瘟分为4种类型:急性型、慢性(普通)型、白点型和褐点型。该病害受天气和种植品种抗病性能的影响。
节瘟多数情况下出现在水稻抽穗之后,初期会在稻节位置出现褐色小斑点,后期围绕节部扩展,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病部容易折断。水稻生长早期如果出现节瘟会产生枯白穗,茎秆很容易弯曲。
穗颈瘟发病症状表现为:穗颈位置受到病虫害影响之后变成褐色,发病时间比较早、病害严重的稻穗枯死呈白穗状,发病时间晚的秕谷增加,稻穗从颈部位置开始断裂。最近几年,穗颈瘟发生情况比较严重,产生较大危害。
水稻生长后期,谷粒瘟发生在谷粒的内、外颖上。发病时病斑呈椭圆形褐色斑点,边缘暗,褪色,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发病部位长出灰绿色霉层。
稻瘟病的出现受到了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种子包含了多种病菌,若在播种之前没有做好种子的消毒,没有及时清除秕谷和病稻草等,就会导致菌源量明显增加;长时间的低温和多雨天气,会造成水稻抗病性能下降,为病菌的入侵创造机会,造成病害出现;不科学的田间管理也会引起稻瘟病的发生,氮肥的过度施加、施肥时间晚或是使用冷水浇灌等都会引起稻瘟病;选择容易感染病菌的品种播种,即使是为其创设适宜的种植环境,也会容易出现稻瘟病,只有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品种,才能有效地控制稻瘟病的发生[2]。
稻瘟病是一种以种子传播和气流传播为主的传染性病害。在水稻各个生育期、植株的各个部位都可以造成危害。
稻瘟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梨孢属(Pyricularia oryzae),菌丝生长适温为25℃~28℃。一般高氮肥地块发病率高,增施磷、钾肥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减轻危害。稻田长期灌深水、冷水,土壤缺氧均有利于稻瘟病病原菌生长。此外,温湿度对该病影响最大,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达90%以上,植株表面保持6~9个小时的水膜,易发病;当温度大于32℃或小于15℃时病害受到抑制。半知菌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会在水稻上过冬,第二年春天,会产生孢子,然后通过气流扩散到其他水稻上。在适宜的环境下,半知菌孢子会迅速萌发,穿过叶子表层,影响叶片,引发初期感染。随着时间推移,稻瘟病会大范围地传播、扩散。
水稻品种不同,抗性也会有较大的区别。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多属于垂直抗性,主要是抵抗病原体,能够有效防治稻瘟病,但如果是优势小种,一些水稻的抵抗能力缺失,就需要做好水稻品种的改良。
自然气候条件也会造成水稻染病,其中温度和湿度影响比较大,水稻在分蘖期和降雨量比较大的情况下湿度高,叶子长期在潮湿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叶瘟病。
在稻瘟病比较严重的区域继续进行水稻种植,就会出现稻瘟病,特别是一些地区还没有将患病稻草彻底地销毁,再次出现稻瘟病的概率明显增加。在栽培时,大量地使用氮肥或者肥料施加时间比较晚,会造成硅化细胞减少,病菌更容易入侵水稻,产生病害。若使用冷水浇灌,会降低土壤温度,水稻抗病能力也会明显削弱。同时,随着耕作制度的改变,单季水稻与双季水稻混栽相对普遍,加大了病菌相互侵染的机会,加重了病害的危害。
水稻品种的选择和其生长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应尽可能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品种。稻瘟病多发区域,抗病性能强的品种显得极为重要,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宜的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连片、多年种植,积极做好晒种和药剂浸种等种子处理工作,能够有效地防止稻瘟病的发生。
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化学肥料的推广使用保证了粮食产量。化肥的使用能够满足水稻生长过程中对氮肥、磷肥和钾肥的需求,水稻的抗病性能明显提升。但是施肥时,一些农户过于依赖氮肥,人为增加氮肥施用量,甚至为了提高水稻产量,超量单一地增加氮肥施用量。虽然氮肥的施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产量,但是没有合理控制施用量会造成水稻一味生长,不利于蛋白质的累积,不仅产量不会增加,甚至还有可能会减产。氮肥是化学制品的一种,虽然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农作物的伤害较小,但是不科学的施肥,可能会引发烧苗,给幼苗造成的伤害是无法挽回的。此外,要把握好施用氮肥的时间,合理的施肥时间能够将肥料效果最大限度发挥出来,避免施肥时间太迟,肥料残留在水稻体内,对水稻造成伤害。增加化肥用量需要充分考虑水稻的实际生长情况,如果土壤中的各项元素能够满足水稻的正常生长,就无需额外施肥。
在对水稻田灌水时,要注重干湿交替,也就是要把握好稻田定期换水的时间。科学合理的浇水不只能够满足不同时期水稻对土壤含水量的需求,而且还能够更好地促进根系生长,保证水稻上部和地下根茎营养均衡,水稻根部的健康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升水稻的抗病性能。同时,干湿交替灌溉,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害的发生。
天气对水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会对水稻生长产生影响,水稻生长过程中除了受到降雨的影响之外,还会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降雨时还会出现污染物,增加了防治难度。所以,水稻生长时,需要关注天气变化,如果有连续性的降雨,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同时阴雨天之后,需要做好水稻种植区的检查工作,特别是水稻稻瘟病多发区,当发现稻瘟病的苗头时,需要提前施药,这种提前预防的方式,便于水稻在大范围染病之前就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及时挑选出少数染病的植株,第一时间销毁,避免扩散。水稻处于不同的生长期,阴雨天气对其产生的影响也有区别,例如,处于分蘖期的水稻,连续性的降雨会让稻田中的通风和透光性降低,不利于生长,所以在阴雨天之后要及时晒田,喷洒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药剂等进行防治。
针对稻瘟病发生特点,稻瘟病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的原则,应早防叶瘟,预防穗瘟。当田间出现叶瘟症状,近期又有阴雨天气,应立即喷药控制。对于重病田和感病品种间隔7天喷1次,连续喷2~3次。穗瘟的防治应该在破口至始穗期第一次用药,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第二次用药。对已出现稻瘟病病斑或病株的田块,应连续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
化学防治稻瘟病关键措施:种子处理,用45%咪鲜水胺剂800~1000倍液浸种;预防苗瘟、叶瘟,每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50 g兑水30 kg喷施;预防穗颈瘟,在水稻破口期每亩用40%稻瘟灵乳油100 g或20%春雷•三环唑悬浮剂60 g加水30 kg喷施。
在防治水稻稻瘟病时,需要从多方面出发才能提升防治效果。稻种选择时,要选择抗病性能强的品种,水稻种植之后需要对种植区的温度、湿度加以关注,如果在种植过程中发现水稻感染上稻瘟病需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治,避免其范围扩大,要不断学习水稻种植的专业知识,科学合理地施肥,合理密植,确保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