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老人融入城镇,还是一个新课题

2022-12-05 09:30作者郑智维本刊评论员
民生周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陌生城镇化子女

作者 郑智维(本刊评论员)

让进城老人既能享受天伦之乐又不因融入难而被疏离,是社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近日,河南一女子上传了87岁的奶奶进城前后的生活视频:在城里,奶奶每天不愿下楼,终日无精打采;回到熟悉的农村,她骑着三轮车穿梭在街道上,生龙活虎。该女子的本意是接奶奶进城享福,结果却是弄巧成拙。

这样一条视频让笔者心中五味杂陈,因为家中也有类似老人。将视频中的这位老人作为观察样本,不难发现她进城前后的生活之变。

在农村,她掌握着丰富的农事和生活经验,是农村生活的一把好手。住着开阔明亮的院落,左右还有熟识的街坊邻居。农忙之余,她可以去亲戚邻居家串串门唠唠嗑。进城之后,她则需要面对一系列挑战: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不熟悉的交通出行方式、不顺畅的语言交流和被阻隔的人际关系。

从农村的“熟人社会”到城市的“陌生社会”,随迁老人原有的以血缘和地缘形成的关系网被切断。面对纷繁复杂的城市生活,他们很难快速重塑社交圈,往往会让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出于照料孙辈、自身养老或就医等原因,来到城市生活的农村老人越来越多。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有随迁老人近1800万,其中专门为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然而,关于随迁老人城镇化所面临的种种,似乎还是一个全社会的新课题。

对这个群体的印象,很多人都是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漫步在小区,随处可看到这样的老人,操着地方方言,他们的名字往往是浩浩奶奶、豆豆姥姥、子轩外公……而说陌生,是因为对他们在城市的生活状态尤其是精神、心理状态了解并不深。

从年轻人的视角看,毕竟城市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物质条件相对优越,只要自己能在城市立足,就想接老人来“享福”;而老人实际感受到的城市生活往往则是社会融入困难、精神生活孤寂、代际观念冲突等问题。

让进城老人既能享受天伦之乐又不因融入难而被疏离,是社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破解随迁老人的城镇化难题,笔者认为,需要老人、子女和政府三方努力。

首先,老人要调整好心态,主动参与社会交往,积极融入城市新生活。要主动学习城市生活技能,发掘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尝试走出家门参与社区人际交往等。

其次,子女要加强亲情关怀,多关注老人的情感需求。对周边的事物熟悉程度、是否有个人爱好、与子女关系亲疏等因素都能影响老人的自我认同感。除了帮助老人学习日常生活技能、拓宽交际圈子外,子女还应给予老人情感方面的慰藉。对待育儿观念差异等代际矛盾,子女应该给予老人足够的重视和包容,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最后,政府和社区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在多数城市的社会保障政策中,免费乘坐公交、免费进入公园、定期免费体检等一些公共福利待遇往往只为户籍老人提供。将随迁老人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无疑可让他们多一分在城市生活的归属感。

猜你喜欢
陌生城镇化子女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人最怕:深交后的陌生
熟悉的陌生词(四)
熟悉的陌生词(三)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熟悉又陌生的“”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