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英 高 云 刘世为 杜异卉
(重庆建筑科技职业学院,重庆 400000)
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是指百年来,以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救亡解放、制度革命、社会改造、国家建设,以及无产阶级领袖和劳动人民等为题材创作的美术作品。其包含的艺术门类众多,国画、油画、版画、雕塑、连环画等门类。如李可染《万山红遍》、关山月和傅抱石《江山如此多娇》、石鲁《转战陕北》、董希文《开国大典》、伍明万《收租院》等。这些经典美术作品以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为基石,用艺术的手法,刻画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艰苦奋斗,建立不朽功勋的历史事件、杰出人物和优秀共产党人。红色经典美术是中国当代美术的主旋律,蕴藏着巨大的历史、人文、艺术内涵,寄托了对民族、国家、美好生活、崇高理想的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2]。红色经典美术,是美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传播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用艺术滋养灌溉心灵,用艺术作品中的红色记忆引领青年学生敬仰英雄,树立正确的信念与理想。
从“五四”早期的“美术革命”到新兴木刻运动;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人民为中心”文艺观的阐述[3]。不同时期,艺术家们创作产生了形式各异的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革命时期,红色美术作为宣传革命文化、团结群众、打击敌人的文化信息载体被大量印刷传播,此时作品创作也更加贴合时代与乡土生活,通俗易懂,作品深受群众喜爱,有些美术作品甚至被印刷成年画发行传播。时至今日,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娱乐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数字化、娱乐化改变了人们观看事物、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往,这些经典美术作品的传播和展示平台主要是在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画册和教科书当中,给人距离感、神秘感,传播途径单一受限。一直以来在中小学课本中都有不少红色经典美术作品插图,如油画《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这也是很多人对这些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耳熟能详的主要原因。但随着教材的改编,有些文章被删除或替代,这些美术作品也随之消失在课本中。目前,一些高校也有红色美术作品鉴赏课程,如延安大学“红色经典艺术大讲堂”,燕山大学《红色经典美术作品鉴赏》选修课。但一些工科为主的高校,公共美术课程中鲜有以红色美术经典为专题的课程设置,大多是少量的、一笔带过的作品欣赏,传播内容及深度有限。虽然早在2010至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确定了西南大学、遵义师范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作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但放在全国来看,示范基地对数量庞大的各大高校的影响和带动效果并不突出。相较于老一辈人,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熟悉程度略显单薄。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它融合传统信息传递媒介如报纸、电视、书刊等,利用移动客户端将信息呈现在网络上[4]。数字化的加工、存贮使得传播信息海量,且手段和方式日趋多元。如大众熟知的微信、微博、B站、今日头条、抖音等,这些新闻客户端和社交媒体成了很多大学生获取文化、娱乐、新闻资讯的途径,并且与之互动,发表观点,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通过新媒体客户端,在校园中的大学生也能接受来自不同时空,各个方面的信息。对于美术作品而言,其传播展示的传统方式为线下美术馆,新媒体移动终端的发展让美术馆实现更多的展览模式。即在线美术馆,展览资讯全面丰富、管藏资源展示、信息推送及时有效,观众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观看展览作品。极大程度上扩展了美术作品的展示传播途径,并且在线美术馆能很好地实现观众与作品、甚至观众与作者的互动。展览可以结合声音、音乐、解说、二维等元素立体多维的展示作品及创作背景;也能通过移动设备实现全景漫游展厅,获得虚拟进入展厅观看的体验。另外,在线美术管基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通过过作品的高清拍摄扫描,实现作品的高清展示[5]。观赏者能点击方能放大画面,细致观察作品的肌理、形状、色彩等细微之处,体验艺术的魅力,甚至获得比线下展览更加深切的体会。这实际上给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创造了更多的传播的途径与形式。
目前,相关红色经典美术的传播、传承研究比较丰富,如黄宗贤和肖雪的《红色经典美术的方位与品格》、肖英林《红色经典美术融入高校美育体系的路径》、聂建平《社会变迁视阈下高校红色美术教育研究》等。主要侧重研究红色文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当代传播意义和价值,探讨运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方式。但较少学者以大学生为专门的研究调查对象,研究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尤其是在研究中落实实施、探索建设直接针对大学生的高校特色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传播平台。
另外,高丽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研究》,调查研究了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对网络媒体的接触习惯,并为高校通过新媒体对学生网络行为干预提出了解决方案。高鹏《美术馆在数字化时代的创新与实践》、周盛的《新媒体移动终端在美术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分析》,探讨了利用新媒体客户移动端,结合美术馆,建立交互式体验的美术作品传播展示平台,拓展了艺术作品的展示时空,是新媒体背景下艺术品展示传播的具体实践与探索。这些探索实践为建立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传播展示平台提供了研究基础。
近年来,各大博物馆、美术馆纷纷建设开放了在线虚拟展厅,红色文化展览传播方式多样化。如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百种红色经典连环画” 和“《红色经典》—iPad版系列连环画”[6]。新媒体的介入,让传统的绘画形式和红色经典美术有了鲜活的生命力。2017年,人民日报客户端产品《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H5产品,把传播需求和受众需求巧妙结合,在制作自己军装照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认同与归属感[7]。2020年中国美术馆线上展览《崇高的信仰—中国美术馆美术作品展》,以及2021年,中央电视台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节目通过讲述一百幅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辉煌历程。这些节目采取融合影像、文学、照片、访谈等多样方式,以跨媒介的新形式,形象有效的展现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辉煌历史,节目在主流媒体播出广受欢迎,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也大受关注。
这些借助新媒体传播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模式,实现了参观者与作品的互动效应,增加了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公众传播转载的广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基础和可供借鉴的传播方式。但这些新媒体传播的红色美术经典零散、片段、不成体系,也未能与高校美育、思政课程形成系统的衔接关系。红色经典美术作品虽然表现形式丰富,具有优美、直观的视觉效果,但具有很强教育性和政治属性,有些作品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生活在和平、富足年代的大学生,缺乏对艰苦革命生活的体验和历史背景的深刻了解,很多非美术专业出身的大学生难以体会到作品的艺术魅力,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也难以从作品中体验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对于学习生活处于相对封闭环境的大学生而言,社会阅历有限,他们会不自觉的被具有良好视听享受的娱乐节目、通俗文化、体育热点吸引。红色经典美术的传播要达到一定广度和深度,除了要抓住青年大学生审美、欣赏和新媒体接触习惯,还需要在校园构建环境稳定、知识系统、有针对性的传播平台。
为了更为清楚的了解红色经典美术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本课题组在2021年11月至2022年4月,在各高校大学生中广泛开展问卷调查、访谈,了解当前大学生对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了解程度,以及他们接收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途径。掌握大学生最喜爱的观看、阅读、接收文化信息的新媒体平台。研究以新媒体为背景的,受大学生欢迎的红色文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传播展示案例,总结并吸收经验。调查中,我们通过问卷星平台,设计相关问卷,调查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现状极其各个方面。一共收到200份有效问卷。部分关键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对“你了解红色经典美术作品吗?”选择“一般了解”的有65%,选择“较为了解”的有22%,有9%的人选择“完全不了解”。对“你是通过什么渠道认识红色题材美术作品的?”选择“通过教材插图”和“抖音、微信等公众平台”的人最多。选择“画册”的人最少。对“你在大学课堂中,有没有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相关知识的学习?”只有63%的同学选择“有一些”,15%的同学选择“完全没有”。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了解的渠道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美术馆的线上线下展览,二是学校美术通识教育为,三是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很多同学几乎没有去过美术馆,也甚少观看在线美术展览,学校美术通识课较少涉及红色经典美术的内容。新媒体平台传播的红色经典美术能吸引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如果建设在线红色经典美术作品传播平台,以学生关注最多的抖音、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为主更能获得关注。
红色经典美术涵盖内容广泛,门类众多,壁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作品风格倾向各有不同,每件作品背后都有深刻的内涵、背景和价值。教学团队要深挖红色经典美术作品的内涵、和价值以及背后的历史故事,将作品分类别、分时期进行归类,形成全面、深入、系统的教学资料。高校美育课程中,红色经典美术的内容要更全面、更系统和更有深度,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红色经典美术相关专题课程,可利用各大教学平台,如学习通建设在线红色经典美术课程,让学生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学习,拓展学习空间。系统、全面深入地开展教学,而非形式上的简单欣赏品评,要深挖美术作品的艺术和精神价值,融入课程教学,将红色经典美术、高校美育、思政课程形成系统的衔接关系。
在教学设计上,打破传统公共美术教学以欣赏与评述为主的教学模式。将红色经典美术融入美术实践创作教学中,课程设置美术各个门类的实践创作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创作红色主题艺术作品的过程,用艺术实践的方式完成红色革命精神的传播,更能吸引师生关注、参与、互动。比如很多高校有的版画、陶艺、雕塑、绘画、雕刻等教室可以作为师生创作红色美术作品的基地。这样才能将红色经典美术的审美、情感、思想教育意义全面发挥出来。
环境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作为在校大学生,校园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学习场地,一个好的校园环境能让人耳濡目染,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红色主题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版画、装置以及文创产品运用在校园环境创设中,即装饰校园又具有审美和德育的作用。国风文创产品是时下大学生备受喜爱的,学校可以鼓励师生开展红色主题文创工作室、文创设计比赛或文创活动,如组织师生培育红色文化主题的“互联网+大赛”,学校举办红色文化主题的绘画、设计比赛等,调动师生对红色艺术的关注度与热情。
新媒体时代,各高校都在积极创建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以及各高校校园网。这些平台和校园网,实现了高校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还能与信息接收者形成良好的互动。据第三方平台统计,2019年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微信公号推送文章2.4万余篇,阅读量超过2.7个亿,发布官方微博发博15.4万余条,覆盖粉丝2500余万[8]。这还只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微信平台的数据,扩大到全国高校,这一数据更加可观。高校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的咨询范围更加广泛、高效,且与受众互动效果显著。至2021年12月《2020教育政务融媒体海口宣言》发布,“要始终明确教育政务新媒体的初心和使命,将教育新闻舆论工作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相结合;要继续推进教育政务新媒体融合发展,牢牢把握5G、大数据、AI等技术广泛应用的历史机遇,使技术研究成果应用于传播实践”[9]。由此可见,未来高校新媒体与立德树人工作结合更为紧密,以及高新技术在新媒体传播中的广泛应用,利用高校校园网、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红色经典美术有着可靠的基础。
各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各大红色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美术馆线上线下作品展览模式及效果,依托高校新媒体平台,如校园网党建专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题、各大平台公众号等,探索建设环境稳定的、知识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符合当代大学生审美和新媒体接触习惯的红色经典美术传播平台。并结合高校红色经典美术课课程实践和红色校园文化环境创建等,实现红色经典美术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深入传播。
红色经典美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和党史知识,既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一环。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适应时代、科技的发展,利用高校新媒体平台传播红色经典美术,既是用艺术之美滋养灌溉心灵,也是用艺术作品中的红色记忆引领青年学生敬仰英雄,树立正确的信念与理想,从而培养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