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复调钢琴代表作品赏析*

2022-12-05 06:41:32
大众文艺 2022年21期
关键词:赋格对位作曲家

陈 诺

(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浙江桐乡 314500)

复调钢琴作品在中国当代的钢琴音乐创作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陆续问世了一大批优秀的复调音乐作品。这些作品既有对传统复调技术的致敬,也有对中西融合的新探索。中国的作曲家们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与题材,结合复杂的对位技术与不同的体裁形式,进行了各种有益的尝试,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复调新技术与新形态的突破。同时,作曲家们也致力于将现代作曲技法的精髓与传统的复调写作技术相结合,使作品产生出奇特的新音响,带给听众崭新的听觉盛宴。

这一时期的复调钢琴作品可以大致分为三个类型,主要包括民歌风味的复调小品,逻辑严密的创意曲与赋格曲,乐思恢宏的组曲、序曲与赋格套曲。

一、民歌风味的复调小品

目前已公开发表的复调小品数量非常丰富,多采用一段、二段或三段曲式结构,篇幅短小,结构清晰,声部关系简单,对位手法单纯。这类小品常常以我国各地民歌素材作为原始主题,并将主题进行各种对比及模仿式的处理,通过复对位的技术来强化和发展乐思。如陈铭志的《钢琴小品八首》、绕余燕的《长安古乐复调小品三首》、桑桐的《思乡》、张旭东的《京剧印象——西皮慢板》、姜小鹏的《京剧旦腔流水》、朱晓宇的《戏曲组曲》、孙云鹰的《小品二首》、吴月燕的《台湾岛》、汪立三的《兰花花》,等等。

1.陈铭志《浏阳河》

陈铭志先生1951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留法归来的丁善德教授。多年来,他致力于复调音乐的创作、教学与研究,留校任教后培养出了林华、汪立三、金复载等一大批著名的音乐家,被誉为“中国复调大师”。

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陈先生的《钢琴复调小曲11首》。前五首是根据民歌而改编的钢琴复调小曲,后六首是根据不同的音乐主题而写的钢琴复调小曲。陈先生将西方传统复调技法与我国民族音乐素材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首首精美雅致的民族风钢琴小品。

《浏阳河》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湖南民歌,陈先生在民歌旋律的基础上,运用恰如其分的复调作曲技法,创作出了充满浓郁民族色彩的民歌改编作品。全曲采用ABA三段式结构。呈示段采用D徵调写作,上方声部完整保留了民歌主题,下方声部则配以跃动起伏的呼应性对位旋律。展开段采用了22度复对位的技术,将呈示段音乐转到属调A徵调,再现段主题高八度加花式变奏再现,升华了民歌主题。

2.桑桐《思乡》

1953年,桑桐先生以内蒙古民歌旋律作为基调,创作出了各具特色的七首钢琴小品——《内蒙古民歌主调小曲七首》,《思乡》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作品借鉴了蒙古族长调《兴安岭》的主题音乐,采用了二段曲式结构。第一段在g羽调上进行,为二声部对比复调。第二段是第一段的低五度模进重复,在内容上继续巩固和深化主题。整首作品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绵绵深情。

3.吴月燕《水底鱼》《台湾岛》《我和我的台湾》

吴月燕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创作和改编了多首钢琴曲集,闽南是吴月燕老师长期生活的地方。20世纪90年代,吴月燕曾以福建民歌和部分流行歌曲的音调为素材创作出一系列作品,收录成《抒情钢琴曲集》。几年来,她继续学习和研究福建民歌和戏曲音乐,深入探索其风格特点、调式转换及其中的复调因素。运用对比式复调与模仿式复调技法与技巧,结合戏曲音乐与民间音乐的旋法风格特点,写成了14首复调乐曲。

《水底鱼》这首作品素材取自厦门高甲吹奏曲牌“水底鱼”。全曲短小精悍,主题以模进和模仿的形式贯穿全曲,二声部对比旋律交织呼应,相映成趣。

《台湾岛》是一首享誉海峡两岸的闽南歌曲,表达了作者对宝岛台湾的深深眷恋之情。这首作品的歌曲部分保留了闽南歌曲的完整曲调,为一段曲式起承转合结构,改编为二声部模仿复调后,音乐如歌如诉、娓娓道来,道出了款款深情与浓浓的爱恋。

《我爱我的台湾》原名《台湾谣》,由我国福建作曲家潘玉仁作于1947年,是一首流行于台湾的闽南歌。这首作品将原曲的二段体分节歌进行了对位化的改编,由八度模仿的音调转为二声部对比复调,旋律连绵起伏,节奏错落有致,情绪张弛有度,朗朗上口的音调,在二声部动静结合的层层递进中,表达了作曲家对宝岛的深深热爱之情。

4.赖朝师《田歌》

赖朝师先生常年从事复调音乐领域的研究与创作,出版有《现代钢琴复调小品集》《复调钢琴作品集》。《田歌》收录于《复调钢琴作品集》中。这首作品改编自浙江同名民歌。呈示段采用卡农的写法,引出田歌的主题。展开段是呈示段移至属调的复对位,进一步发展了乐思。再现段紧缩变化了呈示段主题。作品将民歌素材与传统复调技法相结合,是一首优秀的复调小曲。

二、逻辑严密的创意曲与赋格曲

创意曲是传统的复调音乐体裁形式,常以动机展开的手法铺陈和延展乐思。赋格曲更是复调音乐体裁的最高形式,能集中地体现音乐的统一性与变化性之矛盾特点。这类体裁因具典型而完备的固定写作模式与规范,受到很多作曲家的青睐。西方传统或现代的作曲技法、叠加逻辑严密的体裁形式,同时注入中国风格的音乐内容,成为作曲家们常用的创作模式。这类作品有朱世瑞的《夜深沉—创意曲》、孙云鹰的《创意曲》、杜钳的《创意曲二首》、姜元禄的《赋格二首》、汪培元的《小赋格两首》、王建中的《赋格》、绕余燕的《引子与赋格——抒情诗》[1]、吴月燕的《赋格曲》,等等。

1.朱世瑞《夜深沉—创意曲》

朱世瑞先生多年来从事音乐创作,以及现代作曲技法和当代中国音乐创作思维的研究工作。致力于在古典汉语、中国诗词、双语结构及跨文化与作曲之间探索新途。[2]他的代表著作有《中国音乐中复调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二十世纪西方音乐中的赋格写作》等。

《夜深沉》原是京剧曲牌,1989年被朱先生改编为创意曲。全曲的主题选用原曲牌中的主要唱段,在主题、答题及对题的交织变化与多声缠绕中,音乐向世人倾诉着古老而悠远的尘封往事。作曲家运用复调思维和技术,运用民族化的音乐素材和和声语汇,使作品具有交响化、立体化的特点。这首作品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唱腔元素在钢琴创作技法上的交融创新,是复调思维民族化的典范代表。

2.汪培元《小赋格两首》

“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泪水湿透了你的衣裳,你为什么这样悲伤……?”《牧羊姑娘》创作于抗战时期,曾风靡全国,广为传唱。汪培元先生将《牧羊姑娘》的旋律,改编成了一首二声部小赋格曲。全曲开篇完整呈现了歌曲的原始主题,旋律抒情歌唱,曲调幽怨哀伤。之后,作曲家通过传统的复调写作技术,变化发展和深化了主题,如泣如诉地倾诉了绵绵情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陈鹏伟《绣荷包》

三声部赋格曲《绣荷包》由青年作曲家陈鹏伟创作。该作品以山西民歌《绣荷包》的音调为主题,以四度跳进的音程为旋律特征,在民歌曲调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答题与对题,形成时而模仿、时而对比的三声部交织关系。音乐曲折、细腻而委婉,富有浓浓的地方特色,是西方复调作曲技术与我国传统民歌素材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范例。

三、乐思恢宏的组曲、序曲与赋格套曲

复调技法的更新演绎,在复杂多变、类型迥异的组曲、序曲与赋格套曲中,得到了集中而充分的体现。这类作品往往凝结了作曲家毕生的创作技术与风格烙印,能记录下复调思维在不同时代、不同理念、不同风格影响下的发展与演变。这类作品中的代表有陈铭志的《序曲与赋格曲集》、汪立三的《他山集》、丁善德的《小序曲与赋格四首》、罗忠熔的《五首五声音阶前奏曲与赋格》、林华的《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曲解集注》、于苏贤的《24首钢琴赋格曲》、龚晓婷的《赋格三首》、朱践耳的《南国印象》、赖朝师的《风铃》,等等。

1.丁善德《小序曲与赋格四首》

丁善德是我国著名的钢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他长达近六十年的音乐创作中,作品始终保持着民族性、艺术性与可听性。[3]《小序曲与赋格四首》创作于1988年,是丁先生晚年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

《喜悦》是《小序曲与赋格四首》的第一首,作品在结构上继承了传统赋格的典型形式,具有呈示、展开、再现的三部性结构特点。作曲家通过线条变奏的思维手法,突破传统的调性布局,灵活多变的对位技巧,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音乐画面。

《欢舞》是《小序曲与赋格四首》的最后一首,音乐欢快,情绪热烈而富有朝气。全曲采用三部性结构。作曲家为这首赋格设计了一个转调式主题,短小精致。展开部中用不谐和音来模仿中国民族打击乐的节奏效果,热烈奔放。再现时主题与展开部中的紧接段形成了八度的复对位,而平行四度的叠加,使音响效果更具有民族特色,欢腾喜庆的舞蹈场面使音乐极富感染力。

2.朱践耳《南国印象》组曲

朱践耳,本名朱荣实,因深深喜爱聂耳创作的充满革命爱国主义精神的歌曲,于是更名践耳,是我国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之一。钢琴组曲《南国印象》将中国民族音乐五声音调、旋律节奏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巧妙融合,完美表达了中国民族音乐独特的人文特征与文化内涵,阐释了朱先生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兼容并蓄、立足超越”思想。先生将云南民歌中存在的频繁转调、不协和音程等特色,与现代作曲技法深层次融合,以探寻二者在文化兼容方面的意义。[4]

第一首“花之舞”采用了西方传统的固定旋律变奏曲式结构,由主题加4次变奏组成,调性布局呈现出“前后单一、中间多变”的菱形特色。主题连续上行的四五度以及随后蜿蜒起伏的二三度旋律进行,表现出布依族音乐的高亢与柔美。空五度的民族调式和弦运用,体现了音响的空灵感,展现出鸟语花香的布依族山寨清晨画面。作品中后部分运用了大量的复调织体,并融入了多调性的作曲技术。卡农式模仿与对比旋律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立体的织体层次。

第四首“情歌”结构规模较小,为一段曲式、平行双句体结构,自由烂漫的山歌风格,素材源于彝族山歌《阿妹歌声甜如蜜》。主题在高、低音区做大跨度转接,音乐伴随着情绪的变化荡漾起伏,快速跑动的音符成为情感宣泄的载体。一唱一和的对比复调织体,不仅填充了拖腔的空间,还与主旋律形成了应答的关系,对唱的特点与情歌的题材结合得紧密而贴切。彝族男女对话时的忐忑心情与欲拒还迎的羞涩,被生动地刻画了出来,音乐描绘出了一副云南少数民族地域风貌与人文风情的画卷。

3.陈铭志《序曲与赋格曲集》

陈铭志先生是我国复调音乐理论领域的泰斗级专家。《序曲与赋格曲集》是在2004年进行整理和发行的,是陈先生的代表作。这十三首套曲是作者在较长的时间中陆续写成的,并按照最后一首乐曲的序列中各音出现的先后顺序编辑出版。[5]在这部重要的曲集中,陈先生对十二音技法与我国民族音乐素材相结合的各种可能性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新春》出自第十首,兼具民族审美情趣和现代复调思维,由前奏曲和赋格两部分构成。前奏曲部分包含二段。第一段运用民间锣鼓典型的节奏,表达出了人们喜迎新春的欢快心情。第二段轻快灵动,仿佛孩童嬉闹。赋格部分采用了浙江民歌《马灯调》的旋律作为主题,与前奏曲相比稍显深沉,一动一静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了新春时节的一番不同景象。

4.于苏贤《24 首钢琴赋格曲》

《24首钢琴赋格曲》出版于2013年,是于苏贤先生历时六年的力作。这套作品包括了多种音乐风格,是先生对自己复调研究成果的一次广泛实践,包含了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文人音乐、西方的调性音乐、十二音音乐等不同风格的结合探索。它是我国第一套延续了以西方24个大小调为排序方式写作传统的赋格套曲。

第八首赋格“#d小调三声部二重赋格”的主题取材于巴赫《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册第八首,是升d小调赋格主题的逆行变化。[6]这种处理表达了作曲家对复调音乐大师巴赫的最高致敬。作者没有为二重赋格的每个主题分别写作呈示部和中间部,而是两个主题共用一个呈示部和中间部,是一首重叠性结构作品。

5.赖朝师《风铃》组曲

组曲《风铃》描绘的是作者童年的回忆。《欢悦》是组曲《风铃》的第一首,根据作者孩时游戏的音调创作而成,曲调欢快、闲趣、嬉闹,主要运用卡农技术。全曲分为ABA三段——呈示段采用的是八度的卡农式模仿技术。展开段将第一段进行复对位写成,运用了倒影式模仿。再现段回顾了呈示段主题。

《追随》也出自组曲《风铃》,是6首作品中的第4首,以五声调式旋律为主题素材。该作品主要运用了传统的对位技术,将对比二声部旋律做了个性化的处理。全曲也分为ABA三段。呈示段采用八度复对位的写法,展开段采用模进、模仿的写法,再现段是第一段的缩减再现。全曲的音乐热闹欢快,二声部旋律一问一答、相互竞奏追逐,饶有趣味。

在中国当代复调钢琴作品中,我们既看到了对传统题材、体裁的继承与创新突破,也看到了作曲家们对中国音乐元素的挖掘、重组与创造。作曲家们在致敬传统的基础上,致力于融入新的音乐风格元素,去塑造、丰富和打磨自己的作品。他们将自己在科创实践中总结出的新思维、新技法综合运用,在复调钢琴创作的内容、形式、风格上大胆创新,为世人提供了大量立意深远、技术新颖、风格迥异的优秀作品。透过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窥见当代中国钢琴复调音乐的发展盛况。这些优秀的作品,也将纳入我国复调钢琴作品的丰富宝藏,成为后人研究和借鉴的宝贵素材。

猜你喜欢
赋格对位作曲家
以“对位变奏思维及模式”观兴德米特“天体音乐”
小小作曲家
科学大众(2022年9期)2022-06-05 07:27:30
g小调赋格(钢琴小品)
轻音乐(2022年1期)2022-02-11 09:07:02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赋格(钢琴独奏)
当代音乐(2020年9期)2020-09-23 08:06:56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如何弹奏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中的赋格
流行色(2019年7期)2019-09-27 09:33:12
卡普斯汀《二十四首前奏曲与赋格》中的赋格主题研究
一种跨层盲孔制作及对位方式研究
十二音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