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悦 孙秀丽 张 庆
(河北地质大学,河北石家庄 050000)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堵塞、公共空间局促、城市基础设施损坏等城市生活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日常生活环境带来很大影响。二〇一六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继续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几个建议》中明确提出“发展都市环境保护”,明确提出“窄马路、密路网”的都市道路设计理念。[1]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积极进行都市修复工程与产品创新,在提升都市景观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打造有文化特色,有活力的城市。“共享空间理念”就可以有效地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共享性也尤为重要。在老城区的生活性街道里,如何进行共享性的提升,将街道空间进行重构融合,打造新的共享街道空间来唤醒生活性街道本该拥有的活力开始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共享空间”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筑师约翰·波特曼在设计亚特兰大海特摄政大厦的旅馆时,第一次引入“共享空间”这一空间理念,[2]后来在建筑学领域也受到了重大关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2000年,受到欧洲北海项目的影响,“共享空间”理念开始融入街道设计中。北海项目是由七个与北海接壤的国家组成,计划通过改造相对老旧落后的地区,提高北海附近人民的生活水平,进而达到发展的平衡,加强社会凝聚力。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个国家使用“共享空间”理念,以人和环境为核心重新分配空间资源,让交通不再占据主导位置。[3]
共享空间就是通过对空间资源进行必要的再构建和整合,使空间资源转化为一种有条理的有机集合,以适应社会各个类型人群的生活需求,从而使空间的资源配置处于最合理的位置。共享空间概念是将各种形式的人群集合到一起共同享有一个空间,从而形成社群参与价值或者空间使用价值的社会模式。简言之,共享空间的基本功能是既满足不同人群对环境的需求,又能促进人们进行社交行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荷兰,采用模糊分界以行人为主导的街道布局方式,让行人与车辆共享整个街道空间。通过取消车道划分、设置步行安全岛、增加街道景观元素、鼓励人们在街道公共空间休息社交等方式使街道的使用优先权模糊,让车辆主动降低速度,保证了街道的安全。在这种“共享”的街道布局模式下,人们自发的降低速度,这样对道路安全、街道活力和街区凝聚力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部分区域相对衰落,形成老城区。老城区一般处于城市中央位置,通过在老城区周围建设新的功能单元来逐步扩大城市规模。从作用上看,行政、教育、商业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多建设在老城区,所以老城区更新对推动城市发展有重大意义。城市居民中的道路,多指的是适应城市附近片区域内各类群体的基本日常生活需要、具有基本通行功能的线性公共空间。但是交通功能还只是一个基础的作用,应该在满足人行安全、便利出行的基本条件上,满足各类人群在街道中的交往、生活等行为,强调“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老城区生活性街道的构成要素按可分为物质要素、人文要素。老城区生活性街道空间里的物质要素主要有沿街建筑、交通道路、景观植物、基础设施等。[4]老城区生活性街道空间的人文要素更是不能忽视的一部分。老城区生活性街道充满了老城区的历史、风俗习惯和人文风貌,是老城区的“灵魂”所在。老城区街道上百年老字号所形成的品牌效应构建了老城区的商业基础;老城区沿街建筑多依据当地气候环境建造,采用当地常见的建材,是老城区个性特色的展示。
在城市不断的发展过程中,狭窄的街道已经无法负荷,交通拥堵、停车难成为老城区街道面临的主要问题。受到“车本位”街道规划的影响,街道空间以机动车为主导,导致缺少服务行人的社交活动场所,丧失了街道活力。还存在沿街建筑建设时间跨度大,年久失修,缺少文化传承等问题。
(1)交通空间功能布局不合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私家车越来越多,狭窄的街道无法承受这种负荷。堵车和停车难的问题时有发生。机动车、非机动车在狭小的街道混行,甚至在路边、人行路、广场放置停车位,不仅侵占步行空间和绿色空间还有重大的安全隐患。街道公共空间局促,居民休息活动空间缺失。基础的设施老化、不足,缺少路灯等街道家具,排水系统设置的不合理,缺乏规范性,导致街道在雨季严重积水,影响交通。
(2)难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交往等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日益渴望精神上的充实,但是本就局促的交往空间被交通空间侵占,而且街道基础设施落后,市政设施老化,垃圾桶、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也不足,满足不了人们步行交往等需求,导致越来越少的人会停留交谈,街道渐渐丧失活力。街道缺乏卫生管理,很多店铺存在“脏、乱、差”的现象,还存在危房的情况,低质量的街道环境难以让行人停留,进而发生交流、游戏等社交性行为。而且街道业态结构非常单一,缺乏多层次高质量的娱乐休闲空间,缺乏主力门店,导致街道活力不足,难以吸引各类人群进行消费活动。街道的绿色空间被侵占的情况严重进而影响城市生态,热岛效应和内涝等情况频频发生,成为严峻的城市问题。
(3)街道历史文脉无法凸显
老城生活性街道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记忆,有较强的历史底蕴也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比如历史建筑、历史街巷、百年老字号形成的品牌效应等等。除了作为基本的交通空间以外,老城生活性街道更应该作为老城区的“城市名片”,落实国家层面对“文化自信”理念的重点要求,从建筑到街道,做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工作。目前,很多保护手段较为死板,不少城市出现刻板的模仿古风街道建筑的现象,没能结合街道特有的风俗文化传递出其应有的文化价值。还有大幅广告包裹住建筑外立面的现象,广告色彩鲜艳且无序,破坏了街道整体的形象。
老城区生活性街道有机更新是改善街道环境、提升街道活力、增加街道凝聚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合理化功能布局、构建人车共享的交通空间、增设交往区域及设施、提炼历史元素创设文化主题等方式让老城区生活性街道焕发新生。
老城生活性街道附近的居民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老年人,应当为包括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在内的各类人群,提供全覆盖式、智能化的交通体系。根据人们的需求来增设公交线路,提升老城公交线路网的覆盖面积。[5]并结合新兴技术辅助当地居民在出行过程中及时了解公交的运行情况,打造高效率、高覆盖、多样化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增设多类型的交通工具,倡导居民选择多种交通方式结合的出行模式,比如公交加共享单车、地铁加公交等。只要做好各类交通工具的无缝隙切换,就可以大幅度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
要想做到人车共享就要根据人群需求重新对多种交通方式进行组织。做到重新分配路权,把原来重视车行空间的想法转为人车共享的空间,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步行空间进行合理的扩大。沿街商业店铺有可能吸引人群造成集聚现象,所以两侧的步行空间至少要达到4m,营造对行人友好的步行空间。同时应该通过一些视觉手段来限制车速。比如窄化交叉口,在视觉上引导驾驶员降速,也能减少行人过马路的距离。还可以改变路面铺装,通过视觉上的差异性提示驾驶员降速。把交叉口的转弯半径缩小,也能减慢机动车的转弯速度,避免产生交通事故。国外对此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比如澳大利亚把路缘消除,替换成辅路,标记可以行车和停车的地方,缩小汽车空间,把街道还给人行空间。英国布莱顿新街通过路面铺装、设施等设计引导居民活动。还通过街道家具的布置及绿色空间的设计既降低了机动车的行驶速度,弱化了机动车在街道区域的地位,又提升了街道品质。更好地在国内实践人车共享还要结合我国老城街道的功能布局,加入绿岛和园林小景,创造一个满足人们步行休息的空间。比如在西安的小学习巷,这是典型的老旧居民区,居住环境较差,道路狭窄、灯光条件差,居民进出也不甚方便,房屋的室内外高差也很大,而且不同的入口阶梯高低不一,也没有统一的规范。于是设计者就利用木头质,把各种标高的建筑元素(比如台阶、花坛、座位等)有机融合一起,从视觉效果上提高美感度,而且根据街巷居民的实际使用习性,留出了一小片停放自行车的地方。还设计了二块带弧形雨棚的座位。这么做的优点是,在投入使用后,不但可以作为与很多市民闲聊增进感情的好地点,而且还可以给步行创造个短暂歇脚的好地方。这不但使街区变得漂亮而且使街区的公共空间得以更合理、更合理的利用。
老城的生活性街道应该面向全社会各类人群,为所有人提供服务,为年轻人打造充满创新性有交互体验的活动空间;为周围居民,尤其是老年人打造步行友好的慢行空间,增加一些休闲运动设施;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打造无障碍的出行系统,确保盲道的连续性,并增设标示牌。鼓励社区与沿街商铺开展各种各样的街道活动,增强街道凝聚力、提升街道活力。[6]可以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增加一些临时性活动,吸引行人停留。比如北京杨梅竹斜街。引入了与历史街区的建筑特色相一致的商铺,为提升历史文化氛围,引进了老北京兔儿爷的民俗工艺品馆,并引入“内盒院”的设计实验点。并有大型的策展项目,连续四年参加北京国际艺术周,于二〇一四年加入了威尼斯双年展,以激发社区人民的共同参与,提升社区向心力并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还有纽约的22街,把传统的长椅改成了不同尺度的看台,既满足了行人休息的需求又能为表演甚至演讲提供场地,具有多种可能性。当这个场所有活动时,就会吸引行人停留观看,进而促进人们交往,提升街道活力。
活动空间包含着人们大多数活动行为,这对环境的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所以注重绿色空间的多维拓展同样重要。将绿色空间穿插进商业空间、交往空间、交通空间并进行整合,在屋顶、墙面、沿街路面多维度设置绿色空间和交往节点,为居民提供休闲场所。如对人行过街天桥底的空间、街道交叉口的转角空间等配置绿植或打造口袋花园,用绿色植物来填充这些剩余空间,给居民提供适宜交往的空间环境。
应当鼓励居民参与到街道的文化设计中去,营造独有的街道氛围进而更好地传承地区文化。可以在老城街区的历史由来、典故、风格鲜明的额建筑、当地风俗习惯来提炼街道的文化意象。再结合地标建筑,采用多元化的视觉表达,形成街道独特的文化形象。可以调查当地居民记忆最深的几处地点,设置为历史文化节点,增强居民的街道归属感的同时突出当地特色街道文化。保留并利用街道原有的长墙,通过手绘历史典故、放置照片、雕刻历史等形式将围墙塑造为文化墙,以传递街道文化。用文化墙把历史文化节点串联起来,形成特色街道文化氛围。对街道的景观节点进行艺术化设计,包括利用地面铺装的差异性、设置创新性交互装置、夜间灯光效果的设计并结合适当的绿色空间,提升街道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让街道在传递文化价值的同时给人们带来多维度的感官体验。例如海口市的三角池片区,提取了7个本地居民记忆中的场景,[7]再融入现代科技再现了海口人民闯海的岁月。原来总是盛开荷花的三角池设置了可以根据行为进行互动观赏的喷泉;东湖东岸建设了复兴闯海路主题的纪念游园;东湖茶社和玉兰驿站升级成休闲空间,观赏东湖美景的同时品尝美食;在海口戏院设置活动广场举办演出,以互动与视听结合的方式传输海口文化;旧集市花街现在也成了举办节庆、怀旧步行街、街头艺术表演的场地。
城市的飞速发展,使老城生活性街道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基于共享空间理念对我国老城生活性街道进行调研并分析现存问题,总结出老城生活性街道交通、交往和文脉三个方面的需求。最后根据三个方面提出合理化功能布局、构建人车共享的交通空间、增设交往区域及设施、提炼历史元素创设文化主题等具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