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懿霖 摄影/潘峰宇 美术编辑/丁国明 赵霞
REPORTER'S
NOTES
人物素描
9月5日,四川泸定发生6.8 级地震;
9月17日,中国台湾台东和花莲相继发生6.5级、6.9 级地震;
9月19日,墨西哥发生7.7 级地震。
近期,接连发生的地震频频登上热搜,大家在为震区担心的同时,也不免产生恐慌:是不是会有更剧烈的地震?会不会引发海啸等更严重的自然灾害……
如果人们对地震相关常识做一些深入了解,这些恐慌情绪是能得到有效排解的。事实上,地震作为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会随时发生在地球任何地方。当然,肯定会有人觉得奇怪,地震怎么会经常发生呢,而人们又为什么感觉不到?
为了让读者了解更多有关地震的知识,本刊记者采访到了天津地震台台长邱虎。
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邱虎耐心作了解答,“确实如此,地球每一刻都在运动,而在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力不均衡就会在地壳中产生地震,但由于大部分地震震级较小,所以很难被人们感到。”说着,他带领记者来到了天津地震台,“你看,屏幕上显示的这些波动都是我们仪器监测到的一些震级非常小的地震,在现实生活中大家是感觉不到的。”邱虎指着电脑屏幕上一行行像心电图一样的波形向记者解释道。“除了自然形成的地震外,由于人类活动对地壳相对稳定环境的改变,也会产生较强的震动,并被地震监测仪器记录下来。”邱虎举例说,“比如近期大家比较关注的俄罗斯“北溪—2”天然气管线爆炸,就被附近的地震观测台网记录下了准确的时间。类似情况,可以为有关部门第一时间开展调查提供重要依据。”
邱虎目前是天津地震台的主要负责人,而该部门牵头承担的天津市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工作,也是天津市地震局的核心业务。“能在天津市地震局担此重任,您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一定很强。”听到记者这么说,邱虎谦和地摇了摇头,“只是历经了多个业务部门,得到的历练和经验多了一些。”
1997年,从长春科技大学(原长春地质学院)毕业后,邱虎来到了天津市地震局,“在台站学习锻炼了半年后,我被调到了当时的地震研究室,承担中国地震局灾害预测项目中的部分软件开发工作。”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邱虎扎实的知识功底和刻苦的钻研精神,让大家对这个年轻的小伙子刮目相看。最终,他也不负众望,不仅圆满完成了项目,还获得了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经验都是从经历中积累的,能力也是在锻炼中提升的,在我们这个领域也是如此。”类似的话记者听过不少,说这些话的人的语气或是积极或是坚定,而邱虎的语气明显不同,从他的语气中记者好像感受到一丝纠结,甚或还有一些伤感和低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愿意提起汶川大地震,甚至从汶川大地震现场回来之后好久都不会看相关的新闻报道。”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邱虎正在工程地震研究中心任职,奔赴前线的任务也自然落在了他和他的同事身上。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天津市地震局立即启动了地震应急预案,由当时的副局长任工作队队长,我们一行5 人连夜奔赴四川地震前线配合当地开展工作。”工作队于5月14日晚抵达了位于都江堰市的中国地震局地震现场指挥部,按照指挥部的命令,工作队组成了天津市地震局灾评工作组,参加到地震现场的应急工作中。“我们除了在地震现场协助紧急救援队伍抢险救人外,还承担着地震灾害评估、地震烈度考察、地震地质灾害考察及工作区内地震相关知识的宣传。”来不及休整,邱虎就和队员们一起奔赴乐山市和成都市开展现场应急工作。经过4 天高强度的工作,他们完成灾害抽样点19 个,烈度考察点16 个,顺利完成了乐山市11 个区县和成都市中心市区的地震灾害评估、烈度考察等工作。
“现在回想起来,在四川前几天的工作还算是轻松的,因为后面我们就接到了奔赴重灾区北川县城的命令。”虽然在到达之前已经做了很多的思想准备,但在看到震后灾区的惨境时,大家还是备受重击。“我们开展工作的地方是极震区,整个县城几乎被巨大的山体滑坡掩埋,剩下的也到处是断壁残垣,空气中弥漫着恶臭和消毒水的气味,大家彼此都忍受着内心的痛苦,但作为地震工作者,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完成,我们必须要更坚强。”邱虎说。
面对浩劫般的灾难,人类显得很弱小,而面对满目疮痍,我们深感肩上责任之重,即便是在如此恶劣极端的环境中,仍需要我们保持理智,认真有序地开展工作。在完成了北川县的任务后,工作队又接到了极震区平武县灾评科考工作的任务。“位于绵阳市西北部的平武县在这次大地震中遭受了极大的破坏,但指挥部前期派出的多支灾评科考组均未能进入,因此我们临危受命,尝试从西线冒险进入。”邱虎回忆说,他们此行途经成都市、雅安市、庐山县、宝兴县及阿坝州小金县、马尔康县、松潘县,行程达2000 多公里,历时5 天才到达绵阳市平武县。这期间,工作队共完成了雅安市北部、阿坝州中东部及平武县境内共62 个村镇的灾评科考,平武县境内3 个灾评点的破坏比抽样,以及南坝镇、平通镇的地震地表破裂考察。
随时可能发生的塌方、滑坡,时刻伴随着的高寒、缺氧,没能阻挡住工作队前进的脚步。邱虎说,在震区的每一天都是惊心动魄的,因为在如此复杂恶劣的情况下,根本无法预知下一秒会出现什么情况。“在平武县城,我们在遭受破坏较轻的一个办公楼里工作、休息,但不时的强烈余震让房屋震颤、门窗隆隆作响,大家在睡觉前相互道别,并祝福转天睁开眼时还能相见;在行进的路途中,车辆刚刚驶入疏通后的狭窄山路,却又被突然塌落的山石阻挡,看着车窗外塌落的山石及扬起的团团灰尘,我们都在心中默默祈祷……”
经过两周的时间,邱虎及工作队行程达3000 多公里,完成了乐山市、成都市、雅安市、阿坝州和绵阳市的建筑物抽样点22个,烈度考察点78 个,考察地震断层2 条,考察崩塌、滑坡、堰塞湖等地震地质灾害点多处;完成了此次地震现场最艰难一条路线的震灾调查工作;完成了南坝镇和平通镇两个地区地震地表断裂带的地质考察和地震地质灾害考察,填补了现场应急工作中雅安—宝兴—马尔康—松潘—平武一线震灾调查的空白,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灾区第一手图片、影像等地震灾害资料。
邱虎在这段经历中积累了丰富的现场应急工作经验,之后他又参加了青海玉树7.1 级地震、甘肃岷县6.6级地震的现场应急及科学考察工作;作为现场应急工作队队长,带队参加了四川芦山7.0 级地震、内蒙古阿拉善左旗5.8 级地震、新疆精河6.6 级地震的现场应急工作。
每次从震区撤离时,邱虎都会在心中反复问自己一个问题——面对地震,难道我们真的就束手无策吗?其实,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希望通过科技发展战胜各类自然灾害。“在汶川大地震后,国家非常重视地震预警系统的建设,而天津作为全国地震预警能力建设的‘先行先试’地区,也一直在做着积极的努力。”
邱虎介绍说,地震预警的原理就是利用地震波传播速度和电信号传播速度的时间差,比如,天津地震台接收到地震信号后,作出分析计算,在地震波到达之前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比方说,地震发生后,经预警系统测算地震波约15 秒将到达某地,扣除地震预警系统自动计算和信息传递所需时间,那么当地的民众就会提前收到倒计时警报,在地震波到来之前抢出大约10 秒的避震时间。”
据统计,有效预警时间为10 秒时,可以减少39%的伤亡;预警时间为20秒的话,可以减少63%的伤亡,可以说,这种技术可以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区人员伤亡。因此,包括邱虎在内的地震领域专家学者都正在为与地震波赛跑做着努力。“不要小看这数秒至数十秒的预警时间,它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避震时间,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或减轻一些重要设施和重大工程产生严重后果或次生灾害,比如高铁、核电站、油气输送管网及危化企业、医院手术室等等,在接收到预警信号后可采取紧急应急处置措施,尽力将损失将至最低。”
在积极做好天津市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工作的同时,邱虎也在地震知识宣传和应急演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地震预警系统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大家不知道怎么科学避险,那预警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邱虎曾作为脚本编写者及协调负责人,主持了2009年和2014年天津市仅有的两次全市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多年来,邱虎一直坚持走进机关、学校、社区、乡村和街头,广泛宣传防震减灾知识,进一步提高市民的地震安全意识。同时,他还承担了多项防震减灾领域的重大工程建设任务: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震害预测与防震减灾示范工程、天津市抗震救灾应急指挥中心建设、滨海新区地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天津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在此期间,邱虎不忘对项目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比如由他负责完成的滨海新区环境承载力课题《关于天津市滨海新区突发灾害事件应急体系建设的建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科建设工程项目《突发灾害事件的防范与应急研究》等。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防震减灾的研究也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了,“5G、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等,这些新技术的发展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谈及这些年来的发展,邱虎告诉记者,“天津市地震局党组高度重视地震监测预测预警工作,依托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天津现已建成由34 个基准站、89 个基本站和80 个一般站组成的地震预警监测网,各监测站如同听诊器一样,随时接收地球发出的震动信号。”邱虎表示,目前,天津市已经形成了均匀布局的地震监测站网,间距不到8 公里就有一个监测站点,而站点密度越高,就越能更快地接收地震信息,且站点数量越多,接收到的地震数据记录就越多,更有利于进行大数据分析与计算,得到更加准确的地震参数。
在天津市地震局的院子里,候风地动仪的模型赫然矗立。千百年间,一代又一代人用智慧与勇气在与天灾“搏斗”、与地震“赛跑”。征服神秘难测的地震,无疑是一场艰辛的跋涉,无论是震灾区的“逆行”,还是无人区的探索,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邱虎始终肩负着责任与使命,脚踏实地地走在前进的路上。
EXCLUSIVE
DIALOGUE
独家对话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天津地震监测台网目前的建设情况。
邱虎:天津市地震局承担着天津市辖区及周边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场监测任务。其中,天津地震台负责测震和地球物理场监测台网各类监测数据的汇集存储、转发、处理,同时对各监测站点进行远程监控与管理。
追溯起源,天津地震监测台网的建设起步于1967年3月27日河北河间6.3 级地震之后。在1976年唐山7.8 级地震后,为提高天津市地震监测及速报能力,开展了天津遥测地震台网的规划设计与建设。1984年6月,天津遥测地震台网初步建成,台网规模包括8 个测震台和1 个接收记录中心,1985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1996年—1997年,实现了地震监测信号的数字化及应用。1997年—2001年,通过数字化改造,形成了由1个区域测震台网中心和28个测震站点组成的台网。2007年至今,通过国家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的实施,天津测震台网站点数量增至31 个,区域地震监测和速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地球物理台网经过近20年来的不断调整和优化,基本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标准化。
记者:目前,天津地震监测预测预警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邱虎:作为全国防震减灾事业现代化试点单位和国家地震预警先行先试单位,天津市地震局在天津地震台部署了地震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实时处理、地震超快速报等多套数据系统,已具备地震速报、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服务能力。
地震速报系统可实时接收处理辖区及周边地区189 个测震台站数据,实现对区域内地震活动的监测、速报、编目和地震数据共享与服务;地震烈度速报实时处理系统,对区域内4 级以上地震进行实时监测,能够在20 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并提供地震动强度动态分布图像,可为震后科学制定应急救援方案及应急指挥提供依据;构建了京津冀地区中短期地震风险指数预测模型和渤海海域地壳速度结构监测平台,研发了前震自动识别系统和京津冀震后趋势快速判定服务系统;构建了由测震、强震和简易烈度计站点融合形成的区域地震预警网,建成了地震预警系统,实现了震后10 秒内预警、2 分钟内自动地震速报、8 分钟正式地震速报;通过地震紧急信息服务系统,2—3秒内可向专用地震预警终端、数字有线电视推送地震预警信息,可有效为社会公众提供速报预警信息服务,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工程建设、国防安全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