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熇
(佳木斯职业学院)
职业院校为社会培育人才,主要是使其能够在各行各业中工作时拥有一份自己独有的专业性的知识以及实用的技能,在工作的前线上能够成为分管各个岗位的不可或缺的人才,他们可能会走上一线生产、企业管理、创业经营或者服务行业的一员。这些职业大部分岗位都需要通过职业技能考试后获得资格证书才能正式上岗,因此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也要能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由此,职业院校“1+X证书”必须要尽快落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1+X证书”)两手抓,是职业院校的重大改变,这样既能够教授学生专业上的理论知识学习,也为学生在日后就业提供第一步的入门砖,学生能够初步对职场或者行业的运行规则有一定的了解。
一个试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统一的规范和要求,不然就会导致工作失去衡量标准,教研人员无从发力,因此必须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通过“职教20条”的提出,职业院校等高校开始了对“1+X证书”的试点工作。
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各行业不断整合重新架构,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提高,创新科技人才、全能人才、复合专业人才是社会最大的需求,由此也推动了职业院校要具备更高层次的培养标准,学生的技术专业化和职业技能水平也要求更高。这要求院校需要提出专业人才的具体培养方案,要以始为终,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1+X证书”试点工作的推进。
试点专业(群)的工作主要是从专业角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标准和要跟国家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相匹配,不同年级段可以对标不同等级的职业技能标准,职业院校要求教师要对职业技能等级的考核标准作出深度学习研究,制订系统的、高标准的教学方案,以匹配其标准要求。试点专业(群)要充分解读、分析自己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标准、毕业条件,以及日后的职业走向等关键问题,结合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完成所对应的培训标准课时。当作试点的专业的任课教师,首先要优化教案,梳理目前的基础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教学目标要求,是否与将来的职业技能证书培训有冲突。其次,把教学的重点调整到1—2门专业(核心)课程上来,教学目标要服务于就业和实践中去,更新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
“1+X证书”制度这一双证结合的模式,是解决人才和企业供需矛盾的一大利器,推动了职业教育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步伐。因此就要求试点的相关合作组织,要能够高瞻远瞩地制订先进的制度标准,提供优秀的培训师资。职业院校应与培训评价组织、本地骨干企业共同合作制订出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学校的教学团队,培育高新创业团队,建设校企合作的实训场所。职业院校需要跟各对口机构进行多元合作,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和毕业生质量。
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是“职教20条”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作为试点院校的重点工作,是怎样才能做好教学和证书培训的融合,使之不会流于形式主义。试点专业教师可以深入企业,积极去到当地有代表性的企业调研、学习,以完善教学设计,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从企业角度去设计教学的内容并且与证书培训有机结合在一起,统筹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理实一体化等教学与培训模式。针对目前一些学校硬件条件不足,无法根据新课改要求进行的,还要积极结合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手段完成教学,还应通过社会评价组织开展的校内外集中培训、在线学习培训或企业实践等形式完成。
培训评价组织是“1+X证书”制度推进工作中最重理实一体化等教学与培训模式的角色,既是法官又是审判长,他代表了培训考核的标准,把控着职业证书的关键节点,负责培训考核的具体工作安排,从考核标准到资源开发,再到考点的遴选,证书管理发放等细节。试点职业院校要成立试点的专门工作组需全力推进,将“1+X证书”制度与其他的教育政策方针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比如:双证制度与国家“双高计划”统筹兼顾、相辅相成,在国家人才急缺的高新领域、人工智能、社会保障等重点项目上发挥积极作用。各行业要图发展,也要齐心协助职业的人才培养,各位社会实践老师也需要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用亲身经历去引导和培育学生,并协同培训评价组织完成考核要求及证书的发放。
职业院校从各个方面都做好了百分百的准备:1.教师团队的建设,教育部的“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求已经下发,根据双证制度、扩招生源等要求,职业院校面临了不同程度的任务要求,因此教师团队不可避免地要重新架构。根据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培训现有的专业教师,招募补充专业人才,制定教师的考核方案,提高教师的劳动报酬以及各项保障等。职业院校也可通过创新培训计划等基金项目,分批选派专业教师代表参加出国进修,与国外院校进行深度访谈交流,学习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结合我国及院校当地的具体情况来落地实践,借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实践操作技能和国际视野,发挥创新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职业院校教师分工协作,进行基于职业工作过程的模块化教学改革。2.教材的管理规范上,教育部印发了《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在选用的时候有了一个重要的把关,教材必须符合当下的知识文化教学的要求,还要结合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开发一批能够书证融通的教材。目前职业院校专业领域较为广泛,生源较多,教材的编写既要符合专业的需要,也要符合不同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要与企业合作,共同审核内容。同时,在教材的形式上要结合目前的信息化发展要求,改为教材+线上资源相互配合的形式,加强线上资源开发,实现多媒体教学形式,还要开发配套的教师工作手册,给教师教学提供不同类型的教学形式和讲解方式借鉴。3.在教学方法的要求上,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制定程序、实施要求和监督指导等。职业院校在培育人才的形式上要求多样化、开放化,鼓励教师主动学习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方式,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相关要求融入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去。教学中多运用实训课堂、企业实训基地,让理论内容落地实施,让学生在早期学习就融入实践的理念,教师设计不同的案例实景,多运用智能化辅助,考核标准评价体系多元开放化,这样有利于复合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探索、学习、实践,紧跟教育部的人才要求,为国家社会培育符合需求的人才,为学生日后的就业目标作好辅助。
一是每个试点专业的带头人,组织一支有能力、有实力、有活力的教师队伍。有能力是指教育教学上是一把好手,育人水平高超;有实力是指专业素质过硬;有活力是能尽快接受新鲜事物并完美融合。要开展试点工作,学校师资队伍可以准确把握“1+X证书”制度的先进理念,针对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设计出一个完善的教学方案,对新的证书技能制定新的培训体系。二是兼容并蓄,引进企业人才或其他专业培训机构教师,搭建兼职教师梯队,优化院校的师资结构,提高学校实践教学和证书培训的能力,为试点推行提供进一步帮助。校外兼职教师可向本校教师传授经验,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参加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参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培训等形式,提高专业教师实施教学、培训和考核评价能力。
“1+X”证书在试点单位推进实施后,职业院校丰富了技能培训证书的经验,因此,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相关培训。作为学校是得到社会认可的大型机构,也可向社会上其他成员输出师资,展开职业技能培训的职业化、社会化。职业院校应响应政府号召,让每个人都能有一技之长,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合作,取得支持。对已取得普通级别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人,政府要鼓励其继续学习取得更高资质,以提高社会竞争力。对于有相关工作经验或者专业背景的社会人员,可以根据其现有的能力及证书等级,可对其设定免修或者少修部分课程的标准。社会学员在得到政策红利鼓励的同时,会更积极地去探索新的职称技能,这个符合我国现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给人员就业带来一定的优势,这是一个正向的过程。
同时,职业院校可通过继续教育的方式,面向社会、企业不同岗位和角色开展扩招,拓宽招生面。开展校企合作,对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职业技能提升的培训,企业可筛选出具备管理能力的成员进行学历方面的提升教育,提高其职业发展的可能性。
紧跟政策步伐,试点工作稳步展开。自2019年4月17日教育部职成司印发《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做好动员、政策解读,将“1+X”试点工作方案和有关通知转发至区域内所有职业院校以来,各试点院校已经就考核的各项做好沟通安排,培训评价组织也已深入院校,协同研究制订实施性方案。
一是遴选首批专业的培训评价组织。按照《职教20条》《试点方案》等的有关要求,对培训评价组织进行,公开公平的招募方式,通过各行业的专业进行评价审核,制订固定的标准,最后通过遴选的培训评价组织,将通过网络及文件的形式进行公示公告。有培训评价组织去开展设计首批试点证书评价要求,并逐步推广实行。
二是继续面向社会招募培训评价组织以及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逐步扩大试点专业范围,可根据社会需求反推专业要求,比如现代农业、节能环保、新能源等稀缺产业,以及养老、健康、家政等社会服务性行业。不断地招募遴选新的培训评价组织以及职业技能证书,并对遴选标准进行不断的修缮,对培训评价组织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控:(1)评价组织主体是否是行业龙头企业,是否是优质院校,是否具备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撰写标准的能力。(2)是否具有证书的可行性报告,论证过程是否科学详尽。(3)是否具备行业企业专家的推荐书,论证举荐意见是否充足等。在招募的源头把控严格,并通过清晰明朗的标准要求,择优遴选,通过这样的条件限制,这样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也是“含金量”较高的,社会的认可度才会更高。根据政策方针逐步建立统一的思想认识,构架培训相关的工作细则,建立可随时完善的制度模式,不一刀切,不硬解读,以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为基调,提升培训组织和院校的工作质量。
三是建设“1+X证书”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和职业教育学分银行系统,建立公正公开的公示平台,将制度学分化,学生的每一步成果都有据可查,也提高了学生获取职业技能证书的积极性,为企业社会用人单位辨别人才提供的数据性支持。学分银行和信用机制的意义相似,学分不再只是试卷分数,还结合了职业技能方面,让学生能更快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四是推进“1”和“X”的有机衔接和融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融入一些新技术的要求,参考新工艺的规范标准,主动去探知科技发展的进步,对企业的人才需求提高敏感度,从而内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提高职业院校的人才输送素质和对地方经济的影响能力。结合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的双证要求,各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修订,对教学计划进行统筹规划,与培训评价组织作好衔接。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国家未来的主要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创新型社会的最大需求,因此学生要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必须要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才能在就业的时候展现出竞争优势,证书逐渐增加说明人才的复合型越高,也越能受到各大企业的欢迎。
职业院校“1+X证书”试点工作的推进实施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全新发展方向,因此要结合职业院校的现有特点和优势,深度了解制度下的背景和要求,迅速反应,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双发展。这一制度的实行,提高了社会上对高职院校的关注程度,推动了高职院校在专业改革和社会实践的变革,也获得了来自各界的大力支持。职业院校不仅仅要培训具备职业技能、专业知识的毕业生,还要使其贴合市场需求,具备职业化思想,学习“工匠精神”,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他们的择业竞争力,缩短岗位适应期。高职院校作为这一制度的推动者、执行者,要全力调整教学战略,宣传双证书制度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对这一举措的接受度,掌握变革的主动权,使其积极主动地想要成为“有证青年”,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具备过硬的学习能力,在社会的不断变化中不断学习,这也是职业院校推行双证书制度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