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兴旋 康婧 王腾 牛菁 郭怡天
(1.河北医科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2.河北医科大学国际 合作与交流处)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如何加快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展示中国的友好,已成为我国社会关注的重点。而来华留学生既是中国故事的倾听者,也是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接收来华留学生来华参与学术研究的同时,也应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其文化传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由相关部门数字统计,2009—2018年间,已有近370万人次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仅2018年留学生总人数已高达49万人,总体数量庞大,同时,这些留学生来源地区较广,覆盖了全球205个国家和地区,其背后系有成千上万的朋友圈,这些庞大的亲友团,使得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因此,以留学生为媒介展开的文化传播,往往能够引发较大的社会反响,这对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有着积极的作用。[1]
当前,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方式主要有官方性传播和民间性传播两种,其中官方性传播是以官方为主展开的传播活动,传播层次更高,更具主动性,但往往也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很容易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民间性传播是指民间自发的文化传播形式,较官方传播更具亲和力,更容易得到受众群体的认可和支持。来华留学生则是民间传播的典型代表,其讲述中国故事是一种柔性的传播,不带有功利性目的,不会以官方的文化植入而备受众群体所反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
来华留学生亲历中国,对中国有着直观的经验感受,同时又有着深厚的本国文化背景,其讲述中国故事的形式和内容,往往同本国受众群体的思维逻辑和文化习惯相吻合,更容易被认可和接受。例如,来华留学生传达的信息内容往往是其主观认定的,没有经过后期加工的客观事实,其讲述的中国故事能够呈现更加真实、立体、多元的中国文化,使受众了解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
当前,来华留学生大多是年轻群体,他们自信乐观、善于学习,乐于接受一切新鲜事物,对中国的关注热点也紧随社会发展潮流,往往聚焦于微博、微信、淘宝等新兴事物,因而其讲述的中国故事,往往包含着中国社会的最新变化,使得国外受众感受中国速度,体会中国魅力,提高对中国的了解兴趣。此外,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更能够获得国外年轻一代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激发起前往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2]
青年时代大多是个体三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阶段的生活经历对其终身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其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将重新塑造认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情感亲和力,从更为客观、更加积极的视角来阐述中国故事,进而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此外,来华留学生受国外媒介影响较小,尚未形成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很容易在留学阶段建立同中国人、中国政府以及中国文化的友好感情,进而从更加积极、正面的角度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
中国故事内涵丰富,类型多样,包罗万象,内含着中国古老的文化精华,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价值追求,向外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能够全面、系统地传递中国文化,呈现立体、多元的中国形象,提高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而受地域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影响,中国故事的讲述往往呈现出地域性和世界性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中国故事讲述者要充分考虑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背景、价值偏好和接受能力,根据其兴趣爱好做好内容筛选,使受众群体更好地接受和认同中国故事及其传达出的文化价值。
情感共鸣是文化传播中广泛使用的策略之一,强调通过传播信息和受众先前经验的一致性,来唤起受众的情感共鸣,进而实现既定的传播目标。这一策略也同样适用于中国故事讲述。当前,世界各国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有着巨大差异性,但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对于仁爱礼仪的追求有着高度一致性。中国传统美德便是基于人类普世价值观而形成的基本道德,包含仁义道德、诚实守信的思想精华,同世界人民的价值追求相吻合,将含有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传递给世界,能够引发海外民众的情感共鸣,提高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看法。基于此,来华留学生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应找准中外民众之间的情感共鸣,着力挖掘具有普世价值追求的中国传统美德故事,如仁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观念,从如何处理个体同亲友之间的关系出发,对个体思想行为进行了明确规范,这同佛教的慈悲和基督教的博爱等有着相似性和互通性,将其进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能够激发海外民众的情感共鸣,更好地接受、理解中国文化。[3]
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各国政府以及民众关心的重点内容,在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中,选择相关内容进行传播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具体来说,传播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讲清楚中国发展的成就与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贫困线上挣扎的国家成长为全球经济实力第二的国家,其间有着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大多数海外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仍停留在以往,未能够实时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很容易造成对中国的误解。而来华留学生能够直观、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感受中国的巨大成就,如移动支付、网络购物、中国高铁等,能够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巨大进步,改变海外民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第二,讲清楚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和世界意义。消除贫困是各国政府关注以及努力的重点内容。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奋斗,数百万扶贫干部埋头苦干,无私奉献,探索出一条扶贫攻坚的有效路径,为世界各国消除贫困贡献了中国方案。来华留学生可以将这一故事传播给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为其减贫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第三,讲清楚中国疫情防控的故事。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世界各国发展步伐,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当下世界利益相连、休戚与共,结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场全球流行的疫情中,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因而统筹疫情防控应成为社会各国关注的重点内容。而中国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下,采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采取动态清零的疫情方针,取得了显著的疫情防控成就,留学生可以将此为内容进行讲述,为各国疫情防控提供有益的经验。[4]
在我国文化的对外发展中,中国的崛起势必会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将会引起各国的警惕甚至是反对。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发展战略作出了深度解读,强调中国追求和平、开放、共赢的发展道路,因而,讲好中国故事应积极宣传介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向世界介绍中国的和平发展之路,转变其对中国的理解认知。来华留学生也应积极讲清中国参与世界和维护世界和平以及国际交往的故事,包括中国军队参加历年联合国维和行动,中巴、中非之间国际交往的感人故事等。如疫情爆发以来,中欧贸易订单急剧增长,不仅为中国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为沿线各国缓解了出口货运的压力,实现了中欧地区的经济共赢。通过这些中国故事的讲述,使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发展,将给世界各国带来有益贡献。
首先,加快文化同语言的融合,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教学课程,在教授来华留学生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向其传递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具体来说,高校一方面应以中国文化为核心构建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中华文化充分渗透于专业课程中,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中华文化素养,提升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认识;另一方面,还应以中国文化概况与时代发展为核心构建全新通识课程体系,将中华文化渗透于通识课程中,开设音乐、国画、书法等体验课程,让留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同时还可以将中国现代文化渗透于通识课程,如中国的疫情防控措施、同世界各国的疫情防控交流合作、疫情防控中的感人故事等,使其感受中国的大国担当与国际精神,进而提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创新教学形式。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认知,来华留学生更具独立性和自主性,其对我国传统的知识灌输型教育呈抵触心理,故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尽可能地适应来华留学生的思维习惯,满足其学习需求。例如,教师可以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言类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以特定主题为学习单元,以词汇、语法点为教学内容,将中华文化知识渗透其中,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加深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兴趣;或是采取交流合作法,组织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中华文化的学习交流,在彼此的交流沟通中实现文化素养的提升。此外,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当前互联网的发展应用,为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而在留学生教育中,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例如,教师可以积极拓展教学渠道,引入互联网资源,播放一些中华文化的影音视频,使学生直观感受中华文化;或是借用微博、微信等同学生进行线下交流,解决课外遇到的实际问题,更好地提高其文化素养。[5]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留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文化知识,唯有通过课外实践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完善,因此,高校应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体验,以实践活动为核心,搭建校内外实践活动平台,将中华文化贯穿其中,引领留学生亲身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首先,积极展开校内活动,让留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具体来说,高校一方面可以以中国传统节日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包饺子、包月饼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进而激发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或是组织留学生参与当地居民的传统节日活动,在彼此的交流合作中获取文化知识,共建国际情谊;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构建相关文化社团,如武术、茶艺、书法等,并定期展开诗歌朗诵、歌舞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提高留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建立校外文化实践基地,为留学生提供参与文化活动、体验文化魅力的实践机会。一方面,学校可以同所在地区的社会机构展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访问、互相交流等方式,定期组织留学生参观中国红色基地、历史遗址,感受文化魅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同企业等社会机构共同搭建来华留学生实习基地,在人才培养、资源共享、实践等方面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为留学生提供更多的优质学实践机会,使其在切身体验中感知中华文化。此外,高校还应在实践活动中增强人文关怀,使留学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好亲和,具体来说,教师应深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同学生的日常交流,这样既可以提升其专业知识,又可以解决其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在春节期间慰问留学生,为其免费提供日常食品,保障其日常生活,或是在生活中通过周边师生的言传身教来彰显仁爱之心,使留学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中国人的人文关怀,拉近其同中国文化的情感距离。[6]
首先,积极参加海外展会,传播中华文化。高校应加强同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共同参与教育国际交流会,这样既可以向外展示办学成绩,也可以吸收国外优秀的教育经验来完善和提升自我教育实力,如高校可以积极参与世界职业教育大会、亚洲教育论坛等学术交流,通过彼此的交流对话来深化同国外教育院校的交流合作,向外输出中国教育成就,提升自我对外形象;其次,建立海外院校。对外建立海外院校是世界各国对外输出其文化和价值的重要渠道,在我国的对外文化中也可以充分借鉴这一路径,增强文化传播实效。例如,一些孔子学院,提升海外学生的汉语水平,丰富其中国文化知识;或是对外展开短期或长期的汉语教学,一方面,同当地学生共同展开写春联、包饺子等文化活动,使其感受中华文化的精神;另一方面,还可以同当地学生展开一些娱乐交流活动,以自身行为践行文化担当,推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搭建信息网络交流平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可以借助微博、微信等国内或是twitter、Facebook等国外热门平台来传播中国文化,或是开发信息平台,运用技术手段建立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信息平台,为留学生提供影音、文字等多种中华文化信息资源,使其能够随时随地了解中华文化,同时还能够通过在信息平台的内容学习、在线答题、分享链接等获取积分,提高留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扩大中国故事的传播渠道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应重视校友资源,通过建立校友会,或是定期展开校友活动来加强同留学生校友的交流沟通,使其进一步了解母校和中国的最新发展,并将其传播于世界平台。
综上所述,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过程中,留学生将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政府及高校应正确认识其价值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留学生向外讲好中国故事,发挥其文化传播的媒介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的世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