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敏 薛瑾
(沈阳工业大学)
“创业”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创业的狭义理解为创办企业,而广义理解为创办事业。因此不拘泥于当前的资源约束、寻求机会、进行价值创造的过程都属于广义“创业”范畴。公益创业是近年来全球兴起的全新的创业理念,旨在解决社会问题,产生社会价值。公益创业同样具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公益创业指新建一个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社会企业,广义的公益创业则指进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各项事业的策划、开办和拓展的过程。
公益创业教育最早在欧美发达国家起步,并在近30年内得到集中发展[1]。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牛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都开设了“公益创业”相关课程,并设立了相关的研究中心。
中国公益创业教育始于2005年,目前尚属于起步阶段,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济困救难的优秀传统美德确已延续了几千年。从“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礼记·礼运·大同》)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孟子·滕文公上》),从唐代的悲田养病坊到宋代的福田院,从明代的官办慈善事业到清代的民间慈善组织,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承担除了自己家庭责任外的其他养老、育幼、助孤、济贫的优秀品德。
湖南大学是国内最早推行公益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目前已构成了基于集群的“公益助学+就业+创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公益创业教育新模式[1]。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相继进行了公益创业教育的教学与实践探索。2014年由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举办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更名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2020年恢复“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名称),并将公益创业纳入了比赛赛道,为推广公益创业理念与实践发挥了促进作用。2017年,由教育部等单位举办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增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鼓励广大青年扎根中国大地,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了解国情民情,用创新创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等,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了一堂公益创业实践大课。
公益创业教育离不开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融合促进。沈阳工业大学开展公益创业实践始于学生志愿服务活动。2020年《科教公益创业实践》课程的开设,标志着学校公益创业教育正式从第二课堂转向第一课堂。
《科教公益创业实践》聚焦科技教育公益创业主题,注重学生基于专业知识的创新能力,兼顾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发展。理论知识讲解内容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创业知识。基础知识涵盖公益创业、创新思维、创新技法等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包括前沿科技知识讲解和专业知识的生活应用,创新知识包括调研报告、教辅工具等成果转化应用推广。
社会实践环节设计了社会调研、项目设计、产品或服务设计和实施迭代四个过程。社会调研环节主要是问题的发掘、调查数据的采集和调查数据的分析,例如学生团队针对辽宁省康平县调研农村地区青少年“志智双扶”提升的对策。项目设计是对项目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分析和探索,例如新冠肺炎疫情下,将“互联网+”思维应用于科技教育,探索线上进行科技教育的可行性。产品或服务设计主要是研发科技教育教学的相关产品,包括但不限于微课、教具、活动等设计,其中不仅考验学生的创新性,还考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对科学性和专业性进行严格把关。实施迭代是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前期面向青少年设计的科技教育的产品或服务,并实际在线上或者线下进行实施,培养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利用实践改善教育方式,将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将实践教育与全面育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升做出积极贡献。
机会识别是创业的起点。从外部世界的变化及人们内心的需求两方面入手进行社会调研和分析。重点从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四个层面进行外部世界的分析。鼓励学生广泛进行二手资料的查阅,到政府官网下载政策信息,到统计信息平台查询经济数据,到各类数据咨询平台了解趋势走向,到知网等知识类平台查询技术状况。重点利用STP理论探寻人们内心的寻求,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脚下沾土,通过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实验法等进行一手资料调查。
经过机会识别与评估的过程,让学生充分认知外部世界的信息,掌握调研的基本方式方法,改善了学生坐在教室里天马行空的思考习惯,发扬实事求是精神,提升实事求是本领。即便面对同一个问题,例如线上科技教育的有效方式,各小组调研结果也因调查人群的选择、地域差异等原因不尽相同。
公益创业的进入壁垒很少,机会比较多。机会的大小、内容决定着团队的大小及成员匹配问题。创业团队的组建遵循价值观同质、能力异质的原则。公益创业团队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愿意为解决社会问题付出时间、精力,即使在面对短期内不能得到回报甚至没有回报的情况下坚持对公益创业保持热情和兴趣,能够在复杂、艰巨的工作中努力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
能力异质体现在团队核心成员应该能力互补,能够在承担任务时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初创期,公益创业核心团队主要由三类人组成。一是产品或服务的设计者,能够敏锐捕捉到外部世界的变化及人们内心的需要,通过趋势走向及人们最敏感的最希望解决的需求进行产品设计。二是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能够将设计理念通过技术的手段或组织的力量转变为产品或服务。三是产品推广者,能够在产品或服务和迫切需要的人群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向目标客户顺利传达产品或服务的独特价值。
因此在实践环节鼓励学生提升对项目价值的认识,团队组建考虑文理科互补,考虑学生的擅长及经验,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相互协作开展合作。
初创期,因为项目的核心竞争力还未得到广泛认可,因此资源不会主动找上门,团队也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获取外部资源。应该将主要精力放在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上并善于将先天资源用到极致。
科教公益创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科技教育课程、科技教育教学辅助教具、科技教育活动的质量,对青少年科技素养提升的真真切切的效果。因此团队重点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课程研发、辅助教具的制作、科技教育活动的设计上。同时,善于把握校内资源,在人力资源方面,邀请到学校TRIZ创新方法协会的指导教师、创新设计教师等对团队进行针对性指导,在各专业广泛招募选拔志愿做青少年科技教育提升工作的学生。在实体资源方面,团队顺利申请入驻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获得独立的办公工位及共享空间,同时积极联系各学院的创新实验室,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进行实验验证教学成果。在财务资源方面,除了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孵化资金支持外,团队还积极申报大学生创业实践项目,获得项目专项资金支持。积极拓展校外资源,邀请沈阳市中小学教学督导对团队授课质量进行把关,积极申报沈阳市服务类项目。
科教公益创业实践将科技教育与公益创业相结合,由大学生组成的团队为青少年进行公益性的科技教育,让青少年能够从小养成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方法,为以后创造性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实践过程的市场调查及实践实施两个环节,让大学生走进社会、了解社会,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增进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加强了对社会的认识,甄别出有价值的公益创业的机会,愿意为有需要的社会群体贡献力量。当体会到能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社会、回报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时,大学生的自我成就感是明显提升的,有效增强了大学生专业学习与使命报国的情怀与责任,增强责任担当。
另一方面,在科技教育探索的过程中,为贴合时事热点,学生会主动融入文化软实力方面内容,聚焦中国新技术,了解中国新实力,对比国际新局势,增强民族自豪感与优越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进行公益创业实践前往往更重视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上缺乏操作能力与经验,常常导致学生遇到问题不知道从哪里切入开始一步一步解决。学生参与培养实践创新能力以往大多都是以校内实习或者寒暑期实践的方式进行,特别是很多同学是以团体参观走访学习方式进行实践,对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科教公益创业实践更重视学生的社会参与度以及实践活动的实施,组织学生通过创业实践培养应对能力与实践能力,以此保证学生对解决问题实效性的培养。
科教公益创业实践组织向青少年讲授知识的实践环节,往往需要大学生将所学专业学习内容融入生活场景中,不仅能够让“高大上”的知识平民化,还能够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在这个过程中,让理论知识紧紧贴合了日常生活,帮助了大学生提升理论与应用结合的敏感度,增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由于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过程中,面对青少年的随机提问,不仅需要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定把握,还对其知识储备有较高的要求,这就倒逼大学生加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能正确全面且快速地给予学生准确的指导,团队的学生课堂上能够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课后能够主动搜索相关知识资料,拓展学习内容。同时积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公众号,及时获取前沿科学信息。长期坚持的结果,让团队成员的学分绩点在年组常常名列前茅,连年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占比较大。团队队长在2020年被顺利保送到大连理工大学读研。
现实生活中一个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学科的共同作用,科教公益创业实践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例如给青少年解释一个机器人的原理,既涉及到选取材料的性能,又涉及到机械设计,同时还需要电路、控制、计算机等相关知识。因此在为青少年展示科技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融合、多学科交叉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经过科教公益创业实践锻炼的学生往往更具备项目化学习、多学科并行、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并教授学生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因此在社会调研过程中,学生就掌握了调查方法的选择、访谈提纲的撰写、调查问卷的编制、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等技能。
在制作科技教育微课产品的过程中,学生又接续掌握了微课课程设计的相关知识,同时也进一步学习了视频剪辑、动画处理、图片处理等微课应用软件的使用。
在对青少年进行面对面讲解的过程中,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准备一堂40分钟的课程,学生常常需要备课一个星期以上,对于讲解过程也是反复演练达到熟练并准确的效果。同时现场教学也对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进行了考验。学生在讲解过程中,还需要同时注意听课学生的反映,善于引导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听课热情。
在新冠疫情的大背景下,单纯的线下科技教育由于受到空间的限制,难以顺利进行,这就启发团队开通线上科技教育平台,“互联网+”思维成为促进科教公益创业实践的客观要求。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概念被提出,以直播为主的现场教学也给了公益创业一个新的突破口。运用互联网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特征,在互联网上进行科技教育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及市场。能够根据外部世界的不断变化,迅速调整创业方向,根据教育对象的需求,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也是创业项目能够长久发展的原则。
创业是高速动态的过程,政策的变化、市场的变动、竞争对手的出现等都会对创业项目产生影响,也要求学生积极调整心态,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规避。科教公益创业实践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技术风险、管理风险及经济风险。技术风险体现在学生对某一知识或现象的讲解不够科学准确,令青少年的理解产生偏差,已经通过教学团队严格审查把关制度进行优化。管理风险体现在公益创业过程具有回报时间较长经济回报较少的特征,学生管理水平有限,因此存在学生在短时期内看不到效果后积极性减弱、管理不善、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已经通过提升价值认知、强化培训等方式优化。经济风险体现在线下教学教具的制作、免费发送,线上教学微课制作专业配音的金额支付等均会影响创业成本,而公益创业的性质不以营利为主要目的,因此会造成财务风险,已经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积极申报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提升造血能力等方式解决。
通过科教公益创业实践,学生综合学习了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也锻炼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能力,给予了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底气,从而在竞赛中能够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例如学生的微课作品已经连年在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的微课赛道获奖,学生设计的科技教育的教具也申报了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机器人大赛等。而团队的公益创业成果也获得了“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旅赛道省金奖、“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银奖等。
对青少年进行科技教育,对大学生来说也是比较大的挑战。通过科教公益创业实践,让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互动互融,既强调规范性和理论性,又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能够较为全面地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个人能力,深化思政教育,达到学思践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