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途径探究

2022-12-04 23:02
智库时代 2022年39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课程

郭 莹

(沈阳建筑大学)

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全面创新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高校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积极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融合创新,明确定位,打造课程思政师资队伍,突破学科壁垒。在立德树人终极育人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当前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条件,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能够实现齐头并进。全面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质量以及水准,为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发展以及人生三观的塑造保驾护航,做好铺垫和准备。

一、课程思政理念与思政教育

从字面意义上来看,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比较相似,两者都以课程和思政为主体及核心,课程思政离不开大思政理念,是对该育人理念的有效发展以及逐步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内在逻辑联系越来越复杂。学者也站在不同的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以及价值。高校思政教育的系统性比较明显,具体包含《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代史纲要》。学校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为核心,借助这一主题课程打造立体多元的育人体系,融入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通识课与专业课程相结合,真正实现协同育人,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

如果从内在逻辑起点分析课程思政理念与思政教育,那么两者都以三全育人目标为基础,在全面创新育人理念、开展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逐步丰富育人功能。思政课程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实现了与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紧密对接,充分培养合格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许多高校积极打造课程思政共同体,全面丰富立德树人实践策略及手段,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齐头并进。教师需要了解两者之间的深层逻辑,加强对外部运行发展规律的有效剖析及研究,以此来更好地实现与时俱进。

从辩证关系的视角上来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角色定位以及实施方式有所区别,思政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更加明显。课程思政所包含的内容及形式更加复杂,教育教学职能比较丰富,教师需要以思政课教学改革为基础,充分凸显协同育人的重要作用。全体教师都需要主动参与其中,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够落到实处。上海在2004年积极开启德育课程改革工作,在长达十年的探索中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该地区主动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顺利过渡,有效变革思政教育范式,构建了全方位一体化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以及身心成长规律设置系列思政课程。教师采取任务式的育人模式鼓励学生主动应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压力及困惑。在地方性区域实践探索的过程之中,课程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国家级战略部署中的重要组成板块。国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课程思政,教育部门也颁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够发挥相应的作用。高校主动承担起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采取有力举措,在全面调整以及改进的过程中凸显自身的育人优势和价值,确保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都能够大放异彩、更上一个台阶。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现状

(一)课程设置体系

在设置思政理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高校严格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逻辑准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结合当前的国情以及教育教学现状,全面突破传统学科建设模式的束缚及障碍。在优化教学内容的过程之中,思政教师主动落实世界观教育工作,保障学生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规范言行举止,掌握科学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分析时不难发现,当前的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及完善,难以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的有机统一,理论教学所占的比重过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不够理想,往往浅尝辄止,活学活用的能力停滞不前。尽管有一部分高校围绕思政理论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质要求,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和课程体系,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亟待改进的问题。实质的内容设置以及课程建设工作不够理想,还未构建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教学方法有待优化及调整。

(二)课程设置思路

高校需要坚持正确的课程设置思路,严格按照一定的发展规律,主动调整建设路径以及方向。加强对现实条件以及历史思路的有效分析,总结经验、反思教训、打破常规,积极探索全新的发展路径,寻求新的突破口。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条件,积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间的完美融合,有效消除两者之间的壁垒,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保障学生能够全程参与实践学习以及理论学习过程。教师主动从传统教育教学中吸取养分,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借助形式多样的教学对策全面落实好专业课程教学工作,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更加规范和正规。学生的思想素养提升非常明显,能够坚定个人的政治立场。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存在一定的方向问题,教育教学目标与学生实质发展诉求以及时代发展趋势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偏差,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创新性学习诉求难以得到满足。教师也没有结合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进行调整以及改进,思政教育创新工作遇到了诸多的困难和障碍,所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1]。

(三)课程设置途径

教师需要站在宏观发展的视角,深入分析和全面掌握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明确具体的设置路径,积极整合经验教训,促进多种教育教学方法的有效挖掘以及灵活配置,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我国提出了新的教育教学要求。教师需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具体目标,充分凸显这一教育板块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以及发展诉求。专业课程与思政理论之间的有效协同非常关键,能够充分凸显一定的协同作用。思政课程十分关注全体教师的全程参与,高校则需要打造全课程大格局,了解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要求以及综合效应,实现两者之间的紧密对接,确保思政课程能够发挥主体作用。传统的教育教学工作备受诟病,一部分思政课程内容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存在消极情绪和负面心理。在有机融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越来越广,能够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实现个人各个方面能力的稳步提升及发展。

三、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的必要性

从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围绕思政教育创新工作的现实条件,在课程思政理念的指导下,主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思政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对高校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影响。首先从外部环境来看,在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的今天,西方思想意识直接涌入我国。青年大学生还未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负面影响。高校需要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的重要作用,积极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确保课程思政理念落到实处。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主动吸取经验教训,帮助大学生抵御各种负面文化的侵蚀,始终坚持正确的思想理念以及坚定的政治立场[2]。

其次,从内部原因来看,一部分思政课程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不接地气,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手段比较单一和传统,过于注重简单训导以及知识灌输,填鸭式教学模式比较常见,师生地位不够平等,交流频率相对偏低。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主动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凸显思政教育的人文性、民主性以及时代性。具有远见卓识教师开始主动调整教育教学思路,借助各种线上教育教学技术,充分凸显混合式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和价值,保障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大放异彩。

四、基于课程思政理念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途径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翻天覆地变化,高校需要注重高瞻远瞩,宏观统筹,着眼于思政教育范式所面临的各种危机以及挑战,实现彻底变革。问题导向非常关键,效果明显,高校需要了解课程思政与思政教育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从顶层设计着手全面创新课程建设工作,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从多个视角出发,确保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实现全面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综合应用型人才。让学生在教师的耳濡目染下主动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个人综合技能,塑造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人生三观。

(一)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顶层设计

意识对行为的指导作用非常关键,是行为的先导,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意识,才能够保障实践活动的一致性和规范性。通过对个人实践行为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其的理想信念以及情绪[3]。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分析可以发现,人的行动力会受到头脑中的意志影响,只有产生更多的意志动机,才能够快速行动起来。高校需要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以及神圣使命,在变革思政教育范式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政治地位以及课时比例,强化自身对课程思政时代价值的理解及认知,践行现代化的课程思政理念,有效突破传统学校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束缚,确保思政教育改革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的实现不容忽略,高校需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优化要求,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逐步优化课程思政建设的大环境,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回归初心、回归本质。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工作的系统性和实践性比较明显,难度系数相对偏高。高校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视角,在宏观统筹的过程中实现与时俱进,将基层首创与顶层设计融为一体,尽量避免满堂灌、一刀切,真正实现科学规划和全面发展,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好前期的准备和铺垫。课程思政建设体系的构建非常关键,系统性较为明显,这一点要求学校从运行机制、管理机制、领导机制和评价机制着手,针对性地优化制度体系。在高校党委书记的指导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改革及创新,保证其能够主动参与其中。校长以及分管校领导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尽量避免条块分割,在协同育人工作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宏观发展以及稳步推进,加大经费投入。充分凸显自身的资源优势,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管理资源,确保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能够获得更多的支持以及帮助[4]。

(二)着力构筑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分析及研究可以了解高校的办学使命以及人才培养目标,学校需要以技能培养、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为核心,逐步拓展育人途径和渠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满足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战性和实践性比较明显,学校需要在打造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深入剖析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积极实现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有效融通。建设方法以及教育对策的有效改革及创新非常关键,学校需要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要求,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积极渗透不同的思政元素,确保这一元素能够贯穿于整个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始终。结合校级、院级、系级等不同阶段的教学改革要求,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工作以及计划工作,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思想。稳步提升专业思政的质量以及水准,避免专业学科之间的天然壁垒,在跨学科合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打造课程平台。综合实力比较强的学校主动推进示范课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实现不同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以及德育元素有效融合。始终坚持思政课程的核心地位,促进实现综合素养课程的有机整合,在多学科合作的过程中为课程思政提供更多的支持以及帮助。其中新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思政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学校需要以提升思政课堂的质量以及效率为基础,确保这一课程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眼球,充分发挥育人作用及优势。教师需要全面提升自身的亲和力,以极大的耐心包容学生,引导学生,充分凸显思政课程的生动性、活泼性以及直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全程参与,主动自觉地接受教师的引导,从而实现自主规范、自我教育和不断提升[5]。

(三)打造跨学科的课程思政师资队伍

不管是课程思政还是思政课程都离不开教师,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资源和推动者。在全面建设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抓住范式变革的核心,了解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环节,转变传统的育人思路。一方面需要传授知识,另一方面需要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养,坚持价值引领,在全面引进人才的过程中促进后期拓展训练工作的有效落实,积极选聘高水平的优秀专家,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注入生机和活力,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及帮助。为了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利用,高校还需要在人才引进以及拓展培训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全面开发校本课程思政,真正实现老带新和传帮带。校长以及校党委书记也需要主动参与其中,综合了解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真正实现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之间的有机结合,针对性地提升师资力量。教师个人需要意识到自身的重要责任以及作用,坚持学高身正和以人为本,引领正确的课程思政方向,全面提升个人的理论素养以及政治素养。在专业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加强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剖析及研究,充分凸显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及优势,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优秀思想观的熏陶,主动解答个人心中的疑惑,实现良性成长及发展。

五、结语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育人理念,课程思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备受关注,能够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及创新提供必要的支持及帮助,有效地回应思政教育范式变革的具体要求,确保高等教育工作能够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及路径。教师则需要注重循序渐进以及与时俱进,强化自身对课程思政的理解以及认知,逐步丰富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及形式,实现对症下药。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