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科
(玉林师范学院体育健康学院)
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由此开启我国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
课程思政主旨就是在非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开展思政教育,甄选和融入思政元素无疑是课程思政的关键所在。
所谓思政元素,是指由非思政课程引发的能开展思政教育的因子都可称为思政元素。在非思政课程中,教学的内容和目标、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过程等都可能引发思政元素,正是因为思政元素由非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引发,所以,思政教育元素之间不可能成为体系,只能以点状呈现,表现出渗透性、分散性、碎片化的特点。
那么,究竟哪些内容可作为思政元素?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答。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纲要》不仅从宏观上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而且对各类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做出进一步的明确。比如,规定教育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师德师风教育,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引导学生树立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职业理想,培育爱国守法、规范从教的职业操守,培养学生传道情怀、授业底蕴、解惑能力,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自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体育类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奋斗有我的信念,激发学生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的责任感[2],这些规定为各门具体的课程思政元素的甄选指明了方向。
当然,具体到每一门课程、每一节课内容、目标和组织方式等不同,所涉及的思政元素也不尽相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课程思政具有内隐性特点。所谓隐性教育是指利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比较含蓄、隐蔽的方式,运用文化、制度、管理、隐性课程等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无意间受到触动、震动、感动,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方式[3]。所谓“内隐”在使用方法与手段上,“隐”的表现形式是多样而非单一;在教育内容上,强调隐喻、巧妙、无痕迹而非暴露、刻意、强硬地插入思政元素…… ”[4]鉴于课程思政的内隐性特点,为了避免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两张皮”的现象,首要的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元素的甄选要综合考虑学生、课程、时事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思政元素选择要契合学生思想实际,让学生有获得感。思政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在选择思政元素之前,首当其冲要搞清楚当代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了解其思想上的真正诉求,这样才能精准实施思政教育,提高学生接受度。否则,课程思政脱离学生实际,不仅学生的思想问题得不到匡正,而且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达不到应有的思政教育目的。
教学实践中,澄清学生思想问题的主要方法:第一,谈话法。与不同学生群体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件的真实评价,透视他们的是非判断标准,分析其价值取向,掌握其思想的困惑,了解其深层原因。第二,问卷调查法。围绕课程教学内容,预设思政问题,精心设计问卷。根据统计结果分析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的普遍关切。第三,观察法。在现实生活中,深入学生实际,透过学生处理事情的态度和方式,洞察其思想动态。
其次,思政元素选择要契合课程内容,在授业中传道。课程思政的特点就是将思政教育寄托在知识教学之中,在教书中悄无声息地实现育人功能。因此思政元素的选择要依据教学内容,要做到睹物思情,有感而发。具体而言,需要从两个层面考虑:一是内容定向选择思政元素。研究教学目标,审视知识点,寻找思政教育的阐发点。比如,工程技术上的精益求精可以引发工匠精神教育;心理学中的目标设置可以引发理想教育;历史中的文化自信教育等。二是功能定向选择思政元素。即根据课程内容的功能设计思政元素。如,体育课程的集体项目引发分工合作教育;专业技术实训课中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等。
再次,思政元素选择要契合社会现实,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正在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各种文化冲突、激荡,相互影响,面临重新整合。表现在思想领域,青年一代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冲击,一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滑坡,价值观迷茫,传统文化缺失,功利思想严重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挑战,也是机遇,在这场大变局中,如果青年一代经受住了考验,坚守住自己的思想文化阵地,就会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反之,就有被腐蚀的风险。因此,课程思政元素的选择,必须有利于回应现实关切,引领价值导向。
思政元素的选择契合社会现实,即思政元素的选择要与时事关联。所谓时事,就是当前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两类:一类是社会生活中重大政治事件,就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国家战略和主权政治事件;另一类是指发生在人们周围对人们价值判断产生深远影响的国计民生的事件,比如,娱乐圈偷税漏税、体育竞赛中的假哨黑哨、生活中的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等问题。知晓时事必须关注大众媒体,包括影响力较大的报纸,电视、网络等,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浏览收集整理时事信息,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并从这些鲜活的事件归纳出思政元素,纳入课程思政教育,增加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生命力。
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关键在于“融”,是悄无声息,不是大张旗鼓式的;是当发而发,顺其自然,不是无病呻吟;是教师育人情结的自然呈现,不是为实现任务的机械拼接。[5]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预示着思政元素与课程教学的无缝对接,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接受思政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课程导入的作用是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这一阶段需要阐明所学知识的意义,渲染气氛,产生学习的心理定向。通常的做法:结合课程内容,引入一些工作实例,讲述科学家重大发明、发现或名人故事,温故知新等等。课程导入重点是情感的激发,是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以及热爱科学、热爱生活、顽强意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好时机。此时融入相关思政元素,进行思政教育是自然的、可行的。比如,在科学发展史中,引入中国古代发明的杰出事例激发中国人的自豪感。我国东汉时期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候风地动仪,准确测出来地震的方位,比国外早一千八百年。这一事例可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体育课中“乒乓球教学”,引入中国体育健儿奥运会夺冠视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学习热情等等。
首先,知识点讲解中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是结合教学内容提炼出来的,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也就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当然载体。比如,在体育裁判素养教学中,公平、公正精神是基本素养。可以结合此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公平、公正价值观教育。可以通过一些国际体育比赛中由于裁判偏袒引起仲裁的案例进行强化教育。也可以从体育伦理逻辑开展价值观教育。又如,古代文学“唐宋诗词”中,有关诗圣杜甫的内容,可以结合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展示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引领爱国主义价值观。
其次,教学组织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学组织形式更倾向学生主体性方向发展,分组学习、课堂讨论等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这些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是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密切配合,因此,从课堂组织形式入手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很好选择。组织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团队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育,比如,开展“我与团队荣辱与共”教育;合理分工,培养责任意识: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有口号,有分工,责任到人,个人的成绩与小组的成绩直接关联,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努力才能取得优异成绩。为了获得好成绩,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督促,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通过这些课堂组织形式融入集体精神的思政教育元素,以达到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教育。
再次,课堂小结中思政元素的融入。课堂小结是一节课最后的总结,是对主要知识点的归纳和学习中情感体验的归纳,同时引出下一节课要解决的新问题。其中情感体验归纳,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以及对本课程的热爱之情,为持久的学习提供动力支撑。在这一阶段的思政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爱科学、爱学习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比如老师对课堂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对态度认真的同学给予肯定,并给予一些鼓励性评价,并寄予希望:如果每次坚持这样学习,就一定会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就一定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同时,教师还会提出一些下次课的新问题供学生探讨。课堂小结虽然寥寥数语,但作用不可小觑,它能提高学生的自信,激发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以更加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加倍的努力进行学习。从而实现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课程思政是强化全员育人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教育育人的完美呈现。课程思政,思政元素的甄选和融入是关键,但最终决定课程思政能否成功的是教师的思政理念。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传道居其首,只有教师胸怀传道的理念并把它转变为自己的教育信念,课程思政才能真正得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