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第二课堂的新时代高职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2022-12-04 17:59:46崔慧娥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劳动高职

崔慧娥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天津 300451)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教育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依据中国国情,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美育、劳育教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强调在青少年中加强劳动精神的宣传,让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让学生懂得强大的中国是伟大的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奋斗出来的。2019年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时,他再次提出了五育并举的要求。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不同阶段的教育,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化学生亲身体验,提升劳动育人效果。为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产业变革,应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深化产教融合,体现时代特征。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这些重要论述为高校劳动教育指引了方向,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我们有必要打造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劳动教育课堂,发挥劳动育人的效果。

一、高职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的概念阐述

恩格斯曾提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决定力量。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劳动以外的教育和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这些观点进一步说明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劳动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具有立德、强智、健体、育美的综合价值。劳动教育是在学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之外,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利用校内实践场所、校外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有目的、有计划的日常生产活动、生产劳动、服务性的活动,让学生接受锻炼,体验劳动的汗水带来的幸福感,培养学生不畏艰辛、诚实劳动的良好品质。

作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塑造劳动观念的培养,通过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把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技术创新性地用于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不断积累社会经验,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把握新时代的职业教育特点,丰富高职劳动教育内容,为培养勤学、善思、创新、有担当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课堂,是针对在相对规定的教学时间、封闭的教学环境中传授文化知识的第一课堂而言,它包括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在时间、空间上选择更自由,它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形式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内容不局限于教材,素材更多样鲜活,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灵感,提升学习效果。第二课堂虽然教育形式与内容与第一课堂有很多差别,但是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我们应努力构建第二课堂劳动实践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享受劳动带来的成就感、满足感。实现劳动教育两大课堂的无缝衔接和有效融合,推动劳动教育的全过程、多元化。

二、第二课堂提升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劳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当前,重提劳动教育与社会实际情况有密切联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化技术的出现,很多低级的人工活动被自动化机器和机器人取代,人们对劳动的直接体验在逐步减少,尤其对于现在00后的大学生,他们伴随网络的发展成长,生活在幸福年代。日常生活中,家庭劳动被父母替代,因此他们只重视脑力劳动,对体力劳动的重视程度在逐步降低,甚至对劳动的理解有失偏颇。近些年,高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也未形成有效的方法,因此重提劳动教育是对现实问题的最好回应。

第二课堂是实现劳动教育思想引领、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提高的必要手段,也是提升学生自我管理意识、社会服务意识的重要途径。第二课堂中的假期社会实习实践、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文体活动等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能力。跟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在时间上更自由,空间上更宽泛,教育的形式更丰富,既可以由教师发起组织,也可以由学生自发组织,实践活动的内容更全面多样,有利于学生更充分地接触实际生产生活,培养学生勤劳、踏实、务实、奉献的精神品质,提升职业技能、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将劳动教育有机地融入第二课堂是必要而紧迫的。

三、以第二课堂为平台,构建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体系

(一)以党建为引领,开展劳动思想教育,培育劳动价值观

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融入高校劳动思想教育体系,通过开学季、学雷锋日、劳动节、表彰季、毕业季等不同阶段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在师生中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文化氛围,让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念入耳、入心、入脑。在劳动教育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榜样教育法,形成学习榜样的热潮,发挥榜样的示范、价值引领和激励作用。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劳模大讲堂”活动,强化宣传引领,讲好中国劳模故事,比如石油工人王进喜用自己身体制伏井喷的故事;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的故事;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挺身而出、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一线医务人员的故事;让学生深刻体会劳动的价值,以及为国为民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感。也可以邀请优秀的毕业生面对面地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既可以让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同时也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亲身感悟劳动真谛,激励学生内化劳模精神,自愿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二)以文体活动为媒介,丰富校园劳动文化,营造劳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指一个学校经过长期积累并传承下来的校园风气和精神文化。置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学生的精神会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在文化活动中融入劳动元素,赋予劳动教育趣味性、艺术性和思想性,在快乐中使学生吸取劳动精神文化,提高劳动素养,以“劳”塑人。在高职院校,我们可以通过学联学生会组织、共青团组织设计、开展丰富的项目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机会和实践场景,丰富校园活动,比如在我院开展的一年一度的宿舍文化节、新生艺术节、毕业季感恩活动等校园品牌活动,在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努力奋斗、追求突破的精神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每一位学生。连续多年的宿舍文化节活动,既推动了寝室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宿舍氛围,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弘扬了劳动精神。

(三)让志愿服务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劳动服务意识

劳动教育和志愿服务,在实践目的、实践形式、教育内容上高度契合,都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作为高职院校,学院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推进志愿服务的日常化、专业化和特色化。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志愿者社团,积极开展校内志愿服务活动,捡拾校园垃圾,进行校园垃圾分类、引导师生就餐服务、整理图书馆图书等,助推校园文明建设。在校园外,与社区、街道、企业结对,开展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活动,如经管系青年志愿者协会定期去阳光家园,开展为智障儿童送温暖活动;旅游学社的同学们利用专业特长定期去红色景点为游客免费讲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志愿社团去社区开展“清扫环境、废品回收、照料孤寡老人、上门家教、文明劝导、法律宣传” 等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开展校内校外志愿活动,培养了青年志愿者团结、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了青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和服务能力。

(四)开展假期社会实践,以专业所长服务社会,实现知行合一

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强化知行合一,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把第一课堂延伸到田间地头、工厂社区。每年暑假,学校利用“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新时代实践行”主题实践活动,采取项目化管理方式,以多样化的实践项目,鼓励大学生积极申报,开展调查实践、总结汇报,示范表彰等全过程运作,激励学生广泛参与。项目组成员向社区(村)、工厂报到,根据当地民俗、人情,结合专业特点,自发组织实践小分队,到基层一线参与劳动生产实践,服务当地,收获成长。比如我院幼儿教育专业学生,暑假在西部偏远乡村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在此过程中他们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开展有意义的儿童帮扶和关爱活动,智慧健康养老专业学生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开展 “农村养老问题调研 ”活动,与老人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去体会农村老人真正的生活状态,关心关爱留守老人。帮助老人实现愿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老人疏导抑郁,驱散孤独,带来温暖,并形成调研报告,既为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素材,也为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养老事业提供更多的灵感来源。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深入农村,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乡村振兴。学校应激励更多的服务类专业学生下乡村,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另外,学校应加强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暑期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深入一线,充分发挥校企合作育人的效果。通过暑期实践活动,使学生既提高了专业实践能力,也积累了社会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际行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体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劳动获得感。

(五)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培育创新精神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第一课堂,为了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有实际成果的创新能力,我们要开展“劳创融合”的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内容、培养方式、方法、培养目标方面具有共通性,将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既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价值引领,又能推动劳动教育的理念更新。我们借鉴创新创业成功经验,传授学生创业四步骤:第一步,去年轻企业进行初创体验;第二步,接受市场检验、反馈,进行创业反思;第三步,邀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问题指导;第四步,再次接受市场检验。在一次次反思更新中,总结经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学校应围绕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创业氛围,我们学院每年以“职教文化周”“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营造创业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项目,培养学生创业思维,体验创业过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实践对创新创业理论加以利用,在不断试错中挑战自我,收获成功、积累经验,不断进步,增强精神获得感,实现自我发展。

在开展创业活动过程中,学生团队走入社会,扎根基层,关注当今社会热点问题,在此过程中,深入培养观察社会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主动担当的责任意识,都会成为将来步入社会的一份宝贵财富,让学生更能懂得辛勤劳动、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伟大的中国梦是靠我们的双手奋斗得来的,拒绝“躺平”。

(六)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促学生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将技能竞赛的知识融入第二课堂中,构建“基础训练-拓展训练-综合训练”的第二课堂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选择训练等级;在第二课堂“分层”实践中,我们采用滚动式方式,对于基础训练考核中成绩优异的同学,老师可以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训练层次;同样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如果不太适宜在这个层次上学习,可以降低其等级。让第二课堂技能竞赛平台发挥积极作用,对于第二课堂表现优异的学生可以优先推选为市级、国家级技能竞赛的备战选手。这种分层竞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结语

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是高职院校实现劳动育人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努力寻求并构建适应时代发展的第二课堂实践教育体系,发挥第二课堂劳动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第二课堂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用实际行动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的奋斗之心和奉献精神,做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的弄潮儿,从校园中来,到群众中去。用青春、用热情、用专业,为产业振兴、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实践中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创业意识,强化职业认知,提升职业能力,为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为实现美好生活努力奋斗,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劳动高职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热爱劳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海峡姐妹(2017年8期)2017-09-08 12:16:45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