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佳美
(天津市民族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天津 300400)
举办新疆中职班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自2011年在我国东部省市的优质中职学校开办新疆中职班以来,承办学校时刻谨记办班的初心和使命,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不断研究探索适合新疆中职班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注重工作实效,构建了新疆中职班学生思政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
很多人认为,思政课强调政治性,只有在大学阶段才适合开设思政课。中职阶段,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适合开设基础的、德育与法治类的课程。过去,中小学把政治课统称为德育课。从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由于年龄阶段不同,各年龄段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也不同,所以思想教育的侧重点也不同。一般地,小学阶段侧重思想品德课、中学阶段侧重思想政治课、大学阶段侧重思想政治理论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念,是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建设的根本遵循,对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五育”并举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后继有人指明了方向。
在中职学校各项工作中,德育处于首要地位,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为首,加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首先要做好的工作。要保证教学质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必须首先抓好德育工作,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秩序,二是引导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和职业生涯规划,有学习的动力。德育工作既具有显性特征,又具有隐形作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三全”育人,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德育工作是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下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德育的提升,富于政治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3·18讲话”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作用,是其他任何课程和任何课堂都无法替代的。“立德树人”就是从“立德”到“树人”的一个育人过程,从培养一个人有良好的道德开始,使之成为有公德的人、有大德的人,发展成为对国家、对民族有贡献、有作为、能担当的人。思政德育一体化施教,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上培育新疆中职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健全人格、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新疆中职班的学生来自新疆各地州,包括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0个民族,年龄在16-18岁,他们第一次来到大城市,进入陌生的环境,最需要关心关爱,与此同时,也最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在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学生们普通话水平差距较大,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生活习惯、家庭背景各有差异,思想尚不成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比较肤浅、不够清晰,对这些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构建思政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学校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道德操守、遵纪守法、奉献社会到“五个认同”,从思政课主渠道育人到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从强化普通话训练到能够熟练演讲宣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与新疆中职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高度匹配,是教育学生爱党爱国、听党话、跟党走、敢于担当尽责的必然要求,在学生心智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营养”,有利于促进新疆学生健康成长、成熟、成才。
思政课教师、德育工作者在引导学生起步走稳人生路的工作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构建思政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在文化引领、活动搭建、亲身参与、法治教育、课堂教学、课程思政、思政课程等方面通过有声和无声的教育引导,让学生心中有德、心中有国、心中有人民。思政德育一体化育人是基础牢、内涵深、见成效的育人模式,使思政引领与德育教育成为内容丰富、有血有肉的教育形式,这无疑对思政教师、思政工作者、德育工作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提高育人质量,必须提升教育者和管理者的核心素养,学生在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均能感受到浓浓的育人氛围,润物无声。思政德育一体化育人是形式和内容相融相通的教育体系,加强对新疆中职班学生进行思政德育一体化教育是为党育人的需要。
学校思政与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者同向同行,相互贯通。因此,构建思政德育一体化的育人体系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学校构建了“三线五级”思政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
学校构建了“党总支—党支部—团委(学生会)—团支部—学生”党团线,党建引领,思想育人。新疆中职班学生思想逐渐成熟,但他们缺乏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入了解,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知之甚少,思想空虚,对共青团的认识也很肤浅,很多学生不是共青团员,学校以“一校三课”(“青年党校”“思政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为主要路径,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党校强化对学生的“四史”学习教育,开展学习“四史”系列活动,如读书演讲活动,举办故事会、合唱节,观看红色电影、撰写学习心得等,通过学习,加深对“四史”的了解,让学生在学习中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了国家振兴、人民幸福做出的伟大贡献,党总支书记为学生们上团课,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知识技能,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传承红色基因。形成党总支书记带头讲党课、每学期校长讲开学第一课的固定模式,学校实行“党员包班”制度,每个班级都有1-2名党员作为班级固定对接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班级学生讲党课,党员定期向党组织汇报开展工作情况。在党总支的领导下,学校团委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结合新疆中职班学生特点,组织普通话演讲比赛、志愿者服务活动,团支部学习宣讲活动等,使团员青年在活动中受教育,团支部书记带领普通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团组织积极吸纳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团组织,引导思想进步的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
学校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党组织书记宣讲和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举办“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每位新疆学生都有一位老师与之结亲戚、本地学生与之交朋友,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推行各民族学生混班教学、混合住宿、共同就餐,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学习、生活、实践的各个细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深度融合的教育环境,促进各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师生团聚,营造家的氛围,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远离家乡的新疆学生同样享受家的温馨。学校开展“党旗在我心中 国旗在我心中”“两旗教育”活动,以歌唱祖国、歌唱中国共产党的系列活动感悟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立志报国。学校组织新疆学生登长城、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升旗活动,感受伟大祖国的强盛和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通过讲新疆的发展变化,讲在学校的亲身感受,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了让新疆人民过上好日子实行的好政策。每年暑假,学校布置讲好学校故事、讲好身边好人故事、了解家乡变化、撰写心得体会的作业。返校后,开展“我说家乡美”等活动,学生们在“听、说、看、写、讲”中感受家乡的变化,感受党和国家对新疆人民的关怀。学生们把党的关怀和学校师生的关爱带到新疆,感染着家乡人民。
学校构建了“教学副校长—教务处—教研组长(专业组长)—教师—学生”教学线,全程育人。学校组建一支优秀的思政教师团队。学校党总支书记挂帅,与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德育主任、中层干部、优秀骨干教师和专职思政课教师组成思政教师团队,落实“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的要求。课堂上,教师结合科技兴国、航天强国、抗击疫情、抗洪救灾、脱贫攻坚等等同学们深有体会的案例,阐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取得伟大胜利,生动的案例故事配以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手段,让思政课更生动、更有吸引力、更有说服力。学校还定期邀请先进人物、领导干部进校园讲思政课,学生们深受启发教育,受益匪浅。
中职阶段课程丰富,如何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是教师必须深入思考的内容。每一位教师都承担着育人的职责和使命,每门课程都蕴含着思政元素,需要教师们去挖掘。课程思政的基础在于课程,教师在教给学生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挖掘知识内部的逻辑结构、应用价值、思想观念、品德教育元素等。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结合起来、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喜欢听、有感觉、能互动,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受到了教育,这就是课程思政的魅力所在。课程思政构建了全课程育人的大环境,每门课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形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共同育人的协同效应。
教学副校长牵头,教务处、专业组、学科组、全体教师承担着课程思政的建设任务。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职业精神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育能”的同时“育人”。形成“门门课程有思政,人人课堂讲育人”的课堂生态。“两课融通”是实现思政德育一体化的重要形式。“两课”指普通课堂和实践课堂,实践课堂是普通课堂的拓展和延伸,是进行德育实践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丰富的社团活动,促进了各民族学生之间交往交流交融。合唱团凝聚力量、唱响主旋律,无人机、机器人社团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栉风沐雨、奋力创新、不断进步的理性求实精神,葫芦烙画、书法、京剧等社团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体育社团的各种球类训练,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艺术社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德育实践活动、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是拓展课程思政内容、加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学校构建了“德育副校长—德育处(新疆部)—年级主任—班主任—学生”德育线,全员、全方位育人。学校的普通课堂固然是育人的主渠道,然而学校课堂之外的社会课堂,更是育人的大课堂,是对学校普通课堂的有效补充,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社会公共资源使育人空间得到拓展延伸,使学生们身临其境,直观性更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保存了很多历史名人古迹。新疆学生要充分了解第二故乡的历史,如参观大沽口炮台遗址,了解大沽口炮台的历史,它是重要的历史遗迹,记录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史,让人们牢记“勿忘国耻”“落后挨打”的道理。学生们参观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缅怀铭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在平津战役纪念馆,了解平津战役的历史,学生们更加深刻理解今天的安宁和幸福是无数革命英烈用他们的青春和生命换来的。同学们在登高英雄杨连弟的雕塑前,学习英雄事迹,深深感受英雄“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登高精神。在安幸生烈士故居,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看到革命先辈怀着远大理想,放弃优越生活,积极投身革命的壮举等等。红色研学活动使学生们走进社会大课堂,了解历史、学习名人、感悟哲理、激发斗志。
坚持全方位育人,让一切资源为育人所用。突出职教特点,注重“校企协同、德技并修”,校企共同育人。企业既是学生实习实践的场所,也是校企合作育人的基地,企业师傅在传授技术技能的同时,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培养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构成育人共同体。学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主体),积极与企业、家长沟通协调,建立学校与企业对接的交流机制,将学校的普通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对接,形成育人合力,课程思政实践教学成为校企合作的亮点。同时注重隐性课程的作用。学校内有很多隐形课程,还要不断开发隐性课程资源,收集汇总提炼隐形教育内容,充分体现隐性教育内容在立德树人中的功能,协调学校各方力量,包括校长、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外包服务人员等形成教育共同体,努力营造隐性教育内容潜在的正面教育引导示范效应。学校的每一位教职员工都有育人职责,要时刻保持律己、尽责、积极的状态。学校仪式是营造活动育人氛围的重要一环,也是中职学校德育实施的重要渠道。学校仪式(如升旗仪式、组建国旗班、表彰会等)通过在场者的亲身体验、参与互动,感受在场氛围,使学生生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进行学生主体教育的过程中,形成良性感知教育互动模式。当今,信息化、科技化高度发展,学生们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教育学生认识新媒体新技术带来的弊端,例如,手机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物品,影响着一代人。教师要协调线上线下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如何辨别信息、筛选有益信息,宣传正面声音,传递正能量,怎样让有益的信息为我所用,成为信息的主人,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媒体信息素养,同时也实现育人的目的。
思政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不可分离的育人路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举办新疆中职班是党中央交给办班学校的重任,是关系新疆发展稳定的大事,作为承担这一重任的学校,我们必须要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大任,以思政德育一体化育人体系,推动新疆中职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