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为民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但是反映到同学们的作文中,却几乎是“千人一面”“众口同腔”。那么,如何将人物描写得独一无二呢?
首先,对人物进行外貌描写。外貌描写,也称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外貌特征(包括人物的长相、穿着、身材、姿态等)进行描写。在描写外貌的过程中,我们既要了解人物的身份,也要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表达爱憎,加深读者对人物的印象。
例如,杨绛先生在《老王》中写道: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用这样的笔墨来表现老王身体僵直、生命即将终结的样子。
其次,选取典型事例。所谓典型,就是最能集中反映中心思想的事,能够表现出人物的思想品质以及美好情感的事。对中学生而言,典型事例的选择要着眼于小事。这样的事,表面看是普普通通的凡人琐事,却有着深刻的意义和情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
例如,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叙述了莎莉文老师通过激发“我”的求知欲,一步步重塑“我”生命的经过。文中的每一个事例,都围绕莎莉文老师的教学展开,代表了她教育“我”的不同阶段。井房的经历是全文的高潮,“我”的学习由量变到质变,表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取得了初步成功,表现出莎莉文老师的耐心、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再次,着重刻画人物。
(1)增加连续性动作描写,不仅要写出“做什么”,还要写出“怎么做”。
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作者用了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雪地捕鸟的各种动作,准确、生动,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出了捕鸟时的专注和兴奋。
(2)适当进行语言描写。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经历等方面的特点,这样才能让人物形象鲜明。
例如,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
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通过此处的语言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我”同意去北海看菊花后,“她”一连串的语言无不透露着欣喜,一个爱儿子、希望儿子乐观坚强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重视语言的可读性。可运用修辞、侧面描写、欲扬先抑等写作手法,还可以借助环境描写,议论抒情等来增强语言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