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南京工程学院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进行有效检测分析与评估,还要提供一定的健康咨询指导,进而全面干预健康危险因素的过程。由于大学生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合理、体育锻炼不重视、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导致很多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身体呈现“亚健康”状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了测试与评价的标准,但是无法指导学生进行科学锻炼。高校需要基于《标准》,与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工作相联系,才能发挥测试工作的作用,有效融合公共体育的教学,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我们通过研读相关主题的文献资料,发现过去的研究较少涉及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因此下文主要据此进行研究。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出了“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目前大部分高校都会对新生和毕业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具体包括体重指数(BMI)、肺活量、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或仰卧起坐、1000米跑或800米跑。但是,在测试后缺乏对成绩偏差学生的后续提升与反馈工作,存在“重测试结果,轻后续服务”的问题;整个测试过程中,教师、学生、学院、院校和社区的参与度存在不足,无法有效落实《标准》中提出的相关要求。
基于实际教学经验与测试情况,结合南京工程学院官网公布的《2022届本科毕业生体质测试数据》,选择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生源地等层次的学生作为研究样本,在较长时间内检测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与体质测试水平。基于体质测试数据,发现不少大学生BMI值位于24.0-27.9区间内的较多,存在超重问题。在肺活量、50米跑、引体向上、1000米跑等单项指标中,也有不少学生存在不达标问题。我们还对学生进行多次测试、不同时段个人运动技能变化测试,分析体质健康测试中弱势群体的发生机制与影响因素。
基于以上数据分析结果,可以明确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的问题包括:一是缺少针对个人体质健康改善的指导,比如有的学生存在超重或肥胖的问题,尚未建立对这些学生个性化指导的方案;二是教师教学问题,存在重结果与轻过程的情况,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1];三是学院政策推进存在欠缺,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等方面存在不足;四是校园支持环境不佳,学院运动场地与设施的建设滞后,缺少全面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运动场地与设施;五是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不足,对大学生体质健康保障的力度有限。
通过以上研究与分析,可以明确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总体问题是:重测试结果,轻后续服务;缺乏干预管理弱势群体的措施;多元主体参与度不足。基于这些不足,我们主要选取南京工程学院的学生作为调查与分析样本,基于学校官网发布的《2022届本科毕业生体质测试数据》,以及对不同测试水平的学生实施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基于基本学情,建构后续服务管理模式。
长期以来,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通常只是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的身高体重指标、身体机能、运动水平等进行测试,得到一定的测试结果,对后续服务管理不够重视[2]。不仅如此,过去的体质健康测试通常实行的是辅导员或班干部通知的形式,信息发布存在滞后性等问题,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参与体质健康测试,无法得到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服务。因此,高校应该着力建立健全体质健康管理的服务平台,发挥线上信息管理与线下辅导教学优势。
比如,在移动互联网与智能设备普及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加强学校官网、新媒体平台、小程序等建设,体育教师要与辅导员等进行合作,加强班级信息群等的建设。这样学校或班级可以及时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体质健康测试的信息,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预约体质健康测试,学校、年级、教师也可以做好线上的信息管理,分析与研究后续服务管理方案。不仅如此,体育学科组与体育教师还要重视加强健康教育服务,根据学生体质健康的具体情况,提出科学的训练建议,制定个性化的改善方案,如针对超重或者肥胖的学生,要求学生注重控制饮食、加强有氧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等,并且落实跟踪服务。
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发现一些学生存在着身体形态不佳、身体机能较弱、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落后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体重指数超标,存在超重或肥胖问题,个别学生存在低体重的问题;部分学生肺活量不达标,大一和大二男生低于3100毫升、女生低于2000毫升,大三和大四男生低于3200毫升、女生低于2050毫升;在50米跑、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引体向上或仰卧起坐、1000米跑或800米跑等项目上,部分学生存在不及格情况。针对这些弱势学生,体育教师需要加强对群体的重点干预,实施针对性的教育指导。
比如,通过开通线上与线下的体质健康咨询服务,学生可以就自身体重超重、肺活量不达标、无法完成中长跑测试等问题咨询教师,教师基于学生测试成绩、体育课堂表现、日常运动情况等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指导[3]。如针对部分大学生肺活量较低情况,教师指导学生:经常做扩胸运动,从少到多逐步增加次数;经常做伸展运动,增强身体素质;每天慢跑和腹式呼吸,定期参与游泳等运动。教师还可以倡导体质优秀学生做志愿者,组建由志愿者带领的竞争小组,带领着弱势学生群体进行体育运动。教师还可以落实翻转课堂教学,通过提供微视频等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与参与运动,再进行授课指导,最后让相关学生在课上时间与课余时间加强体育锻炼,有效提升目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测试成绩。
大学生作为我国高素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对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是全社会的义务。因此,在学校、社区、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还需要做好社区宣传、专家讲座、教师课堂、学院推广、学校奖惩等,分层创造阳光体育环境,创新体育健康教育模式,构建相关预警监管系统[4]。
比如,在社区宣传方面,学校可以委派专人组建联通小组,加强对学生所在社区的联系,指导社区工作人员完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为学生提供假期时间的体育运动场所,促进学生全时间段进行运动训练。学校还要邀请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和优秀运动员来校讲座,让学生明确体育运动、体质健康对个人生活以及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如何更好参与体育运动。教师还要创新体育课堂教学方式,引入创新型运动项目、民间体育运动、体育游戏等,让体育课程更加有趣,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运动的兴趣。在学院推广上,可以创造阳光体育环境,推广更为科学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模式,推广具有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等。在学校奖惩上,通过定期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构建预警监管系统,对成绩优秀、进步较快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扬,对成绩不佳、退步明显的学生实施适当处罚。
基于以上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现状的分析,明确后续服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不足,各个群体参与途径和运行保障措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基于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学校领导要加强与社会主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制定面向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公共策略,主要包括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和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学生管理办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与健康观念,这需要学校、社区、家长、社会加强沟通,积极参与建设[5]。
比如,高校体育教师应当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将这种理念渗透到每堂体育课中,重点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和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学生体育品德,使之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运动、饮食、卫生与交际等。针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不仅要看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还要看学生体育课出勤率、日常运动训练情况等,重视过程性评价,实施多元主体评价。学校还要通过制定学生管理办法,加强对学生的作息管理,大一和大二落实跑早操等举措,对无故不参加体育课、早操等行为进行处罚。教师还要在课堂上渗透体育品德教育,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畏艰难、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精神品质。
在学院与社区等的合作下,还需要建设辅助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物质环境,这包括建设更多的体育运动场地,更新现有运动设施,购买更多的体育运动器材等。针对体质比较弱的学生,体育教师还可以倡导体质较好的学生积极做志愿者,组建体质弱的学生互助和竞争小组,志愿者做组长,带领体质弱的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教师进行科学指导与点评。在学院的组织下,体育教师还要通力合作,举办各项体育赛事,倡导弱势学生或群体积极参与,创造良好培训环境。
比如,在一定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场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成绩,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指导。针对立定跳远不达标的学生,要制定统一性与个性化的立定跳远训练计划,志愿者带领各个互助和竞争小组,参与各项训练:通过头部、扩胸、腰部等运动进行热身,第一天进行两点左右跑、展腹跳等协调性训练,第二天进行单腿两头起、平板支撑、仰卧卷腹等腰腹力量训练,第三天进行蛙跳等专项能力训练,第四天进行单脚跳、收腹举腿、跳垫子等爆发力训练,第五天进行标准动作训练。教师做好动作要领指导,如立定跳远的标准动作包括一摆、二蹬、三起跳、四落地,促进学生该项目的达标。
体育教师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指导者,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负责,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体育教学水平与综合素养,才能更好做好体育教学,指导大学生进行科学运动训练[6]。因此,高校应当组织专家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身也要持续学习与加强实践,优化体育教学和训练指导,更好提高体育教学水平。
比如,在体育与健康理论教学上,教师应当提高数据信息获取和整合能力,学习和提升电子课件、微视频的制作能力,这样便于在课堂上创设良好的环境,提高体育运动发展、方法、规则等的教学效果。在运动技能教学方面,教师通过积极参加培训与自主学习,改变过去单独讲授、单一方法的授课方式,更加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将统一教学与个性教学结合起来,既要保证大部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也要通过个性化指导尽可能让弱势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教师还要重视评价体系的建设,重视发挥评价的引导与鼓励作用,通过融合多元主体、多种方式、全过程的评价方式,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国家越来越重视体育教育,中小学增加了更多的体育课时,体育已经与文化学科同样重要。高校也需要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优化调整,调整公共课程方向,增加更多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不仅如此,高校还要创造更好的体育环境,经常组织不同层次的体育竞赛活动,引入特色运动项目教学等。
比如,高校要增加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的时间,除了增加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时,还要设立早操机制,利用下午时间举办不同项目的体育比赛,而体育兴趣社团也可以自行组织体育比赛。在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空间上,学校还要在每周的体育课之外,开发体育第二课堂、拓展训练课堂、户外运动活动等,体育教师与辅导员做好宣传,倡导学生积极参与。除此之外,公共课程还要加入体质健康测试环节,督促学生关注自身体质健康,更加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综上所述,以上是基于南京工程学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情况,探究在过去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的问题,明确存在重结果轻服务等问题,根据这些情况建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后续服务管理模式,做好相关具体应用。不同院校的负责人与体育教师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结合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下降的背景,建构科学的后续服务管理模式,逐步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