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第五高级中学 张永豪
大概念是一个舶来品,英文一般译作big idea,最早出现在20 世纪60 年代的美国课程改革时期,当时布鲁纳提出了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其中包含大概念的论述。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关于大概念教学的理论和教学研究已经成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我国大概念的研究则方兴未艾,且大概念在落实核心素养方面的重要意义已经显现。
最新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课程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作为统编教材的《中外历史纲要》涵盖内容广、时间跨度大,大概念由此成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内容如此繁杂的课程内容的重要抓手。不少学者甚至认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就是一种“大概念”。大概念一般被认为是知识背后的知识,有很强的统摄性和可迁移性,通过大概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结,促进其自我的建构和自我的提升,加深对知识本质的理解,从而形成学科观念,最终指向核心素养。
提炼大概念并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展开教学活动,对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结构和本质特征,促进其相关能力和素养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但是如何提取大概念则成了当务之急。下面以高中历史统编教材必修一第二单元为例,阐述历史学科大概念提取的一般路径。
大概念的提取首先要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进行解读,针对文本的主题、核心概念、结构层次等方面整理建构出课堂教学中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围绕基本问题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统摄下搭建知识传授和升华育人中应采取的纾解途径,梳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可获得的迁移性知识和技能等教学目标,然后对其进行整合重构,理顺脉络,萃取归并后反复锤炼,完成大概念的初步提取。
1.全面梳理文本
本单元的课程标准为“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以课标为导向有侧重性地梳理文本内容,厘清主干,确定重点。其中要对统编历史教材有宏观上的把握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部编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和特点,把重点放在历史发展的整体脉络、阶段特征,以及最能够体现阶段特征的史实上,找到统摄单元内容的大概念,提纲挈领地进行教学,从中凝练出大概念——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将其作为教学的主体脉络,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和对立、争斗与交融最终奠定了隋唐盛世的基础。在对文本有全面深刻的感知和把握后方能进行下一步的整合重构。
2.整合重构知识点
错综复杂的知识点必须加以整合重构,才能够成体系、有层次地进行教学。按照知识点的自然条理,即时间顺序,或者是按照不同的类别对知识点进行整合重构都是大概念提取的应有之义。在对课程标准、课本、教参进行全面梳理后,我们不难发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是本单元重点阐述的内容,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北朝和汉族南迁建立的南朝在经年累月的对峙中相互融合,政治制度、生活习惯、生产技术、军事制度等方面都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有所创新。将这些散落在文本各个角落的知识点按照主题逻辑一一梳理后加以整合重构,方便后续萃取归并的进行。
3.萃取归并核心概念
将全面梳理文本得到的核心要点进行整合重构后,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脉络会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接下来就要寻找本单元内容的主干知识点,用归纳的思想对它们加以萃取归并,一步步提炼出大概念。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这一单元内容较多,先是以通史角度描绘了三国两晋以后到南北朝历史发展的脉络,涉及汉族政权西晋、东晋的建立,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北魏的改革等众多知识点;单元后两课又以政治制度史和思想文化史的专题史视角展现隋唐盛世的繁荣景象。
看似纷繁、平铺直叙的知识点其实可以通过“中华民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阶段,众多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政权交流碰撞后孕育出了隋唐政权,隋唐在继承发展前代多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为耀眼夺目的辉煌”这一范式建立纽带连接在一起,凝练地表达出本单元的主体脉络。
4.反复锤炼提取大概念
大概念反复锤炼的过程就是把“中华民族在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乱世阶段,众多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政权交流碰撞后孕育出了隋唐政权,隋唐在继承发展前代多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更为耀眼夺目的辉煌”这一核心概念重置到课程体系中评介,结合整个课程教学内容加以合理化凝萃。对限定性的历史相关“民族交融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与核心概念进行剥离,明确知识界限,锤炼这一单元的要旨,通过大概念统摄其他下位概念,再由一个个概念连点成线,描绘出单元知识点的主体脉络,连线成面,把大概念及其统摄下的诸多概念厘定清楚后组成知识矩阵,作为单元知识的重点骨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以此为主体再附加解释性的说明,完成对教材知识的重构和整合。
反复锤炼后提取大概念的第一步便已经完成,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辅资料等,通过抽丝剥茧的方法归纳总结出大概念。但这个大概念是否就应该是本单元的大概念,是否可以运用到教学实践,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以及后期教学设计的构想、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评价的制定等问题还需要后续步骤去解决。教师在提取完大概念以后应该带着演绎思维再次溯源单元教学实际,在实际中印证。除此之外,对学生进行基于问题理解的学情调查也是相当有必要的。
经过第一步提炼出大概念“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再执果索因,将此大概念辐射、分解、投入单元教学的体系中,通过具体细节的检验结果印证大概念的提取是否得当。
1.辐射全文整体验证
大概念是一个原子核,发挥着统摄全文、辐射要点的重要功能,各方面的教育教学均应围绕大概念展开,辅之以单元教学的途径去充实教学目标和定位教学维度。印证大概念要力争对每个单元的章节和主题都进行辐射。要将提取出来的“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大概念,置于教学实践中代入检验。三国两晋南北朝社会动荡,南北对立,但南方的开发也初见成效,经济、文化领域亦有重要建树。原迁少数民族和南渡汉族有冲突也有交往,直至最后交融协同,体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包容发展的典型特征。将初步得出的大概念作为原子核加以辐射,与教材中章节重点和细节相互匹配,从整体上印证大概念是否得当。
2.分解审查紧扣要点
“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个大概念被提取出来后,还要对这个大概念本身进行逻辑层面的精细、精准分解。这个大概念包含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两个历史分期,“民族交融”“盛世繁荣”两个关键词。要从逻辑上推演它们之间是否匹配,每一个层级在教学实践中是否能达成,以及在分时课堂中该如何实施,也是将大概念投入具体的教学实践的必经之路。只有将大概念具象化,转译为现实课堂中可以操作实施的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概念内核、体会概念本质。
整体的大单元是由数个局部知识组成的,因此,大单元学习的整体性的根本要求是关注框架内部的局部知识。学生需要熟悉每一局部的课程内容,完成整体的学习设计。将大概念分解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隋唐盛世两个部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汉族和周边少数民族之间既有和平的商业贸易,又有激烈的战争冲突,甚至有征服和被征服的关系,这种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交流融合使得中华民族兼收并蓄,获得了新生。隋唐的繁荣有三国两晋南北朝乱世奠定的基础,也能展示出多民族的特性和民族融合的风貌,是前代未有的。“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大概念本身涵盖了单元知识点,组合后逻辑也比较通畅,可以继续投入文本中进行检验。
3.细节匹配环环相扣
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是深入理解大概念内涵的要求。只有将大概念层层解构后再次投入具体的文本中,才能为深入验证提供前提。投入的具体过程是将解构后的大概念以及统摄下的相关概念依次嵌套进分时课堂的文本之中,与梳理相对应。
公元589 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中国历史进入了隋唐的繁荣时期。此外,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转变、三省六部制的逐渐成形、均田制和租庸调的日益成熟以及后来取而代之的两税法等政治制度方面的演变历程,都可以看到隋唐盛世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继承。魏晋南北朝时,东汉末年兴起的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加之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在宗教方面,隋唐对前代的整合还是可以清楚观之的;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隋唐更是继承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开放的态度,积极拓展与周边民族甚至是较远民族的交往。课本之中的种种细节都可以作为大概念“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史实支撑,帮助我们检验大概念的提取是否得当。
4.追本溯源一一印证
在印证大概念的过程中,需要对文本知识进行全方面的深入研究,探讨其对问题本源的解释力。提取出来的大概念经过辐射和分解、投入后再次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因此,需要做的是审视大概念及其统摄下的概念群是否符合真实的教学情境。检验的标准为是否可以支撑单元教学的内容,是否可以被学生接受。一线教师在理解新课标、教材、相关教辅资料的前提下,将大概念分解为课时目标,再借助史料和问题创设历史情境,尝试让学生在情境中提炼并理解教材内容的立意或者观念。
“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大概念可以根据课时安排具体分解为“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促进了民族交融”“隋唐盛世的风貌得益于民族的交流和融合”“隋唐制度创新源于各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民族融合对三国至隋唐文化的影响”几个课时大概念,教师可以预设历史教学情境,把大概念带到预设情境中一一印证,检验其有效性。
总之,大概念的提取过程是一个用归纳思维总结,然后用演绎思维推演,从文本中来再到文本中去的双向过程。只有合理地从文本中提取出大概念,并且其经过检验确实符合单元教学的需要,才能明确方向,顺利进行单元大任务、大进阶的设计。教师在一线教学中落实大概念统摄下的系统化、有序化教学,充分助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为科学课程的合理设计提供了研究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