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视域下对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思考

2022-12-04 13:10孙国华徐永军
南方论刊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孙国华 徐永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 吉林长春 130117)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价值意蕴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凝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极具代表性的科学观点。大学生正确解读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源。只有牢牢地抓住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精神实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才能为拓宽视野、提高实践、坚定信仰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有助于拓展视野的宽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仅将眼光放于本国国情,更重要的是要有世界眼光,打开格局。

当代的大学生已无法置身于过去的历史中,只有通过逐字逐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解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规律,才能有效地打开认识。不能偏安一隅,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因此,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国际眼光和世界视野,将时代的发展变化与原著相结合的研读,用求同存异的心态去寻找最符合本国国情的智慧,为“中国智慧”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有助于提高实践的效度

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提高实践效度除了物质力量,精神力量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科学的思想起着先导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在宗教和哲学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大量研究,就是为了破除当时时代背景下的彷徨思想与疑惑。

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历史时期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刻剖析国情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用于其中,拉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壮丽篇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称为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是因为它紧紧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更因为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充分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等观点解读世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共产党人始终以事实为基础,以实践为标准。

马克思主义的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与革命性,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利于更好地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分析问题,有利于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关系,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用于自身发展。阅读经典以提高实践的效度作为标准,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三)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有助于筑牢信仰的高度

信仰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无论是对整个民族还是对个人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食粮”,信仰教育是大学生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经久不息、长盛不衰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大学生熟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事物的发展从不是一蹴而就的,信仰高度的积累绝非一日之功。在面对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想的冲击下,大学生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经典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信仰。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经典,真学真会真懂真知,信仰的高度才会越筑越牢,越来越深。

二、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现状问题分析

(一)学习氛围不浓,主动性缺失

环境影响人亦能塑造人,在良好环境氛围的熏陶下,易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是引导学生学习经典由自发走向自觉的重要因素。

如今,高校许多大学生认为大学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只是“走过场”“凑学分”,不挂科不影响毕业就可以。存在这种想法的大学生不占少数,不仅自己不想学,周围的同学都不想学,甚至有的同学对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感兴趣会被认为是“异类”。久而久之,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的不良环境造成了学生学习目的性、主动性不够。即便有意愿学的学生,也带有功利色彩,想要评奖评优或获得其他荣誉,学习动力不足。

(二)学习态度不实,知行难统一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常出现对于基本原理、方法有着一知半解的现象。在课堂上,老师详细讲解知识时不认真听的敷衍态度,或者是好像在认真听课但是思绪“神游天外”,亦或是在课上貌似听懂了,但其实只是机械记忆了书本的文字,一旦遇到现实问题,脑中空空,丝毫想不起所学更无法运用。老师要求划重点就只背诵所画之处,为了考试而记忆,割裂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还有一部分学生,对阅读经典著作仅仅是感兴趣“一阵子”而没有持之以恒,深入学习、持久学习的态度。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过程中抱有“学了也没用,以前没学过、没基础,所以学不好很正常”,“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意义”等消极态度,将理论学习与具体实践相分离。不注重思维方式的培养,没有将自己所学切实融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很难做到知行统一。

(三)学习方法不当,理论性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不了解、不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当代大学生在读“经”的过程中常有“读‘经’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不仅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语言晦涩难懂,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没有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一方面,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性知识存在机械记忆,为了背而背,不理解含义,没有在悟透原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是无效的短时记忆。在学不会原理的情况下阅读经典无疑是“浪费”了经典。另一方面,在阅读经典著作时缺少问题意识,没有掌握学习并重,对原著的理解停留于表面,理论理解不透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学习经典著作最重要的方法论是熟读精思。现在的大学生很多时候将“读”与“思”分离。久而久之,呈现出理论素养不够,所进行的阅读成了走马观花的无效阅读。

三、加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对策研究

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普遍都感觉比较吃力,既有自身内在的缘由也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学习方法的问题亦不能忽视。正值建党百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迈向了新征程,为更好地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对加强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创造环境,提升阅读主动性

促进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仅需要学校老师的引导,更重要的是是否能让阅读经典著作在学生集体内部蔚然成风。学校层面,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中心,进行知识竞赛答题活动并给予奖品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举办学术讲座或各类学术活动,以参加讲座次数、主动与老师交流的情况为准,找出对学习经典著作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鼓励其在班内积极宣讲或组成学习互助组,开展每周一次或每季度一次的学习经典著作的学术交流活动,调动学生在学习经典著作方向上的主动性,以点带面,积极促进大学生学习经典著作的良好环境氛围的形成。

如今是信息化、大数据的时代,要用好网络这个第二空间,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比如,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为主题,拍摄小视频讲述其所投射出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或方法,以此进行分享;或以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为创作点拍摄,形成专题视频,在团日活动或党日活动中进行集中学习。还可以制作小程序或app,以学习经典著作进行积分兑换奖励等方式方法,将网络学习充分利用起来,实现“线上”与“线下”的联动,使大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氛围,提升大学生从自发到自觉学习经典著作的主动性。

(二)明理晓情,端正学习的态度

在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过程中会出现没有信心学,消极学习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的态度。

在具体学习中,“明理”是明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的理论方法与观点,这些观点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导。如大学生通过认真学习《共产党宣言》,能够回溯理论的源头,对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有更为深刻、准确的认识,分析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个人思想的严谨度。“晓情”有着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字里行间中充斥的情感,使大学生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领袖人物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不是就理论讲理论,而是将原理知识与大学生的学科知识相联系,如讲述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中医的五行相联系;学习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可以与物理知识相联系等等,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起学生对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的自信心。

马克思主义原理不是束之高阁的“花瓶”,而是有血有肉,有着丰富价值与精神的宝库。大学生首先在与之产生共情后才会对其认识有所改变,端正对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态度,不仅能够拉近大学生同经典著作的距离,而且能够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学懂悟透,掌握有效的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要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学习的环境和学习态度固然重要,但只有高效的学习方法才能使大学生真正做到读懂原著,悟透原理。在读原著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解其意,解读文章的字面意思。其次要解其言,在阅读文字没有任何障碍的前提下,理解内涵。最后析其理,概括出句与句之间的道理与逻辑,每一句之间存在逻辑,要抓住内在逻辑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学习经典重要的是学习严密的逻辑思维,再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体系,将严谨的思维方式用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

将学“经”与读“史”相结合。在建党百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要求。“读史”不仅仅要读“四史”,同时要学习世界近代史,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活的社会背景,学习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矛盾、工人运动情况等等。这样在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为什么创作出这篇文章,对文章的来源目的有了把握,在理解文章具体内容上的问题都能够迎刃而解。毛泽东同志在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就特别重视将其与历史相结合。

学“经”是指要熟读精思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想要以一字一句分析解读的方式阅读所有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是不可能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精选”,从“经典”中找寻“经典”,对于经典篇目要逐字逐句阅读甚至背诵,理解其内涵逻辑,体悟其价值意义,将其运用于个人的学习生活中。除了精读经典篇目,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进行泛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有总体把握也是极其必要的。二者可以依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操作,读好“经”学好“经”,将“经”学“精”。

读“史”是学“经”的基础,学“经”是读“史”的升华,只有将二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大学生有意义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

四、结语

时代与实践皆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作为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已是势在必行之路。从兴趣出发,感受经典的魅力;从提升素养出发,真懂真学经典;从实际出发,悟原理用原理,让经典之花常开不败。建党百年我们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行”,大学生更应该在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中感悟精神力量,提升信仰,加强自身能力,为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马恩经典著作引用的学术出版规范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
阅读经典著作的重要性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