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翠萍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强调:“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理论、政党理论、民主政治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1]人民政协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发展和壮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现今,进入新时代新征程,人民政协建设工作打开了新篇章。亟待重温西柏坡精神,正确认知西柏坡精神在人民政协诞生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挖掘和梳理西柏坡精神与人民政协创立与发展的内在联系,以此为人民政协建设工作打开新局面供以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行动指南。
西柏坡时期是指1947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进驻“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的历史大决战时期,是中国从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从农村包围城市向城市领导农村、从局部执政向全面执政、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大转折时期。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革命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的结晶,指导了党成功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征程。伟大实践孕育不凡理论,任何一个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都与其时期的政治、社会和思想基础紧密联系。西柏坡时期,土地改革、战略大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中国筹建等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土壤,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西柏坡精神凝汇了理论基础。
一方面,土地改革、五一口号、三大战役和七届二中全会等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奠定现实基础。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斗争中孕育了西柏坡精神。1947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并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其中“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2]”“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等分配[2]353”等内容回应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解除了地主对农民的奴役与剥削,掀起了土地改革的高潮,为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奠定了坚实基础。加之《土地法大纲》中强调尊重乡村工人、自由职业者和民族工商业者的利益等内容,极大地激发了群众革命和生产的热情,使得解放区赢来了空前的民主团结的局面,为新中国的成立积淀了坚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动员一切积极力量筹备新中国事宜,中国共产党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3]126由此,多方爱国民主力量集结于一地,拉开了协商民主的序幕。为保证革命事业顺利推进和赢得战略决战的最终胜利,毛泽东召开九月会议并提出夺取全国的胜利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克服地方主义和游击主义,将一切可能和必须集中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和中央代表机关手里[4]”,全党全军以守纪律、讲规矩的面貌适应正规战争的需要,为党组织战略决战做了充足的思想、组织准备。在毛泽东发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强有力号召下,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成功地赢得了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为实现乡村向城市、革命战争向和平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开辟了稳健道路,进一步丰富了西柏坡精神的精神内核。随后,在全国范围取得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警示党内外有志之士“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5]”,并详细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经验与教训,同时初步制定了“建设一个新世界”的各项方针,描绘了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美好蓝图。至此,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西柏坡革命获得全面性胜利,标志着西柏坡伟大革命精神的正式形成。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西柏坡精神凝汇了精神支柱。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诞生的伟大革命精神,西柏坡精神既富含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智慧,也体现了共产党人在特殊时期形成的优良作风,同时传承了中国传统燕赵文化精髓。首先,马克思主义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思想基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和中国革命实践的深度结合下,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革命精神硕果累累。在伟大革命实践中形成的西柏坡精神,正是汲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力量形成的科学正确、内涵丰富的精神成果,成为经久不衰的伟大革命精神。其次,中国革命精神是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思想养料。中国革命精神包涵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是激励全党、凝聚全国人民的赤色文化,对中国革命的胜利起着不可代替的促进作用。西柏坡精神作为中国革命即将赢得最后胜利的特殊阶段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对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的继承、丰富与发展,同时体现着西柏坡时期党的革命实践斗争基础上形成的特有内涵,绽放出独一无二的精神光芒。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西柏坡精神的形成注入文化灵魂。“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动荡的社会,频繁的战争是燕赵人形成尚武、任侠之风。这种燕赵风骨,在中国共产党的西柏坡时期,成为培育蕴含西柏坡精神的重要精神源泉。”[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决胜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之中,坐落于燕赵之地的西柏坡孕育出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服务人民的民本思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汇聚一体的西柏坡精神,成为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共同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柱。
西柏坡是人民政协的“孵化地”,西柏坡精神是贯穿人民政协诞生全程的伟大革命精神。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首要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敢于斗争和敢于奋进的英雄气概、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团结统一和协商民主的战略远见构成了西柏坡精神的内核,为人民政协完善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智慧指引。在新时代背景下,深层次解读和把握西柏坡精神与人民政协筹建的内在关联,充分探索和发掘西柏坡精神对新时代人民政协的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以此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建设工作凝聚磅礴的精神力量。
西柏坡精神孕育形成于革命与反革命势力的较量过程中,产生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交汇处,是一种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革命精神[7]。人民政协亦是植根于中国共产党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伟大革命斗争之中,生长于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创建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之中,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赓续前行、奋楫争先的中国特色制度安排。作为协商建国的重要机构,人民政协的筹建与发展深深地刻下了西柏坡革命精神的智慧烙印。首先,人民政协的筹建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首要原则。在西柏坡时期,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力邀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共同致力于新中国的民主建设,提议开辟中国多党合作的新道路。1949年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正式召开,在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的集体协商中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位于新政协筹备单位之首并长期指导政协工作,在新政协筹备会党组的带领下人民政协暂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责担任筹备新中国的大任,以此牢固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人民政协的领导地位。新中国的成立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首要原则从始至终贯彻于人民政协的筹备和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在历史上树立了共产党领导、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典范。其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人民政协筹建全过程。自筹备之初,人民政协就坚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立场,致力于力行群众路线、站稳人民立场配合社会主义国家的筹备。人民政协内部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均代表人民的意愿和人民的意志,积极地表达人民对新中国建立的政治夙愿,以广泛而真实的代表性保证了新中国建立的民主参与,以此汇聚各界民意共同实现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壮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贯穿了人民政协建立和发展的全过程,人民政协的性质和本质得以确立。最后,敢于斗争和敢于奋进的英雄气概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凝聚了人民政协的筹备力量。在两个“中国”、两条道路和两种命运的革命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为抵抗国民党政府独裁作出坚决斗争。面对国民党的强大军事力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同心同德“将战斗进行到底”的号召,邀请有识之士一齐为和平民主的政治愿景而战斗,为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增添助力。在敢于斗争和敢于奋进的英雄气概的浇灌下,以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建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最后,团结统一、协商民主的战略远见促成人民政协的创立。1947年12月,毛泽东精辟分析中国革命局势,主张“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8]以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夯实各方力量,走出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后一步。在中国共产党诚挚邀请下,民主党派领导人和爱国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共同交流意见、开展友好协商,为新政协的召开作出不懈努力,为新中国实现政治民主奠定政治、思想和组织基础。随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政治基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正式落成。历史实践证明,西柏坡精神贯穿了人民政协筹建的始终,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和人民政协的正式落成贡献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西柏坡精神彰显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首要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敢于斗争和敢于奋进的英雄气概、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团结统一和协商民主的战略远见,在其精神的辐射下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达成了思想上和行动上的一致,人民政协得以诞生。历史证明,人民政协的筹建是西柏坡精神的实践成果。为回应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的真诚愿望,毛泽东远赴重庆谈判,国共两党共同签订《双十协议》。1946年,按照《双十协定》的相关规定旧政治协商会议如期召开,开启了各党派商议国是的民主滥觞。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单方面撕毁停战协议,全面内战一触即发,带有妥协性质的旧政治协商会议走向破产,中国革命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在人民战争夺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时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迅速根据新时期新任务确定了协商建国的重要方针,攻坚克难地作出了建设具有高度革命性的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决定,再次号召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共商国是,以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为赢得胜利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凝汇了政治共识。1948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诚邀“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3]145-146唤醒了各界民主人士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最广泛地集中了大批社会贤达共商国是。随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召集政治协商会议的一切条件已然成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正式召开。人民政协的筹备和建立的光辉历程,体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民主和平建国的政治方略,体现了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西柏坡精神,揭开了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新篇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人民政协从发起、筹建到成熟和创新,从政协会议的第一次召开到新时代新发展,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发展多党合作和汇聚民主力量,始终离不开西柏坡精神的智慧引领。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的局面,人民政协迎难而上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责,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组织政协委员协商制定了中国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代表人民意志颁布了涉及重大国计民生的重大法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作社法》等,同时协助党和政府进行社会性改革和调整阶级关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政协的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下,人民政协协助党和政府进行拨乱反正和清除“左”倾错误,成了大规模、人民化的中国特色政治协商机构,为新的时期全面落实统战政策提供了强大助力。1982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第三部政协章程,正式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基本方针,围绕民主为主题,广泛的吸纳新社会阶层的有志之士,并且在实践中将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职责逐渐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人民政协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民主和协商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新时期,通过加强参政党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存在感、充实参政兴国的内容、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格局等打造多党合作的广阔舞台,切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才能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贡献新生机和新活力。西柏坡精神作为推进人民政协诞生的红色基因,融入于人民政协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引导人民政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和为民服务为党分忧,为进一步开辟人民政协建设工作新局面汇聚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西柏坡时期是人民政协筹备和创建的重要时期,西柏坡精神是改进和强化人民政协建设和工作的宝贵精神财富。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人民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现今,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对人民政协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在西柏坡精神的辐射下,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挥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和提升政协委员的履职能力为主要抓手,推动人民政协建设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包括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9]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政协事业行稳致远的根本要求和首要原则。回望西柏坡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人民政协正式筹建,为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增添了民主色彩。现今进入新时代新征程,持续践行西柏坡精神,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在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界民主人士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以此为强化人民政协建设把握正确航向、注入强大动力。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政治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政治领导即坚持在党对人民政协的政治原则、政治主张和决策部署的领导。在人民政协的基础性工作和经常性工作中保证党在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地位,明确发挥政协党组和中共党员的政治力量,落实和贯彻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保证人民政协工作与党的政治工作同向呼应,为实现新时代党的总目标和总任务贡献强大助力。其次,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思想领导。所谓思想领导,是指理论观点、思想方法和精神状态的领导,即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政协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的头脑,统一思想认识,知道人民政协工作[10]341。人民政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部分,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以科学的理论渗透人民政协的各项工作,充实政协委员的精神世界,充分地调动和凝聚各党派和各界人士的爱国团结力量,从而为人民政协建设奠定科学正确的思想基础。最后,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的组织领导。提升人民政协围绕中心和服务大局的能力,必然要发挥各级党委、政协党组和党员队伍对人民政协学习工作、调查研究工作、提案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等的掌舵作用,将政治坚定、作风优良的党员干部纳入人民政协领导班子,保证中共党委在人民政协工作中的引领力和话语权,以此保证党的政策主张在人民政协的工作中全面落实。新时代新征程,始终如一地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带动多党同心奋斗,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毫不动摇地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政协工作的指导,以此切实推进人民政协科学地履行职责和开展工作,为塑造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担当、新风貌和新样子汇聚了强大的政治合力。
人民政协既是党组织和动员人民的制度形式,又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制度形式[11],强化人民政协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工作。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西柏坡精神的要义之一就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革命主体地位, 维护人民群众的革命利益, 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12]。汲取西柏坡精神的理论精华,以人民至上理念为主旨,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贯穿于人民政协的基础性工作和经常性工作之中,将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变为治理效能是新时期人民政协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将服务人民的主旨贯穿政治协商的全过程。政治协商是人民政协的首要职能,是人民政协为民服务的重要职责。一方面,在提出和确定协商议题时,政协党组、各民主党派及各界民主人士应当深入群众展开调查研究工作,掌握大量一手资料,以此为依据提出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议题,形成契合民意的协商成果,切实促成人民政协走近人民;另一方面,在议题纳入决策程序时,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和吸纳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意见,营造人民政协民主、和谐的整体氛围,以此有效提升决策环节的民主、科学程度,助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职能的高质量发展。其次,代表人民意志,切实履行民主监督职能。人民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是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需要,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形式[10]164-165。人民政协是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汇聚了各界人民的力量。秉承人民至上的理念,吸纳各行各界各领域的深入基层和深入群众的优秀人才共同开展民主监督,以其真知灼见聚言汇智,与受监督的党和国家机关进行良好沟通并提出批评与建议,以期改善其为民服务的工作水平,切实发挥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为新时代开展协商式监督注入磅礴的民主力量。最后,深入群众,提升参政议政水平。比之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两大职能,参政议政职能涉及范围更广、形式更多、内容更杂,是人民政协高质量履职尽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履行政治协商职能的基础上,人民政协应当发扬主动精神和民主精神,更全面深入地听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声音、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制定,在为人民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主动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为中国共产党科学民主决策提交反映社情民意的高质量提案,进而增强政协参政议政的实效性。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人民政协制度优势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在西柏坡精神的辐射下,人民政协紧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紧扣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走近群众生活和汲取人民智慧,切实提升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工作质量,以此有效地将人民政协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强有力的治理效能,推动了新时代人民政协工作开拓全新局面。
政协委员由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优秀代表组成,是人民政协尽职履职的生力军,政协委员履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人民政协的工作质量。当前,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政协委员履职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国政协主席汪洋强调:“政协委员要提高能力善担当,促进增强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13]以过硬的履职能力为推进人民政协自身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贡献强大助力。首先,加强政治学习,全面提升政协委员政治把握能力。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组织和开展政协委员的理论学习是提高政协委员政治定力、政治素养和政治觉悟的必然举措。各级政协应当不断拓展学习内容和创新学习形式,积极组织和开展经常性的政治理论学习,武装政协委员头脑。在政治学习中,不仅要动员政协委员敞开胸怀地了解和掌握中国共产党的最新路线、方针和政策,形成对政协工作的政治预判,而且还要帮助政协委员深化学习人民政协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等,使政协委员进一步正确认知政协组织的政治定位,以此培养出一批政治站位准、政治素养高、政治觉悟强的政协委员。其次,深入基层,全面锤炼政协委员调查研究能力和联系群众能力。基层是强化政协委员能力的最好的学校、群众是锤炼政协委员能力的最好的老师。深入基层的过程,是广泛展开调查研究、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和联系群众能力的过程,也是政协委员深入人民群众的过程,亦是延伸和打牢政协协商民主触角的过程。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调研实践中,政协委员能够达成与群众的有效沟通并广泛听取人民意见,掌握丰富而真实的一手资料,进而将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转化为政协委员调查研究成果,提交由党和政府机关部门,以此解决萦绕民心的大事,以此切实发挥政协委员的主体责任,锤炼其调查研究力和联系群众力。最后,把握大局,全面提升政协委员合作共事能力。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所组成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政协委员的合作共事能力是人民政协履职尽责的重中之重。政协委员作为各行各业各个界别的优秀代表,是各行各业各界别的行家里手,处在政协委员这个特殊岗位上,就要在加强社会治理方面努力承担好责任、完成好使命[14]。政协委员应当树立自身大局意识,在日常的学习、调研、提案等经常性工作中加强互通互信。以工作为桥梁促成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民主党派之间、各界别之间的通力合作,在履职实践中夯实政协主体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的合作共事能力,共同致力于提升人民政协履职工作实效。以组织常态化政治学习、开展基层调研工作和强化政协委员大局意识为主要抓手,不断在实践中提升政协委员的政治把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联系群众能力、合作共事能力,进一步地推动政协委员践职责、强实绩,为新时代人民政协提升工作质量贡献强有力的主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