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不仅仅通过某种方式放松身心, 同时也希望能从文化活动中获得一定的技能提升、审美体验、思维成长或是智慧启发等。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成熟,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习惯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在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方式上,俨然进入了“人人皆媒体”的时代。新媒体时代的信息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民主诉求的强化, 也激发了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生活开放性和多样性、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由此对文化宣传和新闻传播等各个事关和谐社会发展及国家长治久安的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因此,唯有深刻把握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把握新时代群众文化的特性,才有可能真正让新媒体时代的文化宣传及新闻传播更加恰如其分且深入人心。由王辉、陈亮合著,东北大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的《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一书,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 梳理归纳了新媒体在当代社会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 重点探讨了新媒体时代对群众文化发展的深刻影响及其在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旨在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以达到调适大众心理、整合民众精神、引导人们思想、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 也为新媒体时代群体文化与新闻传播的结合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
本书通过五大部分将新媒体群众文化特征和发展的研究深入到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系统全面又生动具体。全书从群众文化路径研究入手,厘清了群众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存在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接着总结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现状和原则, 并从中揭示出新媒体时代的崛起对当代群众文化建设的具体影响和存在的问题, 继而通过对“上海市民文化节”的案例分析,阐述基于此现状群众文化建设可能的发展策略及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 本书在第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新媒体对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影响,并由此探索了“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开展群众文化工作”的具体路径。第四部分着重从微信、微博等新兴媒体平台入手,阐释了“微时代”和“微文化”的概念及特点,由此展开了“微时代”下“微文化”与群众文化的规范性研究,并以微信红包和微博热点为例探讨了微传播背景下群众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新问题, 并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特别提出了新媒体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带来的突破与思考,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鉴于以上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的新特点和新问题,本书为新时代的文化宣传和新闻传播提出了建议。作者在书中指出: 新时代的文化宣传和新闻传播在紧跟时代节奏的同时,也应扬长避短、守正创新。一方面,要积极关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动态, 适时与新闻和文化传播内容进行多方位的结合。学会对信息进行合理分类,针对微博、抖音、微信、B 站等多种新闻传播媒介的不同受众进行精准投放,并灵活运用短视频、直播等多种手段,以满足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生活主动性、快捷性、趣味性和多元化、差异化的需求。同时也要注意信息的精炼性和通俗性,从而满足快节奏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也要守住底线,担负起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在新闻和文化传播中表现出高度的新颖性、亲民性和娱乐性的同时, 也不放弃对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有效性和权威性的追求;既要坚持客观真实, 也要有理有节地引导群众的价值判断和舆论走向。比如近些年由网络“发酵”的重大新闻事件屡见不鲜, 当网络化的群众主体通过主动参与讨论形成足以影响事件进程的强势舆论,作为新闻传播的主体,有责任提供真实的数据和理性的态度, 从而避免非理性的言论将单一事件扩大化、偶然事件常态化、简单问题复杂化。此外,在一个人人皆是媒体的时代,提高大众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新闻素养也是新闻媒体和文化组织不可忽视的社会责任。
综上可知,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个性化、快餐化、娱乐化的趋势,带给新闻传播更大的空间和想象力的同时, 也暴露出更多的隐患和问题。针对新媒体时代群众文化发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及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本书作者做出了深入而具体的思考, 并提出促进新媒体时代的群众文化与新闻传播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和合理路径——应注重坚持教育性与娱乐性、主导性与草根性相结合的发展方向。由此不仅能够引领读者客观地认识新媒体与群众文化的互动与影响, 也为新时代的新闻与文化传播提供了指向实践的有益指导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