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中,李伟莉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03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可见,课程思政是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方式,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1-2]。忽视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重要原因[3]。传统中医妇科学教学重视理论讲授,忽视了对医学生品德的培养。因此,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课堂教学,打造独特的中医妇科学精品课程,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4]。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研究女性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女性特有疾病,如经、带、胎、产、杂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类专业的专业课、必修课。大学生往往重视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学习,忽视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培养[5]。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多依靠思政类理论课程来完成[6]。但是思政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普遍不足,大多数学生不重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大学生处于知识积累阶段,缺乏社会经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他们对社会热点、公共事件非常关注,并善于发表看法。在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今社会,有些医学生还未走上工作岗位,便丧失职业荣誉感,抱着观望态度,缺乏成为一名优秀医生的决心[7]。因此,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大学生踏入社会后的理性认知、客观分析、自我价值体现非常重要[8]。课程思政就是引导学生把教师传授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内在德行,核心是立德树人[9]。因此,将思政内容融入医学专业课教学,有助于培养感恩、责任、担当、奉献、严谨等品质,培育德才兼备、全方位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中医妇科学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可以挖掘和提炼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将道德品质、时代精神、感恩、责任、担当、严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促进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10]。中医妇科学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和临床带教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存在迟到、早退,责任感不强、学习热情不高等问题,而中医妇科学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临床教学都是培养学生责任感、自信心,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提升人文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11]。因此,在中医妇科学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增强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奉献精神,促进良好医德养成。
教学大纲指引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教学预期达到的效果,明确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的目标[12]。中医妇科学教学目标包括两方面:(1)知识目标:掌握相关基础理论知识,及其在调经、治带、种子、安胎、产后调治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妇科实践能力、临床思维能力。为了顺应课程思政要求,将德育目标融入中医妇科学教学大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重视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的塑造;尊重生命,重视医学伦理问题;在医疗服务中,坚持知情同意原则,保护患者隐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患者[13]。
传统中医妇科学教学采取理论知识讲授、举例说明、答疑解惑的形式,这种只注重知识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与教书育人的目标相悖,要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有机融合,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教学的每个环节,补齐医学生思政教育“短板”[14],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白衣天使”。
医乃仁术,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医者“责任匪轻”。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人物故事、热点时事、典型案例等,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元素,引起学生共鸣,培养学生职业自信、荣誉感、奉献精神,增强职业使命感,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
譬如,在讲授中医妇科学发展史时,通过PP T展示一些古籍、传统医疗器具,介绍古代医家的成长史、经典故事,展示中医妇科学、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培养医学生文化自信。讲授《褚氏遗书》中“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时,提倡婚配之适龄必得男女发育之完实,培养学生晚婚晚育的优生观。在介绍中医妇科学的学习方法时,引入我国现代妇产科学奠基人、被世人称作“万婴之母”林巧稚的事迹,介绍其贡献,激发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职业荣誉感。在讲授妊娠病的用药宜忌时,以图片形式展示六十多年前剥夺很多孩子健康的“反应停”药物事件。以此告诫学生,妊娠期是胎儿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的用药尤为重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医学科研态度和高度的责任感。同时,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宝贵,正确合理用药能解除病痛,若使用不当,药品将变为毒品,危害他人健康,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在讲授妇科疾病时,可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如“莆田系医院”唯利是图,通过提供免费检查吸引患者就诊,进而过度检查及治疗,严重损害患者利益,违反医师职业道德。在讲授不孕症时,引入人工流产对女性日后生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婚前性行为导致的人工流产给女性身体造成的伤害,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中医妇科学是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为了将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课程教学,使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手段、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在异位妊娠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效果。(1)播放视频《到爱的距离》中将异位妊娠误当阑尾炎诊治的片段,采用问题启发(PBHT)教学法,提出问题:异位妊娠(输卵管妊娠)有何临床特点,如何鉴别?导致输卵管妊娠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误诊?对于有亲人陪同的未婚女性如何恰当询问病史?引导学生思考诊疗过程中如何既保护患者隐私,又对疾病做出正确、及时诊断,提高学生医患沟通技巧,增强学生关心爱护患者意识。(2)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利用“未婚女子异位妊娠被误诊致死”的案例,介绍异位妊娠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注意事项,使学生树立风险意识,培养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3)采用团队学习法,要求学生结合“异位妊娠破裂大出血”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该病发生的原因、临床表现、鉴别诊断、诊治方案及注意事项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友善互助的精神以及应急处置能力。
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重在言传身教,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因此,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马克思曾说,“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15]。教师要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法》规定,“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使命”[16]。中医妇科学课程思政建设以培养医学生自信、敬业、责任、担当等使命为导向,加强理论教学创新,使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学全程。教学团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深入挖掘中医妇科学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教学中逐步渗透,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实现知识、能力、德育目标,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课程思政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全课程教育的实践,是课程育人的具体形式[17]。医学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渗透,统一于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落实在医学生德育之中,形成促进医学生素质教育的合力[18]。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19]。充分挖掘中医妇科学蕴含的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在教学之中,通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引领达到“三全”育人目的,发挥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