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 雪 完颜素娟 周振国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545
当前,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等都造成了诸多影响。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且独居老人、空巢老人比较多,对养老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各种挑战。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构建起了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老年人的个性化养老需求,但该体系存在结构失衡的状况,二、三支柱长期得不到有效发展,致使商业银行对养老服务金融的参与度低,金融产品的开发设计难以有效对接老年人养老目标的实现。事实上,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服务金融市场前景广阔,潜力无限,商业银行应具备前瞻意识,准确研判和把握养老市场“蓝海”,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结合老年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并不断拓展其覆盖范围,打造综合性、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围绕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应努力提升养老资金的管理效能,拓展金融服务的深度与广度,并大力推进对养老产业的金融支持,通过开展同业、跨业间的协同合作共建高质量养老服务金融体系,提升获利能力的同时助推养老事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根据《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21)》,到203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突破20%,且在2040年以前预计保持平均每年上升0.5个百分点的增速。我国将快速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带来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人口消费结构改变、居民储蓄率降低等系列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商业银行有效提升养老服务金融效率。近年来,养老服务金融快速发展,其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普惠性增强、改革有序推进、体系不断完善。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养老产业金融服务产品特色不足、金融机构多未建立起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金融业务组织体系等问题,对养老服务金融效率提升产生了掣肘。
在经济学领域,金融效率指的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不同金融机构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可以划分为宏观金融效率、微观金融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等。养老服务金融效率是指以养老服务为核心的金融部门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养老服务金融体系的核心主体,其发展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的高低从整体上反映出我国养老服务金融产业的全貌。
当前商业银行养老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商业银行养老资金管理服务、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服务、商业银行养老产业金融服务。从这三个维度出发,不断提升养老资金管理水平、日益丰富养老金融产品、增强养老产业金融普惠性,有助于切实提升商业银行养老服务金融效率,助推养老服务金融产业高质量发展。
1.养老服务金融发展及其效率相关研究。常悦(2020)运用结构方程探讨了金融效率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分别从实体金融效率、金融市场效率、金融效率度量指标体系等方面探讨了金融效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董克用、孙博(2021)指出养老服务金融是基于社会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出现的一种金融活动,其宗旨在于满足个体多元化的养老需求。具体到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研究方面,韩东旭(2021)从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大维度对商业银行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了山东省城市商业银行的养老服务金融发展个案,运用DEA模型探讨了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从突出安全性、扎根营业网点、平衡收益性等方面提出建议。
2.商业银行养老金融相关研究。Robert Holz⁃mann(2014)指出商业银行在支持养老改革方面具有经验和资源优势,应积极发挥好服务保障功能。孙静(2007)认为美国401(K)计划的实施使资产管理机制得到深度优化,商业银行在金融资产配置、老年群体养老需求满足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罗一平、刘祥林(2007)认为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及养老金允许入市等举措,为商业银行研发个性化养老产品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晏秋生(2019)指出企业年金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商业银行应构建健全的退休保障机制。
3.其他维度的养老金融相关研究。Peter Dia⁃mond(2012)研究了养老保障制度,指出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有助于保障老年群体的品质化生活。Del Guercio et al.(1991)则针对养老金管理开展了研究,认为养老金管理中安全性管控、风险防范至关重要。郑秉文(2022)认为企业年金资产、个人养老保障资产在家庭养老金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有进一步提升的必要。
商业银行养老资金管理服务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基金托管和企业年金。目前养老保险基金托管涵盖面不断扩延,但参与的商业银行数量较少;商业银行参与企业年金业务形式多样,但业务差异化不突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养老资金管理服务效率的提升。总的来说,现阶段商业银行养老资金管理服务呈现两大趋势:第一,商业银行参与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工作,为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的保障工作托底,通过长期、稳健理财产品的开发,保障养老服务金融效率长期在小范围内稳定波动;第二,以多金融机构参与为主的企业养老年金,形成我国职工养老金体系框架,通过企业和个人养老账户的共同管理,开发收益略高、较为稳健的保险或金融产品,实现养老服务金融效率在风险可控范围内稳定增长。
1.养老保险基金托管。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具有层次性、多元性等特点,涵盖了三大方面,被称为养老三大支柱(如图1所示)。其一为由政府主导的养老保险制度,具有强制性、基础性;其二为企业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秉持自愿原则而参与的企业年金制度;其三为个体自主性选择参与的养老计划。在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商业银行的职能在于社保基金托管,但参与银行不多,目前仅有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参与。
图1 由三大支柱构成的养老保障体系
上述五家银行能够成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托管机构,核心原因在于其抗风险能力较强,同时金融操作手段较为正规和稳健,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力度较大。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托管中,偏好以稳健、低风险方式运营和管控基金,核心目的是长期收益、低风险。因此,从监管和基金运营角度出发,养老保险基金目前的运作方式能够保障养老服务金融效率保持在小范围内稳定波动、保障社会发展中养老保险金的持续发放、促使经济发展更为稳健、尽可能规避风险。
2.企业年金。商业银行对养老金制度的参与,主要以企业年金业务为主。首先,针对参与服务的商业银行进行分析。在受托业务方面,拥有企业年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越来越多,它们是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农业银行、民生银行。上述10家银行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产2022年二季度金额如图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企业年金托管服务更具优势。
图2 2022年二季度企业年金基金托管资产金额
其次,针对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开展形式进行分析,当前占据主流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企业年金集合计划与雇员福利计划。商业银行涉及的企业年金集合计划合计56个,以工商银行为例,其参与了三款计划,但由于缺乏特色与层次性,局限了多样化服务的开展。雇员福利计划主要以委托型与信托型两种方式存在,不同类型收益率不同,其中,信托型收益率更高。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都发行和提供雇员福利计划,但商业银行均为DC型模式(缴费确定型,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费,最终待遇由个人账户积累程度决定)(见表1),保险公司则有DC、DB(待遇确定型模式,待遇水平直接同个体薪资水平、职位高低、工龄周期、贡献程度相关)等多元化模式。
表1 部分商业银行雇员福利计划表
整体来看,企业年金业务服务以多样化的理财/保险产品为主,在企业年金的管理中偏好以相对较高风险、收益较高产品为主,在不偏离保险保障功能的前提下,为用户提供风险范围内可承担的服务。正因如此,其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相对较高,能够在长期时间内、合理风险前提下,通过各类投资、理财等,促进收益增长。
养老理财产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综合性养老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主要内容。现阶段养老理财产品市场参与主体以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为主,三类公司的产品开发程度和市场化发展程度不同,其中,保险公司参与市场化程度较高,产品类型较为丰富,养老服务金融效率较高;而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和综合性养老金融产品在部分金融机构中尚处于探索阶段,市场主体参与程度不足,故这两类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效率偏低。从结果导向来看,目前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及寿险产品服务处于上升发展态势,但层次相对较低,精准性和个性化不够;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国外,如英、美等国积累了成熟经验,但我国尚处于摸索阶段;综合性养老金融产品的市场空间及精准定位还远远不够。
1.养老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皆推出了养老理财产品,商业银行的产品层次较低,处于传统对私理财产品水平,保险公司的寿险产品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具体产品而言,浦发银行的“安享赢”,民生银行的“平安养老富盈5号”,泰隆银行的长期分期性产品皆为典型的养老理财产品,此外,表2还列出了部分其他商业银行的产品。基金公司基于个体不同生命阶段特点也推出了生命周期型基金产品。保险公司研发的养老产品则更为多样化,涵盖了债券型、货币型等类型。相较而言,商业银行的产品以短期投资为主,且建立在旧有产品的基础上,其个性化、精准性有待提升。
表2 部分商业银行养老理财产品对比
目前,我国养老理财产品的市场参与主体类型较为丰富,养老理财产品在市场中覆盖率较高,虽然养老理财产品本身存在设计或者制度缺陷,但因市场接受程度较高和市场化刺激,故效率较高。
2.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是一种创新的养老服务金融方式,其核心在于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于20世纪50年代首现于荷兰,后逐步在全球推广,我国对此也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中信银行推出过以房养老产品,该产品的申请较为灵活,老年人及其子女都可以保障老人的晚年生活为目的申请,对于还款方式的选择也有较大的空间,该产品将房产处置与养老服务结合在一起,受到老年群体的关注。
现阶段,我国仅在少数金融机构中开展该类产品的探索和实践,并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普及,造成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性质的养老服务金融市场化程度不足,且现阶段我国民众仍将房地产视为刚需产品,而非消费产品,在市场化推行中,效率较低。
3.综合性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综合性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是基于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全方位满足而推出的一种具有定制式特点的创新金融产品。当前商业银行虽对此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与支持,进行了诸多研发尝试,但其市场空间有限,商业银行在设计及宣传此类产品时又缺乏精准的目标定位,使得产品针对性被削弱。表3为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推出的此类产品,其中,兴业银行的“安愉人生”集健康管理、财产保障、法律顾问等养老服务为一体,实现了服务的拓展与增值。
表3 兴业银行与中信银行综合性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对比
目前,商业银行对综合性养老服务金融整体市场探索不足,以兴业、中信银行为代表的两大银行不具备普遍代表性,同时其推广存在阻碍,因此其现阶段呈现出的养老服务金融效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政策的倾斜性支持和老龄化市场刚需为后续商业银行养老服务效率提升提供优良环境;同时以国开行为首的商业银行对养老产业金融服务的探索,为养老产业金融服务效率提升开辟了道路。
1.社会环境及政策环境。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养老产业需求的释放是推进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的原动力。除此之外,对养老产业的倾斜性支持能够为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开发提供政策环境。商业银行对养老产业的支持主要通过资金供给的方式来进行,对有资质的养老企业发放贷款,由此助力养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养老服务金融支持也非常重视,出台了系列政策为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鼓励商业银行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并支持建立养老服务金融事业部、发展养老信贷、丰富贷款方式、推进医养结合,在全社会营造敬老养老的良好风尚。商业银行发展养老服务金融业务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契机,随着养老产业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银行的获益是非常可观的,这为银行深度探索养老服务方式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2.商业银行对养老产业金融服务的探索。国开行在探索养老服务支持机制方面走在了前列,其积极推进智能化养老基地建设,在深入调查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信用等级、市场地位及抵押物状况等的基础上,遴选适宜的项目,使其养老基地得以高效建设。此外,世界银行为支持和推进安徽省构建完善的养老体系而为其提供了贷款支持,湖南、浙江等地也为部分养老企业获得贷款创设了诸多优惠条件。光大银行首次面向民办养老机构发放贷款,使其获得了拓展规模的机会;华夏银行也进行了积极尝试。但企业要想获得贷款,在抵押物方面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需拥有土地使用权或在建工程。商业银行支持和助推养老产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其支持力度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
首先,当前我国在养老资金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制度建设的滞后与不完善。我国虽构建起了由三大支柱构成的养老保障体系,但该体系参与主体单一,以政府参与为主,商业银行未能充分发挥相关职能,对养老资金的管理效能较低,且三支柱中第一支柱占据较大比重,二、三支柱发展缓慢。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二、三支柱已成为养老资金的主体,我国需进一步提高二、三支柱的占比,以改变当前三支柱失衡的状况。此外,商业银行对养老服务参与度较低、支持力度较小,还与税收优惠政策较为匮乏有关,这些都挫伤了商业银行的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了养老服务金融效率。
其次,商业银行开展养老服务金融的广度和深度不足,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商业银行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的发挥。第一支柱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商业银行参与养老金管理的空间受到较大限制,二、三支柱整体发展规模有限,由此也难以凸显商业银行的管理优势。与日本、美国等国家商业银行在养老资金管理方面有较高的参与度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养老资金管理的比例还比较小,企业年金业务主要由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进行,城市商业银行等还尚未涉及,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在此类业务领域占据优势,其先于银行获得相关资格,以更快的速度抢占了市场先机。商业银行企业年金业务相较于金融同业,业务规模较小、发展速度较慢、收益比较低,市场对于企业年金计划项目的开发更愿意选择非银行机构。OECD八国的个人养老保障市场相较于我国更为完善,从图3可以看出,这些国家普遍有较高的个人养老计划覆盖率,而我国第三支柱发展规模还非常有限,公民很少会考虑参与个人养老计划,相关产品的研发也以保险公司为主体,如其提供的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商业银行只作为此类产品的代售者而存在。
图3 OECD八国个人养老计划覆盖率
养老服务金融产品是商业银行开展养老服务金融的核心载体,但由于现阶段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产品灵活度匮乏、创新度不足、政策推广延迟等,导致金融投入与成果产出比较低,制约了其效率的提升。首先,商业银行开发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多在旧有理财产品的基础上优化微调而形成,创新度低、可适应性差,不能有效对接老年群体的消费需求,针对性较弱。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对金融产品及服务的需求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商业银行应基于年龄段特征有针对性地研发相关金融产品,比如鉴于老年人对产品价格更敏感,对安全性、保值性更看重,应在产品设计中更多关心老年人的利益诉求。目前,商业银行推出的养老金融产品虽种类日趋丰富,但同质化问题较为严重,人性化考量不足,缺乏个性化、精准化的设计,与金融同业设计的产品相比竞争优势不强,难以满足老年群体的长期投资需求。
其次,我国传统文化中“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因此推广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困难重重,诸多相关产品(如南京汤山“温泉留园老年公寓”)皆以失败告终。商业银行不仅需要进一步优化相关产品设计,还应加强宣传,逐步提高老年群体对此类金融产品的接受度。此外,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与规范,也是制约住房反向抵押产品推广的重要原因。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和经验,积极推进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对产品的联合开发,不断加强风险管控力度,使住房反向抵押产品得到更多老年人的关注和支持。
我国政府积极支持养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并鼓励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断加强对养老产业的金融服务支持,但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仍比较小,其对养老服务金融市场的参与仍在初步探索中。目前我国的养老机构以公益性为主,其在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时所能提供的抵押物有限,这与商业银行的盈利性特点产生了冲突,商业银行为养老产业提供金融支持面临成本较高、风险较大、盈利模式不完善等问题,由此限制了金融支持力度,不利于金融效率的提升。此外,商业银行在制定战略规划时更多关注养老地产、医疗器械等相关领域的开发拓展,对社区养老等缺乏足够的关注和重视,不利于养老服务金融领域的拓展和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的提升。
其次,商业银行面向养老机构发放贷款顾虑重重,由于这些机构多为民营非企业组织,其内部管理模式、制度建设都存在诸多问题,存在套取政策补助的现象,这使商业银行既难以进行准确有效的风险评估,又面临较高难度的风险监控,导致商业银行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削弱。另外,商业银行缺乏开展养老服务金融的高效能、专业化人才队伍,与同业之间的合作也较少,其风险管理效能较低,所能提供的资金支持限于较小的规模范围内。从整体来看,商业银行开展养老服务金融效率不高且风险较大,抑制了商业银行的参与积极性。
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同为业界开展养老业务较早的商业银行,以这两家银行为案例加以研究,有助于更加清晰地把握商业银行养老服务金融效率情况,通过二者对比找准制约养老服务金融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进而为提升商业银行养老服务金融效率提供对策指导。
兴业银行关于养老服务金融业务的开展时间较早,且该业务已成为其七大核心业务群之一。兴业银行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来支持养老服务金融的发展,并对此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和实践。
在养老资金管理方面,兴业银行目前虽尚未获得相关资质,不能开展养老金管理、企业年金账管等业务,但其正积极进行管理人资格的申请,同时还不断发展养老金代发、医疗保费代扣等业务,针对老年群体的个性化特点推出了系列增值服务,这些增值服务契合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消费需求,受到广大老年人的青睐。在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方面,兴业银行高度重视养老金融产品的优化研发,构建了高度专业化、规范化的模式,其推出的“安愉人生”产品服务体系涵盖了金融服务、专属权益、基础服务、活动平台等多个模块,使服务资源得到了高效配置与整合,体现了养老服务金融的一体化特点。在养老产业金融支持方面,兴业银行不断加大在相关领域的布局,与旅游公司、医药企业等开展协同合作,共同促进养老产业链的形成及养老产业的繁盛。在旅游领域,通过为旅游公司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打造“旅游+金融”的标准化产品来促进养老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在医药领域,同中国医药集团建立合作关系,为其提供500亿元整体授信及现金管理、FICC等各类型金融服务,助力企业不断拓展市场空间;在医疗领域,通过与相关公司共建医疗支付一卡通平台而有效提高医疗服务的效能,优化了平台客户的就医体验。
上海银行虽然目前尚未取得社保基金管理相关资质,但其一直在努力尝试,以代发养老金业务为突破口,建立了丰富多元、针对性强、竞争力突出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体系,这为其吸引了大量的老年群体客户。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研发方面,上海银行确立了自身养老服务金融专家的定位,其市内所有网点皆提供特色养老服务金融业务,客户数量占据上海全市三成以上。截至2021年底,上海银行养老金客户达160.87万,为上海地区养老金客户数量第一;养老金客户AUM 4166.11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19.96%,占零售客户AUM的比重为46.21%;养老金客户人均AUM 25.90万元,较2020年末增长18.90%。上海银行推出了一站式养老模式,打造特色养老银行,为老年人提供了专属理财产品套餐,如“养老无忧系列”“养老专属系列”“华彩人生”“安逸人生”等。这些产品有着不同的收益特征、风险特征、个性特色及资产配置。以“安逸人生”为例,它是一种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比较适合稳健型投资风格的客户,其流动性保障配置具有存取灵活、赎回便捷、收益高于存款等特点。此外,上海银行还推出了“美好生活卡”,为老年人的存取款等金融消费提供了便利。反向抵押贷款产品方面,上海银行服务了近150万人的老年群体,包括了租房养老、换房养老、房贷养老等业务版块,助力老人更好地实现养老目标。上海银行建立的特色养老服务金融专卖店秉持“思老、惠老、安老”的服务理念,将养老消费、养老住房保障、法律咨询等融为一体,高效满足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和养老需求。上海银行构建了“康、乐、享”增值服务平台,围绕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提供服务,推出养老专属旅游服务,使老年人可获得最佳的旅游攻略及享受较大折扣的价格优惠;与医疗相关机构联合推出针对住院老人、疗养老人的一站式专业护理服务,使老人获得了良好的医疗体验;立足老人对传统艺术的喜爱而提供了京剧演出快捷购票等服务,使老人感受到了贴心的关怀。
兴业银行与上海银行皆是国内开展养老服务金融较早的商业银行,且都将养老服务金融业务列为七大核心业务群之一。
兴业银行的重点在于拓展养老服务金融、养老零售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等领域,但目前兴业银行仅上海分行获得了养老金代发资格,有必要积极提升对二、三支柱的参与力度,促进个人养老保障计划的推广。兴业银行开展养老服务金融具有专业化、规范化等特点,成立的养老服务金融中心使其内部资源得到高度整合,由此进一步强化了高品质金融产品的供给,为其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上海银行养老服务金融的突出特色是建立了一站式的养老特色服务体系,以成为养老服务金融专家为发展目标,实现了养老财富管理服务与养老金融便利服务两大业务主线的高度整合。作为上海地区的行业龙头,上海银行以代发养老金为业务突破口打造了品牌化的养老特色银行,并有多个创新之举,如针对养老服务金融发展构建了首家社区银行、是首家引入境外战略投资的商业银行等,其养老服务金融业务群呈现多元化、层次化等特点。兴业银行与上海银行开展养老服务对比情况见表4。
表4 兴业银行与上海银行养老服务金融业务对比
可以看出,上海银行在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目标中更强调达成较高的经济贡献,通过康养、医养结合性质的项目带动老年群体消费,实现较高金融效率;兴业银行在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的目标中存在两个等级,一种是以较低、较稳健的金融效率为目的的养老资金管理类业务,另一种是以旅游+养老、医养结合等金融产品为主、有较高养老服务金融效率的业务。
为了进一步对兴业银行及上海银行的养老服务金融效率进行分析,下面将选择兴业银行“安愉养老”理财产品与上海银行“养老无忧系列”理财产品进行对比(见表5)。相比上海银行,兴业银行养老服务金融产品类别多、分类较细,产业方案更具体、投资周期较短,反映出兴业银行开展养老服务金融效率较高。兴业银行作为行业涉足养老服务较早的商业银行之一,其养老服务金融业务的开展为整个行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表5 兴业银行“安愉养老”与上海银行“养老无忧系列”产品对比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据统计,我国目前月收入过万的老年人数量达到16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老年人都有自己的房产,较高的资产拥有水平使他们产生了旺盛的金融理财需求,希望通过购买相关金融产品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但与需求市场空间的不断壮大相矛盾的是,金融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还较为滞后,针对性强、可接受度高的产品寥寥无几。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有义务为老年群体养老目标的实现研发更多的高品质产品,持续提升养老资金的管理效能。政府也应积极发挥引导和组织作用,通过建立福利多元的养老保障体系来推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首先,鉴于我国当前养老保障的供给主要由政府来提供,企业及个人参与度较小,存在三支柱失衡的状况,政府应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不断健全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并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等来激励商业银行深度参与养老事业。我国应借鉴欧美国家的某些做法,如设立个人退休账户,规定账户资金只能在退休后提取,由此来促进养老三支柱的平衡,同时以打造福利多元的养老体系为目标,引导企业、个人等其他主体成为养老产品及服务的供给者。商业银行应发挥积极的能动作用,助推养老事业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另外,为了推动企业年金制度及个人养老保障的快速发展,政府应制定多项税收优惠政策,广泛调动企业、个人参与共建养老保障体系的积极性,以此来充分提升商业银行开展养老服务的金融效率。
其次,商业银行应主动承担多元参与的作用,助力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商业银行应成为企业年金的受托、托管、账管管理人,不断提高企业年金管理效能,为不同规模企业制定企业年金计划。商业银行应为个人投资提供空间,并逐步丰富投资方式,扩大投资范围,利用自身的渠道优势为计划参与人提供财务健康计划,以高效对接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商业银行还应积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和照护服务等养老产业核心领域。
首先,商业银行应对客户及市场进行细分,根据其不同的经济承受能力、风险偏好等开发不同的金融产品,使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特点。为了提高养老理财产品的针对性,商业银行应通过产品组合,打造“团购包”来更好地对接客户需求,比如研发包括转账汇款、账户查询、养老金等在内的基础服务包,建立社区银行,推出具有不同投资金额、期限类型等要素的投资产品包,设计灵活的投资组合,助力老人更好地打理资产,实现资产增值保值。
其次,商业银行应积极探索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接受度。可通过建立老年学院、老年俱乐部等方式来加强宣传,转变老人根深蒂固的养儿防老理念,为以房养老模式的推行建立良好的社会基础。此外,政府应主导建立住房价值转换中心,一则普及金融知识,提高民众对产品接受度,再则与相关部门配合加强对产品的规范监管,通过强有力的法律约束为产品的健康发展提供充分保障。
最后,商业银行应为老年群体研发综合性、一体化的养老服务金融产品,如“安愉人生”产品服务体系即是很成功的实践,它将产品个性化定制、身心健康管理、法律咨询、安全保障等融为一体,实现了对老年人全方位的关爱与帮扶。当前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拥有了金融业务全牌照,由此可更好地整合内部资源,加强资源的优化配置,构建养老服务金融管家式的发展模式,提高对老年群体多元化服务的效率与品质。
首先,商业银行应深度挖掘养老产业的内在潜力,结合养老项目特点,充分发挥融通资金功能,使资金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健全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发展是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的重要内容,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在国家诸多健康政策的支持下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养老产业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支持。当前商业银行参与养老产业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比较低、支持力度比较弱,仅限于与部分养老行业公共机构的联动合作,民营养老企业则不在其合作范围之内,为此商业银行应拓展合作范围,通过资产证券化盘活资金的方式来有效管控风险,加大与养老地产、医疗等的合作力度。
其次,鉴于商业银行在养老服务金融领域与金融同业相比竞争优势不突出的情况,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展同业、跨业合作,比如委托投资银行开展投资业务,与保险公司联合推出更具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在养老地产等领域,商业银行则应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养老REITs等模式来实现对该产业领域的高度参与。商业银行应通过拓展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来促进新型产业链的构建,以进一步优化综合性服务的品质。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养老产业金融服务效率。金融机构应坚持互联网金融与养老服务金融相结合的发展方向,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智慧养老产业。一是密切关注老龄产业发展动态,通过建立多维度、差异化的老龄产业发展数据库,科学分类老龄产业发展数据,分析老龄产业经营特点,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产品,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并合理控制老龄产业金融服务风险。二是有条件的金融机构要积极引入金融科技手段,提升养老服务金融效率。如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充分运用,可以精准测算养老产业和服务机构的资金缺口,并做好精准对接,提升养老服务金融的普惠性。
其次,商业银行应积极利用自身的品牌、渠道等优势,推进养老服务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的构建,可通过建设养老特色社区银行等持续优化金融服务。社区银行应具有覆盖面广、规模小、工作人员综合素养高等特点,同时广泛吸纳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贴心服务,打造忠实客户群,提升获利能力。此外,要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来进行内部环境设计、提供桌椅、自助机等设施,为了便利老人操作使用,在手机APP等的设计开发上也应突出针对性特色。
最后,商业银行应打造涵盖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等在内的养老金融业务闭环,通过多种业务之间的协同联动来打造健全的金融业务体系。养老服务金融的开展有助于为银行吸引更多忠实客户,使其金融产品有更广阔的销售推广空间,从而促进养老金金融业务的开展。养老金金融又能为养老理财产品提供更多拓展机会,并使养老产业金融获得市场空间,深化商业银行与养老产业企业的合作。养老金融业务闭环的构建强化了多种业务之间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促进了盈利模式的优化与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