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健 江西同济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不仅要具备追求美的感官享受,还需符合实用性基本要求,增强建筑设计的先进性。分析我国建筑形式发展历史,可创新出多种建筑元素,如传统文化、鲜明色彩等。而现代建筑若想彰显出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增强建筑整体艺术感,需要科学融合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以此传承、创新、发展传统元素,并大幅提高建筑设计综合水准。
通常来讲,传统建筑元素追求差异,但这并不说明建筑彼此间也需差异性构建。实际上,建筑元素的应用与融合目的是带给建筑使用者更为舒适的体验感。只有保证所提供的使用服务具备极强的标准化、规范化,才能够增强用户整体体验,这也是传统建筑元素的本质。建筑设计风格及结构的不同,用户所生成的文化体验及使用感受也存在较大差异。比如,在设计现代建筑时,通过融合历史文化元素能够引导住户深刻感悟当时的风土人情;自然文化元素的应用可以使用户体会历史沧桑感;将民族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引导用户近距离接触区域文化风俗。
传统建筑元素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元素文化具有主题性的特征,是建筑设计时需重点融合的最具特色、最具影响力且最易于被大众所牢记的文化属性。我国经过五千年的发展,拥有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能够为建筑设计提供大量文化资源支持。设计人员只有确保设计的建筑别具一格,才可引起更多人共鸣,增强建筑吸引力,实现长久保存。通常来说,文化主题性以室内设计、建筑外观、服务水平、服务设施为着力点,赋予建筑整体更高文化内涵。传统建筑常采用虚实结合、中西文化结合、文化新旧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对主题吸引力的影响较小,但却拥有标志性的品牌调性。如果传统建筑元素不具备主题特性,会使建筑本身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也无法彰显出建筑整体优势。建筑应有较为显著的文化主题特性,并渗透、融合各个方面,以此增强建筑观感,提高其吸引力。
建筑风格、经营理念、装饰艺术等是传统建筑元素差异性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各要素进行设计,可彰显出建筑本身独有特色,实现与其他建筑群形象的区分,且不易于模仿。通过对现存传统建筑元素的分析,如斗拱、彩画、藻井等,均融合了多种文化,且不同文化差异性较为明显。对比中外建筑文化能够发现,中国建筑的设计思想以“天人合一”、“中庸”为主,而西方建筑则倾向于个人主义。这一差异的存在也意味着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代所形成的传统建筑元素文化也不同,但都可看作是一个时代的写照,能够体现各区域的文化属性。传统建筑元素差异性构建出鲜明的文化主题,增强建筑风格的独特性,可基本满足大众个性化消费体验以及精神方面的享受,依托于建筑显著特征使建筑整体始终保持新鲜感。
客观可感受、触摸到的物体为物质元素,这类元素较为多样,且在功能与形态方面有较大区别。虽然传统建筑设计时色彩应用较为单一,但却彰显出极为深刻的文化内涵。比如常选用纯天然木制、石材器具作为装饰材料,既具有实用价值,且风格独特、造型优美,为建筑内部空间增添美感与活力。风景类、植物类、动物类是最常设计的装饰图案,能够增强室内整体文化气质与艺术气息。可见,建筑设计师适当引入物质元素,可丰富设计师创作灵感,确保设计风格的独特性,为住户打造出意境独特、寓意美好的室内环境。
大多数传统建筑的设计更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对空间的全面布局,以此协调、互补各元素,包括建筑、植物、山水等,从而打造出自然且独特的意境。此外,古人偏好引而不发、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方法,在潜意识中便能够了解到事物的神秘感与大众好奇心成正向关系,如果使大众生成自主探究的兴趣,便可获得发现创意事物、新鲜事物的惊喜感与成就感。通过对现存传统建筑研究发现,很多建筑在设计入口处时,会通过设置高墙、栽植植被、建设庭院等方式隐藏内部景观,在此基础上,设置一道小门,行人可借助小门观察到部分景观,易于其探索好奇心的激发。以苏州定园为例,其入口位置建设有石门(如图1所示),限制游客观赏空间,而石门也增强整个景区的肃穆感,但进入后,内部的蜿蜒小桥、开阔水面、翠绿植被等景象便呈现于游客眼前,这种门内、门外设计的反差感有助于游人心情的变化,并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这一设计形式便是藏露对比的妙用,可起到调节游客心境的作用,并对其情绪感知加以适当改变,增强游园之旅趣味性,并引导游客营造出韵味独特、离奇深远、反差强烈的鲜明意境。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应用到斗拱、柱子两种传统建筑元素(如图2所示),在设计时,中国馆整体形状为“斗冠”,彰显出浓厚的中国气韵,这一设计形式体现出“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中国式哲学思想。“斗冠”造型用斗拱以及多条柱子搭建而成,是建筑的主要元素,借鉴“鼎器文化”思想。中国馆整体为钢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钢材重量达2.3 万吨,中间以4个混凝土巨柱作为抗侧力及竖向承载体系,尺寸为18.6m×18.6m,相邻巨柱外侧相距约70m,内边距为33m,屋顶边长138m×138m,仅从外观看,便可感受到中国馆的权威感与力量感。而在斗拱设计时,将传统曲线拉直,并以层叠交错的方式进行设计,井然有序,斗拱最短处外延45m,最斜处外伸49m,上部斗拱结构传达力量之美与结构之美。细致观察中国馆“斗冠”造型,能够发现线条设计简约且有力;而以俯视的角度进行观察,整体为“九宫格”造型,巧妙地融合了故宫皇城结构设计理念。建筑使用的色彩以“故宫红”为主,作为中国传统颜色,通过颜色的传递便可增强建筑大气感、沉稳感,还极具辨识度,完全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点。中国馆的设计同时融合斗拱、柱子等传统建筑元素,并吸纳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其他设计理念,以此为基础,又结合现代建筑设计思想,对建筑整体进行创新,设计得到的建筑宏伟有力,并具有极强的现代意识。
色彩是增强建筑整体观感与使用效果的重要元素,建筑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求,往往会受建筑颜色的影响。比如,当谈及宫殿时,脑海中会立即呈现出金碧辉煌的琉璃瓦、红色宫墙、汉白玉铺砌的台阶等;而江南水乡则给人粉墙黛瓦的构想,且拥有小桥流水的美丽景观。由此可见,色彩的科学搭配与设计是保证传统建筑、现代建筑设计美观性的关键。中国传统建筑在对色彩开展设计时,要求设计师遵循严格的等级制度,以黄色为例,在当时黄色表示最高等级,仅可用于皇家,严禁在普通百姓家使用。尽管现代建筑在色彩使用方面没有过多的要求,也不需执行等级制度,但仍需将色彩视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进行设计与使用。比如,2010年正式运营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便使用中国皇家宫殿围墙常应用的中国红作为主要色调,向外界展现中国国家形象;1982年开业的北京香山饭店,色调选用的是江南民居的灰白色,比如外墙运用中国传统白色抹灰,而线脚则使用灰砖收口。设计师想要呈现的视觉效果不同,使得设计出的建筑类型也有较大区别,并运用不同的传统建筑色彩语言体系,利用色彩元素使现代建筑演绎出多元的色彩乐章。
中国宫殿建筑以及皇家陵墓建筑的设计与建设均基于三层须弥座台基进行。当前仍完好保存的保和殿、中和殿、太和殿都采用该种设计方法,而最具典型代表的朱棣长陵享殿亦是如此。传统建筑的屋顶也需严格按照所颁布的等级制度进行设计,其中,等级最高的为庑殿顶,是寺庙建筑、宫殿建筑最常用的屋顶类型,后续等级分别为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在设计园林建筑、民居时经常用到。丹麦建筑师约翰伍重认为台基和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并勾勒成草图,通过对中国故宫太和殿的大台阶与大屋面进行分析与借鉴,设计了悉尼歌剧院;在设计上海松江方塔院中的何陋轩时,冯纪忠则依托上海市郊居民四坡顶弯屋脊对建筑的造型进行设计,将茅草覆盖于大屋顶上,面向池塘的一侧为达到借景的效果而适当压低屋顶檐口。以三层台阶邻水跌落而下的方式设计建筑下方台基,台阶分别转动30°、60°,打造一个极具亲水性的活动空间。何陋轩的设计巧妙组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台基与屋顶。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设计师王澍曾表示“想要恢复一种带有中国传统书院气息的大学校园”,而普利茨克奖的评审词对王澍的评价为“打开新视野的同时,又与场所和记忆产生共鸣,他所设计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又不参照历史,具有极高的文化延续性,并赋予传统建筑更强生命力。”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便是简单淳朴现代主义构造方式与民间传统建筑工艺有机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建筑(如图3所示)。校区建设时,运用多类别传统建筑元素,包括色彩、材料、屋顶。
(1)色彩:以素雅色调为主,墙壁色彩为白色,覆盖黑瓦,整体为黑白色调,仅从外观便可感知到中国传统绘画中包含的水墨写意。其中,“白”能够容纳宇宙万物,“黑”是生命的具象流动,将两种色彩搭配、融合在一起,彼此间相互辉映,可使建筑在由色彩构建的律动中呈现出诗画意境,实现对中国画的直观映射,彰显其独有意境与品格。
(2)材料:建筑设计时,共使用水泥、钢筋、青瓦、原木四中自然原色,通过各原色材料的有机融合,可使中国建筑营造观全面展现出来,增强建筑整体灵动性,并提高其江南风味。具体设计中,建筑屋檐由传统灰色瓦片搭建而成,瓦片密集搭接,是一种创新型的屋檐设计。校区内部则使用石头构建基座,通过调整基底高度营造地势落差。与院落相对应的立面建设有多个木门,增强建筑气势,还可将江南民居天井气质加以直观呈现,木门整体开合,实现对廊道、院落内外空间关系的有效协调。
(3)屋顶:象山校区设计有一个“大屋顶”,简洁且大方,带给行人极强的视觉体验,同时这一设计形式继承了传统屋顶样式。屋顶坡度较小,设计成一种介于平屋顶与坡屋顶之间的状态,以此增强建筑整体性。这种设计方法还可达到另一效果:若基于一个角度对建筑屋顶进行观察,可带给观察者视觉错觉,认为屋顶为平面结构。但如果站在其他方向观看屋顶,便可察觉到其坡度。屋顶的巧妙设计能够使观察者产生恍惚,并怀疑所看到的景象,带给其别样的视觉享受。
设计现代建筑时,需依托各建筑表现出的独有特点科学融合传统建筑元素,既能够满足现代化建筑设计思想,还可彰显出传统建筑蕴藏的历史文化,赋予建筑时代内涵,实现传统建筑元素的推广。设计师应创新设计形式,结合现代建筑建设需求,构思建筑结构、造型、细节等,在此基础上,科学融合斗拱、色彩、台基等传统建筑元素,以展现建筑不同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