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百慧,张 挺
(1.锦州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2.锦州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中心,辽宁 锦州 121000)
当前,人才已成为国家间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素质教育得到了社会广泛重视。素质教育是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每个受教育者素质的基础上提高民族素质的教育[1]。推进素质教育是发展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保障[2]。积极主动地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基本需求,对于大学生自我的成长也十分有利[3],已成为当前各大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而又紧迫的任务[4],面对新时期素质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作为高校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在现实运行中面临诸多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5]。因此,全面分析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建设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指导思想,是素质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关键。
1.1.1 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明确指出了新时期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随后,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同样指出要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视为重要教育内容。评价制度则是衡量素质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和参考标准,为满足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要求,各高校均把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作为高校重要教学任务开展,因而,担负着人才培养质量鉴定标准重要作用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也自然被视为有效促进大学生评价制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等各方面工作的重要手段。
1.1.2 素质教育评价工作得到进一步规范 素质教育评价是一项立足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工程,是在长时间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逐步探索形成的综合评价制度。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评价在提升大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引导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传统教育评价的一些漏洞和不足也正在被逐步克服和完善,党的教育方针和相关会议文件精神为新时期评价制度指标体系的设计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可以说,通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完善,在学生评价工作中长期以来的一些错误做法得到纠正,传统学生评价工作中长期以来的问题得到解决,素质教育评价工作日益规范。
1.1.3 素质教育评价理论研究逐渐成熟 大学生素质评价在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和重要作用的发挥,推动了高等教育全领域对学生素质评价的研究,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成果。第一,关于学生素质评价理论的基础研究逐步完善,科学合理的理论基础为素质评价制度的设计实施明确了方向,成为新时期素质教育的基石;第二,关于大学生素质评价的价值内涵研究成果丰硕,高素质人才对我国国际综合竞争力的形成与凝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实施有益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共识;第三,关于学生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广泛开展,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教育的关键环节,关乎教育公平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也越来越丰富,体现出了高校紧跟时代发展、立足自身特色、满足发展需要而设计和实施的指导理念,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研究在理论指导下广泛开展,在引导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2.1 素质教育思想认识片面,评价制度建设指导乏力 尽管素质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部分高校重视专业教育、淡化素质教育的现象仍然存在,没有形成全面正确的思想认识,导致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实践推进乏力的局面。当前,素质教育的理论构建、技术手段、实施路径等方面已经形成一定理论基础,但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成效不明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的核心内涵、主题定位、方式方法、赋分权重等工作的系统化指导存在一定困难。
1.2.2 素质教育趋同倾向明显,评价制度导向作用弱化 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此过程中,高校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实际问题,很多高校并未将发展与定位相融合、特色与问题相结合地去思考人才培养工作。表现在素质教育中,形成只参考外部质量要求,制定本校评价制度,导致学校间评价制度趋同性特征显著,且呈现出愈发严重的趋势,无法发挥立足不同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教育导向作用。在依据评价结果开展的评奖、评先、推荐等后续工作中,甚至引发导向偏移。
1.2.3 定量评价方法应用不当,评价制度影响力被降低 定量评价具有客观、准确、易操作的特点,但其应用范围和方法具有较高的要求。在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建设和应用过程中,管理者往往从管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偏重于使用定量评价方式开展工作,却忽视了素质教育在思想、精神、心理等方面对教育结果评价的特殊性要求,使素质教育贴上了应试教育的标签,禁锢了学生思想,使部分大学生的成长目标和价值追求迷失,自我学习、创新能力等多方面被弱化,甚至加剧心理冲突的发生。
1.3.1 评价体系改革,为素质教育制度建设提供明确方向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改革学生评价工作中,提出了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这为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对以素质教育评价引领教育发展方向,提高素质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机遇。
1.3.2 素质教育需求,为素质教育制度建设提供应用空间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为实现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对教育工作制定的总的指导方针,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格局。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凝聚着党和人民对教育事业的要求与期望,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原则,体现了国家教育目标、政策、方向和路径。“五育并举”对未来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教育评价必须在教育方针指导下,依据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通过相应的技术和方法,对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过程和素质教育结果做出科学的评判,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监督、鉴定管理和诊断激励功能。这既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关键性举措,也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面临的重要机遇。
1.4.1 素质教育的认知过度泛化,评价制度建设需要去伪存真在社会舆论和大众认知中,素质教育往往被视为是改变众多教育问题甚至是社会问题的“万能钥匙”,认为其能够解决一切与教育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这种认知的诱发下,教育者对素质教育的定义、范围、功用等内涵概念极易产生混淆和过度泛化,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德育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多项工作内容划归至素质教育范畴之内,进而错误地将素质教育视为一种具体的教育手段,而忽视了其作为一种必须贯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思想和理念的本质属性。对素质教育认知的过度泛化,必将使素质教育被动丢弃其应有的客观性和适用性,教育目标被抽象化且不再清晰,教育目标被扩大且不再具体,为开展教育效果评价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挑战。
1.4.2 素质教育的内涵快速拓展,评价制度建设需要稳步跟进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在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一过程中,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也日益提升,除了常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能够充分展示中国精神的人才培养能力。在国内,普及化阶段的高等教育已成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的重要力量,而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客观存在,使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素质教育的内在质量和外部条件的要求难于协调统一,而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开展,对素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质量建设标准均提出了新要求。面对高等教育国内外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素质教育内涵的快速拓展,素质教育评价工作面临着重要的挑战,必须积极应对、稳步跟进,方能真正发挥教育评价工作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指挥棒”作用。
基于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建设的SWOT分析,按照SWOT分析法发挥优势和扩大机遇,弱化劣势与应对挑战的基本原则,制订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发展战略。
不断提升思想认识,重视发挥评价制度建设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规范性,充分发挥评价制度导向作用,使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加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加强对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建设的理论研究,不断拓展研究宽度,增加研究深度,围绕党的教育方针,为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开展素质教育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期教育评价体系建设指导思想指引下,加强素质教育宣传工作,提升全社会对开展素质教育及其评价制度建设的思想认识。在评价制度建设中,高校要高度重视并立足办学特色,“量身定制”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制度,依据个性化需求,合理设计评价方式方法,积极发挥评价制度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
在进一步通过深厚的理论研究和规范化的实践工作,逐步厘清社会对素质教育的不合理认知,规划设计精准的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积极应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素质教育评价主体泛化和模糊问题。结合党的教育方针,努力探索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任务,以适应素质教育快速发展中评价制度建设滞后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建设中,需要大胆改革创新,将素质教育评价工作的思想理念置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发展需求之中,置于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科学技术文明发展的贡献之中,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科学客观评价素质教育的发展,指导教育实践互动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