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武祈,朱扶蓉,匡德花,李芳琴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精神信仰培育、健全人格塑造以及道德生活养成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升高职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偏低的问题,是课程思政建设研究的逻辑起点,更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的目标。在以我校为样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调查中发现,当前医学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存在着价值观选择与价值行为实施较为模糊等问题,这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德育内涵,构建思政基础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三位一体的医学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同时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专业课程教师协同联动的育人体系[1]。
高职院校,尤其是医学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挖掘和充实各类医学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融入思政基础课程教学中,扩充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从而形成全员、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局面。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但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却长期存在教学效果差、学生上课意愿低、上课“走神”常态化等问题,难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精神信仰培育、健全人格塑造以及道德生活养成等方面应有的作用[2]。高职教育作为一种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过分强调和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弱化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自然也就忽视思想政治教育。换言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差,就是因为长期存在的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严重失衡问题,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理想则只是这一问题的突出表象而已。高职院校,尤其是医学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失衡问题已严重影响到我党“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因此,在医学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迫在眉睫。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但人才培养不仅是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传递,也是人格心理的陶冶和文化的传承,是“立德”与“立智”的辩证统一[3]。首先,医学发展历史表明,医学天生具有人文性。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都是做人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医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兼容性和共通性。其次,医学教育所具有的人文属性,让医学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备资源优势。医学教育兼有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双重使命,医学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学校,开设的医学专业课程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开展思政教育的医学类人文教育资源极为丰富,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美学、著名医学人物等相关教育内容[4]。可以说,医学专业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可用资源。另外,医学教育要求培养学生以病人为中心、尊重和关心病人、为病人着想的职业精神等,如果能恰当地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可以有力支持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因此,医学高职院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可以借鉴医学人文教育内容,以医学人文教育内容为桥梁,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新形势下,医学高职院校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是提升教师德育意识、能力和实效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高职院校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的途径[5]。医学高职院校根据其自身医学教育特色,借助医学专业特有的丰富医学人文教育资源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医学高职院校通过有效挖掘医学专业知识教学中的医学人文知识内容、职业价值观教育内容等重要的思政教育资源,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这种用学生熟悉的医学知识进行思政教育的方式,不仅能极大地提升思政教育内容的亲和力,还能让思政教育脱离传统灌输模式的枯燥乏味,让思政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润物细无声”地完成。另外,医学高职院校应重视医学生人文精神及职业道德的培养,而这种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育目标同思政教育中价值观引导的培育目标是相同的,基于此,我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与医学人文精神培育有机融合,也就更容易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引导在医学人文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内化。
课程思政是医学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我校积极推行课程思政改革,构筑三全育人格局,要求各专业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通过加强课程思政改革的顶层方案设计,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师资队伍培育以及深挖医学专业有关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等方式,主动探索与实践课程思政改革和建设。
医学高职院校要全面深入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如果缺乏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缺失学校层面的顶层方案设计和整体规划推进,就容易出现教师改革动力不足、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缺乏,极易导致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难以持续等问题的出现。因此,校领导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视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的重要保证。首先,我校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亲自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亲自部署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等所有校领导登上思想政治教育讲台,为学生讲思政课,做思想教育工作。其次,抓好学校课程思政改革顶层方案设计。及时成立了由校领导任组长,各二级院系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自职责,协同推进,让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的全面推进有切实的组织领导保证。最后,立足医学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制订并实施《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为学校课程思政改革绘制蓝图,为课程思政深入开展规划路线,促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融合起来。
培养高水平的思政教学师资队伍,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是课程思政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要确保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推进以及课程思政改革能出成效,就必须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1)强化多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的建设。开展课程思政改革,必须整合各类师资,包括思政课专职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和班导师,构建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彼此支持、正向互动的课程思政教学团队[6]。制订并实施《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五结对”协同育人制度实施方案》,打造“三交叉”思政育人团队:一是团队成员身份交叉,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理论课专职教师、系部的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部门的辅导员和宣传部的行政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团队;二是团队成员专业交叉,既有不同专业的专任教师,也有思政理论专业教师和管理专业的辅导员或工作人员;三是团队任务交叉,专业课教师厘清专业知识体系,与思政课教师共同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宣传部人员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方向,辅导员在了解专业概况的基础上参与专业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三交叉”团队成员相对固定,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了人员保障。(2)强化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理念培育。课程思政改革必须理念先行,我校采用培训、讲座、交流、老教师传帮带等方式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转变教师强调专业知识传授、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而忽视学生价值引领的教育教学观念,促使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在全体教师心中生根。同时,组织各类教学工作坊等教研活动,培育教师“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提高“立德树人”成效。
课程思政改革建设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需要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支撑。必须根据医学高职院校每门专业课的具体特点,选择适合的思政教育内容,实现思政教育的自然融入。
我校依据各个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将相关思政教育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把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自然传输给学生,从而实现通过课堂教学完成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价值引领,达成育人效果最大化。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整合,开发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在各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引入医学发展史介绍,向学生介绍具有良好思想品德且在医学领域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引导学生向这些楷模学习;针对医学专业的许多课程涉及生命健康和死亡问题,增加生死观教育内容,引发其对生命价值和死亡意义的思考。要求各系设立课程思政试点专业和课程项目。每年度各系部遴选1~2个专业,每个专业选出2~3门课程作为课程思政试点建设项目,打造课程思政精品专业和课程。建设一批优秀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每门试点课程选编典型的思政教学案例,制作思政案例微视频,编写课程思政相关教材。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各系部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评价分析、学生学习成效分析等,每个系部申报1~3个院级思政教育研究课题(人文社科类),深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研究与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重道远,必须高度重视改革推进的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并不断完善。
师生如果没有对课程思政形成统一正确的认识,没有在思想观念上达成共识,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就难以有效开展。因此,如何提高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1)必须把党支部这个渠道和平台利用起来,发挥学校各党支部的作用,通过支部建设重视教师党员的培养,以使其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通过强化教师培训或教学实践的形式,提高教师党员的政治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提高教师党员对课程思政的认同度,进一步提升他们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教学能力。(2)鼓励教师党员积极参与党支部建设活动,通过实际参与让教师在实践中学习党史,亲身体会党支部建设的不易。只有教师对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具有深刻的亲身体会,才能带动全体教师党员思想上进步,也才能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党员队伍,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也就水到渠成[6]。(3)教师党员参与党支部建设,能让教师通过党支部与学生加强联系,鼓励学生也参与党建活动,在党建活动中提高学生对党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接受度。最终师生互相影响,提高全体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课程思政建设要有成效,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就必须加强协作,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就必须有机结合。在各高职院校推动课程思政改革的初期,由于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长期以来都处于分离状态,思政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相互独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甚至存在竞争关系等,使课程思政改革持续有效地推进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医学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中不得不认真思考提高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作和融合的问题。首先,要提高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对协作的认识,必须从人才培养全面发展需要的高度,认识到加强思政教育,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并不是意味着专业教育的削弱,相反,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教育,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能力成长。其次,要化解专业教师与思政专职教师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关系。全校教师都应树立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在积极推行这一理念的同时,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主动参与,例如鼓励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作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合作撰写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等。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还需思考如何通过课程教学及课外教学活动来提高思政元素的契合度和接受度问题。(1)必须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从前期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的选用、课件的制作,到课堂教学中新课引入、案例讨论、总结提升等教学环节,对每个环节都精心设计,采用课前导入、课中穿插、课后拓展等方式加入思政育人环节,通过课堂上教师言传身教和案例的自然融入,达到思政育人目标。教师要围绕《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全面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同时,实行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结对共建模式,共同设计和撰写课程思政案例,专业教师提出与专业相关的思政元素契合点,思政教师对思政元素进一步挖掘,使课程思政的融入更加“无痕”,学生接受度高,育人效果好。(2)必须重视课外教学活动。课外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对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大有裨益。不同于课堂教学,课外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其在形式、内容、时间上有实践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点。首先,充分运用线上教学,使用新媒体传播方式,传播积极向上的育人视频,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式,避免课堂时间不足、重专业轻思政的现象。其次,结合各类纪念日,如灵活运用“党史上的今天”“世界粮食日”等,营造育人氛围,在课堂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课堂内融入此类思政内容会使思政教育更生动有趣,课堂内外相辅相成。最后,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产教融合”,进一步培育学生“工匠精神”,依托校内实训中心、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学生竞赛、教师指导竞赛、教学能力比赛等,发挥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学生建立专业知识与人、与社会、与生活的多维度联系,全面打造课程思政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