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琛 徐留怡 颜海波(通讯作者)
(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我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过“小篮球”的概念,但对小篮球定义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参考借鉴到自主定义的研究发展过程。茅鹏将其定义为 12岁以下儿童所从事的篮球运动。张元文根据儿童少年年龄段进行划分,将6-12岁定义为儿童篮球,11-15岁为少年篮球。《国际小篮球规则》规定小篮球是全世界12岁以下男女儿童的一种游戏。2017年中国篮球协会发布了 《小篮球规则》。《规则》中提到“小篮球”比赛是12周岁及以下的男孩和女孩按性别分组参加的比赛,也可以是男孩和女孩混合编组参加的比赛。
(1)小篮球运动规则更为适合儿童。
对于当前成人标准篮球场地来说,场地本身偏大,在球重、篮筐高度、运动难度等各个方面都不适用于儿童,倘若在成人标准篮球场开展篮球推广,往往会导致儿童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缺失。小篮球开展的宗旨在于针对成人规则进行调整,充分考虑儿童群体在力量小、身高矮、手小等方面的特征,针对篮球规则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调整,如降低篮球门槛、缩小篮球场地、降低篮筐高度、减轻篮球重量、缩减篮球尺寸等,使得篮球运动更为符合儿童群体的需求。与此同时,小篮球运动也并非单纯针对场地、篮球等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同时也会结合儿童特征进行技战术的调整。
(2)满足儿童娱乐性与趣味性发展需求。
姚明在针对我国篮球运动推广体系进行总结时提出,传统的篮球推广提出从孩子抓起,只是片面针对篮球技战术、体能训练等相关内容,忽略了儿童兴趣的培养,兴趣作为儿童参与各种事情的重要动力,篮球运动必然需要从儿童的兴趣着手。从小篮球的推广来看,通过在小篮球场地布置和吉祥物设计突显卡通动画主题,将小篮球书籍中的图画设计得形象和通俗易懂,如技术规范标准和规则中采用动画人物示范,能够有效迎合儿童群体的兴趣发展需求、心理发展需求,避免了传统篮球推广过程中的单一问题,儿童在理解篮球技术、规则方面能够有效避免枯燥感。通过小篮球运动与动画之间的有效结合,能够全面提升各种比赛活动的娱乐性、趣味性,儿童对于小篮球的兴趣自然也就更为浓厚。
(1)学校健康教育发展的需求。
2017年,中国篮球协会主席姚明在两会期间曾与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围绕在校园推广小篮球展开了交流。姚明认为,无论是对篮球的发展来说,亦或是对体育的发展而言,都离不开教育系统与学校的大力支持,当前篮球运动已经在校园当中得以蓬勃发展,但要想进一步推动篮球运动的发展,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合作。校园篮球在多年来的推广过程中,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作为一项具有极高群众参与度的运动,学生对于篮球的喜爱程度极高。但对于儿童来说,直接进行篮球运动推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成人标准过高的问题,倘若在成人标准篮球场开展篮球推广,往往会导致儿童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缺失。通过大力推广小篮球运动,并非单纯进行篮球运动的推广,更多的是为了教育事业,为了学校体育事业的有序发展,使得体育能够回到儿童的身边。小篮球运动的推广,使得篮球体育教育能够回归本源,小篮球能够转换为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主场,他们能够在小篮球中享受篮球所带来的乐趣,逐步培养对篮球的兴趣,为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奠定基础。
(2)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
提升国家篮球实力,必然需要从青训着手,培养青少年篮球人才是各个国家的共识,也是现阶段篮球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青少年篮球联赛已经培养了诸多优秀的运动员,且有部分优秀运动员开始成长为我国篮球的新生力量。通过从小参与小篮球运动,建立对篮球运动的兴趣,同时小篮球运动的难度、运动技术等也更为适合青少年需求,能够在循序渐进的篮球运动中不断提高技战术能力。传统竞技体育的后备人才培养,相应的人才主要是来自于体育职业学校、业余体校等,上述人才培养模式更为倾向于专业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与竞技体育,业务体校、职业体育学校当前正在面临巨大的生源困境。对于上述问题,小篮球运动的推广,能够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一方面,小篮球针对篮球运动的规则进行了针对性的简化,且各种硬件设施更为适合儿童实际情况,儿童能够在小篮球游戏中、在快乐中增强身体素质、完善健全人格,这些都是家长喜闻乐见的;另一方面,小篮球运动以其强大的趣味性吸引更多少年儿童主动的参与到训练比赛中,如此循环既提升了篮球技能又扩大了篮球人口、拓宽了选材渠道、提升了采纳质量,从而化解了竞技体育系统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窘境。通过小篮球推广体系,篮球能力优异的小学生能够通过小学——高一级学校——高校特招进入到篮球教育系统,无疑能够为篮球运动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
据了解,在进行小篮球运动推广的过程中,除篮协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以外没有其他的渠道进行小篮球运动相关信息的对外发布,许多有关项目的发展计划以及活动举办情况无法及时向外界进行传递,造成信息传递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篮球运动的推广宣传工作,对小篮球运动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多种新兴运动项目的普及让儿童少年有了更多的选择。其中轮滑、软式棒球、跆拳道等运动被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所接受,运动人口被分流至其他项目中。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一方面背负着考学带来的压力,同时承受着着家长带来的压力。在学训矛盾的冲突下,大部分家长选择了“学在前、训在后”,所以“重学轻体”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场地有限,许多社区的运动场所只配置了半块或一块标准场地,常出现儿童、大人共用场地的现象。场地器材的完善是目前成都市小篮球运动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男性教练员49人,占80.33%;女性教练员12人,占19.67%。体育专业52人,占比高达85.25%;非体育专业9人,占14.75%。教练员的学历水平差异较大,大部分学历水平为本科,占到91.8%,学历最高的达到硕士及以上,有2人;学历最低为专科及以下,有3人。经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俱乐部的教练员大部分是在读大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兼职。
在与成都市篮协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了解到,成都市近几年不定期举办了篮球教练员培训班,主要针对在校教师以及部分体育专业学生,包括了成都市篮球教练员培训班、中国篮协E级教练员培训班等,期间会邀请国内外知名篮球教练员、职业训练师担任教师进行培训。但是针对小篮球教练员培训,成都市篮协并没有组织开展相关专业系统的培训班。
从小篮球比赛举办的情况来看,目前成都市在体育部门和社会体育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小篮球赛事IP为成都市的儿童少年搭建起了竞赛平台,对项目的推广和发展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
一直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将三级训练体系作为发展的基础,三级训练体系也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了大量的人才。然而,近年来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三基训练体系也正在遭受各种外界因素的冲击,喜欢体育并愿意将体育作为终身事业的儿童正在逐步减少,青年少群体体质健康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以人为本”理念作为当前教育界大力提倡的理念,小篮球当中的以人为本理念理应是从儿童群体的兴趣着手。而这种以兴趣为核心的理念显然有别于传统过于倾向于篮球技战术、体能的模式。所以,成都市小篮球运动的推广,首要任务在于推进理念的转变,建立以兴趣为核心的推广理念。对于成都市小篮球运动的推广来说,需要将以兴趣为核心的推广理念渗透进来:首先,大力提倡小篮球理念,篮球本身并非一项单纯的体育运动,其同时也承载着教育职能,需要从教育方面的功能来引导儿童参与进来,逐步培养儿童对小篮球的兴趣;其次,全面摒弃传统的“大篮球、成人规则”理念,而是需要全面从兴趣着手,将小篮球理念融入进来,同时针对教练员、裁判员进行宣传,转变他们的理念认知;最后,综合参考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兴趣特征、心理特征,制订针对性的小篮球培养计划,将因材施教理念渗透到小篮球运动中来。
小篮球运动的发展是为了夯实篮球后备人才的根基,然而优秀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训练环境条件。因此,建立规范化的训练基地是发展小篮球的重要方式。成都市目前已在全市范围内建立12所中、小学篮球后备人才训练基地 (中学7所,小学5所),但这一数量远不能满足当前成都市小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需求。建议在现有后备人才训练基地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基地数量的增加,以标准化的教学规范和教练员培训来建设训练基地,紧紧围绕后备人才的培养,优化教学结构,建立良好的训练秩序。同时要做好运动员、家长以及就读学校三方的沟通工作,科学安排训练时间,缓解学训矛盾。
专项资金的投入是项目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场地设施的建设,器材的补充,训练、竞赛经费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仅仅依靠学校财政支出和教、体局的经费补贴,是远远不够的。对此成都市可以采取体育彩票的资金支持、设立小篮球运动专项发展基金会等作为资金支持的手段,并针对小篮球运动相关项目的申报给予政策支持。制定严格的对小篮球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对资金的来源、拨付、使用进行严格监管和把控,保障资金得到有效最大化的利用。
要解决当前体育教师、教练员专业能力不足,学习途径少,缺乏系统培训等问题,需尽快构建一套完整的培训体系,包括理论知识培训,实操训练。建立教练员等级制度,将教练员等级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教练员通过参与定期培训并进行考核逐级晋升。加快完善理论教材资料库,创编小篮球教练员通用学习教材,包括了体能、技战术、运动心理等,规范统一教练员的教学理念和内容。
(1)实行赛区制度,提高赛事的参与度。
将整个成都市按照东南西北进行4个赛区的划分,由各赛区决出前两名进入到成都市的总决赛最终决出冠亚季军。要充分考虑各学校与参赛场地的路程距离,场地的环境条件等情况合理选定各区竞赛场地。通过实行赛区制度,能够使更多的学校和儿童参与进来,从而增加整个项目的参与度。
(2)完善奖励机制,增加奖项设置。
由于参赛队伍和运动员人数较多奖励设置较少,赛会通常情况下只对取得前三名的队伍进行颁奖,并且颁奖形式十分简单,这对儿童建立荣誉感和提高参与积极性是十分不利的。对于3-12周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来说,来自荣誉的激励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他们的参与热情。因此,应当设置更多的奖项来激励没有得到比赛名次的运动员,比如,每个队各评选出最有价值球员、最佳防守球员、篮板王等。
(3)完善竞赛规则,净化赛场环境。
在现行规则下要细化参赛队员的年龄分组,有效控制参赛队伍数量,赛程安排充分考虑球队的实际情况,尽量避免实力差距过大,严重打击队员自信心降低参赛体验。针对比赛中教练员的行为规范、运动员的冲突、家长观赛过程中的不良行为等问题都需要制定规则进行约束。
(1)项目相关信息发布渠道少,目前没有其他的信息对外发布渠道,与项目相关的许多最新资讯无法及时向外界传递,宣传效果大大降低;
(2)场地设施配置不足,目前成都市小篮球场地设施的配置情况还不能完全满足各类训练及比赛的需要,许多学校和社区的篮球场地存在普遍“成人化”的现象,这种现象非常不利于小篮球运动的良性发展;
(3)组织管理运营人才匮乏,项目推广发展水平不高,严重阻碍了项目的整体发展;
(4)教练员培训体系不完善,学习途径和机会少;
(5)小篮球的开展受到了多种外部因素带来的冲击近年来多种新兴运动项目在成都市兴起,让青少年有了更多的体育锻炼选择,这些项目的普及开展再加上学训矛盾的冲突下“重学轻体”的社会现象,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小篮球运动的参与人数,制约着各项活动的开展。
(1)大力发展“互联网+篮球”,提升推广与发展的信息化水平。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快小篮球项目大数据平台的搭建,覆盖整个小篮球运动项目的宣传推广、赛事策划、商务合作等工作。利用好网络媒体平台不断拓展宣传途径;
(2)开发和利用现有场地(馆)资源,助力培训和赛事的开展。引导政府、体育企业及社会资本利用和开发现有的篮球场地(馆),推动小篮球场地的普及与完善,并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办赛事、建场地、做培训推进项目的社会化。为成都市小篮球运动的场地建设、赛事开发、日常培训等提供有利支持;
(3)加快组织管理运营团队的建设,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组建团队重点进行媒体策划、赛事开发与运营人员的招募,可以向成都市各大高校体育、新闻、外语等专业的优秀大学生发出邀请,初步建立起人才资源库。也通过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和志愿者队伍进行团队人员的补充;
(4)搭建骨干教练员外出学习交流渠道,塑造领军人物积极策划和安排骨干教练员前往国外以及其他发展较好的省、市进行交流学习,为他们争取更多提高的机会,最终带领全市教练员全面提升业务水平,推动成都市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和发展;
(5)积极开展各类小篮球趣味活动,提高儿童参与兴趣。在各社区中,每年定期开展与小篮球运动相关的趣味活动,亲子活动的环节。通过让儿童和父母共同参与,一方面促进儿童与父母的感情,另一方面可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运动当中,能够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