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成阳
[摘 要]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双重性质的基础学科,因此,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备综合思维能力。这里的综合思维能力中的综合不仅包括自然环境要素之间或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综合,而且包括地理与其他学科知识、能力、素养的综合。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围绕地理课程标准,将地理学科与多学科互渗,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地提供学习材料,以达成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的培养目标。文章对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地理情境材料有机地与多学科互渗进行探析。
[关键词]地理;多学科;情境材料;互渗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24-0052-03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初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并做出详细阐释,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由此,初中地理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无论是教学观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目标等,都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
基于地理学科知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尝试打通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间的壁垒,通过整合多学科内容、重构知识体系、选用多角度认知方法,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可理解、可认知、可模仿、可创新的思路,尽可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情境材料与多学科互渗的必要性分析
(一)地理情境材料与多学科互渗,促进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教育部提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理念后,中学各学科依据自身的鲜明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让具有鲜明特点的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变得高效,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立德树人”总目标服务,为国家教育事业服务?多学科互渗是一条必不可少的路径,甚至可以说是捷径。
例如,地理学科中的综合思维核心素养,要求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地分析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相互作用。想要实现这一目标,自然离不开其他学科的辅助。综合思维在具体问题中的体现,最起码要依赖“语言运用”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的思想、知识、素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形成核心素养所要求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二)地理情境材料与多学科互渗,提升地理课堂有效性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双重性质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学科。开展这些研究离不开生物学学科中的“生命观念”素养,离不开历史学科中的“时空观念”素养,也离不开数学学科中的“数据分析”素养。运用地理情境材料时,尽可能多地融入多学科材料,能为解决地理问题提供多样化、简单化、直观化的支撑,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最终形成地理学科学习能力,让地理课堂变得更高效。
(三)地理情境材料与多学科互渗,提升学生地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
对于任意一门学科而言,考试是众多评价手段中十分重要的一种。扬州市初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关系到重点高中的名额分配,因此其重要性显而易见。近些年的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卷及正卷中,“无资料不成题”“无图不成题”的命题理念得到凸显。在整份试卷中,对各种图文资料、数据资料的分析和研判,乃至对分析结果的表述,都需要借助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从而将积累的知识体现到卷面分值上。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将情境材料与多学科互渗,不仅能帮助学生降低地理学习的难度,而且能帮助学生开阔眼界,提升学生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最终凝聚合力,完成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二、地理情境材料与多学科互渗的优势
(一)促进学生储备知识
教师唯有把学生既有的知识关联起来,让他们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不足之处,并且通过否定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固化的认知,才能使他们的知识技能提升到新的高度。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多是课堂学习积累所得、生活经验总结所得、各种耳濡目染所得。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为学生创设他们熟悉的情境。
例如,在教授“西北地区”时,笔者运用音乐学科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和语文学科的诗歌《敕勒歌》两则材料创设情境,向学生提问:同为西北地区,为什么有些地方植被高大、繁茂,牛羊置身其中难以被发现,有些地方却植被矮小、牛羊像珍珠洒在草地上一样一目了然?这两则材料学生都是非常熟悉的,将它们联系起来进行对比展示,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问题的成因,不仅能让学生用音乐和语文的相关情境材料再次感受高远辽阔、物产丰饶的西北,而且能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认识到,由于海陆位置不同导致降水量不同,进而呈现出不同的地表植被景观。在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感性认识中注入理性思考,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在获得知識的同时,完善了知识结构,并在学习过程在中得到激励,实现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
(二)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每个学生的学力都不一样。面对教师提供的特定材料,学生在阅读速度、认知角度、理解深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甚至课堂参与意愿、课堂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复杂的、内容形式单一的、与学生既有知识关联性不大的情境材料,会减慢学生学习速度,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明显的现象:在个别学生无法完全集中注意力、游离于课堂时,教师抛出学生熟悉的情境材料,能立刻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回课堂。
例如,教学“地势”一课时,讲解地势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展开,那时,部分学生已经走神。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朗诵了几句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那些走神的学生下意识地跟着笔者朗诵诗句,并将注意力拉回课堂,最终学有所获。这样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课堂知识联系起来,既能保证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又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推动学生协同合作
不同的学生个体会因为学习经历、学习兴趣等方面有差异而产生不同的观点,体现在对相同问题的认知深度和维度上不同。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分析这些认知差异,在小组内或小组间进行“思想的碰撞”,相互之间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例如,在讲授“中国地理差异”时,对比“秦岭—淮河”一线南北植被的差异后,有不同的学生对于落叶问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涉及语文知识;
叶子的掉落是减少“蒸腾作用”,安全过冬——涉及生物知识;
降水量减少、气温降低、气候变化——涉及地理知识;
……
在整个讨论过程中,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他们可以从很多意想不到的角度提出见解,甚至伴随着有效问题的生成。他们在解决地理问题,实现地理综合思维素养的提升的同时,还收获了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三、地理情境材料与多学科互渗应遵循的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教师为解决地理问题而选择的情境材料,必须与地理问题有密切的联系,不能牵强附会,更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为地理问题的解决提供必要的支持。同时,地理问题的解决过程,能推动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得到全面进步。
(二)多维度原则
教师选择的情境材料要尽可能同时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厘清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拓宽知识面,拓展思维,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学科性原则
教师选择的情境材料是为地理学科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地理问题,而不能只是形式上与多学科互渗。在地理课堂上渗透各学科的知识点,要注意让学生分清主次,突出地理课堂和地理学科的主体地位。
四、地理情境材料与多学科互渗的课堂实施路径
(一)教师自身“扩容”
以地理问题为核心,多学科互渗的课堂,可以将部分枯燥、单调、抽象的知识难点,置于一个形象、生动、有趣或学生熟悉的情境中,降低学习难度,为学生打造学习的“舒适圈”。在这个“圈”内,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积极的,他们可充分调用自身知识与同学交流互动,水到渠成地解决地理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要达到这种理想的状态,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将过去的“一桶水”扩容为“一池水”“一湖水”甚至更多水。首先,教师对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基本知识点都要有所了解,尽可能多地挖掘相关知识,形成知识链。其次,做教学设计前,要与其他学科教师先沟通,虚心倾听他们的意见,邀请他们共同参与教案、学案的设计。最后,平时注意收集和整理各种信息,做一个有心的教师。
例如,在讲授“秦岭—淮河”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直观地认识这一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笔者把最近网络上走红的“秦岭力阻冷空气南下”的几个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这几个视频,有从语文学科角度出发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版,有从生物学科角度出发的“橘枳之别”版,还有从地理学科角度出发的“冷空气南下还是暖湿气流北上”版……学生在观看了这些视频后,对“秦岭—淮河”这一自然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二)尊重学生的意见
课堂模式改革倡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学生每天要接触多个学科,对学科间的联系必然有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很可能是专科专任教师怎么都想不到的。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用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不断充实和完善情境材料,运用更合适的情境材料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促进学生学业进步。
例如,在讲授“东北三省”相关知识的时候,笔者的教学导入问题是:“同学们知道自家冰箱的冷冻室是多少度吗?”然后笔者将答案与东北的自然温度相比较,引入新课。课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导入一点都不吸引人,用网络上的“用开水泼水成冰”的视频进行导入效果更好。笔者虚心接受了这个建议,在另一个班级讲授这个内容时,用具有个性的视频制作、优美的背景音乐加上极富渲染力的旁白,营造了冰天雪地的气氛,取得了很好的导入效果。
(三)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尝试
初中地理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掌握基础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通过多轮课堂教学,学生适用、接受了教师的教学方法后,教师就要将教学重心从提供情境材料给学生解决问题,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用材料解决问题转变。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从多学科及多角度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并将其内化为学生的學习能力,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
例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的内容采用了“总—分—总”的编写结构,非常有规律,在教学完第六章后,笔者要求学生总结出学习顺序、思路、方法,尝试对后续三章进行自习。经过几轮尝试,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不仅对课本知识较为熟悉,而且很好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并内化成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将地理情境材料与多学科互渗,旨在为学生构建一个新的学习模式,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 参 考 文 献 ]
[1] 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