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料库的情感心理动词行为类型与语法体互动关系的认知研究

2022-12-02 12:00陶强强丁延海田晨旭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同情语法整体

陶强强,丁延海,田晨旭

(亳州学院 外语系,安徽 亳州 236800)

一、引言

已有的研究表明,情感心理动词属于状态动词,其表达的是人们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反应[1]。本研究以情感心理动词为研究对象,选取一对情感心理动词“同情/sympathize”分别检索BCC和COCA语料库,首先探究其与不同语法体(grammatical aspect)搭配的分布情况并对其加以解释。本研究所采用的语法体对比框架主要是完整体(perfective)与未完整体(imperfective)。其次,本研究试图探究该类动词行为类型与不同语法体搭配上有何互动性规律。最后,从认知语义角度对这类动词行为类型与语法体的互动关系作出统一的解释。

二、理论框架

本研究所涉及到的理论主要包括“行为类型”及“语法体”。

(一)行为类型

行为类型(aktionsart)又被称作词汇体(lexical aspect),主要是指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类型。它是词汇内在的语义特征,属于语义范畴。金立鑫指出,不同的动词表达不同的行为,如果对这些行为进行分类,就可以得到行为类型[2]。一般认为动词与名词的区分在于时间与空间的对立,动词与时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谈动词不可能脱离时间范畴。Vendler依照时间轴上的持续性、完成性等相关特征,把动词所表征的行为类型分为四类:即状态(state)、活动(activity)、完成(accomplishment)、成就(achievement)[3]。这四类动词可以用行为类型特征加以表征,如表1所示。

表1 动词的行为类型

根据上表,情感心理动词属于状态动词,具有[+持续][-有界][-动态]的行为类型特征。状态动词不表征事件,它们表示的是状态。这些状态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事件演变的方式在不同阶段加以发展,而是保持不变[4]。例如,“同情/sympathize”表征的是某一持续性心理状态,这一状态在时间轴上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是为无界。本研究所谓的“行为类型特征”主要基于以上Vendler的研究,即表中左侧所提的“持续”“有界”“动态”三大特征。

(二)语法体

语法体(grammatical aspect)也被称作事件体(event aspect)[5]、视点体(viewpoint aspect)[6]、外部体(outer aspect)[7]。Comrie 将它定义为“观察一个情状的内部时间结构的不同方式”[8]。Miller指出任何语言的说话者都能传达大量关于情状和时间的信息,人们可以把给定的行为(action)表征为正在进行的情状或已经完成的情状[4]。从外部视角看待某一事件情境时会产生完整体(perfective aspect),从内部视角看待某一事件情境则会产生未完整体(imperfective aspect)①。这主要和视点(view point)有关,具体区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完整体图示

图2 未完整体图示

完整体是远距离观察事件情景,关注的是情状的整体。因为距离较远,整个情状表现为有明显边界;而未完整体是近距离观察事件情景,因为距离较近以至于边界超出了可视范围,最终所能看到的是一个连续的未有边界的状态。

跨语言的研究表明,语法体范畴的编码方式存在不一致性。在英语中未完整体的实现主要依赖进行分词(v-ing),完整体主要依赖完成分词(v-ed)②。正如Quirk 所言,英语的be v-ing 形式是未完成体的一种体现,而v-ed则是完成体的一种体现形式[9]。例如“I am reading books”为现在进行的状态,而“I have read the book”则为现在已经完成的状态。英语语法体的编码主要依赖于形式标记,这与汉语存在很大不同。

“体”本质上是一种意义范畴。英语通过形式标记把意义范畴实现为语法范畴。汉语是孤立语(isolating language)缺少形式变化,汉语体范畴的实现主要依赖词汇手段,主要包括“着”“在”“了”“过”等,它们可统称为体标记(通过词汇手段加以表征)。已有的研究表明,情感心理动词典型地表征为持续性心理状态[10-11]。因此本文将无标记项视为汉语心理动词持续体的一种特殊编码,其功能与“着”“在”类似,均是表征汉语持续体的手段。英语与此类似,无标记项也表征未完整体,这主要表现为英语一般现在时的句子③。对比框架如表2所示。

表2 语法体对比框架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上文已有提及,情感心理(状态)动词表示的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刺激产生的肯定的或否定的反应。文雅丽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的检索,抽离出 177 个情感动词,把其分为了12个小类[1]。为了研究便利,本文依据文雅丽的情感心理状态动词分类表,选取一对情感心理动词作为研究对象,即“同情/sympathize”。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语料库检索主要探究以下问题:

1.情感心理动词与完整体和未完整体匹配的频率分布如何?该如何解释?

2.情感心理动词行为类型与语法体(完整体/未完整体)的互动关系有何规律?该如何解释?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基于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和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COCA)。因为两大语料库语料数目庞大,本文适度缩小了检索范围⑤。

英语形式化的编码方式有时候并非表征体范畴,我们在检索语料时均作出了甄别⑥。与此同时,考虑到汉语的体标记(词汇手段)的语法化程度没有英语那么高,缺省情况较为普遍,本文在必要时会根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汉语句子的体范畴类型⑦。

否定范畴牵涉到复杂的句法问题,其中多与情态(modality)相关。为了研究的便利,本文在检索语料时,均把否定句排除在外,只检索英汉语肯定句的语料。考虑到情感心理动词的特殊性,物称主语的句子不予考虑。

四、分布频率统计及分析

经过统计,符合要求的关于“sympathize”的语料共有445条,其与完整体匹配的有142条,与未完整体匹配的共有303条。而符合要求的关于“同情”的语料共有403条,其与完整体匹配的共有14条,与未完整体匹配的共有389条。以下是具体的分布频率,如表3所示。

表3 完整体/未完整体分布频率

依据上表,“sympathize”与完整体匹配占比31.9%,其与未完整体匹配占比68.1%。“同情”与完整体匹配占比3.4%,其与未完整匹配占比96.6%。可以发现,两者与未完整体匹配的频率均高于完整体,这具有跨语言共性。情感心理动词与未完整体的匹配频率高于完整体意味着该类动词与未完整体匹配的限制少于完整体,换而言之,该类动词与未完整体匹配更加自然。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句子所表征的事件具有时间性,这主要体现在句法层。而事件表达的核心成分是动词,动词所表达的概念必然也具有时间属性,这体现在词汇层。因此动词的内在特征必然会和整个句法层面有着这样那样的内在关联。陆丙甫指出,动词的时间特征是句子时体表达的基础部分,时体是建立在动词的时间特征的基础上的[12]。由此可以认为,动词的内部时间结构作为句法结构的核心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句法表面成分的选择。Givon指出下面两句话是不可接受的[13]:

(1)John became tall.

(2)He came to know John well.

汉语中这种情况也十分普遍,例如:

(3)他杀了她三个小时。

汉语的“杀”属于成就动词,具有[-持续]特征(参见表1),这与该句语法体蕴含的[+持续]特征(三个小时)存在明显对立与冲突,整句话不可接受。

关于词汇层对句法层的影响,联系到本文的研究问题,主要体现为动词行为类型对语法体的影响。情感心理动词属于静态谓词(stative predicate)。Bybee指出,静态谓词描述的是不会改变的情状……会一直持续下去[14]。情感心理动词的行为类型特征表现为[+持续][-有界][-动态],其表征持续性心理状态,这对整个句法层构造起着基础性作用。宏观上,完整体具有[+有界]特征,这与情感心理动词[-有界]的行为类型特征(参见表1)存在明显矛盾。在真实的语料检索中,sympathize与完整体匹配的语料只有142条(参见表3)。与之不同的是,未完整体表现为[-有界]特征,这与情感心理动词[-有界]的行为类型特征相吻合,相比而言两者结合较为自然。sympathize与未完整体匹配的语料为303条,这其中以无标记项最为突出,例如:

(4)Some Europeans sympathize with the Americans over the issue.

(5)I really sympathize with you.

(6)We sympathize with the poor, so we are naturally inclined to help.

(7)And I completely sympathize with what you're doing.

以上句子均是以无标记形式(一般现在时)表达基于现在的持续性心理状态。逻辑上表达基于现在时制的持续性心理状态与现在进行时(未完整体)最为吻合,但在语料检索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几乎不存在。这不是因为情感心理动词行为类型与现在进行时存在矛盾,而是由于情感心理动词先验的包括持续性特征,即具有[+持续]的行为类型特征,若两者结合则显得冗余,不够简洁⑧。对此我们已经有过深入探讨,这里不再赘述[11]。正是因为情感心理动词[+持续]行为类型特征与进行时[+持续]特征相重合导致冗余,考虑到语言的经济,其也几乎不与过去进行时以及将来进行时搭配(参见表3),最终使得该类动词与无标记项搭配占比最高。

汉语的情况与英语类似,未完整体与该类动词行为类型特征不存在明显冲突,因此“同情”与未完整体搭配远高于完整体。上文提及,“着”“在”是汉语表征未完整体的体标记,表达情状的持续,具有[+持续]特征。试比较:

(8)我在同情你。

(9)我同情着你。

(10)我同情你。

汉语讲求“意尽为界”,只要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15]。考虑到简洁(即所谓的语言经济原则),“着”“在”与情感心理动词搭配时常常省去不见。正如吴福祥所指出的:汉语的进行体不是强制性语法范畴[16]。既然都是表达持续性心理状态,10句明显是最佳选择。汉语的无标记项(10句)在表达未完整体情状时,在语料上具有绝对优势(参见表3)。

综上所述,英汉语情感心理动词与未完整体搭配频率均高于完整体,因为情感心理动词内在行为类型特征与句法层面的未完整体特征矛盾较少,两者融合较为自然。而完整体情状与该类动词行为类型特征存在较为明显冲突,该类动词与完整体情状搭配限制较多,频率自然较低。

五、情感心理动词行为类型特征与语法体的互动规律及认知解释

(一)互动规律

上文提到,因为情感心理动词行为类型特征与语法体的不同关系导致该类动词与不同语法体的搭配存在频率上的差异。该类动词行为类型特征与未完整体不存在明显冲突,其与未完整体搭配较为自然,频率高于完整体。由此可见,词汇层面的行为类型特征与句子层面的语法体对句法构造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第四部分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普遍性规律:若词汇体与语法体不存在明显冲突,则句子产出较为合法;若两者存在明显对立,则句子产出的合法性存疑。词汇体与语法体的互动关系十分值得关注,这是当今句法—语义界面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下面本文拟具体分析该类动词与语法体在互动关系上有何规律。关注的焦点在于为了实现句法和谐,当该类动词与不同语法体搭配时其行为类型特征是否发生变化。

1.未完整体

未完整体典型的表征未有明显时间节点的情状,具有[-有界]特征。以下为检索到的具体英语语料:

(11)Poor old Bob, I sympathize with him so much.

(12)About your unpleasant past, I feel sorry and sympathize with you.

(13)Chinese people sympathize with them profoundly and are willing to try to help them out.

(14)So Romney actually is sympathizing with the attackers.

11句到13句均是用无标记项表征持续性心理状态。11句中的“同情他”(sympathize with him),12句中的“同情你”(sympathize with you)以及13句中的“同情他们”(sympathize with them)在时间轴上均没有明显的时间结点,具有[-有界]特征。14句是唯一检索到的sympathize与现在进行时搭配的句子,整句话表征的同样是持续性心理状态,因此该句中sympathize也具有[-有界]特征。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当情感心理动词与未完整体搭配时,其内在行为类型特征与未完整体高度融合,并未发生改变,依旧表现为[+持续][-有界][-动态]。

BCC语料中符合要求的汉语的语料部分如下:

(15)哈罗,朋友,我真同情你的贫穷和落后。

(16)苏联和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人民都真诚地、无私地同情他们。

(17)苏联人民一直同情着越南人民,因为越南人民正在为最后推翻外国统治者而进行着英勇的斗争。

(18)亚洲及太平洋区域以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在同情你们、支持你们。

(19)全世界人民和全中国人民却愈来愈热烈地同情着朝鲜人民的神圣爱国战争。

15句和16句均是无标记项表征持续性心理状态,各句中的“同情”在时间轴上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具有[-有界]特征。17句和19句采用体标记的编码方式表征持续性心理状态,17句中的“一直”与“着”,18句中的“在”以及19句中的“着”均表征“同情”这一概念在持续进行,因此它们在时间轴上也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具有[-有界]特征。综上,可以归纳总结出情感心理动词与未完整搭配时的行为类型特征,如表4所示。

表4 情感心理动词与未完整体搭配的行为类型特征

根据上表,情感心理动词与未完整体搭配时,其内在行为类型特征因与未完整体高度融合并未发生改变,依旧体现为[+持续][-有界][-动态]。

2.完整体

尽管情感心理动词因其内在行为类型与完整体存在较大冲突,但在语料检索中这样的例子并非不存在。例如:

(20)When I first saw him, I instantly sympathized with him.

(21)He sympathized with the students and he was put out.

(22)I really sympathized a lot with them, but it hasn't changed my view on what we're doing over there.

(23)Despite her vaunted feminism, she has sympathized with opponents of abortion.

(24)Truth be told, I have sympathized with all three camps in various ways and at different points.

20句至22句均为一般过去时表征的完整体情状,20句中的“同情他”(sympathized with him),21句中的“同情学生”(sympathized with the students),22句中的“很同情他们”(sympathized a lot with them)均是对过去情状的描写。一个被广泛接受的事实是过去情状大多数都自然地被认为是有界的,因为在一般的认知经验中,“完成”和“过去”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完成”意味着“过去”,或者“过去”意味着“完成”,这似乎是默认的配置[2]。在这种情况下,其行为类型特征为[+有界]。23句中的主句是英语现在完成时的句子,其中“同情堕胎的反对者”(have sympathized with opponents of abortion)是对于说话时间(utterance time)来说已经完成的行为状态。24句与23句类似,“同情这三个阵营”(have sympathized with all three camps)也是一种已经完成的情状,所以sympathize在这两句中均有明显的时间节点,具有[+有界]特征。

以下为检索到的关于汉语的完整体的部分实例:

(25)安徒生同情了人民的遭遇,丰富了人们的想象。

(26)虽然动作夸张,裁判员还是同情了落后的阿根廷队。

(27)他们过去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因此他们中间一部分代表人物,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参加过或同情过人民解放斗争。

(28)但对从外地来的一些老同志老朋友,特别是过去同情过革命,为革命做过一些工作的民主人士,父亲总是忘不了请他们吃饭。

上文提及,“了”“过”可看作是汉语完整体的体标记。25句和26句都是汉语实现体的句子。所谓“实现体”主要表示以某个时间点作为参照,某种动作或状态的实现[8]。既然是动作或状态的实现,这两句中的“同情”的内在行为类型具有[+有界]特征。27句和28句表征为经历体情状。所谓“经历体”对汉语来说,主要是以“过”为标记的语法完成体的一种,即从外部视角看待一个完成了的事件或行动[17]。这两句中的“过去”更加凸显“同情”具有[+有界]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可归纳总结出情感心理动词与完整体搭配时的行为类型特征变化,如表5所示。

表5 情感心理动词与完整体搭配的行为类型特征

上文已经提及,情感心理动词的内在行为类型特征为[+持续][-有界][-动态]。根据表5,当其不得不与完整体搭配时,其内在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主要体现为由[-有界]到[+有界]的变化。

(二)认知解释

根据以上部分的分析可以发现,情感心理动词与未完整体搭配时,其内在行为类型特征并未发生改变,这可以视为动词行为类型与句法层语法体的相互融合。但当该类动词必须与完整体搭配时,其内在特征则发生了明显改变,这可视为动词行为类型与语法体的对立。这一对立的结果体现出一个有趣的趋势:当情感心理动词行为类型与语法体存在冲突时,句法层面的语法体似乎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动词行为类型特征会让步于句法层的语法体,以实现句法和谐。

本文认为,动词行为类型与语法体的对立本质上可视为概念内容与概念结构的对立,这与人的认知存在密切关联。这里有必要对“概念结构”与“概念内容”两个重要概念做一解释。

Talmy认为语言有两个功能互补的子系统,一个是开放类(open-class),也叫词汇子系统,它是为了表达概念内容[18]。例如名词属于开放类,主要用来指称事物。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兴事物不断涌现,因此名词的数量不断上涨,这便是所谓的“开放”。另一个是封闭类(closed-class),也叫做语法子系统,表达概念结构[18]。本文所讨论的have v-ed就是一种语法系统,它表征完成的行为动作或已经实现的状态。语法系统一般表达固定的概念结构,因此是“封闭”的。英汉语的语法构式以及句法结构本质上就属于语法子系统,它们均表达概念结构⑨。

为了便于理解,有必要指出语法子系统的封闭类还包括某些词类,如限定词、介词、副词等,Talmy把其称为显性自由形式[18]。Talmy还指出任何一个句子均包含词汇子系统(表达概念内容)和语法子系统(表达概念结构),两者缺一不可[18]。关于概念内容与概念结构可总结如图3。

图3 语言的二层系统

根据图3,语言由概念结构和概念内容构成,这关系到语言的各个组织层面,小到词汇大到句子。对自然小句而言,其封闭类表征概念结构,由语法类构成,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小品词、副词以及词缀、屈折形式等。除此之外,语法结构,句子结构也构成语法类表达概念结构。而开放类主要由词汇类表征,主要包括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等。Talmy认为固定搭配也属于开放类用来表征概念内容[18]。

一个理想的自然小句中,语法类(概念结构)与词汇类(概念内容)相互融合,两者协调一致。下面这句话看起来让人费解,让人难以接受:

(29)She is somewhat pregnant.?她有点儿怀孕了⑩。

在英语中,形容词pregnant作为开放类表达一种“非此即彼”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绝对的,不存在梯度问题。而英语的somewhat作为封闭类指的是“某个梯度上的中间环节”,它与pregnant放在一起存在明显的语义冲突。这句话中的封闭类与开放类两者并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听话人在其认知过程中通常的处理方式是把一个成分里面引起冲突的语义因素转移出去,从而使其与另一成分达成和谐。Talmy认为这一过程大多数情况下是开放类形式(概念内容)对封闭类(概念结构)做出让步[18]。在上面这句话中,开放类pregnant的“非此即彼”状态就服从于“梯度”意义,从而产生了pregnant的一个新的意义:在怀孕过程中的某阶段。与之相对的是封闭类(概念结构)绝不会让步于形容词而产生“完全”意。以下是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

(30)She is dying.

上文已有提及,语法结构、句子结构属于封闭类表达概念结构。英语中的die(死亡)也是一个非此即彼的状态即“非死即活”,但当其与语法构式be v-ing结合时,其内在意义发生了明显改变,表达“她正在死。”(即“她将要死去”)这里的“死”就有了梯度意义而其本身的绝对意义被转移了出去。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若概念内容与概念结构存在冲突或矛盾,一般情况下概念内容会让步于概念结构而导致自身内在语义特征的改变。

下面本文就用概念内容与概念结构的思路来分析导致情感心理动词与完整体搭配时其行为类型特征发生改变的认知动因。

(31)Despite her vaunted feminism, she has sympathized with opponents of abortion.(重复在23)

上文已经指出,该句为现在完成时结构,表征完整体情状。嵌套在该句中的sympathize的行为类型特征为[+持续][+有界][-动态]。但该词本来表征的却是持续性心理状态,具有[-有界]特征。has+v-ed作为语法构式嵌套在整个句子中,整体上表达某一完成的行为动作与状态,其表征概念结构。而核心动词sympathize主要表征一种心理状态(“同情”),是为概念内容。情感心理动词具有[+持续][-有界][-动态]的行为类型特征,而has v-ed所表征的情状在时间轴上具有明显的时间节点,换而言之,由has v-ed表征的概念结构具有[+有界]特征。在两者冲突而又必须融合的情况下,sympathize让步于语法构式has v-ed导致其内在行为类型特征发生改变,可参考下图:

图4 sympathize动词行为类型特征与完整体的互动关系

上图中sympathize表达原型概念,在与语法构式融合后,sympathize(黑体标记)内在行为类型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由[-有界]改变为[+有界]。

汉语的体标记本质上也属封闭类表征概念结构(相当于英语中的黏着语素),意为具有时间节点的情状。当情感心理动词与其融合后,该类动词行为类型特征自然也发生了诸如英语的那般变化,即由[-有界]改变为[+有界],以下句为例:

(32)安徒生同情了人民的遭遇,丰富了人们的想象。(重复在25)

图5 “同情”动词行为类型特征与完整体的互动关系

六、结语

本文通过对一对情感心理动词“同情/sympathize”的语料库检索,发现该类动词与未完整体搭配的频率高于完整体,其原因在于该类动词内部行为类型特征与句法层的未完整体不存在明显冲突,而与完整体存在明显冲突。语言的基本功能是用来交流,传递信息。出于语用的目的或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当该类动词与完整体搭配时,其行为类型特征会让步于语法体,由[-有界]特征转变为[+有界]特征。行为类型特征是动词的内在语义特征,在本质上表达的是概念内容,而语法体的概念主要通过句子结构(语法构式)加以实现,句子结构具有构建概念结构的作用。行为类型特征让步于语法体是因为认知上概念内容倾向于让步于概念结构。在大多数语义冲突中,最终决定概念结构的是封闭类形式,而开放类则侧重于认知内容。

语法(尤其是句法)与认知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只研究句法形式而忽略语义认知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之中。同样,仅研究意义而忽略形式必然会导致唯心主义。基于功能视角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认知活动,是对客观世界进行互动体验和认知加工的结果。本研究把描写与解释相结合,把句法结构与语义认知相结合,正是贯彻这一理念的一种尝试。

注释:

①国内学者对perfective与imperfective的翻译不尽相同,有的称为“完成体”与“未完成体”,有的称为“完整体”与“非完整体”;也有的学者认为“完成体”对应的实为“perfect”。

② 传统英语教学语法把v-ing称作现在分词,v-ed称作过去分词,这实际上是把“体”与“时(tense)”混为一谈,实为谬误。

③ 一般现在时的语素“-s”虽偶尔可见,但其主要功能是实现与主语的“数”(number)范畴的一致关系,不用来直接编码“体”范畴。

④ “现在完成时”的表述现在看来并不严谨,理应为“现在完成体”。下文出现的现在进行时、过去进行时、将来进行时等均是为了考虑读者习惯。

⑤ 我们把检索范围限制在了BCC语料库下的厦门日报子语料库以及COCA语料库下的时代杂志语料库。

⑥ 例如英语中的v-ing形式和英语的动名词形式(gerund)没有差别;v-ed是英语被动语态结构的必要组件。

⑦ “了”的一大功能是所谓的完整体标记,表征行为动作的完成。在亳州话中“了”经常省去不见,例如:“饭做好吗?”

⑧ 有一种观点认为状态动词不与进行体(progressive)搭配,原因在于其不是动态(dynamic)动词。这一观点的本质是[+动态]特征是进行体的必要条件。我们对此表示反对,持续(continuous)的状态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进行”,两者难以二分。Bybee通过跨语言的调查发现,所谓的动作之进行与状态之持续不具有类型学上的普遍性,其并未发现两者在语法语素上的差别[14]。

⑨例如汉语中的“把”字句,表征的是一种“处置义”。语法结构与句法结构具有表征概念结构的作用,这和学界所谈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的观点本质上是一样的。

⑩句法学研究中“?”表示该表达合法性存疑,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句子。

猜你喜欢
同情语法整体
她的委屈,没有同情分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不该有的同情
跟踪导练(二)4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参考答案
那些理财被骗的人,有多少真正值得同情?
如何选择整体法与隔离法
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