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区气象科普现状与发展对策

2022-12-02 23:41:26曾洁霞苏艳雯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气象科普灾害

何 彬,彭 窈,李 媛,曾洁霞,苏艳雯

1.清远市清新区气象局,广东清远 511800;2.广东省连州市气象局,广东连州513400

清远市清新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偏北,是珠三角连接粤北山区的主要物流配送通道;清新区下辖8个镇,区境南北长约85 km,东西宽约55 km,面积约2 353 km2,人口约70万。清新区境靠近北回归线,属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过渡区,冬无严寒,夏无酷热,气候温和。但清新区天气气候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暴雨洪涝、干旱、强对流、热带气旋、连阴雨、高温、寒潮、冻害、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基本每年都有发生,气象灾害已成为危害全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清新区气象局于2016年1月1日正式投入运作,运作时间短,气象事业发展处于刚起步阶段,气象服务体制建设不够健全,缺乏气象科普宣传的必要基础和条件。有气象专家指出,气象科普工作是气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气象服务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是提高气象软实力、促使全民科学素质进步的主要途径。曹成铭等[1]认为,气象科普作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推广气象科学技术、宣传气象文化来提高社会和民众服务能力的一项社会公共性事业。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6〕10号)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式提升作出总体部署,气象科普也因此成为提高升公民科普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提高气象科普的传播效果,提高社会各阶层群体预防和减轻气象灾害意识和能力[2-3],该局主要利用“3·5”学雷锋日、“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气象服务队志愿者前往社区、学校向民众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通过知识讲座、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为民众讲解如何正确理解天气预报术语、雷电预防、自然灾害预防等气象和防灾知识,并向他们赠送气象科普读本,同时引导前来的民众关注“清新天气”微博、微信,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气候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的意识。此外,通过天气预报电视节目、布设在全区的56个室内外气象电子显示屏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等相关内容的宣传。

1 清新气象科普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

1.1 利用气象科普进校园活动进行宣传

中小学生是最易于遭到各类气象灾害伤害的一个特殊群体,因而,对这类群体进行气象科普知识的教育是清新气象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1-3]。气象科普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基本的气象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不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为气象专家[4-5]。近年来,清新区气象局都会利用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等科普主题日,结合已在太平中学、回澜中学、山塘初级中学等8个建立的校园气象站,组织专业素养较高、语音表达能力较强的业务人员到区内中小学校开展气象科普大讲堂活动,“以点带面”增强全民的防灾减灾能力。结合学校教学安排的实际,该活动主要面向四年级和七年级的学生,通过实地参观校园气象站、讲授清新区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进行有奖互动问答、派发《防雷减灾36计》、《中小学气象灾害防御指南》等科普资料等形式向师生们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截至2020年12月底,共有2500多名师生参与该活动,派发气象科普资料2万余本。

1.2 利用气象信息员在农村进行气象科普宣传

当地现代农业主要气象灾害有雷电、大风、暴雨、冰雹、干旱、强降温、连续高温以及连续低温阴雨寡照等。大面积或成片的连栋钢架大棚在雷雨天气容易遭受雷击事故,对农民生产安全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当出现大风时,可能会吹垮基地大棚,部分农作物也可能会被吹倒;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会破坏大棚外膜或直接砸坏作物;干旱天气可以使作物缺水甚至干枯致死;强降温、连续高温都会致使作物正常生长受挫,甚至出现死亡现象;连续阴雨寡照天气会使作物光合作用不足,出现比较严重的病虫害。

如果各生产基地能够提前关注雷电、大风、暴雨、冰雹、干旱、强降温、连续高温以及连续低温阴雨寡照等天气的预报或预警,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损失。为确保气象预警信息在农村的及时传达和反馈,提升农村有效防御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清新区创建了一支约200人的负责传播气象预警、收集和上报气象灾害情况等信息的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每年清新区气象局都举办一次气象信息员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是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灾害的防御和应对、灾害避险救援等。通过培训,让气象信息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在工作中的法律法规和工作常识,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防灾减灾的能力,使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实现气象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6]。

2 清新气象科普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气象科普设施不足

清新区气象综合探测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在自然资源、土地储备中心等部门的协助下,多次对探测基地进行选址勘察工作,但因各种原因,目前仍未找到合适地点建设气象综合探测基地,现有的办公场所设置不足以支持气象科普工作的开展。

2.2 气象科普宣传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

目前,清新区气象科普的宣传除现状所述形式外,还有部分深入到镇村和社区、企业开展气象科普讲座、宣传咨询等活动,这些气象科普工作将重点放在提升民众意识上,在讲解、教育示范和引导工作中的事例较少,气象科普工作与不同领域、行业及群体等需求存在差距,传播方式未能顺应社会发展,难以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气象科普宣传工作效果大打折扣[7]。怎样使气象科普宣传更具清新地方特色,吸引更多民众的留意,是当前气象科普工作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2.3 气象科普不够“接地气”

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发现,在接受调查的民众中,有60%左右的受访人群对气象用语的理解不到位。在很多情况下,清新区气象科普业务人员进行科普讲座时,大多数是用普通话照本宣科地读,将科普内容的正确性、专业性、权威性发扬到极致,追求学术上的一丝不苟,没有考虑到受众对象的需求和感受[8],未能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讲解。这种方式方法,让到场的老人家听起来“吃力”,科普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也使科普工作者进行科普时萌生了“白搭劲”的想法。这充分指出了在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时,怎样使用浅显易懂更“接地气”的措辞向民众进行科普,也是我们需要探讨的方向。

2.4 气象科普人才和经费相对缺乏

清新区专职的气象科普工作人员非常缺乏,科普经费不足,不能有效地支持科研队伍的可持续建设。主要原因如下:平时从事气象科普的人员大部分是从事气象业务工作,工作手段落后单一,宣传渠道有限,传播方式不能与时俱进,很难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气象科普知识的宣传和教育,缺乏对气象科普宣传的积极性。

2.5 气象为农服务产品不相适应

尽管目前气象为农服务产品种类较多,但服务产品内容较单一、粗浅、深度不够,不适应当前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新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准确性不高。尽管目前一般性晴雨定性预报准确率已达90%左右,但是对雨量、气温、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定量、定时、定点精细化预报以及灾害性、转折性、关键性天气预报、气候预测的准确率还比较低,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2)全面性不够。目前气象预报多以常规的晴雨、气温、湿度、风向风速为主,但对于其他如日照、蒸发量、地面温度等对农业生产也有着重要影响的气象要素基本不做预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气候论证、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服务基本没有开展。(3)针对性不强。目前公开发布的气象信息产品多以一般性天气预报为主,而针对不同行业、地域、品种和不同时期的农事的专项性服务产品太少,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服务效果较差[9-10]。

3 对做好清新气象科普工作的建议

3.1 加大气象科普投入,加快气象科普设施建设

目前,清新区气象局正在加强与区政府及自然资源等部门联系,完成选址工作,纳入土地规划,落实建设经费,加快推进清新区气象综合探测基地的建设工作。建成后,将成为综合探测、预报预警和气象科研场所,能够更好地在社会上发挥气象宣传和科普教育的作用,让参观者在较短时间内更为全面直观地了解气象科普知识,并通过宣传来吸引社会上更多人次参观学习,达到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要加大气象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清新区政府的支持,将气象科普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3.2 创建具有清新特色“互联网+气象”的气象科普宣传内容和形式

在日常的气象科普工作中,运用“互联网+气象”模式,发挥科普工作者的能动作用,充分利用清新天气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用本地用语结合图文讲解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以及突发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防御措施,上传具有震撼性的气象灾害科普短片,使公众知晓在恶劣天气情况下进行自我保护的措施。同时,加快推进设立“清新天气”抖音线上直播平台,进一步拓宽气象科普知识的传播渠道。

3.3 充分运用现有的电子天气显示屏进行科普宣传

目前,清新区共有气象电子显示屏56台,其中户外电子显示屏3台,室内电子显示屏53台。要充分运用现有的布设在全区的显示屏,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不间断滚动播放气象科普信息,让气象信息能发得出,民众能看得见、用得上,最大限度地预防和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3.4 建立一支高素质、“接地气”的气象科普宣传队伍

着力培养气象科普人才,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气象科普的实践途径方式研究以及经验推广[9-10],分析民众需求,找准切入点、兴趣点,要特别针对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重大天气过程或气象热门话题,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结合专业的天气学常识和防灾减灾技能传授给普通民众,让气象科普常识“通俗化,听得懂,用得着”。通过引进高级专门人才的办法充实人才队伍;加强与高校和相关科技部门的联合,通过“借智”的办法提高人才队伍的实力;加强科研,通过项目带动人才培养,提高专门人才的业务技能;开展气象科普知识讲座或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开展培训工作。一方面,气象科普工作人员走进基地开展讲座,为群众讲解气象知识;另一方面,请农业气象科普等相关专家分门别类地为相关气象工作人员讲解气象科普的基本知识、不同作物的种植技术以及对气象服务的需求,组织气象和农业2个部门共同走进基地,开展农业气象技术讲座和培训,提高一线农民的知识技能。同时,加强与团区委、区科协等有关部门的协调,进一步壮大气象志愿者队伍,定期组织培训,培养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保障气象科普工作的持续开展。

3.5 加强服务产品开发,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的针对性

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突破传统、单一的预报服务模式,围绕现代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深化气象服务内容,开发系列化、定量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满足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灾害区划技术方法的研究;研究设施大棚的小气候规律、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相应的对策,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研究不同种植、养殖品种的农业气象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和周年服务方案;研究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提供支撑。

4 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民众对气象科普知识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气象科普宣传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气象部门要充分开发利用现有的气象科普资源,通过不断完善气象科普设施、创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俗易懂的科普作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投入等措施,让气象科普知识的作用发挥最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从而促进清新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气象科普灾害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气象树
我省汛期常见气象灾害及防御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内蒙古气象(2021年2期)2021-07-01 06:19:58
推动灾害防治工作实现新跨越
科普达人养成记
学生天地(2020年23期)2020-06-01 02:13:30
气象战士之歌
心声歌刊(2019年5期)2020-01-19 01:52:52
大国气象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