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播条件下河南省新乡市冬小麦苗情及生育后期管理

2022-12-02 23:41:26高兵阳高怡帆陈奋勇刘清瑞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干热风苗情新乡市

高兵阳,高怡帆,陈奋勇,刘清瑞

1.河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 450002;2.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 河南新乡科技小院,河南新乡 453700;3.新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河南新乡 453700

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对于确保粮食和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在我国,小麦生产是全年粮食生产第一季,“夏粮丰收,全年主动,以秋补夏,担惊受怕”。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小麦生产大省,播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2021年,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为573万hm2左右,总产占全国的30%左右。因此,河南小麦丰收是全国夏粮丰收、国家口粮安全的重要保障。

2021年夏秋季,受历史罕见持续特大暴雨影响,我国多地出现冬小麦晚播情况。据报道,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5省有733万hm2晚播麦,较平时晚播半个月左右,占小麦播种面积的1/3。受秋涝洪灾影响,河南省多地出现秋收整地播种困难,冬小麦晚播面积大。一些地区小麦播种推迟了15~30 d,个别田块甚至到2022年1月才能播种,部分地块强墒播种,地湿整地播种质量差,导致越冬群体偏小、个体偏弱,苗情长势差于上年和常年同期,是全国弱苗集中区域。

小麦的生长后期包括孕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几个阶段。一般情况下,这段时间需要经历35~40 d。品种不同,地区差异,成熟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小麦植株生长发育从营养生长逐步转化为以生殖生长为主的阶段,是增加穗粒数、提高粒重、保证产量非常关键的时期。由于去年播种晚,前期小麦个体弱、生长缓慢、群体略显不足。经过小麦生长前期浇水、施肥、打药等一系列管理,截至3月20日,河南省冬小麦的一、二类苗比例已经大大提高,但仍然比往年差,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因此,今年小麦后期的田间管理比以前更加重要。

1 生产形势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新乡市是我国小麦优势种植区,“新乡小麦”被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市小麦连续3年稳定增长,2021年全年新乡市粮食产量超过430万t,其中小麦产量超过280万t。2021年,新乡市小麦种植面积超过41万hm2。受洪涝灾害影响,新乡出现小麦大面积晚播情况。据报道,截至2021年12月中旬,冬小麦越冬期弱苗较多,一、二类苗占比只有64%,与常年越冬期一、二类苗占比90%的状况相差很大,还有一些地块是“一根针”“土里捂”等情况,苗期长势严峻。

2022年1月14日,农业农村部启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新乡市各部门积极响应,组织各方面人员启动了冬小麦科技壮苗行动,多措施开展小麦田间管理的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至2022年3月下旬,小麦进入拔节期后,生产形势整体向好。据统计,一类苗较返青期增加19.9个百分点,较常年减少7.5个百分点;二类苗较返青期减少7.7个百分点,较常年增加1.6个百分点;三类苗较返青期减少12个百分点,较常年增加6.2个百分点。一、二类苗占比达到88.4%,与常年相比仍有所降低。目前,全省的小麦已经进入拔节期,仍旧可以通过生育后期的合理管理,进一步促进弱苗转壮苗,实现小麦高产不减产。

2 气候的影响

冬小麦种植面积广,生长周期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其中,水分、光照和日照条件对冬小麦影响很大,分析这些气候因子状况及其对小麦生长的影响,可以采取合理措施,推动晚播小麦促弱转壮。小麦处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降水、温度和光照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冬小麦生育前期,气温偏低,麦田跑墒慢,需水量少;中后期对缺水敏感,会影响小麦的成穗率、穗粒数和粒重。新乡市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小麦生长的需求,要根据气候因素和麦情及时进行浇水。此外,低温胁迫、干热风等极端天气也会对小麦造成严重危害。

根据新乡市天气情况,在这季小麦生长期间,温度相较于常年积温,2021年10月偏低、11月和12月偏高,2022年1月和2月偏低,3月偏高;从降水来看,2021年10月、11月、2022年1月 偏多,12月、2月和3月偏少;从日照时长来看,2021年11月、12月、2022年2月偏多,1月和3月偏少。

由此可以看出,新乡市这一季冬小麦生育期间冬前气温较高、日照偏多,越冬时间推迟5~20 d,土壤墒情较充足,这种气象条件对晚播小麦的生长发育较为有利,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晚播造成的不利影响。冬季1—2月气温偏低,特别是3月上中旬气温偏低,有利于抑制地上部生长,促进根部生长;1—2月期间新乡市一共出现了7次雨雪天气,有利于增加土壤墒情,保证小麦顺利越冬。3月下旬—4月上旬气温偏高,降水少,土壤缺墒,对小麦略有不利。根据气候预测, 2022年4月中下旬—5月气温偏高,5月降水量较往年将有所增加,总体气象条件有利于冬小麦抽穗扬花,但也容易引起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发生。但整体来看,2022年的气象条件对晚播小麦的生长发育较为有利,加之春季麦田管理到位,促使苗情迅速升级转化,表现为壮而不旺。

3 苗情分析

3.1 晚播小麦生育特点

(1)冬前麦苗生长缓慢、又小又弱。越冬前的有效积温不到420℃·d,会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导致根系发育不良,叶片细小,且叶片数、分蘖数、基本苗数与适期播种的小麦相比明显下降。

(2)春季小麦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小麦返青期和拔节由于晚播而推迟,但是在拔节后晚播小麦生长迅速,到了抽穗期可基本追赶上适期播种的小麦,成熟期相对一致,全生育期逐渐缩短。

(3)春季小麦分蘖成穗率高。春期气温升高,日照充足,分蘖速度加快。春季分蘖有效分蘖多,但是穗小,穗粒数减少。

(4)由于晚播,成熟期会比适期播种的小麦推迟3~5 d,更容易遭受干热风的危害,降低千粒重。

3.2 新乡小麦的苗情现状

受晚播影响,新乡市苗情复杂,与2021年及常年相比差距较大。正常秋播下小麦心叶较大较旺,年后心叶会出现黄尖,冬前老叶片会在年后干枯。由于去年播种晚,2022年小麦幼苗的冬前老叶片很小很少,许多青叶在春季它们的功能期会维持较长,较少出现叶片黄化现象;今年小麦叶色以浓绿为主,由于没有冬前太多的老叶片,幼苗表现青叶多,分蘖数和叶片大小适宜。由于返青—拔节期间气温偏低,小麦长势壮而不旺,叶片偏细偏长,是适应性好的类型,能提高抗寒、耐受干旱和抗干热风能力。

总体上这季小麦幼苗发育相对较慢,包括起身、拔节和进入幼穗分化期,与往年相比略晚,但春季幼苗颜色较浓绿,分蘖发生较多。晚播或极晚播后,小麦冬前绿叶面积小,营养物质吸收和积累不足会使小麦略晚进入幼穗分化期,生育后期营养吸收和物质积累潜力大。进一步加强管理,促使形成较大较多的穗子,实现增产或少减产。但是,小麦后期生长过程中不确定因素还有很多,低温、多雨、干热风、青枯、病虫等危害,将会对小麦高产造成很大威胁,应加强后期管理。

4 管理措施

尽管目前全市小麦苗情转化比较乐观,一、二类苗面积提升,好于预期,但是小麦中后期仍然需要加强田间管理,必须及时做好自然灾害和小麦病虫害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抓住小麦拔节、抽穗、扬花、灌浆等关键生长时期,进行水肥调控、“一喷三防”等稳产增产技术措施,预防病虫害、干热风、倒伏,力争小麦多成穗、成大穗、并且籽粒饱满,实现晚播小麦也能高产[1-2]。

4.1 水肥管理

小麦中后期不能放松对水肥的管理。小麦生长中后期气温高,作物生长旺盛,蒸腾作用增强,耗水量大。小麦从开花到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时期总耗水量的30%~40%。开花后是籽粒形成、灌浆、成熟、增重的重要时期。应该根据天气情况、土壤墒情做好浇灌追肥工作。后期合理的水肥管理可以延缓小麦根系活力衰退、防止早衰与贪青晚熟、降低高温和干热风对小麦的不利影响,增加粒重和提高穗粒数。

(1)孕穗期水肥管理。孕穗至挑旗期是小花退化较集中的时期,保花增粒并为提高粒重打好基础是这一时期麦田管理的主要任务。肥力较低的地块和植株生长较弱的麦田,可结合浇水酌情补施1次肥,追肥量一般施尿素2.5~5.0 kg/667 m2。

(2)适时浇好灌浆水。在灌浆初期,小麦需要较多的肥水供应,适时浇好灌浆水,以保证小麦生理用水,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干热风的危害,提高籽粒灌浆强度,增加粒重。土壤水分达不到灌浆要求的地块,应在灌浆初期(扬花后8~10 d)浇好灌浆水,一般土壤含水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0%~80%,有利于小麦灌浆成熟。对脱肥地块可结合浇水,施尿素2~3 kg/667 m2。浇水不能过晚,以防小麦灌浆已满,头重脚轻引起倒伏。浇水时要避免大水漫灌,做到有风停浇、无风抢浇,避免浇后遇大风发生倒伏。一般在5月20日后要停止浇水。

(3)酌情追施叶面肥。小麦进入生育后期,根系逐渐衰老,吸收能力减弱。对脱肥严重的麦田,可以结合“一喷三防”的手段,合理喷施叶面肥,满足小麦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延长叶片的功能期,防止早衰,增强抗逆抗倒伏能力,从而提高小麦籽粒的产量和品质。叶面喷施主要选择氮、磷、钾,还可以适当补充硼、锌等微量元素。要根据小麦缺素症状选择合适的肥料种类。喷施在孕穗期到灌浆期进行,最好避开扬花期。肥液浓度不应过高,生长正常的麦田可以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色发黄、脱肥严重的麦田,可增加1%~2%的尿素溶液;生长过旺的麦田,可以喷洒草木灰浸出液。对脱肥严重、长势差的麦田,或者喷肥期有干热风,可以适当增加喷肥次数[3-4]。

4.2 “一喷三防”措施

小麦生长后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生长中后期是病虫害的集中严重发生期,包括白粉病、赤霉病、麦蜘蛛、麦蚜、吸浆虫等为主的小麦病虫害,同时还有茎基腐病、纹枯病、全蚀病、根腐病等根茎类病害;二是后期气候不确定因素较多,小麦遭遇干热风、青枯早衰的潜在威胁较大。小麦生育后期病虫害、干热风、早衰如防治不及时将会造成严重减产,一般应做好小麦拔节后期、孕穗期、扬花期及灌浆期“一喷三防”工作。即将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一并喷洒,做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防早衰、增加粒重等目的[5-6]。

在小麦拔节后期—孕穗期,需防治小麦红蜘蛛、麦蚜、纹枯病、茎基腐病、白粉病、条锈病等。防治药剂选用阿维菌素、达螨灵、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戊唑·嘧菌酯、丙硫菌唑、戊唑醇、己唑醇、丙环唑、氟环唑、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并加磷酸二氢钾、芸薹素、复硝酚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小麦抽穗、扬花及灌浆初期,需防治小麦赤霉病、蚜虫等。预防小麦赤霉病,可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吡唑·咪鲜胺、烯肟·多菌灵,对水细雾喷施,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发病情况,隔7 d左右喷第2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此外,小麦赤霉病、麦蚜、黏虫混发区,结合预防赤霉病,加入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还可加入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

农药应现配现用,并采用二次稀释法。打药要避开高温时间段,避免小麦出现药害,一般在16:00后进行。打药前关注天气情况,6 h后遇雨应补喷。扬花期喷药时,需要避开授粉时间。在农药使用时,应严格按照农药产品标签使用说明或在农技人员指导下安全操作,并强调轮换交替使用农药,落实农药安全间隔期规定,以提高防治效果,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

4.3 人工拔草

由于前期未及时对麦田喷施除草剂,或喷施不均匀、杂草抗药性增强等原因,加上春季气温升高,在中后期部分麦田里播娘蒿、野燕麦、节节麦等杂草将偏重发生。这些杂草繁殖快、竞争力强,不仅会和小麦争水争肥,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还会导致麦田的整齐度下降。这些杂草比小麦成熟早,种子不断落在地里,也会给下一年的小麦种植留下隐患。但是为了避免影响小麦生长和下茬作物,小麦生长中后期不能再喷施除草剂,只能进行人工除草,尤其是野燕麦、节节麦,更应该人工拔除,除草时间越早,对小麦的危害越少。拔出后的杂草及时清理出田间,尽量避免结籽后落入田间再生及减少病虫害繁殖的场所[7]。

4.4 适时收获

小麦适时收获时期为蜡熟末期。此时穗下节间呈金黄色,籽粒已全部转黄,内部呈蜡质状,含水量为25%左右。过早收获,灌浆不充分,籽粒不饱满,产量低;过晚收获,养分倒流,粒重降低。小麦收获期要做好措施,应对降雨天气对小麦收获的影响,合理安排时间进行收获。收获时要防止机械混杂,收获后选择晴天晾晒,使含水量降至13%以下,下午15:00趁热入仓,密闭保管,可有效防治小麦虫害,也可进行药剂防治。

猜你喜欢
干热风苗情新乡市
加强科研攻关 推动农业增产
支部建设(2023年7期)2023-05-05 12:19:00
抢抓早春麦田管理 力促苗情转化升级 农业农村部冬小麦“科技壮苗”专家组来晋开展巡回技术指导
今日农业(2022年4期)2022-11-16 19:42:02
几种化学制剂对葡萄光合作用抵御干热风的影响
中国果树(2020年2期)2020-07-25 02:14:20
新乡市
基于GIS的邯郸市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961—2015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时空分布特征
生态学报(2018年19期)2018-11-14 12:38:34
苗破土 查看苗情
65年来濮阳市冬小麦干热风灾害特征分析
河南农业(2018年9期)2018-01-17 16:52:05
新乡市
新乡市中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研究
运动(2016年6期)2016-12-01 06: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