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慧琳,温 杰
(1.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2.常熟理工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乡村工匠是乡村发展的先锋力量,在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农村社会治理、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1]。
加强对乡村工匠的培育是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难题之一[2]。培育乡村工匠,一方面满足农村建设中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保障[3]。
职业院校数量众多、分类均衡、教学资源丰富,在专业设置、科技兴农、服务农村发展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是乡村工匠培育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者。2021 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展传统技艺传承人教育。各类职业院校要结合乡村振兴要求,深入梳理乡村工匠培育的需求和专业要求,整合各类教学资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的实现奠定重要基础[4]。
课题组在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3 个区域13 个地级市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在乡村工匠中开展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 份,收回有效问卷795 份。根据调查结果可知,乡村工匠培育的现状如下。
乡村工匠一般学历较低。在经过学历提升后,受到生活工作环境、教育卫生资源、社会公共服务等吸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才流向城市。即使是曾经工作在农村的人员,在学历提升后,择业选择更加灵活,最终会选择工作环境和创业环境更有优势的城市。这导致乡村人才不断流失,留在农村生活、工作的人员年龄偏大。据统计,约60%的乡村工匠年龄在50 岁以上,从事乡村工匠工作超过15 年。
目前,乡村工匠常见的技能提升方式一般是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定期组织的零散短期技术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无法完全满足乡村工匠对综合素质提升的要求。在调查人群中,有80%以上的受访者学历为高中以下。
随着农业新业态的出现,对农村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急需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当代乡村工匠。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对乡村工匠的重视程度,例如江苏省在开发乡村工匠资源方面,开展“三带两助”行动计划,从省级层面部署推动乡村工匠的职业发展。高职院校在推动乡村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当前乡村工匠的培育形势来看,仍缺乏相应的长效促进机制。
大部分乡村工匠对各类培训具有较高的积极性和热情,但缺乏长远规划和反馈机制。从培训效果来看,由于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在完成培训后缺少跟踪反馈,导致开展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大部分职业院校定位于培养面向城市的技能型人才,而为农村培养“涉农”型人才的数量较少,农林牧渔招生数量远远无法满足农村农业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非农”专业多,“倾农”专业少。农业现代化程度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日益提高,但教学内容却跟不上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滞后[5]。特别是国家提出数字乡村发展战略,使农村人才需求发生了质的改变,传统农业类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农村发展的人才需求。
调查发现,大部分乡村工匠都有学历和技能提升的意愿,70.2%的调查者希望提高技能水平、增强技艺;65.2%的调查者希望提升个人职业综合素养;约1/3 的调查者希望通过培训获取证书、提高学历;超过80%的调查者希望能够通过现场教学或实地演练的方式开展学习。
目前,职业院校主要采用集中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授课地点以校内为主。虽然不少职业院校发布了相关的培训信息供乡村工匠报名,但大部分培训在教学方式、内容环节等方面与乡村工匠实际要求存在脱节现象,无法满足能力提升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能型人才。乡村工匠技能提升可以融入到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打造职业教育和乡村工匠培训共同体,不仅能够把实际的技能培训嵌入职业院校学生培养过程的各环节,还能够把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服务融入乡村生产经营环节中[6]。
一些乡村传统技艺传承的技能型工匠往往年龄偏大,将自己的一技之长分享于他人、实现自己更高职业价值的愿望十分强烈。职业院校可以与村镇联合开展订单式、模块式培训模式,整合乡村工匠技艺技能培训资源,开发培训资源包,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与指导,从而满足乡村工匠对技能提升的个性化需求。
职业院校与乡村相关企业可以联合开设学历教育提升班,例如开设建筑工程技术、手工艺技术、园林施工等专业,采取订单班、学徒班的培养方式,为乡镇、企业培养传承传统技艺、非遗项目的人才。
职业院校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师资来源,可柔性引进或聘请一批乡村顶尖工匠,使其与专业教学教师共同培育工匠人才。同时,拓展乡村工匠培育的多元教学载体,与村镇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等各类农村经营主体联合成立乡村工匠实践基地。
2.3.1 构建完善的定向培养体系
结合乡村工匠职业特点和成长成才规律,建立乡村工匠多级别培养机制。乡村工匠的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他们的技能提升与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建立多级别的乡村工匠培养机制,从而建设优秀的乡村工匠队伍,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2.3.2 完善教学设置,丰富课程门类
优化高职院校尤其是一些涉农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积极开设农村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畜牧兽医、茶叶种植、手工技艺、农村旅游开发、地方传统文化等“农味”专业和培训课程。加强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化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农村和社区的水平,建立“半工半读”的弹性学制,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建筑能手、养殖能手、种植能手、电商能手、市场经营能手及手工艺能手,筹划开展“乡村领军人才培养专项工程”。
依托乡村工匠培训专项基金,鼓励吸纳技能大师进入职业院校开展技术指导,为其精湛的技艺提供广泛的传承空间,把讲座、实训、选修课等方式有机整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助力专业发展,实现乡村工匠在职业院校中的基础人才储备。积极推行社会化培训,鼓励乡村工匠与职业院校共同建立特色课堂,依托职业院校建立乡村工匠工作室、实践基地、实训中心等,以课程嵌入方式融入职业院校教学环节,构建乡村工匠人才梯队培养机制。
2.3.3 融入信息化技术培训内容
乡村工匠技能提升要融入数字化教学内容,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结合数字乡村建设要求,伴随网络信息化在“三农”发展中的应用,例如BIM 信息化的作用,通过初步普及、扫盲式培训,提升一线建筑工匠的基本信息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乡村工匠,提高农民现代信息技能,从而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
2.4.1 改革教学模式,贴近农村实际需求
高职院校要充分调研不同区域乡村工匠提升需求,尤其是在面向农村人员招生时,应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针对农村留守的乡村工匠、返乡创业现代农民及退伍军人等不同类型群体,结合市场供求和乡村工匠个人发展需求,根据教学反馈完善优化教育内容和模块,针对性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2.4.2 建立模块化教学方式,满足不同层次人员的要求
目前,大部分乡村工匠分散在各个乡村且时间很难统一。在教学模式上要突破传统的统一集中授课模式,整合不同专业技术中相同或相近的理论学习模块,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减少集中理论讲解环节,建立随到随学的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另外,对一些技能教学环节,可以分解为多个教学模块,降低学习难度。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教学模式,方便农村人员学习。高职院校建立线上教育平台,做好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的研发工作,重点开发与乡村工匠培养相关的精品专业课程和技能培训课程。
2.4.3 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考核评价机制
职业院校要通过定期调研、持续追踪关注受训者工作技能提升对其就业创业及增加收入的状况,建立周期性培训机制,开展二次或多次培训与指导。注重职业培训规范化管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要提高职业院校师资项目实战化教学指导能力,最大程度地保障培训效果。
建立高职院校培育乡村工匠技能提升的考核评价指标,以乡村工匠培训业绩及受训者满意度为目标,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考虑到职业教育整体目标与乡村工匠发展的关系,坚持定量与定性、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方式,设置多级指标,从政策因素、教学因素、实践因素、培训成效4 个方面设置一级指标,如表1 所示。
其中,政策因素层面,主要从资金保障、政策制定、领导重视3 个方面设置二级指标。资金保障是推动职业院校在乡村工匠培育中的重要保障;领导重视主要体现在院校对培育乡村工匠的重视程度及项目推进的驱动力;政策制定主要体现职业院校能否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
教学因素层面,主要从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信息化建设3 个方面设置二级指标。专业设置主要考虑职业院校在培育乡村工匠过程中核心课程门类数量及专业教材建设情况;师资队伍主要考虑“双师型”教师数量及聘请校外技能工匠参与教学的数量;信息化建设方面主要考虑对乡村工匠培育内容的扩展,使得工匠培育能适应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
实践因素层面,主要从实践实训基地、校企合作项目、技能操作学时3 个方面设置二级指标。实践实训基地主要考虑职业院校与乡镇、村社建立实训基地数量;校企合作项目主要考虑职业院校与乡镇企业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建立的合作项目数量;技能操作方面的考察点为技能操作学时占总培养学时的比例。
培训成效层面,主要从技能竞赛获奖、人均培训次数及时长、通过职称评审人数及受培训人员满意度等方面建立二级指标。技能竞赛获奖和通过职称评审人数分别指乡村工匠参与职业院校培训后参加市级以上政府部门组织的各类技能竞赛获奖人数和通过初、中、高级职称的人数。
该评价体系中,权重系统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采用访谈专家(包含校内外专家、乡村工匠代表、获评江苏省乡土人才高级职称人员代表)的方式,由观察对象对职业院校培育乡村工匠实效性评价体系指标进行两两判断,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乡村工匠培养是乡村振兴人才培育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应发挥人才培养、专家智库等方面的优势,将培育乡村工匠作为首要任务,创建职业教育和乡村工匠培训共同体,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农业产业链上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壮大乡村工匠群体,推动专业技能带动乡村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