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琳
(作者单位:西安思源学院。)
近年来,各行各业大中小企业都受到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受限。大学生就业作为我国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也面临严峻挑战。本文基于社会特殊背景下,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原因,从政府、企业、学校和大学生个人入手提出相应对策。
就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生问题,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教育部在2021 年12 月28 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22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预计将达1076 万人,其中研究生人数130 万。此外,受国际形势动荡的影响,返回国内求职的海外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2021年,企业不再扩张,国内就业岗位大幅度减少,近千万教培人才被迫失业,就业岗位严重短缺,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复杂。其主要表现为:企业招聘需求大幅减少、就业岗位少、就业竞争大,多数企业因为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改变原有的招聘计划,推迟面试或转变面试方式;高校毕业生考研人数逐渐增多,选择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占比减少,考取公务员或事业单位的人数直线攀升。当下社会形势有效好转,不少企业在国家的号召下,积极落实复工复产计划,然而各类企业对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急剧减少,人才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各大高校依然面临毕业生诸多就业问题。
在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企业承受巨大的生存危机,甚至面临倒闭风险。受社会特殊因素影响,用工企业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不断出现停工现象,但同时还要保证企业员工正当合法的权益,因此无形中导致企业用工成本增加,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用工需求,使得招聘规模空前萎缩。据时代周报发起的2022 春招市场调研可以得知,2022 年毕业生拿到录用通知书的比例不到四成。当前的岗位机会远不能满足数额庞大的毕业生需求,供需结构严重失调。另外,很多企业方转为线上面试,也给招聘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在线上招聘,人力资源部门分岗位对毕业生进行面试,应聘学生隔着屏幕进行自我表现,缺乏直接面对面的交流,面试官很可能会忽略去观察一些肢体语言等行为动作因素,从而不利于面试的成功。
受特殊时期影响,高校出现开学推迟或学生无法按时返校的情况,甚至线上课堂一度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模式,这无疑给教学质量和效果带来了严峻考验。作为教师,面对新型授课方式,难免出现适应性问题及课堂效果无法及时反馈的困难,教学质量无疑大打折扣。教学管理上,学生的出勤只能通过线上数字来反映,无法直观地确认学生是否全程式听讲。教学实践环节因为线上课也无法开展,限制了学生自主实习与实践的机会,加之各种创新竞赛类项目的延迟或取消,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给学生就业带来不小的影响。
线上课堂作为特殊时期社会背景下对线下课堂的一种替代方式,本是一种折中选择,却在无形中滋长了某些学生的懒惰心理,成为“刷网课”甚至考试“代考”的重灾区,这无疑让人感觉措手不及。线上课程相对于线下课堂,学生更大程度地脱离了约束,导致学生在真正求职就业时没有真才实学,毫无竞争力,造成一定程度的就业困难。
受市场经济影响,在应届毕业生的求职过程中,高薪待遇、大城市生活,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的首要追求。因此,他们在择业时往往只盲目选择大城市、大企业,而不愿意去偏远中西部地区和处于发展起步阶段的创业型公司等。这不仅造成就业岗位与自身专业和未来发展的匹配性失调,更会因此错失宝贵的就业机会。以公务员考试为例,不少偏远地区的编制职位出现报考人数不足甚至无人报考的情况,而大城市的无编岗位往往出现几百比一的竞争比例,岗位竞争甚是激烈。
受特殊社会形势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在家待业者人数攀升。高校延迟开学、延迟答辩等行为直接导致大量毕业生蜗居在家,欣然享受父母的生活照料,将毕业与工作事宜抛之脑后,进而在悠闲的生活中产生就业倦怠心理,选择推迟就业或干脆不就业,出现所谓的“慢就业”现象。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对国家的相关政策缺乏认知,对出台的相关就业帮扶政策理解不到位,过度想象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从而产生恐慌或逃避心理,盲目跟风,将就业意愿转移到继续升学和考试上。
1.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监测研判,增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国务院在《“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的报告中提出,“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持续强化,支持就业的导向,完善调控手段,充实政策工具箱,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的导向,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高校毕业生是就业的主力军,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在特殊时期社会背景下,政府要充分链接有效社会资源,合理研判就业形势,加强市场干预和宏观调控,促进企业经济有序发展,提高企业用工需求。
2.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激发市场活力。受社会不稳定因素影响,企业大多生存艰难,面临不同程度的危机。政府应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复工复产和相关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提供精准有效的金融服务,为在动荡中受到冲击的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提供税费减免、社保补贴等相关扶持性政策,帮助其减压解困,激发市场活力,实现经济的长足发展。
3.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大力促进线上“云就业”服务。针对疫情导致的高校毕业生求职不便的问题,应持续做好线上就业服务。政府应建立统一的公共就业招聘信息平台,开设高校毕业生就业专栏。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就业服务方式转变,宣传推广网络招聘、线上面试、远程辅导等新模式,并结合线上线下不同手段,链接不同城市资源,有效提高就业平台的知晓度和毕业生就业效率。
4.完善就业优惠政策,拓宽就业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参与基层组织建设,引导毕业生进入基层社区及西部边远地区工作,给予编制,缓解西部边远地区的人才供需矛盾。扩大国家公务员招聘计划,让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基层公务员队伍。实施研究生和专升本扩招计划,让高校毕业生通过继续升学来缓解就业压力,减轻就业负担,提高就业竞争力。大力宣传大学生参军入伍政策,给予学费补助和就业补贴等积极鼓励应届毕业生参军。给予创就业经费补助、政策性支持或场地支持,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建设中去。
1.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支持高校积极进行课程改良,紧跟市场大环境,完善专业设置,培养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社会紧缺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高校的教学方向要结合社会实际,关注社会发展的大方面,注重理论知识传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善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要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针对不同年级调整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做好长期职业规划打牢基础。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化。丰富课程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开展职业素养、面试技巧、面试礼仪、简历制作、职场形象设计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就业指导和演练,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注重人才培养质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人才数量。要主动撤销与社会实际脱轨、招生不理想、就业率持续走低的专业。及时与市场和用人单位对接,吸纳用人单位对高校专业课程的建议,以便与用人市场保持一致,更有效地培养针对性的人才。加强用人单位对专业学生实习岗位的吸纳,以提供给学生更好的实践平台,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资源有效整合。校企合作是顺应社会与市场需要而产生的优化就业新模式,学校通过企业的反馈与需要,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校企合作即一种“双赢”模式,学校与企业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开展实训,企业也不会焦虑人才供应问题。校企合作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用人单位和学生更加有效的双向选择,可以帮助毕业生更早涉足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了解企业的运行机制,并打磨工作经验。用人单位也可以在与学校的合作对接中选拔出更加优秀的人才,不仅节约了企业招聘成本,也优化了人才发展队伍。
4.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作为高校管理者,需要精准把握学生需求,积极与各企业方洽谈,整合企业招聘信息,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比如可以通过校友会进行宣传,定期举办优秀校友回校宣讲活动,链接优秀校友与母校的情感,利用校友所在企业对优秀毕业生进行内推或进行专场招聘活动。综合发挥网络自媒体、微信视频号和公众号、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信息传播和引导功能,促进高校就业信息平台的有力传播和推广。
5.落实就业信息台账,实行精准化就业帮扶。学校要坚持早监测、早研判、早行动原则,落实高校毕业生辅导员就业工作台账信息,建立起毕业生就业进展台账和困难毕业生就业信息台账,根据就业进展台账反馈出的信息,将毕业生划分为三大类型:已有就业意向、尚未明确就业意向和无就业意愿毕业生。在此基础上,再将已有就业意向学生分为有就业单位和无就业单位,并对就业意向单位进行行业细分,以便落实需求,高效精准对接服务资源。对已有就业意向的毕业生,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对尚未明确就业意向的毕业生,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有效对接就业信息;针对无就业意愿毕业生,重点进行就业鼓动,实施积极的就业动员行动,充分发挥辅导员及相关教师的帮扶作用,拟订完善的帮扶方案,精准推荐匹配就业岗位,帮助毕业生认清自我,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特别关注,进行师生间的结对帮扶,关心其身体健康状况和精神状态,提供线上线下心理疏导服务,并为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申请就业补贴。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先就业后择业。高校毕业生刚刚走出学校的象牙塔,对未来充满了幻想和期许,未免眼高手低,不能准确定位。面对特殊时期更加激烈的就业环境,高校毕业生更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拥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意识和胸怀,敢于磨炼自己,艰苦奋斗,不屈不挠。要摒弃“享福”意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敢于前往基层,去往国家最需要的西部或艰苦地区,把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客观需要相结合,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2.明确目标,提升个人能力。高校毕业生应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和明确的定位,真实客观地评价自我,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将自身性格和职业特征结合起来。要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将职业理想与自身能力和专业匹配度有效结合起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积极的就业观,调整心态,多渠道关注相关就业政策和招聘信息,提升就业主动性。
3.加强专业知识培训和学习。术业有专攻,加强对自己本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增加实践经验,提高专业化水平。提升对相关办公技能的学习,努力适应高速发展的办公新模式。同时,也要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和人际沟通协调能力,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